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那些年活在大理古鎮(zhèn)的一些小人物

2012-04-29 00:44:03何銳
大理文化 2012年12期
關鍵詞:老倌阿哥老鄉(xiāng)

何銳

有許多話是被古人說盡說絕了的,比如“近鄉(xiāng)情更怯”,短短的五個字就把歸鄉(xiāng)游子的復雜矛盾心情表露殆盡。浪跡江湖的游子,人人心中都裝著自己的故鄉(xiāng),夢牽魂繞著生己養(yǎng)己的那片故土。但是,能夠功成業(yè)就,衣錦榮歸的畢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奔波漂流幾年幾十年依然是不名一文,最終茫然失落地回到故鄉(xiāng)。于是既盼回鄉(xiāng),又怕回鄉(xiāng)。越接近故鄉(xiāng),心中便越膽怯,這是一種羞見江東父老的“怯”,這是一種壯志未酬的“怯”。所以,老一輩在南洋打工的華僑,雖然在農場和橡膠園干著非人的勞動,回鄉(xiāng)時也要傾其所能,置辦西裝革履的行頭和大包小包的禮物,以顯示自己在外混得不錯。費翔的一曲《故鄉(xiāng)的云》便唱盡了歸鄉(xiāng)游子“近鄉(xiāng)情更怯”的心情。

但是,黃昏時的樹影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游子遠在天涯海角也走不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我的故鄉(xiāng)是滇西被譽為“文獻名邦”的大理古鎮(zhèn),離鄉(xiāng)近五十年,我依然是屬于“近鄉(xiāng)情更怯”的一族。每當我產生鄉(xiāng)愁或生活得不愉快時,我就會不由得回憶起兒時故鄉(xiāng)的一些大抵屬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鮮活的形象溫暖著我這游子的心,這或許是阿Q似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精神自慰吧。我想,人生苦短,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各有各的境況,各有各的活法,那些掙扎在底層的小人物尚且能坦然面對慘淡的人生,我為什么就不能善待此生呢?大人物有人為其樹碑立傳,那些個卑微的生命也曾經是這塵世的匆匆過客,何妨也為他們寫個小傳呢。

外國老鄉(xiāng)

大理古鎮(zhèn)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地方,單是宗教就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外來教派和本土的儒教、道教、白族本主教。所以,小鎮(zhèn)中除了眾多的佛寺外,還有天主堂(天主教)、福音堂(基督教)、清真寺(伊斯蘭教)和文廟(儒教)、武廟(道教)、本主廟等。那時,街道上也就游走著各色人等,有日本和緬甸的和尚,正宗的伊斯蘭阿訇,高鼻子藍眼睛的歐洲傳教士……每個教派的信徒都不少,大家各行其是,互不干擾,和平共處。

天主堂位于人民路中段,福音堂位于復興路北端,常見穿黑袍的神甫和戴黑頭巾的修女(小鎮(zhèn)人們叫她們孃孃或是嬤嬤)出入。在天主教的信徒中,有一位叫“外國老鄉(xiāng)”的五十多歲的小老頭。他孤身一人,姓名早已被人們忘記,“外國老鄉(xiāng)”的綽號卻盡人皆知,在小鎮(zhèn)里也算是個名人。稱他為“外國老鄉(xiāng)”是小鎮(zhèn)人民的一大發(fā)明,因為他長期和傳教士接觸,會講幾句英語,所以自視甚高,不屑于與街邊抽旱煙曬太陽打雀牌的老游民為伍;而他為外國人打雜,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類似流浪漢的形象又難入小鎮(zhèn)上流社會。所以就有人給他取了一個中西合璧的雅號“外國老鄉(xiāng)”,豈料一叫就響,形成共識,而他本人竟也十分喜歡這個稱號,大概他認為“外國”二字把他也歸入洋人一類了。

