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
又到秋游時,霜降過后,層林盡染更顯金與紅的斑駁美麗,于是乎上山下鄉(xiāng)、穿林登山便成為這一季的主題。而食客們爬過了山、游過大江大河之后魚鮮便成為食的主題。
一起去秦嶺深處賞秋的北方朋友,一路跟我們共同回味那山野鮮魚鍋,說著說著便變成了憶苦思魚大會。話說他小時候,認識的魚只有三種:金魚、黃花魚和帶魚。金魚自不必說,那是見得著也吃不著的,而黃花魚與帶魚是小時候吃過的僅有品種,且每次見著時,魚都是硬挺不動的。記憶中的味道當然也很鮮美,但總覺遺憾,沒有見識過魚兒活蹦亂跳“奔”向鍋里或火上的模樣。而我剛一開口,便見他兩眼發(fā)光,口水醞釀,那羨慕嫉妒恨的樣子恨不能趕緊穿越時空,穿到我們南方水鄉(xiāng)的兒時記憶里。生于南方的吃貨無疑是幸運的,特別對魚鮮而言。小時候家里并不是富裕的人家,買不起豬牛肉,但卻從來不少吃魚,因為那絕對是不花錢也能盡享的美味。且不說長輩們?yōu)榱俗尯⒆觽兇蜓兰?,常常或交換,或親自動手去門前的河里、湖里打撈些魚蝦,只要愿意動動手,那魚就真如上天賜予般從來不缺。而我們這些鬧騰的孩子們,也常常不給大人們機會,因為捕魚逮蝦是孩子們最重要的娛樂活動。
雖然長輩們成天千叮嚀萬囑咐地讓孩子們不要去河邊玩,遠離水源,但幾句話哪兒管得住我們自由覓鮮的心哩!往往離家不過半里,只要出了小鎮(zhèn),各種大河小河便近在眼前。秋夏交替的時候堪稱摸魚的旺季,肥肥的魚兒們好像也變懶了,跟人一樣往樹蔭下、水草叢里躲。遇到大河,我們也用技術含量高一些的方式—釣魚。隨便一根小竹棍,拴上兩三米長的魚線,系上兩分錢一個的小魚鉤,再拿個破瓦片往濕潤的地里翻幾下,便能翻出很多條蚯蚓。把那蚯蚓往魚鉤上一掛,幾個孩子將數(shù)根土魚桿都往水里一扔,蹲在河邊一字排開?;旧?,不出十分鐘便能一把甩出兩條來。想來也真是,那時候山清水秀,污染很少,河里魚真叫多,同時也真算笨,輕易就能被我們釣上來,什么草魚、鯽魚、花鰱,有時候我們還能釣上扁魚什么的,直接找菜攤換幾毛零花錢。如果嫌釣得太少太慢,也可以換技術含量低的,那就是直接堵、撈。從家里悄悄拿上幾個竹簸箕,專挑河道分岔的小支流,那些用來灌溉農(nóng)田的小支流也就一米來寬,水深不過半米。兩個孩子將竹簸箕直接插進水底,將小河道堵上,另外一個孩子遠遠的一步步踩在水里,左腳右腳亂踩一氣往簸箕埋伏地而來,將水攪渾了去。這時候斜著簸箕往水面抬,那些幾寸長的小魚便能蔞上來好幾條,中間還蹦著幾只小蝦。如此這樣換著地兒反復幾回,幾個塑料小桶都會裝不下。
這時候,把這些滑滑涼涼的魚在草叢里摔幾下,拿薄薄的小竹片做刀便掏了魚內(nèi)臟、魚腮,在河水里一清。直接用河里的大石頭圍一圈在河灘上做個灶,再把魚用細竹枝一穿,撿些竹筍殼、枯樹枝樹葉生上火,便成最原始的BBQ了。那什么都不放的鮮魚,烤得滋香撲鼻,吃來魚肉細嫩,那滿口鉆的香味是現(xiàn)在人工養(yǎng)殖的魚所無法比擬的。吃不完的,還能帶回家,讓奶奶給炸得魚骨頭都酥了,成為爺爺和爸爸的下酒美味,沒準兒大人一高興,非但不罵你又去河里野了,還能賞個一兩毛零花錢,真是從小就讓人知道勞動獲報酬的美妙。
北方哥們兒聽得快哭了,別說他,我回憶得都快哭了!因為如今你花了錢,也吃不著這么美味的魚了。干涸的大江大河無數(shù)條,那些小河岔也早已不見蹤影。如今的我們,想要吃真正的河鮮,不遠赴遠山之中是再不可得了。而日益變少變聰明的魚兒們,也再難輕易被我們釣起來了,于是,開著車沿江而吃,便是我們最后的魚鮮嘗味兒之地,到了四川吃岷江、到了貴州吃烏江、到了武漢吃長江、到了陜西吃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