李鳳能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鳳陽古稱鐘離國、濠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改中立府為鳳陽府,析臨淮縣置鳳陽縣。鳳陽的出名有兩大因素,一是由于出了朱皇帝,二是由于誕生了鳳陽花鼓。
甘熙《白下瑣言》載鳳陽教諭侯青甫詩曰:
教官最好是蘇揚,不選蘇揚選鳳陽。
試聽街頭花鼓曲,十年倒有九年荒。
侯青甫是著名書畫家,南京人,其主要活動時期是在清嘉道間。這說明至少清代中葉已有鳳陽花鼓。但這只能給出鳳陽花鼓誕生年代的下限;至于上限,目前還沒有找到準確的文獻記錄。
于是學術(shù)界有人提出一種見解,認為鳳陽花鼓始創(chuàng)于明初。說是朱元璋稱帝之后,定鳳陽為中都,并在那里設置—個轄區(qū),包括安徽、江蘇、河南、湖北四省的12府23縣。這個超大鳳陽府,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劃了進去。這個“特區(qū)”雖大,卻人氣不旺,文化不盛,經(jīng)濟不發(fā)達,徒有虛名。為了振興鳳陽,朱元璋乃下令從江南富庶地帶移民20萬,又強迫數(shù)千文人到鳳陽安家,且不準他們返回原籍。這些移民大都是富戶,到了鳳陽后很不習慣淮河流域的干旱氣候和洪澇災害,于是產(chǎn)生怨恨情緒。他們雖思鄉(xiāng)心切,但又不敢公然違反皇帝的禁令回鄉(xiāng),于是在每年冬閑季節(jié),偽裝成乞丐,以逃荒為名,成群結(jié)對,打鼓唱曲,沿途賣藝乞食,回鄉(xiāng)掃墓探親,來年春季再返鳳陽。這些人在年年返鄉(xiāng)的路上,大唱攻擊朱元璋的小調(diào)。鳳陽花鼓就這樣誕生了。從此,悲悲切切的內(nèi)容,凄凄涼涼的情調(diào)傳遍了大江南北。鳳陽在他們口中便成了天下最窮的地方。據(jù)說其所唱歌詞原本是這樣:
家住廬州并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乍看起來,這樣的推斷與解說似乎也合情理;然細細一想,卻又大成問題。如果說這鳳陽花鼓調(diào)為移居鳳陽的江南富民所創(chuàng),這花鼓詞為他們于返鄉(xiāng)途中攻擊朱元璋所編,那么,留戀江南故土的他們又怎么會說“鳳陽原是好地方”呢?
“鳳陽是個好地方”與“十年倒有九年荒”顯然是矛盾的。這個矛盾之所以能存在于同一首花鼓曲詞中,我以為只有一種合理解釋,那就是歌詞根本不是什么移居到鳳陽的江南富民所編,而是土生土長的鳳陽百姓所作。何以言之?被迫遷移帶有抵觸情緒的江南富民,是不滿新環(huán)境而不會夸贊鳳陽這個地方的,否則他們就該安心地在那里生活,不該攻擊朱皇帝;只有土生土長的熱愛家鄉(xiāng)的鳳陽老百姓,才會說自己的家鄉(xiāng)好一哪怕那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也是生養(yǎng)他們的故土啊!故土難離,在逃荒的路上,念念不忘鳳陽,夸說自己家鄉(xiāng)好,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花鼓詞里為何又要譴責朱皇帝,說是自從出了他這號人物之后,“十年倒有九年荒”呢?我以為,問題恰恰出在朱元璋大舉向風陽移民上。一個地方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一下子移來20萬人口,必然加劇鳳陽的社會危機,失去生存競爭力的下層民眾離鄉(xiāng)背井以尋活路就成為必然。在他們看來,鳳陽好,只是朱皇帝不好,才把這個地方弄得民不聊生。我的見解是:或許鳳陽花鼓的確誕生于明朝初年,但鳳陽花鼓曲詞的作者應該是那些四散逃荒的當?shù)乩习傩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