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等
張建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早上好!非常高興在元旦剛過、春年即將來臨之際,我們舉辦一次心理科學與文化建設的論壇(或者稱研討會),請來各位專家,就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各抒己見。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研討會,將來逐漸形成一個機制或者一個平臺,以便使我國心理學界在面對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議題時,能夠相互交流、彼此溝通。這次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聚會,因為我國三個主要的國家一級學會——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和中國社會心理學,協(xié)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一起主辦了這個研討會。首先,我代表心理所向各位領導和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今天上午傅小蘭所長和李安林書記因為出席科學院工作會議,不能出席此次研討會,讓我也代表他們兩位,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歡迎和謝意。
此次研討會的時代背景大家都很清楚,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文化建設、文化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目標。這個目標一經提出,就會化成為國家長遠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我們都知道,在當今世界競爭形勢之下,硬實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事實表明,即使在中國的硬實力(GDP總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以后,我們也看到我們在世界上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煩,這跟我們的軟實力和我們的文化影響力沒有強大到和經濟匹配的位置是有關系的。軟實力的提升對于國家未來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在文化建設的道路上這塊,我們也看到實際上中國實際上是沒有樣板或者模板可以去模仿的。那應該怎么辦?只有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條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新之路,讓文化與經濟相輔相成,才能達到真正使中國成為強國的目標。
對于國內來說,既然國家制定了這樣一個戰(zhàn)略目標,就會涉及到相關資源的配置問題未來的資源如何分配。我個人相信,或許這個問題在制定這樣一個目標的時候,很難可設想得很清楚的。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后,為了配合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中央精神,很多人把文化等同于文藝,各地在文藝演出方面投入很多。其實,我們都知道文化不等于文藝,文化的概念要寬泛得多。所以,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包括心理學家,應該發(fā)揮他們的建言獻策的作用。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會給我們心理學界的未來發(fā)展帶來了一個契機。我們知道汶川地震以后,心理學界抓住了契機,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使得我們的黨和政府,特別是我們的老百姓對心理學有一個刮目相看的機會,對于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這樣的契機如果我們能繼續(xù)抓住,其實也是一個促進心理學本身發(fā)展的契機。
關于文化的含義,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人是生物人同社會人的結合,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適者才能生存,它強調的是無情的競爭。我曾經與動物所的專家座談。我發(fā)現(xiàn),對他們來講,動物(包括人)非常簡單,就是完成個體和群體的生存繁衍的基本任務。但是從人的社會屬性來講,其實人類的使命遠遠超出了生存繁衍的范疇。人們除生存競爭之外,還要更多的合作,怎么合作,有什么樣的機制保證和促進他們的合作,從而達到種族的生存發(fā)展?其實這就涉及到了文化。所以,文化其實更多的是跟合作、及其制約和促進等因素相關聯(lián)的非自然之物。文化研究對于人類的生存發(fā)展非常重要,且隨著文明的進步,會越來越重要。對于文化學者來講,他們常常把文化分成為客觀文化和主觀文化。客觀文化更多的是有形的東西,如文藝表演這些我們可以看到的東西;但文化更多地帶有一些主觀內容,如信念、價值觀等。心理學家則更多地研究主觀文化。
主觀文化又分為多個層面。最里層的元素是我們人類的基本共識,英文叫做assumption。之后依次有價值觀、信念、行為、約束、引導等,以及在所有文化機制作用下,人們的行為所產生的一些后果。全部上述元素都可以歸為主觀文化。在特定研究語境下,上述元素可以被操作化為變量,他們就便成為心理學家所熟悉、所擅長的研究對象,同時也是心理學家要解決、給予回答的現(xiàn)實問題。所以說在文化建設方面,心理學家能發(fā)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之中越往里層的元素,是越難改變的東西。我在這里暫且翻譯成“共識”。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最基礎的東西,比如中庸、慈孝等,現(xiàn)在仍然影響著我們的行為。但其中哪些內容對于我們的生存發(fā)展是有利的,哪些有制約的作用?都是我們應該加以研究的內容。
