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楊揚
摘要:2008年發(fā)生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國際貿易遭受了始料不及的嚴重打擊,但跨境服務貿易在此次危機中所受影響有限。通過分析跨境服務貿易的抗危機性,本文根據歷史數據發(fā)現跨境服務貿易的抗危機性總體比貨物貿易好,在經濟衰退期間尤為如此,但是這種抗危機性在跨境服務貿易內部存在差異。由于國際貿易已經成為此次危機傳播的渠道之一,我國需要適時考慮不同產品抗危機性的差異。
關鍵詞:跨境服務貿易;抗危機性;貿易危機
中圖分類號:F746.18 文獻標識碼:B
一、貿易危機及其非均衡性
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國際貿易遭受了始料不及的嚴重打擊,幾乎所有經濟體都受到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WTO的104個成員方在2008年的下半年和2009年的上半年不僅都出現了進出口貿易的同時下降,而且絕大部分經濟體都出現了貨物貿易兩位數的下降(如圖1所示);同時,幾乎所有種類產品的貿易增長率在2008年上半年還為正,而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都轉為負。所以,無論從波動幅度還是涉及范圍來看,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引發(fā)的都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貿易危機”。
總的看來,這次經濟危機發(fā)生的程度在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上有很大不同,貨物貿易所受影響巨大。根據WTO秘書處公布的數據,2009年貨物貿易額增長率同比下降22%,表現最強烈的是占國際貿易的1/4的石油、礦產品和原材料,此類產品貿易額下降的主要原因來自價格的巨幅下跌。從2008年8月雷曼事件爆發(fā)到2009年3月,石油價格下降的幅度超過一半①。制成品的貿易額下降幅度也很大,其中又以耐用消費品的貿易降幅最為顯著,但制成品的價格在整個危機期間相對穩(wěn)定,其增長率的下降主要是量的減少所導致。
上述表現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如鮑德溫(Richard Baldwin,2009)等學者用“貿易的大塌陷”(The Great Trade Collapse),形容貿易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的反應。也有一些西方學者(Hubert Escaith等,2010)用 “貿易超調”(Trade Overshooting),描述這次貿易對經濟危機過度調整的現象。根據2010年WTO發(fā)布的世界貿易報告,2009年以美元表示的貿易額同比下降了22.6%,而同期的GDP下降了5.9%,貿易額的下降是GDP降幅的近4倍,貿易對經濟衰退的反應的確有些“過度”。鮑德溫等學者對此次貿易(主要指貨物貿易)為何表現過度,分別從最終需求和價格、庫存、融資和產業(yè)鏈方面進行了考證。
根據WTO秘書處的數據,跨境服務貿易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表現出較好的抗跌性,服務貿易在2009年的第二季度下降到最低點,與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0%,但從下半年起回升迅速(如圖2所示)。從時間上看,服務貿易的低點出現的時間比貨物貿易晚。2009年世界服務出口額同比下降12%,大約是同年GDP下降幅度的兩倍。對比22%的貨物貿易降幅,服務貿易沒有表現出過度調整,更沒有出現所謂的“貿易大塌陷”,12%的降幅的主要推手是與貨物貿易最緊密相關的運輸服務業(yè),2009年同比下降23%,而旅游和其他商業(yè)服務的下降幅度非常有限,分別為9%和8%。
另外,不同國家服務出口受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各不相同。2009年歐洲的服務出口額同比下降14%,而亞洲地區(qū)下降12%,北美地區(qū)只下降9%??梢?,在這次二戰(zhàn)后影響最大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服務貿易的表現比貨物貿易穩(wěn)定得多。那么,跨境服務貿易抗危機性較強是穩(wěn)定存在的嗎,這需要結合歷史數據進行回答。如果能夠結合產品結構進行考察,或許可以解釋為何不同國家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存在著差異。
二、服務貿易抗危機性的歷史考察