外國老鄉(xiāng)對洋人畢恭畢敬,對鄉(xiāng)民卻孤高自傲,趾高氣揚。但他的洋人概念僅限于歐美白人,對日本人、緬甸人、阿拉伯人他也一概地孤高自傲,趾高氣揚。他雖然窮愁潦倒,但心態(tài)奇好,整天樂呵呵的,與人說話總愛中英語混雜,并時常嘲笑那些聽不懂他說英語的人是憨包。但實際上他說的英語有時連神甫也聽不懂,只好對他聳聳肩,攤攤手。

小鎮(zhèn)傳說著一個笑話,一次神甫讓外國老鄉(xiāng)去商店幫買只鋼筆,外國老鄉(xiāng)到商店后對店員說:“買只Pen!”店員便拿出一個盆給他。外國老鄉(xiāng)說:“No,No!”店員說:“不漏,不漏,這是新盆?!?/p>

為生計所迫,外國老鄉(xiāng)有時也會干些偷雞摸狗的勾當。他穿一件神甫送給他的舊黑袍,腰上系一根帶子,到水果攤、核桃攤、板栗攤上去裝著挑揀要買的樣子,暗中卻把果子往寬大的袖子里扒拉,最后像模像樣地舉起雙手伸一個懶腰,果子便落入了他的懷中,他便咕嚕著“No,No”嫌果子不好起身走人。

外國老鄉(xiāng)也有可愛的時候,那便是跟孩子們在一起時。由于他孤身一人,在社會上又很孤立,所以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便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跟孩子們在一起也變成了一個大孩子。他瘋瘋癲癲,喜笑怒罵,又唱又叫,做些怪模怪樣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孩子們再怎么嘲弄他他都不會生氣,瘋瘋癲癲的外國老鄉(xiāng)身后跟著一群瘋瘋癲癲的孩子已成為小鎮(zhèn)一景。

有時外國老鄉(xiāng)也會認認真真地教孩子們說英語,指著一些物件,教孩子們用英語稱呼。后來我進入中學,英語課上有些單詞老師還沒教我就會念,便得益于外國老鄉(xiāng)的早期教育?,F(xiàn)在流行的順口溜“我是I,你是You;來是Come,去是Go;點頭Yes搖頭No;謝謝Thank you”,我記得當年外國老鄉(xiāng)就教我們說過,是不是他第一個創(chuàng)作的就不得而知。

老潔本

老潔本是一個乞丐的名字,小鎮(zhèn)的人們都用“jie ben”這兩個發(fā)音前面加一個“老”字叫他,但具體是哪兩個字沒有人能說得清。我就姑且稱他為“潔本”吧,寓意他雖為乞丐,但本質是純潔的,因為小鎮(zhèn)人在他的名字前加個“老”字,那是對他有點尊敬的意思,而對一個乞丐的尊敬則緣于他對母親的孝道。

大理古鎮(zhèn)歷史上曾經是兩個王國的都城,所以古城墻方方正正,高大雄偉,四面都開了城門,有高聳的城樓和厚重的木門,城門洞深邃而又黑暗。不知何時,東城門洞里住進了老潔本這對母子乞丐。母親七十多歲,滿頭白發(fā),雙眼失明;兒子五十多歲,頭發(fā)也已花白,腿有殘疾,走路一瘸一瘸的。他們把城門開成一個合適的角度,在開口處用石頭壘了一堵矮墻,就在這個角落里安了家。

老潔本每天外出要飯,回來后就一勺一勺喂他的瞎眼老娘。要到好吃的東西,他一點都舍不得吃,全都給老娘吃。老娘逼著他吃,他就咂吧著嘴裝出吃的樣子,惹得老娘發(fā)出嘻嘻的笑聲。老娘的大小便全是他抱著到外面去像把孩子一樣解決的。天氣暖和的日子,老潔本便把老娘背到一個向陽的地方,為老娘梳頭發(fā)、捉虱子。這時老潔本還會哼唱起一些不成調的曲子,老娘則一臉幸福的微笑,聽憑老潔本的擺布。這對乞丐母子的溫馨一幕被人們一傳十,十傳百,于是老潔本便成為小鎮(zhèn)人孝道的楷模。一些老年人遭到兒孫的慢待時甚至會羨慕起老潔本的老娘,罵兒孫:“沒良心的,你們去看看老潔本是怎么對待他娘的。”

