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莊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qū)的重要國家,其領土面積、經濟規(guī)模、人口數量在東盟十國中均居首位。中國和印尼地理相鄰,又同為發(fā)展中國家,兩國經貿關系發(fā)展迅速,本文通過對2000-2011年中印兩國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進行分析,揭示兩國貿易產品結構上存在的互補性和競爭性,為深化中印兩國雙邊貿易提供參考。
一、中國與印尼雙邊經貿發(fā)展概況
中國與印尼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雙邊貿易關系發(fā)展可謂是一波三折,1950-1967年為兩國雙邊貿易緩慢發(fā)展階段,1967-1985年兩國雙邊貿易關系中斷,主要以經香港、新加坡等第三地的轉口貿易為主,1985 年后兩國雙邊貿易關系開始改善,1990年中國與印尼雙邊外交關系的恢復更使兩國雙邊貿易步入快速發(fā)展時期。1991-2000年中國和印尼之間的貿易年均增長率達到14.7%。2000年以后,中國與印尼的雙邊貿易發(fā)展總體上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貿易規(guī)模迅速擴大。如表1所示,除2001年和2009年外,兩國進出口額均呈上升態(tài)勢,10年間兩國雙邊貿易總額增長了五倍有余。2010年,中國成為印尼非油氣產品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伙伴。2011年,印尼與中國雙邊貿易額為605.5億美元,其中,印尼對中國出口313.3億美元,印尼自中國進口292.2億美元。第二,雙邊貿易差額變化較大。2000年中國對印尼存在13.4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之后中國的逆差逐步減少,2006年中方出現貿易順差,之后4年中方便一直處于出超地位。但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數據,2011年,在中國與印尼雙邊貿易中,中國又出現了較大的貿易逆差,約為21.1億美元。第三,在商品結構方面,礦產品、動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膠是印尼對中國出口的前三大類商品,2011年對中國出口額分別為117.8億美元、31億美元和23億美元,增長58.4%、26.8%和40.7%,占印尼對中國出口總額的51.3%、13.5%和10%。印尼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其制品和化工產品,2011年合計進口額173.4億美元,占印尼自中國進口總額的66.1%。其余各類主要商品自中國進口均不同幅度增長,尤其是纖維素漿;紙張進口增幅達到80.9%。
二、中國與印尼貿易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分析
近年來,中國與印尼雙邊貿易的流量呈現高速增長的態(tài)勢,這從事實上佐證了中印兩國之間確實存在著較大的互補性。但要從學術上論證其互補性的存在則需要理論分析和數據計量來支持。
(一)中國與印尼的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的計算
本文主要利用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分析方法,根據2000-2011年的數據資料來進行相應的分析論證。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RCA指數) 是指通過某一產品在該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該產品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份額的比率。該指數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可以較好地反映一個國家某一產品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yōu)勢。由于它能夠較好的反映產品的相對優(yōu)勢,因而是衡量一國產品或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的有力的指標之一。
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具體計算公式為:RCAij = (Xij/Xi) / (Wj/W)
其中,RCAij代表i國j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Xij代表i國j種產品的出口額,Xi代表i國對世界市場的總出口額,Wj代表世界市場j產品的出口額,W代表世界市場產品的總出口額。
筆者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 規(guī)定,將所有貿易商品分為0-9類,分別為,分別為食品及活動物(0類)、飲料及煙草(1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類)、礦物燃料和潤滑油及原料(3類)、動植物油及油脂和蠟(4類)、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5類)、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類)、機械及運輸設備(7類)、雜項制品(8類)、未分類商品(9類),中國與印尼10類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計算結果如下:
(二)中國和印尼貿易競爭優(yōu)勢分析