貿易與收入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但兩者間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及趨勢則需要更細致的研究。Irwin(2002)使用計量方法,研究了自1870以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時期(1870-1913、1920-1939、1950-2000)內貿易與收入變化間的關聯程度,結果表明自19世紀末以來貿易的增長稍快于收入增長,而且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貿易對收入變化的敏感性增強。Caroline Freund(2009)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他們使用經驗數據計算了貿易收入彈性,著力說明了經濟衰退時期貿易收入彈性的變化情況。二戰(zhàn)后的四次經濟衰退(1975年、1982年、1991年、2001年)期間貿易量對真實GDP的變動彈性,他們發(fā)現真實貿易彈性的提高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持續(xù)的現象,從20世紀60、70年代的2上升到目前的3.5左右,與Irwin(2002)的計量結果相似。根據歷史的經驗數據,這種反應依產品、國家而不同。
我國學者許統生、涂遠芬(2006)、姚枝仲、田豐、蘇慶義(2009)等學者計算了我國的出口收入彈性,許統生、涂遠芬(2006)的研究結果表明1985-2005年間我國出口商品的國外收入彈性為2.26;姚枝仲等人(2009)根據考慮產品種類和質量變化的出口需求函數,發(fā)現中國1992-2006 年出口的短期收入彈性大約為2.34。
上述研究都是針對貨物貿易,關注到服務貿易穩(wěn)定性問題的重要文獻是2009年Borchert & Mattoo的文章,他們根據美國和OECD國家的經驗數據,佐證了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在這場危機中服務貿易的抗危機性比貨物貿易好。從1982年后歷年的貨物、服務貿易和GDP的變化率情況,觀察貿易對收入變化的反應,三者之間的變動關系反映出以下特征(見圖3):第一,無論是貨物還是服務貿易,受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均十分顯著,兩者與收入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以來貿易與收入的變動趨勢幾乎完全一致。第二,服務貿易在經濟衰退期間表現出更好的抗跌性。1980年以來世界的經濟增長出現過四個階段性的低點,分別是在1982、1998、2001和2009年。這四年里世界GDP都出現了負增長,在經濟發(fā)展出現低拐點的同年或次年(1997年貨物貿易的拐點出現在次年),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增長率也會下降,下降的幅度往往大大超過經濟的下降幅度;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貿易幾乎同時也會出現正的快速增長,并且增長的幅度也超過經濟上升幅度。可見,貿易對經濟的反應在經濟形勢變動大的時期更劇烈,但服務貿易的反應比貨物貿易溫和。從數據上看來,當經濟增長下降時,貨物貿易的下降幅度往往會超過服務貿易,如1998、2001和2009年都是如此,而在經濟上升快速的四個時期: 1986-1988年、1994-1995年、2003-2005年、2007-2008年中,有三次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又超過貨物貿易。所以,服務貿易的抗跌性比貨物貿易相比較好,且回升迅速。
人們還可以通過對服務貿易收入彈性的計算,進一步描述服務貿易對收入變動的敏感度。服務貿易收入彈性的計算公式=貿易變動百分比/收入變動百分比,這一借用微觀經濟學中彈性的概念,可以更準確地刻畫服務貿易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圖4列出的是1981-2010年間貨物和服務的貿易收入彈性的計算結果,可以發(fā)現貨物和服務的貿易收入的彈性并不保持在一致水平。
第一,從平均水平來看,跨境服務貿易對收入變化的敏感度比貨物貿易小。貨物貿易收入彈性的均值在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0年間分別為:2.05、2.086和2.5,略呈上升態(tài)勢;服務貿易在以上三個時期的收入彈性均值分別為:1.31、2.55、1.52,總體比貨物貿易小,服務貿易對收入的敏感程度的確比貨物貿易弱。