可是,人們很快就又領教到老潔本惡的一面。老潔本從來不低聲下氣、可憐兮兮的向人們討要。他專找商人富戶,不擾窮苦百姓。要飯時拿一只大碗往店鋪前一站,伸出碗說句給點吃的就不動了。幾分鐘后若店家沒有動靜,他便開始罵人了。先是罵店家小氣鬼、屁眼蟲、黑良心等還算文明的詞句。若是店家還沒行動,他的謾罵就開始不斷升級,越說越難聽,聲音也越來越高,直至發(fā)出斷子絕孫、全家死光、全家燒光的詛咒。做生意的人大都講究口風彩頭,誰愿意有人在自家門前罵些不吉利的倒霉話,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不等他說出更難聽的話,便趕緊給點食物或錢文打發(fā)他走。他也不貪心,無論店家給多給少,給了就走,絕不耍賴。要夠一天的飯食就趕忙回去伺候老娘,絕不多要。久而久之,只要老潔本這個惡叫花子在門前一站,不等他開口,店主便趕忙施舍了事。老潔本成了罩在小鎮(zhèn)商人心頭的一塊陰影,夜里小孩子哭鬧不睡覺,當媽的便會嚇唬說:“再鬧,老潔本來了!” 其實,除了討飯,老潔本隨時和老娘呆在一起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絕不惹事生非,更不會偷雞摸狗。

老潔本的惡討惡要的收獲,往往比那些靠苦苦哀求乞討的乞丐多得多。但是,那些乞丐卻不可能學習老潔本的惡叫花子方法。因為其一,老潔本雖然腿有殘疾,但身材魁梧高大,要打架一般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其二,老潔本相貌丑陋兇惡,一副拼命三郎的架勢,正經人誰愿去招惹他惹麻煩。而其他老弱病殘的乞丐不具備老潔本的這些優(yōu)勢豈敢來惡的,只有求爹爹告奶奶乞求憐憫,否則不但討不到吃的,還會招來打罵。

大冬天,城門洞里風大陰冷;大雪天,許多商鋪不開門,街上冷冷清清,這是老潔本母子饑寒交迫最難挨的日子。每當老娘又冷又餓發(fā)出哀哀的哭聲時,老潔本無計可施,便站在城門洞里大聲吼罵,罵天,罵地,罵社會不公,罵富人黑良心……粗話、丑話、臟話,盡情發(fā)泄。那聲音經過城門洞的放大,嗡嗡地傳得很遠。

張興老倌

張興老倌本名就叫張興,雖然他已五十多歲了,可是小鎮(zhèn)上無論大人小孩背后都直呼他為張興老倌,這表明小鎮(zhèn)人對他的人品不怎么看好。至于當面怎么稱呼他,則就因人而異了。

張興老倌以扎竹龍、竹風箏、竹斗(要念四聲)等工藝品為生,手藝不錯,如在現(xiàn)在,完全可以評個民間工藝大師之類的稱號,其作品甚至還會被作為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起來。

竹龍,是小鎮(zhèn)及周圍白族村寨過年時必需的喜慶道具。新春佳節(jié),十多條花色各異的竹龍伴隨著鑼鼓聲和鞭炮聲舞遍了大街小巷,把小鎮(zhèn)的過年氣氛醞釀到了極致。這些竹龍是由專業(yè)的舞龍隊集資定制的,富裕人家過年過節(jié)或有喜慶之事,請舞龍隊去門前舞上一通討個吉利,舞龍隊也可得到豐厚的紅包。沒有生意時,舞龍隊也沿街起舞,行些公益善舉。而這些竹龍好多都出自張興老倌之手。

