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反映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兩難,也是我們常常說的經濟的結構性矛盾。最近,注意到經濟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的現(xiàn)象,比如家電上市企業(yè)——志高空調,它的集團董事局主席李興浩說:“5萬人的制造業(yè)企業(yè),賺錢還不如5個搞金融投資的?!蹦壳?,國內包括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等白色家電的過剩產能,超過6000萬臺。這么大規(guī)模的過剩產能,怎么來消化,所以它們的日子不好過。
但是,金融行業(yè)果真很容易賺錢嗎?也不是?,F(xiàn)在各家商業(yè)銀行普遍面臨著放貸難的現(xiàn)象,許多實體經濟對貸款的需求,不像前一陣那么強烈和迫切,比如像家電企業(yè)、消費品生產企業(yè)、外貿出口企業(yè)對貸款的需求都不強烈。像鋼鐵企業(yè),銀行又不敢貸。所以看起來似乎現(xiàn)在的流動性很充裕。但是,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的最近的貸款接近零增長。沒有貸款等于銀行在“停工”,錢放不出去,是要付利息的。所以,這樣的流動性“充?!?,讓銀行擔心。
經濟學家李稻葵表示,目前中國廣義貨幣M2存量總額達14萬億美元,相當于中國GDP的190%,廣義貨幣存量已成為中國金融市場所面臨的系統(tǒng)性風險。我記得,在去年、在前年,就有經濟學家提到過這個問題,并發(fā)出了預警,比如像吳敬璉先生。大規(guī)模的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貸款,其中的泡沫怎么能把它擠壓出去。
這個矛盾的現(xiàn)象,到底是實體經濟拖累了金融,還是金融制約著實體經濟。其實沒有那么簡單。但這對我們提出一系列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實體經濟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商業(yè)銀行貸款的方向在哪里?我們整個經濟的走向在哪里?這些疑惑引起了市場和宏觀經濟層面一些不必要的緊張。有機構因此下調了對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當前的矛盾所在,恐怕不能僅僅從生產領域和金融環(huán)節(jié)上,獲得解決的辦法。需要更寬的視野和政策空間。前一段時期,輿論強烈呼吁金融要向實體經濟傾斜,可是目前實體經濟對貸款的需求卻明顯萎縮。用過去大建設、大項目的方式,用急風暴雨推進經濟的方式,破壞性的創(chuàng)新,恐怕也沒有那么靈光了。真正意義上的建設和發(fā)展,是一種積累,需要靠觀念的轉變、靠牢固的信念和耐力的積累。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走出去的中國品牌為何如此少?》,文章說今年1月份,中國企業(yè)對海外的投資達到44億美元,同比增長60%,投資增速高得驚人。但是文章又說,著名的Interbrand品牌咨詢公司世界100強品牌榜上,沒有中國企業(yè)。這確實是我們的困境所在:曾經支撐著我們的GDP快速增長的大規(guī)模的代工企業(yè)、加工貿易企業(yè)、房地產業(yè)、重化工等等,怎么來實現(xiàn)它們的升級和轉型?
從中國的實體經濟看,不僅白色家電,包括鋼鐵、機電、造船、光伏產業(yè)等等,已經到了從規(guī)模主導的增長方式,重點轉向產品升級換代、和技術提升與產品設計主導的增長方式;還有就是重點轉向市場的開發(fā)、拓展和營銷拉動的增長方式。我們說了很長時間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現(xiàn)在已經迫在眼前。
目前物價和經濟增速的回落,沒有給宏觀經濟政策的松動,留出足夠的想象和操作的空間。其實,在流動性充裕甚至流動性過剩的環(huán)境下,價格并不代表真實的需求,它反映的是投機的空間。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往溫州炒房團對于一些地方房價的哄抬,以及炒大蒜、炒綠豆……以往扭曲的經濟,現(xiàn)在已經進入到一個矯正期,未來更加健康的經濟,應該是相對比較均衡的經濟。
即便在產能過剩遭遇流動過剩的這種情況下,我們依然相信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相信中國經濟的活力和它的未來趨勢。但是,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金融行業(yè),都需要在經濟社會領域尋找新的有效需求、新的增長點和新的突破口。特別是改變以往通過對基礎設施、基本建設領域進行大投入、實現(xiàn)高增長的投資依賴路徑和做法。(據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