第二,在經濟增長的拐點時期,服務貿易的“超調”幅度普遍比貨物貿易小。在1982年、1997年和1998年、2001年和2009年四個全球GDP負增長的年份,貨物貿易的收入彈性分別為8.6、-8.7、1.7、5.6和3.8,貨物貿易受經濟增長形勢影響巨大,除了1997年的當年未隨著經濟負增長而出現貿易絕對下降外,其余每個經濟增長為負的時期都出現了貨物貿易的負增長,且均遠超過均值,表現出異常的波動,形成了經濟衰退時期的“超調”特征。服務貿易在上述年份的收入彈性分別為2.25、-9.5、-2.6、-0.5和2.04,服務貿易額在1997年、1998年和2001年的經濟衰退中仍然實現了正增長,使收入彈性的計算結果為負,且服務貿易收入彈性的絕對值總體小于貨物貿易。
第三,2000年以來,服務貿易的收入彈性越來越趨于穩(wěn)定,未如貨物貿易一樣表現出上升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的服務貿易收入彈性曾表現出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除拐點時期(1982年)外,服務貿易收入彈性在0.79和1.82間小幅波動。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不僅波動幅度加大,而且彈性的平均水平提高。除了1997年在世界經濟出現-0.38%的負增長時,服務貿易當年仍維持了3.67%的正增長,從而使收入彈性出現-9.56的極值外,其余年份的彈性也出現了從0.65-3.6的較大幅度波動。2000年以后,服務貿易收入彈性波動幅度收窄,圍繞1.5的均值上下微小波動。大部分年度中與GDP的變動保持著十分穩(wěn)定的變化趨勢。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服務貿易的確比貨物貿易表現出更好的抗跌性,服務貿易對經濟變動的敏感性比貨物貿易相比稍弱,但也表現出與收入變動存在緊密聯系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服務貿易與經濟水平的發(fā)展仍然存在相互關聯趨勢,但其發(fā)展的內在穩(wěn)定性總體較好,在經濟衰退期間該特性尤其顯著。
三、服務貿易收入彈性的結構分析
由于服務貿易包含范圍廣泛,內部不同部類間發(fā)展差異加大。2000-2008年間,跨境運輸服務貿易年均增長12%,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保持在23-24%;由于航空運輸費用的下降和網絡經濟發(fā)展提供的便利條件進而導致交易成本下降,旅游貿易除了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3的SARS外,年增長率為9%,不過在跨境服務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32%下降為2008年的25%;旅游的地位下降主要因為其他商業(yè)服務業(yè)出口的增長迅猛所致,在2000-2008年間其他服務業(yè)出口的年增長率為15%,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00年的45%上升到2008年的50%。圖5顯示的是1982-2010年,三類服務貿易收入彈性的計算結果。第一,在經濟穩(wěn)定增長時期,三類服務貿易的收入彈性總體上的差別并不十分明顯,均保持在1-2的彈性范圍內。第二,在經濟發(fā)生波動時,三類服務貿易的收入彈性情況變動差距大。三類服務貿易發(fā)展中與經濟狀況聯系最緊密的種類是運輸服務貿易,1982年、1997年、2009年和2010年均出現了絕對值超過4的大幅波動,在這次危機中也是如此,2008年以來受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是運輸服務,2009年世界運輸服務下降23%,主要是受貨物貿易下降拖累,運輸服務貿易中下降最大是海運服務業(yè),而航空運輸服務貿易只下降9%。旅游服務貿易對經濟的敏感度次之,1982年、1984年、1996年和2001出現過絕對值超過3的彈性波動。2010年的旅游服務貿易收入彈性接近2.3,GDP代表的收入變化不是影響旅游變動的唯一重要因素。三類服務貿易中除運輸和旅游之外,作為新興服務業(yè)代表的其他服務貿易受經濟影響最小,在1982-2010年期間都維持著穩(wěn)定的增長。1997和2001年在經濟衰退時出現過負的極值水平,反而更說明其較為理想的穩(wěn)定性,在經濟衰退期間仍保持了正常發(fā)展。2009年,除運輸和旅游外的其他服務貿易額只下降6%。與運輸和旅游相比,總體表現穩(wěn)定,但內部的情況差異顯著。
