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成
改造壇風,關鍵是改造壇上之人的作風。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漢語中的一個“壇”字被賦予了那樣廣的涵義。古代所說的“壇”,最初無非是“茅茨土丘”之意,指的是較高的土坡。后來的壇,加入了祈天、禱地、拜神等祭祀之意,如天壇、地壇、先農(nóng)壇等即是。再后來,“壇”最多也只是加上了“講經(jīng)、講學、講課之處”的意思。如孔子授徒的“杏壇”,西方教士布道的“圣壇”,以及后來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講壇”,都有此意。不必諱言,那樣的“壇”大都有使人起敬之意。其中的起敬,性質(zhì)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使人敬重,有的只是使人敬畏、迷信、愚忠、傻崇拜而已。在這里,我反倒尊重中國古漢語中“壇”字的原義,對那樣的壇,大多數(shù)人可以走上去,在上面駐足或聚而談之、笑之、歌之、詠之,其樂融融。
今天,中國以“壇”命名的群體或組織太多了!如政壇、財壇、文壇、藝壇、體壇,以及較為散碎些的壇如詩壇、歌壇、影壇、泳壇、乒壇、棋壇等等。據(jù)說連搞書法、繪畫、釣魚、集郵、訓養(yǎng)信鴿的人也都建立了學會或協(xié)會,也被稱之為書壇、畫壇、釣壇、郵壇、鴿壇等等。如果那是十足的民間團體,無貴賤之分,稱之為壇也無可厚非,甚而是好事。
但是當前中國所說的“壇”,實話說來首先是一種等級標志、權力標志、名號標志。一個最底層的村干部,或最基層的行政辦事員,就不能算是進入了政壇,盡管他做的事都屬于行政業(yè)務;搞文藝創(chuàng)作或才藝表演的人,只因為沒有加入有關協(xié)會或沒有獲得過什么獎,也不能被稱之為文壇、藝壇的人……至于務工、務農(nóng)、當兵的人,連工壇、農(nóng)壇、軍壇這樣的名稱也沒聽說過。
這樣的現(xiàn)象正確么?我看值得懷疑。
看來,中國的“壇”確實是個等級概念,而不是散亂人群的無序組合。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定的等級秩序、有一定的組織關系都是需要的,也就是說,在平地的上面建一些“壇”,是順理成章的事。無秩序、無組織、無紀律,或遍地無“壇”而皆為平地的世界也只能是雜亂的社會。但其性質(zhì)的優(yōu)劣、品位的高低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壇”只是強化等級的一種精神建筑,這都是有違科學的。
看一個社會是否講求科學,是否生動活潑,要從內(nèi)、外兩方面看??雌鋬?nèi),要看其社會部件的結構是否合理性;看其外,主要是看其“風”是否純正。中國各式各樣的“壇”,最大的不可愛之處就在于失去了平民意識。好像只要攀上了什么“壇”,就成了人上人。而“壇”內(nèi)之人又把等級看得很重,時俯時仰,不知平等為何物。那樣的“壇”,也就變成了名利爭奪場或才藝表演場、業(yè)績叫賣場。
其實,在真正先進的社會中,即使最有權力屬性的政壇,也無非是行政業(yè)務群體的組合,個人并無任何高貴處。到市場購物時沒有任何“特供”資格,更沒有白拿白送資格。然而中國的“壇”和“壇員”,卻常常是一種有特權的資格標志,這是一種愚昧,是一種滑稽可笑。
中國要想徹底改造壇風的首要入手點,就是真正明白:任何人享有的銜,無非是社會的暫時需要,是隨時可以變更的一種符號、標簽。既無固定性,更無因襲性。對那些有銜的人,人們尊重的只能是該人的正氣、才氣,而鄙夷的是神氣、霸氣。只有銜而無績,或失去了銜之后依然逞神氣,在實際上你算個鳥!
話糙理不糙。中國要想徹底改造壇風,根本的一條就是不要把壇弄成人為強造的高層建筑,“壇”無非是土坡、土丘而已。能否在那樣的土坡、土丘上議大事、辦大事,才是有無實際價值的根本標志。
改造壇風,關鍵是改造壇上之人的作風。尤其是要把耍威風,以及自吹或互吹、自捧或互捧、結伙或結幫之風,當成首要的改造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