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海燕
從炊具到禮器,從繁榮到消失,鬲的實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但從物態(tài)文化走向精神文化,鬲文化最終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我的姓是《百家姓》里沒有的”
我們?nèi)缂s前來,采訪中國鬲文化的研究學者鬲向前先生,由于“鬲”字的生僻,我們的采訪是從鬲向前這個罕見的姓氏開始的。
“鬲”字有兩個讀音,ge和li,在做姓氏和地名時讀“ge”,而在做大量的先秦出土文物的炊具和器皿時讀“l(fā)i”。
鬲向前從小就對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姓產(chǎn)生了極大的困惑,這個《百家姓》中沒有的姓,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
所謂“鬲”,《辭海》是這樣解釋的:“古代炊器,陶制,圓口,三空心足。”鬲姓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
鬲姓人口在全國分布很少,主要分布于陜西的臨潼和山陽縣,據(jù)說全國姓鬲的也就2500多人,為什么這么少的人會姓上如此古老的一個姓?他問父親、問老師,沒有一個人能解釋,而社會上大部分人不認得此字,如果不是特意說明,他的姓經(jīng)常被誤讀成高。于是解開自己姓氏之謎成為鬲向前的一個夢想。
鬲向前讀大學和研究生時學的是經(jīng)濟管理學與法學,但從小就受到了中國古典文學和史學熏陶的他卻對古代文化很感興趣。在上大學、研究生時期,他就已經(jīng)開始尋找跟“鬲”有關的資料了,那時收集查閱資料比較困難,但好奇心使鬲向前總是能想方設法擠出時間,在工作之余進到博物館、圖書館去找資料,在陜師大、西大等院校和陜西省圖書館、文史館、檔案館里,經(jīng)常有他埋頭查閱資料的身影。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他的女兒鬲江慧已經(jīng)開始讀大學了,在西北大學讀金融,受父親的影響,鬲江慧也對家族的姓氏起源十分著迷,于是父女二人商定,一同尋根溯源,把自己家的姓弄清楚。
從2005年元月起,父女二人便利用休閑假日,開始了對“鬲”的研究。由于鬲向前工作繁忙,收集資料,特別是在網(wǎng)上查找資料的工作主要由鬲江慧完成。陜西是中國文物大省,唐以前的文物、特別是先秦的文物出土量在全國可以說首屈一指。在各大博物館里,鬲向前和鬲江慧發(fā)現(xiàn)了眾多的、各種各樣的鬲。巧的是,這個時候,正好中央電視臺第十頻道的《天工開物》節(jié)目中介紹了鬲,那期節(jié)目中清華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戴吾三研究員介紹了鬲的制作,鬲這個器皿對中國古代飲食和生活的影響及重要意義。這個節(jié)目給了鬲向前很大的啟發(fā)。他從鬲作為炊具這樣一個物態(tài)開始,經(jīng)過長達4年多的研究,將散落于歷史記憶的碎片進行了拼接,終于解開了鬲姓的千古之謎,并且發(fā)現(xiàn)了鬲文化的來龍去脈。
鬲向前和鬲江慧將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專著,名為《鬲與鬲文化》,由三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這本書從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哲學的角度論證了“鬲文化”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價值。
這是一部嚴肅的文化史論著。它以有鬲氏為首的古老部落方國史實為背景,以現(xiàn)代考古學中的鬲這一真實器物為主軸,探尋了鬲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全面而系統(tǒng)地對鬲這個上古時期的文化類型品,作了科學的考古學的研究,并對它的社會歷史功能作了周密的論述;并通過對鬲國的興亡史脈絡的鋪陳,復活了歷史的碎片,回答了有關鬲文化的諸多千古之謎。
“上古時期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鬲”
鬲向前興致勃勃地拿起他書桌上的一個仿制的鬲對我們講起了鬲的來歷:大約4800多年前,鬲是用陶土制成的,它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用具,用作炊具。
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的商代陶鬲,是2001年考古專家在江西樟樹吳城遺址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的,這件陶鬲高47.8厘米,口徑40.2厘米,腹徑38.7厘米,有著3500多年歷史,被稱為“中國分襠鬲王”。所謂分襠,就是物體的下面由三只足、形狀似牲畜乳狀的器具組成。
把食物放在鬲里面,鬲的下面可以燒火,通過蒸煮將食物加熱。食用熟食,對古人的智力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古人可以定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以種植谷物來維持種群的生存和繁衍。
除了是生活用品外,鬲還是禮器和神器,具有祭祀的價值。
目前在黃河流域距今4600年~3000年的古代遺存中都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鬲,比如甘肅和政縣的齊家文化、山東章丘縣的龍山文化,還有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文化、河北易縣的七里莊三期文化,以及陜西的涇、渭許多地方都出土了陶鬲。