張興老倌制作竹龍時,先要把竹子剖成很薄的竹片,再把竹片放在水溝里泡上幾天,待竹片變得柔軟以后才用來扎制竹龍。他扎竹龍時聚精會神,精益求精,完全沉浸在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境界中。這時,誰要是打擾他,他會大發(fā)脾氣,把你罵得狗血淋頭。龍頭、龍尾的骨架扎好后,再糊上黃紙,最后再在紙上繪上龍鱗和各種圖案。至于龍眼球中的那兩點紅點是不點的,要留到舞龍時富戶人家的主人或官紳人士來點,就是所謂的畫龍點睛,點睛是要多付錢的。至于龍身就比較簡單了,就是扎十多個腰鼓形的竹筒,也不用糊紙。當然,龍頭、龍尾及每一個龍身竹筒都要固定在一根長木棒上,舞龍者就是手持這根木棒舞龍的。最后再用幾丈長的黃布繪上龍鱗,連接龍頭龍尾,并等距離地覆蓋固定在龍身的各個竹筒上,一條竹龍就做成了。張興老倌制作的竹龍造型威猛,活靈活現(xiàn),雙眼和舌頭都會動,在所有上街的竹龍中往往勝出一籌。

扎斗、扎風箏也是用竹片作骨架,糊上紙后再彩繪的,但這對于張興老倌來說就是小菜一碟了。斗,是古代度量糧食用的器具,每年火把節(jié)時,小鎮(zhèn)人把大大小小的竹斗串成一串插在火把上一同燃燒,以此祈愿五谷豐登、生意興隆、日進斗金。風箏則有王字形、米字型等多種,要求竹片削得極薄,重量輕,才能飛得很高。

按理說,張興老倌手有絕活,收入不菲,家境肯定殷實,但實際上他卻家徒四壁,有時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壞就壞在他有兩個要命的嗜好,一是抽大煙,二是酗酒,都是填不滿的無底洞。一旦煙癮發(fā)作,他便什么都不干,砸鍋賣鐵也要躺在床上過足癮不可。酗酒后發(fā)酒瘋更是怕人,見誰罵誰,見什么砸什么,抓住老婆的頭發(fā)在手上挽幾圈,在地上拖著往死里打。街坊四鄰聽著他老婆的慘叫聲,只能罵聲四起,但誰也不愿去干涉,怕惹他惡罵甚至拳腳相向。

只有我們一群少不更事的頑皮少年敢跟張興老倌叫板。我們經常趁著夜色故意從張興老倌的門前過,一邊跺著整齊的步子,一邊喊著大伙子教的諷刺他的順口溜:“老倌的龍,煙屎龍;老倌的斗,馬尿斗;老倌的風箏飛不走?!贝綇埮d老倌開門出來大罵時,我們已四散跑得沒有蹤影。

我們也會找機會當面戲弄張興老倌。一次,我們發(fā)現(xiàn)張興老倌在用竹竿打掛在樹上的洋茄子。這是一種攀援植物,能夠爬到很高的樹上,結的果實像扁形的葫蘆,小鎮(zhèn)人一般是不吃的,只用來喂豬。估計張興老倌又揭不開鍋了,所以打洋茄子吃。有一個洋茄子掛得很高,張興老倌踮起腳還是夠不到。他又搬來一個凳子站在上面,竹竿才剛剛夠到,可是使不上勁,點一下,洋茄子擺動一下,就是不落下來。我們坐在樹蔭下,看著張興老倌在烈日下滿頭大汗地像打鐘一樣地打洋茄子,便惡作劇地隨著他竹竿的點擊,口里發(fā)出“叮咚,叮咚”的聲音。幾番下來,張興老倌又氣又累,大罵著跳下凳子拿著竹竿來追打我們,可是他哪里跑得過我們呢。張興老倌的好處是不記孩子們的仇,有時,只要我們親親熱熱地叫他一聲“阿爺”,他就會慷慨地把賣不掉的風箏送給我們。