圖6顯示了其他服務貿易內部出口率,在2000-2008年間和2009年對比的變化情況。根據圖6可見2000-2008年間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業(yè)在2009年此類服務業(yè)出口只下降6%。建筑業(yè)在2000-2008年間也是增長最為迅速的服務貿易領域之一,年均出口增長率為16%,但2009年出口額下降了13%,是服務貿易中除了運輸和金融下降幅度最大的行業(yè),這說明建筑行業(yè)對經濟的反應屬于服務貿易中的敏感類。受合同關系的影響,危機中建筑業(yè)出口的表現也存在滯后性,其他服務部門的出口下降一般在2008年最后一個季度即開始顯現,但建筑出口的下降從2009年初才有反映。盡管建筑出口的復蘇也遲于其他行業(yè),但此次回升勢頭迅猛,2010年的上半年就增長了69%,大起大落的表現說明了建筑服務貿易與收入或經濟形勢變化的緊密相關性。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建筑業(yè)的出口增長率在2000-2008年間為43%,到2008年,中國的建筑出口已經占亞洲的1/3和世界市場的11%,競爭優(yōu)勢明顯。
金融業(yè)曾經是服務貿易中發(fā)展十分迅速的領域,2000-2008年,世界金融出口年均增長14%,在2007年曾達到過32%的年增長率。這段時期內,歐盟出口擴張了31%,中國香港增長了41%,新加坡增長了47%,印度增長72%,但此次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業(yè)的打擊較大。2009年跨境貿易額下降15%,盡管同屬金融業(yè)的保險業(yè)抗危機性較好。2000-2008年間全球保險業(yè)發(fā)展顯著,取得了16%的年增長率,其中人均保險支出年增6%。2009年全球的保費收入只下降了1.1%,其中發(fā)達國家保費收入下降了1.8%,新興經濟體甚至上升了3.5%。2009年世界保險業(yè)的出口只下降了6%,出口下降主要源于中南美洲(降幅為21%),歐盟保險業(yè)出口下降9%,但是北美洲和亞洲出口反而增加了3%和2%。可見在此次危機中保險業(yè)表現出較好的抗跌性。另外,抗跌性較好的服務貿易種類還包括特許權和專利費,在2000-2008年間年均出口增長13%,2009年只下降3%。包括專業(yè)服務在內的商業(yè)服務在2000-2008年均出口增長14%,2009年下降9%。此次金融危機中個人、文化和娛樂業(yè)的跨境服務出口受到較大影響,該行業(yè)在2000-2008年均出口增長7%,2009年下降11%,說明該行業(yè)受收入變化的影響直接。
由于服務貿易的抗跌性存在非均衡性,各地區(qū)服務貿易受影響大小與其出口結構相關緊密相關。由于金融服務貿易的影響,歐洲整體的服務出口下降11%,亞洲出口下降8%。由于信息服務、保險和其他商業(yè)服務對出口支撐的貢獻,2009年美國服務貿易的出口最終只下降5%。作為一個整體,2000-2008年期間,亞洲的服務貿易的發(fā)展總體高于世界的平均速度。出口增長率為14%,占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由20.5%上升到22.9%。
我國在此期間的服務貿易發(fā)展尤其可圈可點,年均出口增長率為22%,運輸和其他商業(yè)服務的出口增長迅速,如運輸服務的出口在此期間年增長率為34%。危機期間運輸服務受到的打擊,我國也未能幸免,2009年的運輸服務下降了39%,好在2010年開始回升的運輸服務中,亞洲復蘇得最快,我國運輸服務出口僅2010年的上半年就增加43%。印度是亞洲其他商業(yè)服務貿易發(fā)展最顯著的國家,其他商業(yè)服務出口占77%,已經是世界上最主要的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目的地。中國和印度的服務貿易結構決定了我國的服務貿易,也會由于經濟的不景氣受到更多的干擾。
危機期間也出現了同樣的行業(yè)在不同國家的表現不一的情況,如由于危機期間全球對移動電話聯系和互聯網的剛性需求,全球通信業(yè)的出口平均下降9%,但亞洲下降了13%,印度和中國這個項目的出口分別下降42%和24%。歐洲和北美出口分別只下降了9%和4%。在2010年上半年的恢復性增長中,美國的通信業(yè)出口增長7%,歐洲增長了4%。亞洲的通信業(yè)出口增長除了印度(作為這個地區(qū)最大的通信出口者,出口年增長2000-2008年間為19%)總體較為緩慢為8%,中國通信業(yè)(包括電信)年出口增長率僅為2%。同一行業(yè)的出口在不同國家的表現不同,概因各國在該領域內的競爭實力以及與客戶關系的忠誠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別。我國的通信業(yè)不僅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大且出口市場過分集中,對美國、香港、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占總數的70%,市場的過分依賴反過來也加劇了發(fā)展上的脆弱性。
四、服務貿易抗危機性較好的原因分析