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是有不同的發(fā)展路徑的。第一種生存發(fā)展的路徑,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它也不斷在生長,并且呈現(xiàn)出與文化強弱的正相關關系。第二條生存發(fā)展的曲線顯示,它的發(fā)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后勁兒就不足了。這也是與文化的影響有關系的。文化的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不足,導致群體和民族的生存危機。經濟發(fā)達程度自然是生存發(fā)展的一個必要的條件,但它可能不是一個必要充分的條件。只有“經濟”加上“文化”的共同繁榮,生存發(fā)展曲線才可以有一個持續(xù)性和上升趨勢。所以,我們現(xiàn)在一直講,中國的發(fā)展要強調可持續(xù)性,比如道德建設就是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文化建設對于中國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之所以重要,從上述研究中就可以顯現(xiàn)出來。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這樣一個學術研討會,就是希望我們心理學界能夠逐漸形成一個習慣或者機制,大家經常保持交流和溝通,這本身也是學界的文化建設。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在過去很多工作上,特別是在促使黨和政府、以及老百姓加深認識心理學時,常因為我們內部之間溝通不到位,給社會傳達出矛盾的信息,反而造成工作的被動。今天,我們想利用這樣一個機會,使得三個學會的領導和專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也是我們舉辦研討會的重要目標之一。當然,我們也很高興,中央國家機關工會聯(lián)合會的領導和科學院工會的領導也一起來參加這個研討會,使得我們有一個跨界的溝通渠道,使得學術界的聲音和學術界外部的需求能夠更好地結合起來,以共同探討文化建設的問題。
最后,我要提及一句廣告詞,“我們不能預測歷史,但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歷史”。歷史是我們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什么?文化不過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歷史的積淀。所以,我們今天在這里一起聚會,其實已經在開始進行文化建設,我們已經邁出了小小的一步。如果大家有更多的交流機會,我們或許會迸發(fā)出更多的新的想法,對于從心理學角度更好地提出我國文化建設的建言獻策,是有所助益的。
我們研討會的主題就是兩個:一個是梳理一下心理科學跟文化建設過去的研究成果,挖掘它;一個是在這個成果基礎上,大家做一些進一步的思考,對我國未來的文化建設提出具體的建議。當然,我們也知道,中國文化是極富特色的,幾千年一直綿延不斷。許多文明都隨著時間而中斷,而中國文化則一直延續(xù)。心理學里有很多關于中國特色文化的研究,比如集體主義、威權主義、家族主義、關系、面子、恥感、外控。它們在使我們的民族生存下來的過程中,有著積極、正面的作用,它們的存在自有其道理。我們的研究除了關注它們的消極方面,也要關注起積極面,這對于我們創(chuàng)立新
的文化,增強我國的軟實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的文化研究也應關注中央國家機關。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其管理主要是通過中央國家機關來領導。如果中央國家機關的文化建設搞好了,其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文化建設,就會起到一個很好的、積極的示范和促進作用。
我利用主持人的身份,先開個頭,也給大家拜個早年。謝謝大家!
楊玉芳(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促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精神,說明我們的黨和政府在重視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同時,也把文化建設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發(fā)展到今天,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在我們的國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這件事情尤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過去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我們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同時我們也感到我們的文化有缺位,我們道德有些滑坡。這些東西也都會成為我們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所以,我覺得這個時候提出加強文化建設其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戰(zhàn)略部署。
