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蜀平
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認識能力入手。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認識能力方面,語文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從理論和實際方面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如何觀察、認識生活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認識事物,搜集積累材料。”學生能力的提高應是得法于教師的正確指導,而教師的正確指導又和對學生實際水平、對課文內容的正確深刻把握分不開,中學語文就文體來講分為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三類,那么,對這三類文章該如何把握呢?
1. 記敘文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因此,我們要把握它的具體生動的表象和深刻的內涵
所謂具體生動的表象也就是記敘文中所描繪的每一個細節(jié),而內蘊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或主題。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這樣一篇文章,他的具體生動的表象也就是文中所寫的花草、松樹、山石等。在作者筆下,花草充滿了旺盛的生機,松樹別具情態(tài);而那一塊塊頑石,或以造型奇特突現,或以歷史掌故聞名……這樣,泰山就不再是一座靜止的山,而是一座彌漫著生命力和豐厚傳統(tǒng)文化的有別于他山的山。因此,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獨得之樂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頌、內心因雨中登泰山的喜悅完全來自所見所感,來自于他獨到而深刻的觀察力。
2. 說明文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向我們介紹有關知識的,它對生活的認識作用往往更直接,更鮮明
所謂特征,也就是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標志。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說明文的關鍵所在,一個事物或現象,它的特征往往不止一個,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其最穩(wěn)定、最本質的特征。例如我在講說明文時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抓住學校公寓樓和餐廳樓的特征。經過反復討論、對比,最后大家得出結論:一是用途不同,二是內部建筑布局不同,三是內部配套設施不同。這樣,兩個事物的特征都抓住了。
3. 議論文通常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組成
在教授議論文時我們應把重點放在把握它的抽象邏輯思維上,因為提出一個正確觀點很容易,材料又往往是很多的,無所謂對與錯,關鍵是如何組織運用材料,前后如何銜接。我們要善于和引導學生正確地全面地看問題,抓住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去探求不同事物間的內在聯(lián)系。所以,看似枯燥乏味的議論文在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認識生活
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單有語文知識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引導學生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通過親身感受認識生活,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感受認識生活?
1.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擁抱生活
教師只有熱愛生命,對生活充滿熱情,全身心投入,才能領會生活的真諦,并善于抓住寫作的靈感。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對生命、對祖國和社會的熱愛,引導他們積極投身于社會和大自然的懷抱,并不失時機地暗示生活中的美、閃光點,引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或想象,幫助他們感受生活的美,體會生活的哲理。
2. 引導學生善于重溫生活感受
感受不僅是現實的、突發(fā)的,更多的是屬于過去的,甚至是埋藏在潛意識深層的。通過有效的重溫手段,能激活舊有的感受的痕跡,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應,并與現實感受互相融會、互相引發(fā)、互相強化,閃現出生活感受的奇光異彩,把學生帶入最佳的寫作心理狀態(tài)。例如,讓學生寫《我的父親》這篇作文時,可首先讓他們回憶一下小時候的生活,使他們體會到生活的困難、家庭成員的相互責任、父愛的偉大,從而加強了自我的生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思路打開了,作文也就好寫多了。
綜上所述,強化語文課的認識功能,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可以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審美能力、生活品位,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平頂山市工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