為何服務貿易對經濟變動的敏感度不如貨物貿易強,尤其在這次貿易危機中表現出較好的抗危機性,總結起來可能有以下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服務需求較少受周期的影響,周期性特征弱。特許權和專利使用費、商業(yè)服務、保險、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在危機間仍保持著較好發(fā)展概是此證。
第二,服務貿易和生產較少依賴外部金融。歷次金融危機已經證明,信用條件約束會限制貿易流動。次貸危機全球傳播的轉折點是2008年8月美國財政部允許雷曼兄弟破產,推倒了金融機構破產的多米諾骨牌。銀行彼此間的融資基本停滯,信用市場趨于凍結,金融危機的打擊由需求領域進入生產領域。金融危機時期貿易融資的緊張與國際《巴塞爾協議II》中關于銀行監(jiān)管標準的改革和對資本風險控制管理的修改有關?!栋腿麪枀f議II》使銀行信貸呈現明顯的順周期性質,對貿易融資產生了不利影響。由于資本要求與風險資產必須匹配,而資產風險性的計算需根據交易性質和結構、經濟環(huán)境和國家風險等調整。當經濟下滑、經濟狀況惡化時,由于風險總體加大,此時不管貿易對方的信譽如何,都會要求更高的資本水平,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得不消減貸款以滿足資本比例要求,使衰退“雪上加霜”。當2008-09年金融危機發(fā)生時,貿易融資與國內企業(yè)的資金競爭處于更不利地位,加劇了貨物貿易規(guī)模的急劇萎縮。而服務貿易由于生產中不需占用大量資金,資金問題很大程度上由內部融通解決,對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低,是得以免受金融危機過度影響的客觀原因。
第三,不可存儲的特征使服務貿易免受庫存因素干擾。在這次貿易危機中還表現出來的一個現象是,貿易下降的幅度往往又遠大于生產和需求的下降幅度庫存的變動。如2008末至2009年,美國的生產、貿易、支出都下降了,但幅度不同,貿易的下降超過其他因素是最大的。而且貿易下降顯著的部門都伴隨著庫存大幅度的調整。可見,危機時人們由于對財政狀況或未來前景會有很大一部分的不確定思維,生產者更愿意動用庫存來代替進口,從而加劇貿易規(guī)模的下降。庫存是影響貿易變動不可忽視的現實因素。而服務的不可存儲性又使庫存擾動的因素得以避免。
第四,服務貿易也得以避免導致貨物貿易超調的“組合”效應。20世紀80年代以來,直接投資和外包在全球范圍內的顯著發(fā)展,垂直化生產體系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建立。垂直化生產體系和國際產業(yè)鏈建立的最初動機是尋找更低的生產成本。與此適應的貿易模式是母國供應零部件,產品在發(fā)展中國家生產后返銷母國或第三國。零部件、中間品在不同國家之間交易,國際規(guī)模被數倍放大,當危機發(fā)生時,最終需求的減少對貿易交易的破壞性也同樣被數倍放大,從而導致全球貿易量急劇地、不正常地減少,出現所謂的“系統性貿易超調”(Systematic Over-shooting of Trade)的“組合”效應。服務貿易的無形性得以避免多次運輸也使該“組合”效應大大弱化。
五、貿易結構與經濟危機的關聯性及其啟示
對很多國家來說,這次爆發(fā)的不僅是金融危機,更是一場貿易危機,貿易危機的程度存在著商品結構上的非均衡性。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各經濟體的出口商品結構是決定受此次危機影響大小的關鍵因素之一。很多經濟體被波及至貿易危機風暴中的首要因素是源自美國的進口下降,作為危機的原發(fā)地,美國從2008年中期開始貨物和服務貿易的進口都下降了,但下降的幅度顯著非均衡。第一,貨物進口的下降尤其明顯:2009年2月比上年同期的貨物進口下降了33%,但服務進口只下降了7%。第二,服務貿易中的運輸服務進口下降了20%,但其他服務進口上升了2%,而在在其他服務內部,金融進口下降13%,電信上升了2.5%,保險上升了3%,商業(yè)、專業(yè)和技術貿易上升了7%。因此,對于美國的貿易伙伴國來說,危機對于這些國家的影響取決于他們對美國的出口結構:2008年的第三和第四季度,印度對美國的出口中30%為服務業(yè),對美出口下降8%;中國的出口服務業(yè)占3%,對美出口下降26%;巴西服務業(yè)占總出口的14%,對美出口下降16%。
美國貨物進口大規(guī)模的下降是導致日本和中國出口銳減,并被卷入貿易危機中的主要原因。通過數據來看,除了以石油出口為主的中東、獨聯體,以及與美國關系特別密切的加拿大外,日本可以說是受貿易危機影響程度最大的經濟體。根據日本2009年2月的進出口統計數據,出口同比下降50%,進口下降43%(均超過美國)。日本的出口自2008年10月開始大幅度下降,速度也超過美國,兩國的出口都在2009年3月到達谷底。日本2009年全年的出口貿易額下降28%,也超過美國(-21%),如此劇烈反應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對亞洲和美國制成品出口的大幅下降所致。如2009年第一季度,美國從日本的進口下降了40%,超過了美國相同時期貿易下降幅度的30%。