鬲作為禮器這一特性在商朝和西周時期更加得以張揚,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中,都不難發(fā)現(xiàn)鬲的身影,而且有許多青銅鬲上還刻有精美的紋飾,有的還刻有銘文??梢哉f鬲文化是商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商代鬲從生活用具晉升為禮器,它與鼎等器物一樣成為“國之重器”。鬲的形狀也呈現(xiàn)多樣化、復雜化,出現(xiàn)四足、方形、附耳等種種形態(tài)。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需要,在鬲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瓶和甄兩種器物。到漢代由于鐵器時代的到來,釜出現(xiàn)了,于是鬲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鬲向前笑著說:“古人吃飯就離不開鬲。鬲是我國最古老的陶制炊煮器具之一。它長著三條肥胖的腹足,其器型與裝飾因年代、地域不同而有異,但共同的、最突出的是那張朝天的饕餮大口,它就是在告訴人們:民以食為天。”
漢字中,有不少字是與鬲有關系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字是古體的粥,也就是“鬻”字,從這個字的字形及字義也能看出來與鬲的緊密聯(lián)系。“鬻”字兩邊“弓”,中間上為“米”,下為“鬲”。兩邊的“弓”是鬲在烹煮谷米時冒出的蒸氣,就像米置于鬲中烹煮之狀,這也是粥的本意解釋,說明古人發(fā)明了鬲以后才有了粥這種食物,這也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食物之—一粥的起源。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曾有“居士素通達,隨宜善抖擻;床上無氈臥,鎘中有粥否?”的詩句,詩中的鎘字,應當是金屬材料制成,說明唐朝時還依然使用著一種叫鎘的炊具,而這種炊具里煮的應該是粥。
“有鬲氏曾幫助大禹治水”
在鬲向前的研究中,他不僅深入考古工作隊、博物館尋求線索,而且還注意吸收和引用史學界的專家和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史學界基本形成這樣的共識,鬲姓祖上就是由上古時期的有鬲氏流傳下來的。史稱:“古鬲國,偃姓,皋陶(黃帝之子少吳之后,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后?!必蚯斑@位古鬲國的后人,很自豪地向我們講述了有鬲氏在上古史上留下的輝煌足跡。有鬲氏為了幫助大禹治水,從中原地區(qū)遷往黃河下游,也就是今山東禹城一帶。大禹治水完畢后,有鬲氏帶領族人就定居在此地,成了夏代的一個部落方國。除了幫助大禹治水,有鬲氏還協(xié)助少康復國,據(jù)《左傳》載,太康時后羿當政,排斥忠良,專用奸邪,寒浞竊國,殺死后羿。夏朝大亂,“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立少康”,這才有了少康中興。
到西周初時,有鬲氏還是比較強大的部落,但在周公平定叛亂中,鬲國國都遭到毀滅。從此,鬲國王室貴族被遷移到周王朝都城鎬京附近,集中監(jiān)管。鬲姓氏部落,悄然隱藏于古都西安近郊也就是臨潼。清朝道光年間,又有一支遷到山陽縣。
鬲向前認為,有鬲氏改姓鬲,可能就是在遷往臨潼后發(fā)生的。這一時期是戰(zhàn)國到秦統(tǒng)治時期,隨著姓氏習俗的演變,有鬲氏王室后裔對家族的傳承符號有了新的詮釋,于是就把有鬲氏確定為鬲姓,如此推算鬲姓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
“鬲文化是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重大精神財富”
《鬲與鬲文化》面世之后,得到了歷史學界、考古學界一些知名專家的廣泛好評,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石興邦、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孫家洲、清華大學、西北大學教授張豈之等人都對鬲向前的研究給予了高度的肯定。正如陜西著名作家高建群所評價:“《鬲與鬲文化》這本書,為我們尋找到了一條通往歷史,通往遠祖,通往中華文明源頭的比較便捷,比較可靠,比較準確的尋宗向祖之路?!?/p>
鬲向前關于鬲的研究是全方位的,在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文化學、考古學、歷史學以及哲學等諸方面,都有精辟的見解和論述。
在考古學方面,通過闡明鬲的演變,表現(xiàn)了鬲在從龍山文化一直到夏商周及以后各時代的地位和貢獻,也證明了其在中國物質文化史發(fā)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地位。
在政治學方面,鬲向前認為鬲國的出現(xiàn)是中國最早國家形成的雛形,是家國同體、忠孝相通的宗法制度產(chǎn)生的標志之一,并指出這是“家天下”政治文化的根源。
在文化學方面,鬲向前認為鬲是我國古代重要文化載體,“鬲”在中國遠古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銘文里面,它對中國漢字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漢字中“鬲”字的形象字根組伴而構成的漢字不在少數(shù),如“隔、隔、槅、塥、融”等等,說明了鬲在漢字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黃河和長江流域陶鬲和青銅鬲的大量使用,不論是炊具還是禮器,都從一個側面促進了中國遠古文化的交融,說明鬲對我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做出過積極貢獻。
《鬲與鬲文化》通過對新石器時期和青銅器時期所出土的大量以鬲命名的陶器、青銅器等文物的研究,厘清了鬲文化與中華文陰發(fā)展的主要線索,通過鬲從民間實用器物到作為貴族祭祀禮器的演變過程,展示了鬲文化起源、興盛和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的興衰過程,圖文并茂地描繪了“鬲”這種器具從物態(tài)文化走向精神文化,最終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