一般認為,若RCAij大于2.5,則說明i國在j種商品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優(yōu)勢;若RCAij 介于1.25與2.5之間,則表示i 國在j中商品上具有中等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若RCAij 介于0.8 與1.25 之間,說明i 國在j種商品上具有中等競爭優(yōu)勢;若RCAij 小于0.8,則示i 國在j 種商品上沒有競爭優(yōu)勢,即出口競爭力較弱。根據表2所示結果,我們可以推斷出中國和印尼在10類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的強弱。
1.兩國具有極強競爭優(yōu)勢的產品(RCAij>2.5)
2000-2011年間,印尼在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類)、動植物油及油脂和蠟(4類)出口上保持了極強的競爭優(yōu)勢,并在礦物燃料和潤滑油及原料(3類)過半數年份RCA指數大于2.5;中國則在2000、2001年雜項制品(8類)出口上保持較強的比較優(yōu)勢。
2.兩國具有中等較強或較強競爭優(yōu)勢的產品(2.5>RCAij>0.8)
2000-2011年間,印尼在食品及活動物(0類)、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類)、雜項制品(8類)長時間內保持著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中國則在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類)、機械及運輸設備(7類)和雜項制品(8類)出口上保持較強的出口競爭力。
3.兩國不具競爭優(yōu)勢的產品(RCAij<2.5)
2000-2011年間,印尼在飲料及煙草(1類)、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5類)、機械及運輸設備(7類)、未分類商品(9類)出口上不具備競爭優(yōu)勢,中國則在飲料及煙草(1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類)、礦物燃料和潤滑油及原料(3類)、動植物油及油脂和蠟(4類)、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5類)、未分類商品(9類)出口上不具備競爭優(yōu)勢,而且中國在2002年之后也喪失了食品及活動物(0類)出口競爭優(yōu)勢。
(三)中國和印尼貿易互補性和競爭性分析
根據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若兩國在某產品出口同時具有競爭優(yōu)勢,就意味著兩國都傾向于出口該產品,則兩國便會存在貿易競爭性。若兩國中一國在該產品具有競爭優(yōu)勢,而另一國不具備時,則擁有競爭優(yōu)勢的國家愿意出口該種商品,而不具備競爭優(yōu)勢的國家愿意進口該種產品以替代低效率的國內生產,兩國在該產品上就存在貿易互補性,而且當兩國在同種產品上競爭優(yōu)勢差距越大,則貿易互補性表現得越強。
結合表2數據和對中印兩國競爭優(yōu)勢分析,我們可以推斷出中國和印尼貿易互補性和競爭性的產品分布。
1.中印貿易互補性表現較強的產品
中國和印尼在食品及活動物(0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類)、礦物燃料和潤滑油及原料(3類)、動植物油及油脂和蠟(4類)、機械及運輸設備(7類)上貿易互補性表現較強,其中印尼愿意向中國出口食品及活動物(0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類)、礦物燃料和潤滑油及原料(3類)、動植物油及油脂和蠟(4類),愿意從中國進口機械及運輸設備(7類)。
2.中印貿易競爭性表現較強的產品
中國和印尼在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類)、雜項制品(8類)出口上均有競爭優(yōu)勢,兩國在這些產品的出口上可能存在激烈的競爭,兩國之間此類產品的貿易摩擦也較其它產品為多。
另外,在飲料及煙草(1類)、未分類商品(9類)貿易上,由于中國和印尼均不具備競爭優(yōu)勢,都傾向于從國外進口,因此兩國在這兩類商品出口上不具備競爭性,這兩類商品的雙邊貿易額也較小。
三、結論
從前面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的分析可知,印尼由于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因而在初級產品(0類、2類、3類、4類)出口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而中國在0至4類產品上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總體保持下降趨勢,這意味著中國在初級產品出口上處于劣勢,且國內自然資源越來越不能滿足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對原料、能源等資源進口需求越來越大,中國和印尼在諸如煤炭、石油、天然橡膠等產品的貿易合作空間很大。另一方面,中國在機械及運輸設備生產上面具有比較優(yōu)勢,印尼則在這類產品生產方面能力不足,印尼可以通過進口中國相應產品以滿足國內需求。中國與印尼在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類)、雜項制品(8類)出口上體現出較大的競爭性,說明在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特別是在如紡織品、服裝、鞋類以及日用品等品種上,中國和印尼在爭奪第三方出口市場時的競爭不可避免。
總之,印尼一直是中國在東盟重要的貿易合作對象,中國也已經成為印尼最大的貿易伙伴。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合作區(qū)成立和發(fā)展,今后的中印貿易將有更大的合作空間和前所未有的便利與商機,通過加強雙方貿易合作,在遵循WTO爭端解決機制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合作區(qū)規(guī)則妥善解決兩國貿易爭端,中印兩國的貿易發(fā)展水平會隨著兩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而提高。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