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nèi)各大攝影比賽的征稿啟事中,對“紀實攝影”的定義和要求往往運用的是排除法:不得做任何改變圖像事實的后期處理;不得擺布和引導被攝對象;不得干擾被攝體的正常工作和狀態(tài);不得裁剪;不得運用特殊的器材和特別的拍攝手法……甚至不得使用廣角、超廣角、超焦距、微距鏡頭等等。因此,當我們一次次面對“荷賽”、“普利策新聞獎”等國際重大新聞紀實攝影獲獎作品時,我們只有一次次地傻眼。
早在1935年,美國經(jīng)濟學家羅依·斯特萊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為紀實攝影下個定義,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大眾認可的定義。
名家觀點:
林少忠原就職于《國際攝影》雜志
“紀實攝影”是來源于美國的一個概念,我當初參與了翻譯介紹。文章最早登在《國際攝影》雜志1981年第6期上。我們那時選擇介紹美國時代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攝影文庫》中的一些篇章,看中《社會記錄攝影》那一冊的前言文字。我找到王慧敏。王慧敏是文化部電影研究所很有才能的女翻譯,翻譯過很多外國電影故事片、紀錄片、還有有關電影的各種文章。《社會記錄攝影》的前言文字中Documentary Photography這個英文詞組,一開始由《國際攝影》的編輯毛眾役翻譯成“文獻攝影”。王慧敏對這個詞的翻譯也拿不定主意,究竟是翻成“文獻攝影”還是翻成“紀錄攝影”。在電影類型中有“紀錄電影”或“紀錄片”,那么在攝影中怎么翻?我認為翻成“文獻攝影”、“紀錄攝影”都有點不明確,好像科學研究目的的“檔案攝影”。其他藝術門類里有“現(xiàn)實主義”這個詞,在攝影理論里沒有這個詞。她說是不是可以用“紀實”這個詞來代替,對應的中國有“紀實文學”,所以可以翻成“紀實攝影”。我與她進行討論。我們覺得在中國歷史上文人士大夫有一種精神情懷,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這樣翻成“紀實”在概念上就既與西方藝術中的現(xiàn)實主義概念有聯(lián)系,又和我們自己傳統(tǒng)的精神有聯(lián)系。我們都覺得不錯,又與毛眾役商量后就把它定下來了。
其實當時正式或準確翻法應該是“社會記錄攝影”,在“記錄攝影”前面加上“社會”這個詞,英文即:“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紀實攝影”:煽情地誤導中國攝影創(chuàng)作三十年》
徐勇采訪林少忠 博客:xuyong.blshe.com
徐勇 影像藝術家 攝影評論家
“紀實攝影”的悖謬在于:它試圖以內(nèi)容和拍攝對象直接說明問題,而在照片拍攝判斷的過程中,一方面強調(diào)所拍事物對象的“客觀真實”,一方面卻又強調(diào)拍攝者的自我主觀性:作品的光影、構圖、氣氛甚至黑白呈現(xiàn)等等的視覺或“藝術”效果——將寫實繪畫中對事物對象象征性信息的提取、概括、加強,浪漫地當成“紀實攝影”的表現(xiàn)方法;將職業(yè)化或沙龍攝影式的技藝體現(xiàn)當成藝術語言。實際上新聞報道攝影強調(diào)客觀真實,藝術攝影強調(diào)主觀表現(xiàn),“紀實攝影”卻在這兩者之間搖擺——其中的踐行者在拍攝同時天真地想象,可以用藝術攝影處理畫面的方法對所拍社會事物進行主觀的描繪評價,而又沒有人會認為這是試圖對公眾進行宣導甚至欺騙!
《“紀實攝影”:煽情地誤導中國攝影創(chuàng)作三十年》
徐勇采訪林少忠 博客:xuyong.blshe.com
鮑昆影像批評家
紀實攝影是有強烈的參與精神的,它跟社會是有互動的,而不是簡單地評論一件事好或不好。具備了這些特征才能叫紀實攝影。
……
美國劉易斯·海因等最早的幾位紀實攝影家,都是拿著相機到社會上進行調(diào)查,再把信息傳播出去,呼吁正義,同時用照片對邪惡的東西進行批判和鞭笞。所以紀實攝影有著強烈的左派色彩。它必須去批判,是人類使自己的歷史記憶保證最接近真實的重要手段。它用自己的力量去平衡歷史進程中那條經(jīng)常傾斜的杠桿。
許多人對于紀實攝影有誤會,認為拍了人,拍了社會、民俗就叫紀實攝影。紀實攝影是有強烈立場的,如果在照片中看不到這種東西,我不能同意這是嚴格的紀實攝影,只能說你拍到很多紀實性的照片?,F(xiàn)在還有人說一個時髦的口號:拍攝即將消逝的歷史。但是當大家都到旅游點拍攝這個東西的時候,那就是新形勢下的沙龍風光攝影。全國影展這些年鋪天蓋地的都是年三十的社火、扭秧歌、舞龍燈等照片——這是娛樂,不能叫紀實攝影。所以,我們應該理清民俗攝影、一般紀念攝影、旅游攝影和紀實攝影的本質(zhì)區(qū)別。
《關于2000年-2010年中國攝影的評論》
鮑昆博客:baokun.blog.siyuefeng.com
紀實攝影分類
以攝影師的主要拍攝動機為分類依據(jù),大致可以將紀實攝影分為:社會紀實類(報道式)、文化記述類(文獻式)、人文紀實類(日記式)三大類。
社會紀實(報道式紀實攝影):以反映社會問題、關注弱勢群體,包括饑餓、貧困、疾病、戰(zhàn)爭等社會題材為主的,以期引起世人的關注,進而推動社會改革和發(fā)展的紀實攝影。代表作品:解海龍《希望工程》。
文化記述(文獻式紀實攝影):關注即將消失的文化遺存和傳統(tǒng)民俗,為后人留做歷史資料為目的的攝影作品。代表作品:陳錦《四川茶鋪》。
紀實人文(日記式紀實攝影):以人與生活為主線,講述人的故事、表現(xiàn)人的情態(tài)、揭示人性本質(zhì),體現(xiàn)人文關懷,凝固生活細微,并以小見大見證社會變遷的攝影作品。代表作品: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