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
自2008年以來,一種憂慮始終揮之不去,那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前景。絕大多數人不假思索地認為,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奇跡,仍將在很大程度上復制到未來30年。遺憾且無足輕重的是,我不在那擁擠的樂觀者隊伍中,而是逐漸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缺乏信心。這違背了學人應該樂見未來的本能。
第一,紅利消失的時代。中國經濟增長依賴許多紅利因素,例如全球化紅利、制度紅利、人口紅利、環(huán)境紅利等。所謂全球化紅利,是指中國對外開放戰(zhàn)略,恰好趕上了蘇東解體后,自由主義思潮和市場經濟理念在全球盛行,使中國能夠在較長的時間復制二戰(zhàn)之后日本的出口導向戰(zhàn)略。次貸和歐債危機提醒我們,放任自流主義已告一段落,保護主義和政府管制在全球范圍內可能卷土重來。所謂制度紅利,指的是大幅精簡計劃體制,以集權推行市場經濟的效率優(yōu)勢,但目前集權帶來的效率在弱化,腐敗在孳生。所謂人口紅利,簡而言之是中國可無限供應的廉價勞動力。所謂環(huán)境紅利,是指中國罔顧資源和環(huán)境、換取增長的做法。上述紅利都在無可挽回的消融之中。
第二,頂層設計的缺失。其實我對“頂層設計”的說法相當厭惡,似乎基本制度是極少數精英指點江山揮灑出來的。在此我想表達的準確意思是,安全和司法等基本制度的缺失。所謂安全,包括對外維護國家和國民利益完整的能力,對內國民對食品、醫(yī)療、住房、財富等生存環(huán)境的安全感。所謂司法,指的是法律體系的有效性,尤其是政府、企業(yè)和居民三者之間產生糾紛時的妥協解決機制。我們可以看到最廣泛和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得到恰當的保護,例如政府序列中的基層政府、企業(yè)序列中的民營中小企業(yè),以及居民序列中的中低收入階層。
第三,權貴主義的抬頭。中國政府擁有至少各100萬億元的國有資產和金融資產,擁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擁有國土海洋礦產等龐大資源。這給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增長三重轉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也可能帶來了權貴資本主義的悄然抬頭。如果買辦、精英、富豪等蜂擁將攀附更高一級的權力作為爭取自身利益的指南針,那么社會財富分配的大格局,就會越來越按權力階梯排列。家族式的權貴資本主義,比東亞式的裙帶資本主義更叵測和更不可控。
第四,社會正義的失范。社會正義是個大詞匯,精神家園的喪失和公平幸福感的弱化都隱示了這一點。舉個簡單的例子:國民經濟的初次分配比例中,勞動者薪酬的占比,在過去12年持續(xù)下降了7-10個百分點,這大約相當于2011年勞動者少領取3—4萬億元。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利于普通民眾,如此內需型增長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第五,產業(yè)升級的困惑。經濟增長總是需要主導產業(yè)推動,過去30年主導產業(yè)依次為制造業(yè)、外貿、建筑地產、金融和商貿流通。目前制造業(yè)艱難轉型,商貿流通平平,銀行保險一枝獨秀。我們還看不清未來5年哪個產業(yè)將崛起、發(fā)力奔跑來撿起建筑地產這行將落地的接力棒。
綜上,我尋找不到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信心,中國模式很可能是既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又有“制度集權+改革開放”雙引擎的發(fā)展模式,但世異時移,至今我們更期待看到重大的區(qū)域或產業(yè)政策的對內對外開放,更期待看到政府體制自身作為被改革的重點攻堅環(huán)節(jié)勇毅改革。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