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亞寧
【摘要】漢語新聞在向國外傳遞中國改革發(fā)展成果和宣傳國家對外形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翻譯作為橋梁和中介,在漢語新聞對外傳播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研究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進一步廓清影響漢語新聞英譯效度的關(guān)鍵因素,有利于更高效地傳遞交流信息、傳播國內(nèi)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以及提升國家影響力和美譽度。
【關(guān)鍵詞】漢語新聞;翻譯;效度;策略
當今世界不斷加快的全球化進程促進了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信息傳播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梁。新聞以其特有的優(yōu)勢有效地傳播世界各國的最新信息,我國的新聞在傳播國內(nèi)政治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傳播改革發(fā)展巨大成效、吸引更多的人旅游投資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中介作用。漢語新聞的英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而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直接反映著新聞的質(zhì)量及其價值。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在1979~2009年間發(fā)表的新聞翻譯研究的論文中,有關(guān)新聞文體特點和翻譯方法的文章比例高達61%,[1]但在這些研究中探討新聞翻譯效度的主題為數(shù)不多,鑒于此,本文將主要對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及提高英譯效度的策略進行探討。
翻譯效度的內(nèi)涵
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所測量到的結(jié)果反映想要考察內(nèi)容的程度,測量結(jié)果與要考察的內(nèi)容越吻合,則效度越高;反之,則效度越低。效度的概念除了常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及統(tǒng)計學中,還被廣泛應用于語言測試系統(tǒng),而翻譯效度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概念。Andrew Chesterman在他的《The memes of the Translation》一書中最早提出翻譯效度的概念,他認為翻譯效度就是“翻譯的成功”,[2]翻譯的成功取決于相關(guān)因素之間的趨同度。在翻譯領(lǐng)域,趨同度可以被理解為兩種不同語言文本所產(chǎn)生的效應的相似程度。趙彥春在On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Relevance Theory to Translation一文中研究了翻譯效度,他用公式TrV=Convergence/divergence來闡釋翻譯效度:趨同度高,則趨異度小,翻譯的效度就高;反之,趨同度低,則趨異度大,翻譯的效度就低。[3]
影響漢語新聞英譯效度的因素
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也遵循翻譯效度的基本規(guī)律。如果漢語新聞的英譯文本對于英語讀者產(chǎn)生的效應與漢語文本對中國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應在程度上越接近,趨同度越高,就說明譯文越成功,即翻譯效度越高。正如Gutt所言,成功的譯文就是譯者確保譯文中交際者的意圖和接受者的期待這一對關(guān)系與原文中的這一對關(guān)系一致。[4]由此可以看出,影響漢語新聞英譯效度的主要因素是譯者、受眾和環(huán)境,也就是新聞的認知語境,譯者的翻譯策略和受眾的接受水平。
新聞的認知語境。認知語境是指心理上可以顯映的事實或假設的集合,通常由邏輯信息、百科信息與詞匯信息構(gòu)成。[5]認知語境具有動態(tài)變化的特征,生活中個體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不同,人們的認知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個體所呈現(xiàn)出來的“心理表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導致的認知環(huán)境就有所不同。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取決于譯者對英語受眾認知語境的期待和估量,認知語境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譯者要特別關(guān)注目標受眾認知語境的動態(tài)變化。
譯者的翻譯策略。翻譯策略是指譯者通過正確分析翻譯任務,協(xié)調(diào)好翻譯發(fā)起者、原語文本、原語作者、譯文讀者之間的關(guān)系并采取適當?shù)姆绞届`活處理,從而成功地傳遞文本信息和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方法。從翻譯的功能來看,凡是以最佳方式、最高時效、最高效果出于有助社會交流和多元文化發(fā)展考量而進行及完成的翻譯行為都是合理的。[6]相比文學翻譯,新聞翻譯在文體結(jié)構(gòu)、風格、語言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和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漢語新聞英譯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翻譯策略,對其效度影響很大。
受眾的接受水平。翻譯活動是在原語言、譯者和目的語之間進行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漢語新聞英譯最直接的接受者和檢驗者是英語受眾。如果受眾的知識結(jié)構(gòu)完整、閱歷豐富、思維活躍、語言水平高,那么對于新聞英譯接受的程度就高,反之,接受程度就低。因此,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與受眾的接受水平緊密相關(guān)。由于中西方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思維模式、翻譯傳播導向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水平。
提高漢語新聞英譯效度的策略
翻譯的效度取決于翻譯過程中所涉及的諸多因素間的趨同度。一般情況下,譯者應使譯文盡可能地向原語趨同,這是體現(xiàn)漢語新聞英譯效度的關(guān)鍵。為更好地向世界各國傳播中國的新聞信息,提高漢語新聞英譯效度,譯者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方法和策略。
釋義。釋義是提高漢語新聞翻譯效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要求譯者根據(jù)原語文本給出相關(guān)的釋義和解釋。使用釋義法能夠有效解決機械翻譯所導致的忽視社會文化差異問題。對于釋義法,美聯(lián)社對其記者提出了五項原則,這些原則同樣可以用來指導翻譯過程:(1)解釋讀者不熟悉的相關(guān)地理名稱;(2)解釋日常用語中不常使用的詞語和術(shù)語;(3)回答一般讀者都會提出的問題,但是不用太多;(4)不要使釋義晦澀難懂;(5)不要使用太多需要解釋的詞語。[7]根據(jù)這五項原則,釋義常被用于特殊的漢語表達和名稱,本文主要從歷史事件、行話、專有名詞、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等方面進行闡釋。
(1)歷史事件。了解中國歷史對外國讀者來說是極大的挑戰(zhàn),因此使譯文易于被西方讀者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加上釋義,比如“戊戌變法”被譯為“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五四運動”可以譯為“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文化大革命”被譯為“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8]譯者對于這些歷史事件的翻譯都特別注明了具體的發(fā)生時間,可以讓讀者從清晰具體的時間概念上去進一步了解這些歷史事件。