在此次的金融危機中,我國的貨物貿易也遭受較為嚴重的打擊。我國2008年全年的出口貿易還保持著20%以上的增長率,2009年度的1月就出現17%的負增長,2月的負增長率進一步下降為21%,2009年的全年平均負增長率接近20%。2010年的出口出現恢復性的反彈增長,比2009年增長31.3%,可見,此次金融危機也使我國經歷過一次顯著的貿易超調。雖然2008-2009年發(fā)生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未消除,但對貿易的影響從2009年的第四季度起已邁出最低谷,步入快速復蘇的新階段。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世界貿易總額自2010年的2月已經出現較為持續(xù)的增長。到2011年1月,亞洲國家實現的出口增長幅度為19%,增長態(tài)勢最為穩(wěn)定而強勁。已經漸行遠去的貿易危機給人們的啟示包括:
第一,由于世界經濟和各國貿易乃至國內經濟發(fā)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不穩(wěn)定性加劇,我國的貿易結構調整中就需要加入抗危機性的考慮。貿易本身已經成為金融危機傳播的機制和渠道,使金融體系原本相對健康的國家也拖入金融危機的泥潭。由于發(fā)展中國家依賴外部市場發(fā)展自己的經濟是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對于一個發(fā)展中大國來說,應適時調整貿易結構,以便在多樣化中尋求相對穩(wěn)定的市場。
第二,服務貿易發(fā)展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意義。在這次危機中貨物貿易尤其是零部件和中間產品的貿易,充當起將金融危機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橋梁。當一家單獨的企業(yè)受到金融危機的打擊時,通過產業(yè)鏈的前后向聯系,將危機進行傳遞,并與金融危機相互交織,最終使本不足以使宏觀經濟產生很大影響的個體問題傳染成宏觀經濟的整體衰退。所以,更大規(guī)模的服務貿易發(fā)展,尤其是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類新興服務貿易的發(fā)展對穩(wěn)定經濟具有某種特殊的意義。
注釋:
① 2009年第一季度,國際初級產品的價格平均下降幅度為55.6%,其中石油降幅高達68.75。
參考文獻:
[1] 許統生,涂遠芬.中國貿易彈性的估計及其政策啟示[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12).
[2] 姚枝仲,田豐,蘇慶義.出口的收入彈性和價格彈性[J].世界經濟,2010(4).
[3] Borchert,A. Mattoo. The crisis-resilience of service trad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917,2009.
[4] Caroline Freund. The trade response to global downturns: historical evidenc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5015,2009.
[5] Douglas A.Irwin. Long-run trends in world trade and income[J].World Trade Review,2002(1): 89-100.
[6] Hubert Escaith, Nannette Lindenberg & Sebastoen Miroudot.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s and trade elasticity in times of global crisis, WTO Staff Working Paper ERSD-2010-082010.
[7] Richard Baldwin.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what caused it and what does it mean? Baldwin(eds):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rospects, A VoxEU.org Publication,2009.
[8] WTO 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S/C/W/329/Add.1,7 January 2011.
(責任編輯:關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