后來,張興老倌的老婆終于忍受不了他的惡行和他離婚了。實際上,在那個年代,正像結婚沒有辦什么手續(xù)一樣,他們離婚也沒有辦什么手續(xù),只是請了街坊四鄰和親族長者作個公證,寫了一張紙,他老婆就回娘家去了。臨分手時,張興老倌還算是表現(xiàn)出了一點人情味,他執(zhí)意把家中較好的東西和自己存下的一點錢全部給他老婆帶走。他們只有一個女兒早已出嫁,他老婆想到今后張興老倌要一個人孤獨地生活,便也溫婉地最后一次勸他今后不要再抽大煙,不要再酗酒了。這對一世怨偶充滿人情味的訣別,讓在場的人無不動容,也成為小鎮(zhèn)人很長一段時間的話題。

阿 哥

阿哥是國家戰(zhàn)備糧庫的一名搬運工,因為他對男人不論長幼都稱呼“阿哥”,對女人不論長幼都稱呼“阿姐”,大家也就回敬他,稱呼他“阿哥”。久而久之,連開會時領導點名也叫“阿哥”,他的真實姓名倒被人們淡忘了。我因父親蒙難,家道中落,初中畢業(yè)后就輟學到糧庫當了一名搬運工,與阿哥有過一年的共事之誼。戰(zhàn)備糧庫建在距小鎮(zhèn)不遠的地方,是由省政府直接管理的,被認為是小鎮(zhèn)最好的工作單位之一,我也是因為在學校品學兼優(yōu)的緣故,才被學校推薦去的。實際上名聲好聽,在里面干搬運工卻是極苦的,每天要把每袋七十五公斤或一百公斤重的大米、苞谷、青稞等糧食從汽車上背到倉庫里,或是從倉庫里背到汽車上。糧食調進調出不斷,每天總有長長的汽車排著隊,每天總有數(shù)不清的糧袋要背,一天下來,渾身累得要散了架一樣。

阿哥是絕對謙卑之人,絕對孤獨之人,絕對老實之人,絕對與世無爭之人。他沒有朋友,沒有仇敵,在小鎮(zhèn)也沒有親人。他對任何人都保持著謙卑的距離,從不與別人交流,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的身世也無人知曉。上班時他賣力地干著繁重的勞動,下班后他總是找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默默地獨處,也不知道他成天心里想些什么。老職工對阿哥的這些怪異行為早已習慣,我們幾個新來的小青年卻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首先,我們懷疑他精神或智力是不是有問題,但老職工們一概否定。他們說,阿哥象棋下得極好的,糧庫沒人能下得過他,只是他輕易不下棋,不信你們去試試??墒?,我們幾次約他下象棋,他總是謙卑地說,阿哥,我下不好的,不敢跟你們下。

有一次,我無意中看見阿哥蹲在屋后的角落,用一根樹枝在地上劃著什么,便悄悄地從他背后走過去。使我大吃一驚的是,他在地上寫的竟然是一首唐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而且那字中規(guī)中矩,是練過書法的人才寫得出來的。阿哥發(fā)現(xiàn)了我,慌慌張張地站起來,一邊說,阿哥你來了,一邊用腳把地上的字跡擦掉,就慌忙走了。