(2)地理名稱。新聞漢英翻譯中,原語讀者所熟悉的一些地理名稱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不一定知曉,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應在譯文中對此加以適當?shù)慕忉屨f明。比如:Photo shows the morning scenery in Confucius Temple,Nanjing,capital of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這個例子中將城市名稱“南京”進一步解釋為“capital of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讓外國讀者對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3)人名。新聞報道中提到的人名多數(shù)也需加以解釋,比如國家領(lǐng)導人“胡錦濤”也被譯為“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在人名的翻譯中,譯者會對人物的職位或所從事的職業(yè)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這樣易于讀者了解新聞中所提到的人物特征。比如:Zhang Huimin, Party chief of Hanzhong,introduced the citys advantages in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4)術(shù)語和行話。每個國家都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一些特有的行話或術(shù)語,一般外國讀者很難理解它真正的含義,因此,對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的中國特有的術(shù)語和行話進行釋義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三通”這一新聞術(shù)語可以直接譯為“three links”,但是顯然讀者對這樣的譯文是不能理解的,還需要進一步解釋為“It means links of trade,air and shipping and post services between the main land and Taiwan of China cross the Taiwan Strait”。
簡化。漢語表達中經(jīng)常會用到一些妙筆生花的描述性詞語,比如大量的排比句、四字成語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與之相比,英語表達更加注重語言簡潔精練、有趣易懂、邏輯清楚,用非常經(jīng)濟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容。要使外國讀者能夠理解漢語新聞文本,譯文應該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思維習慣和語言喜好,對原語文本進行適當簡化,只傳達主要信息,但又要以保證內(nèi)容表達完整與準確為前提。當然,新聞語體還講究表達有力、敘述生動,因而翻譯時必須在用詞上多加錘煉,以表現(xiàn)出新聞文體的特征。比如:
原文:進一步簡化手續(xù),及時積極地從國外引進,并且認真組織科學家、技術(shù)人員和廣大職工做好消化和推廣工作。
譯文:We should simplify procedures and take prompt actions to import urgently needed technology and organize scientists, technicians and workers to assimilate and popularize imported technology.
在該例中,譯者在翻譯時刪減了原文中劃線部分修飾性的詞語,沒有對原文進行逐字翻譯,遵循了英語表達的習慣,易于理解并且能夠吸引英語受眾的興趣,從而有效地達到了交際的目的,提高了翻譯效度。
編譯。編譯主要是通過翻譯和編輯的手段從新聞中找出最有用的信息并對此進行重組、轉(zhuǎn)化和加工,以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能夠有效傳達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進而成功實現(xiàn)新聞的交際目的。編譯之后的新聞保留了原語新聞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使其內(nèi)容更加集中、精練,更便于在譯語國家或地區(qū)進行二次傳播,也有利于譯語語言讀者們閱讀和理解,同時也可提高新聞的翻譯效度。例如:
原文: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通中國家庭財產(chǎn)的象征是收音機、縫紉機、手表和自行車,俗稱“四大件”。到了80年代中期,又有了“新四大件”:電視機、電冰箱、錄音機和電風扇。今天,經(jīng)濟學家越來越覺得難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家庭財產(chǎn)的情況了。如今衡量中國家庭財產(chǎn)狀況的指標,已經(jīng)不僅僅是幾件耐用的消費品。
譯文:Chinese peoples individual private property holdings have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ince the country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 Chinese household considered a radio set, a sewing machine, a wristwatch and a bicycle as their four major pieces of private property.By the mid-1980s, the four major possessions had become a TV set,a refrigerator,a tap erecorder and an electric fan.
結(jié) 語
新聞翻譯屬于交際翻譯,它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實效性。漢語新聞英譯是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和必要手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深入了解影響漢語新聞英譯的基本因素,充分考慮漢語新聞和英語新聞文體的具體差異和各自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靈活恰當?shù)姆g方法實現(xiàn)信息溝通交流的目的,進而提高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
參考文獻:
[1]黃勤.我國的新聞翻譯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上海翻譯,2007(3).
[2]Andrew Chesterman.Memes of the Traslation[M].Amsterdam:Benjamins,1997.
[3]趙彥春.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C].//語用與認知——關(guān)聯(lián)理論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5]Sperber,D&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Inference and Implication[A].In Davis,S.(ed.).Pragmatics:A Reader[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6]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7]翟樹耀.對外宣傳報道與英語寫作[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8]顧家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