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香
有位老師執(zhí)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上課,就問學生:“今天我們來學習《背影》一文,最令你感動的是課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段內容?”這樣的提問設計未免太突兀了,甚至令學生一頭霧水,就連聽課的老師也有些無所適從,找不著頭緒。
閱讀教學一定要注意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眾所周知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整體感知——局部揣摩——整體升華”的過程。這符合一般的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也符合學生對事物的一般性的認知規(guī)律。禪宗有三句話非常有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彼鼘τ谖覀冋Z文教學的啟發(fā)就是要沿著學生的認知事物的規(guī)律、感知課文的規(guī)律、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來進行學習,特別要講究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漸入佳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边@無疑是對傳統(tǒng)的一味注重作家作品、字詞句段、邏輯修辭這種肢解式、灌輸式、傳授式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全盤乃至于顛覆式的否定,要求我們要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后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對課文的整體領悟,是閱讀者通過直覺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課文要點進行大體上的領會和把握。它是閱讀者著眼于全局,通過自己的主觀認識,綜合運用學過的各種語文知識和語感,對閱讀材料進行宏觀的理解。因此,“整體感知”的內涵和地位,在此階段起了實質性的變化。
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要做到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一、整體感知是對文本主要內容的整體把握
學習記敘文或者是小說類的文學作品,要對所敘述的事情能用一兩句話做出簡潔的概括與歸納,能對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進行復述或轉述,能對作者的敘述藝術進行初步感知;對于議論文要能正確理解并說出文章的主要觀點,讀過以后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并初步體會文章說理的嚴密性、邏輯性,從中受到一種理性的啟迪,以豐富自己的心靈;對于說明文要能概括文章主要說明了什么,初步體會文章說明的準確性,從中獲得以前未曾了解到的知識,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對于古典詩文要能初步懂得作品寫了什么,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并從極為簡練的描寫中獲得一種美感,提高文學修養(yǎng)的同時涵養(yǎng)了自己的心性。
二、整體感知是對文本的語言獲得初步的欣賞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闭Z言是文章的核心要義,情感、寫法這些東西都要通過語言才能表達出來。因此,整體感知特別強調對于文本語言的初步把握。其實,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同時就實實在在地感知著語言,通過閱讀語言與作者對話。在這種對話中,文章的語言風格也就在學生的頭腦中大致形成了——或樸素平實、飽含深情;或簡潔流暢、明白如話;或含蓄雋永、耐人尋味;或發(fā)人深省、富含哲理;或清新淡雅、寶靈秀麗;或優(yōu)美生動,詩情畫意;或情文并茂,理趣并重;或風趣幽默,輕松活潑;或留有余地,意味深長;或多種表達,引起共鳴;或工對整飾,駢散結合——學生喜歡一篇文章,很重要的一點是被文章的語言深深地吸引著,以至于欲罷不能,看了一遍還要反復欣賞。
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對語言能做出怎樣的評價,反映了一個人的語感能力的高低,究其實還是語文素養(yǎng)的高下。
三、整體感知是對文本情感的體驗與感受
劉勰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和文學欣賞的理論在《文心雕龍·知音》一篇中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論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边@句話告訴我們:寫文章的人莫不是情郁于中,情不能自已,有感而發(fā),所謂“如鯁在喉,不吐不快”,莫不是真摯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學習文章的人首先感知的是文章的情感,正是那種真摯的情感引領讀者手不釋卷,欲罷不能。好的文章甚至于使人潸然淚下,因為那是作者一顆心的真情的述說,沿著這情感的路子去探尋,即使是曲徑通幽,山高谷險也一定能與作者的心靈不期而遇。就像是鐘子期聽到俞伯牙的琴聲一樣,鐘子期反復慨嘆著“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高山流水會知音”是以成為千古佳話。舉個例子說:有人讀沈從文的作品,“常常會有一種靈魂欣然相遇的歸宿感”,“并不是為了其它什么,而是為了一場與高貴的靈魂的欣然相遇,為了一場自身在世俗中日漸沉淪的精神的救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筆者曾經做過一系列“整體感知”閱讀的嘗試,首先學習的是冰心的散文《小橘燈》,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讀過課文后,感受最深的不是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藝術,也不是作者樸實無華的語言,而是文中“小姑娘”那鎮(zhèn)定、勇敢和樂觀的精神!并且深深地被小姑娘的這種鎮(zhèn)定、勇敢、樂觀所感動,對比自己,小姑娘身上有許多令自己學習的意志與品質!
學習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學生首先感知到的是作者所敘述的美國下層社會那個凄婉而又感人的愛情故事,以及主人公德拉與吉姆這對貧賤夫妻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之光,并為之嘆息甚至掬一捧同情與感動的淚水。而不是文章的故事在敘述藝術上的“妙用巧合——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點和歐·亨利“含淚的微笑”的筆法。
學習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學生首先感知到的是作者通過寫菲利普夫婦對于勒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所映射出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辈Ψ评辗驄D產生了一種憎惡,對于勒表示深切的同情。而不是小說在敘述上所采用的個性化的語言描寫,以及景物對于烘托人物發(fā)揮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學習吳晗的《談骨氣》,學生首先是被文章所敘述的典型事例中人物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甚至是深深震撼了,并決心像他們那樣也做一個有骨氣的社會公民,不向任何人低頭,不向任何人彎腰。而不是文章的論點究竟是那句話,該如何概括三個典型事例,文章所采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是什么?
同樣,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生首先感知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保持一種自信心,“磨折不了,壓迫不倒”,勇敢地戰(zhàn)勝生活中的種種艱難困苦,永遠向前。其次才是文章犀利如刀、熱情似火的語言風格。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往往在一堂課的起始階段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整體感知課文,這樣就為“局部揣摩”文章的語言、寫法等奠定了基礎,也符合學生的思維與認知的規(guī)律,這才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
(作者單位:寧陽縣鄉(xiāng)飲鄉(xiāng)韋周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