我總覺得阿哥是一個謎,同是社會最底層的搬運工,他沒有必要對大家那么謙卑。特別是對我們幾個年紀小他一輩的小青年,他也一味地謙恭,使我感到十分困惑。于是,我們想測試一下他的忍讓程度。阿哥與我們六個人同住一個大寢室,他規(guī)規(guī)矩矩,悄沒聲息,從不打擾別人,也從不加入我們的閑談,而且掃地抹桌之類的事都被他包了。但他有一個習慣,每晚要起夜幾次。因為公廁離得遠,為了方便,也為了不因為開門關門影響別人,他便買了一個大瓦盆作尿盆,我們惡作劇的測試也便從他的尿盆開始。當晚我們幾個人都大量喝水,夜里起夜幾次都悄悄地往阿哥的尿盆里撒尿。第二天一早,阿哥照例要去倒尿,他揭開蓋子一下驚呆了,滿滿的一大盆尿快要漫出邊來,我們卻一本正經地偷著樂。可是,僅僅過了幾秒鐘,阿哥就若無其事艱難地抬著尿盆向廁所走去。一連幾天,天天如此,阿哥毫無半句怨言,倒是我們心生愧意,不忍心再將惡作劇進行下去。

那時是全民挨餓的年代,我們干著繁重的勞動,雖然享受每月四十二斤最高的糧食定量,但因為缺少油水,隨時都是饑腸轆轆。特別是我們幾個童工,瘦小饑餓的身軀背負著超過自己體重幾倍的糧袋,走起路來都是晃晃悠悠的,沒少得過阿哥的暗中相助。可是,每天接觸大量的糧食,卻沒有人想到偷點回去吃,甚至抓把大米嚼嚼的念頭都沒有。至今,我還為當年的圣潔感到自豪。

阿哥,或許是大徹大悟有著大智慧的隱者;或許是背負巨大心靈煎熬用苦行贖罪的心奴。我想。

杜老師

我在小鎮(zhèn)中學讀高中時,杜老師教我們語文課。他五十多歲,出身書香門第,曾留學日本,懂日語、英語,中文古文功底也相當深厚,而且寫得一手好字。他原來在某出版社擔任要職,屬于那類恃才傲物、狂放不羈的知識分子。據(jù)說,正因為他自己吹噓三十年代在上海曾經和魯迅打過筆墨戰(zhàn),所以反右運動時被劃為右派。后來經查證,他所謂的和魯迅打筆墨戰(zhàn),不過是在報紙上發(fā)表了幾篇并無大礙的短文,所以又把他改為中右,沒有送去勞動改造,只是下放到邊遠小鎮(zhèn)當了一名中學老師,但老婆也因此與他離了婚。遭此一難,他嘗到了權勢的可畏,收斂了不少,但張揚的性格依然時有所露,尤其對待學生極為苛刻,有時罵得狗血淋頭,許多女生都被他罵哭過,大家懷疑他是不是把所有的怨氣都發(fā)泄到學生頭上了。他對自己曾經的留學經歷十分自豪,經常把“我是留日的”掛在嘴上,由于小鎮(zhèn)人發(fā)音“留”“?!辈磺澹{皮的男生們便在背后稱他是“牛日的”,更有膽大的男生當面裝著恭維他說“杜老師是牛日的”,引得同學們會心地哈哈大笑,他也高興地哈哈大笑。正是他的這種張揚狂放,又給他帶來了第二次災難。

那時,三年困難時期剛過,國家經濟開始復蘇,但政治氣氛卻日趨嚴峻,正處于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大動亂的前夜。同時,毛澤東的威望如日中天,全國人民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也一浪高過一浪。青年學生都懷抱著要解放全人類的崇高理想,把毛澤東當成神靈一樣地崇拜。

就在毛澤東的新詩《七律·冬云》在報紙上公開發(fā)表的那天下午,第一節(jié)課是杜老師的語文課。上課前,許多同學都在筆記本上傳抄著毛澤東的這首詩,直到上課鈴響,杜老師走進了教室,大家才匆匆忙忙地收拾好報紙準備上課。杜老師開講了許久,發(fā)現(xiàn)有一個同學沒有聽課,仍在埋頭抄寫著什么,便走下講臺來到他的桌前,拿過他的筆記本看起來。接下來杜老師不假思索而說出來的話卻語驚四座,也為他埋下了禍根。杜老師說:“‘雪壓冬云白絮飛什么歪詩,上課不好好聽,走路都沒走好,就要學跑……”那同學叫起來:“這不是歪詩,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革命詩!”教室里隨著轟的一下炸開了鍋,許多同學開始起哄,其中也有我。有人高叫“反動!反動!”還有人惡作劇地嚷嚷:“別吵,別吵!讓他說下去?!贝蠹叶紴樽サ搅瞬豢梢皇赖亩爬蠋煹闹旅e誤而感到興奮。待到杜老師捧著報紙,弄清了那同學抄的確實是毛主席的詩時,終于低下了高昂的頭,臉上出現(xiàn)了灰土一樣的顏色。在死一樣的靜寂中,杜老師呆癡了好幾分鐘,最后,突然轉身向黑板上方的毛主席像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踉踉蹌蹌地像逃一樣離開了教室。

此后,杜老師一個多月沒有來上課,說是病了。待到他重新站到講臺上時,人蒼老了一大截,也失去了往日縱橫捭闔的講課風采,變得謹小慎微,照本宣科,像一個做錯事的小媳婦一樣可憐巴巴,令人不忍正視。那時,我相信大多數(shù)同學都深深地后悔了,因為大家絕口不再提及此事,而且上語文課也比以前更專心肅靜了。

時光流逝,這件事漸漸被大家淡忘,后來我考上大學離開了小鎮(zhèn)。再后來“文化大革命”暴發(fā),幾個被杜老師臭罵過又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終于揭發(fā)了這件事,杜老師被加上反對毛主席的罪名,遭到批斗、游街、監(jiān)禁,受到許多非人的待遇。那時,在外讀大學的幾個同學相見,議及此事,唯有唏噓感嘆而已。平心而論,我們反感他對學生的苛責謾罵,但佩服他的淵博學識。

這一次的打擊把杜老師徹底地擊垮了,像他那樣孤高自傲的人,怎能忍受得了精神上的折磨和人格上的侮辱,還沒有等到文革結束,杜老師便一病不起駕鶴西歸了。據(jù)說,臨終時,他執(zhí)意要求親屬就把他葬在小鎮(zhèn),不要送回故鄉(xiāng),說是無顏入宗室見列祖列宗。

當然,杜老師最后還是得到平反恢復名譽了,可那已經是很多年后的事了,他長眠的那堆黃土也早已被人刨掉變成莊稼地了。

責任編輯 彭瓊瑤

猜你喜歡
老倌阿哥老鄉(xiāng)
版畫《溫暖瞬間》《貧困戶胡老倌》
《老鄉(xiāng)系列》之八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2:58
老友記
故事會(2022年5期)2022-03-08 01:57:37
沿線老鄉(xiāng)的“筑路夢”
云南畫報(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08
咱老鄉(xiāng)
山那邊的阿哥
民族音樂(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0
當紅軍的阿哥回來了
蘇區(qū)老鄉(xiāng)
心聲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30
阿哥的泥哇嗚(外一首)
黃河之聲(2018年22期)2019-01-21 06:05:44
《元史·趙阿哥潘傳》箋證
西藏研究(2018年2期)2018-07-05 00:46:28
南宁市| 育儿| 林州市| 娱乐| 贡嘎县| 珠海市| 仪征市| 于田县| 嘉荫县| 娱乐| 连云港市| 蓬溪县| 石林| 多伦县| 樟树市| 宁都县| 舞钢市| 大田县| 洞头县| 密山市| 乌兰察布市| 临邑县| 讷河市| 疏附县| 阳春市| 淮北市| 和林格尔县| 达尔| 玉环县| 镇坪县| 滨州市| 无极县| 梁山县| 喀什市| 武夷山市| 镇坪县| 寿阳县| 义乌市| 嘉善县| 依安县|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