談到文化建設,其實文化與心理之間是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的,文化一定具有心理的基礎,心理也一定具有社會和文化的基礎,在心理學的研究體系中,其實已經充分地注意到了這一點,而且已經形成了專門的學科分支。比如說我們有文化心理學、跨文化比較心理學,現(xiàn)在甚至在這樣一個層面上,還要去找文化心理的神經基礎,有文化的認知神經科學,在北大心理系開展這樣的研究,比如在東西方的文化中關于自我,其實這個含義是不同的。東方人的自我不但包括自己,還包括自己的親屬,比如父母;而西方不是這樣的,而且這種在我們大腦的功能中是有所反映的,這也是認知科學的發(fā)現(xiàn),在國際上都是認可的。所以,心理學非常關注心理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在尋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心理和行為的差異,同時也在尋求理解文化形成的心理學的基礎和歷史的動因。這種研究我想大大地豐富拓展了我們對人類心理行為的理解,同時也溝通了生命科學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這種研究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發(fā)展趨勢,同時也確實對整個科學體系都有重要的影響。心理學確實非常關注,而且已經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與心理相關的,我們在國內有四個學術組織,即心理學會、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社會心理學會,還有一個人類工效學會,最后一個跟我們今天這個主題的關系不大。今天跟國家工委領導一起共同探討心理科學和文化建設的主題又有特別的意義,這三個組織雖然都跟心理有關,但是大家平常關注的重點和側重點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采取聯(lián)動機制是非常好的,我們中國心理學會一直就有這樣的主張,特別希望建立溝通和聯(lián)絡,更好地應對國家在建設和發(fā)展中,特別是與心理相關,在心理健康、國民素質等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要達到共識。
機關是一種社會組織,是政府部門的組成部分,政府運行好壞,效率高低,實際上是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狀態(tài)都密切相關的,所以,他們在我們國家權力運行和社會建設中都具有特別的重要性。所以,我覺得國家機關作為一種組織,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它的人員素質、人員的水平和狀態(tài)也都和組織的文化密切相關,它的運行效率,人才的成長也是跟他所具有的文化密切相關。心理學恰恰也是非常重視組織層次的研究,一個組織怎么樣具有更好的效力,形成凝聚力,用什么樣的機制激勵員工工作的狀態(tài)和他的發(fā)展,我覺得是有很多研究的。這實際上就是組織心理學研究的問題。這種研究成果我想對于我們國家機關的文化建設或者是對整個國家機關的工作都應該有重要的啟示。當然,政府組織作為一種組織,本身也應該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過去我們研究組織是因為組織心理學比較關注企業(yè)的組織,企業(yè)的文化,但是我覺得對于政府的組織,近年來這種研究也開始關注,而且也已經有一些很好的成果,我希望這些東西能成為我們溝通心理學與政府組織之間關系的一個很好的橋梁。
我覺得在這樣一種認識下,我們對今天的研討會應該有很好的期待,我預期我們會取得很好的成果。第一點是我們這幾個部門在一起探討文化與心理的關系問題,在解決與社會有關的心理問題的時候,應建立學術組織之間的聯(lián)動機制,也是我一貫的一個想法。第二點,我們和這幾個學會之間的相互溝通,以及我們與政府組織部門之間的溝通,一定會使我們的心理學工作者,也使我們政府部門機關的工作者都獲得新的思考,使大家在對問題的認識上都會獲得新的理解,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答案。我想這是可以預期的。另外,心理學與國家機關工委聯(lián)絡其實已經建立了,已經有了這樣的平臺,我想通過今天的研討會,一定會把這個工作推到一個新的水平。
趙國秋(杭州市疾控中心)
中央文化建設的決議出來后,作為心理學界的同行們,大家都需要非常深入地去思考文化背后的價值,價值的背后還有更高的像信仰等這一類的問題,在這之間心理學能做什么?中國的文化,包括組織文化以及官文化,心理學在行為、信念等方面確實可以做很多事情。同時,我們也看到機關效率的問題部分來自于心理學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機關效率、人際關系障礙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我們覺得在這個層面,心理學是完全可以站在一個專業(yè)的角度,用自己的理論與技術去解決一些問題。從而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非常好地發(fā)揮我們的作用。所以,我覺得今天的這個會一定會對大家以后的工作有非常好的指導作用。
我非常同意在心理學的體系里,我們幾家心理學的學會、協(xié)會應該積極地互相溝通,共同確定一些大的主題,并且進行認真的論證,要有實實在在的內容,更緊密的結合,我想這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建設,即和諧文化,大家在一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多次在常委會上討論過這些問題,即在一些比較大的事情上,我們國家級的心理學團體能夠聯(lián)合起來,并聯(lián)絡有關方面的專家,一起來做更重要的事情。
我做了三十多年的精神科醫(yī)生,很關注心理學跟文化的關系,以及心理學跟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關系,關注多元文化的認同和信念的危機,以及在這個背景下,它所導致的心理沖突的增加,心理沖突是心理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大家知道剛解放的時候,老百姓都很幸福,而現(xiàn)在的老百姓都不幸福,不是一般的不幸福,當官的不幸福,有錢的不幸福,不當官的不幸福,沒有錢的也不幸福,原因非常復雜,從單元走向多元,但是這個過程中心理沖突是重要的基礎。所以,兩億多的中國人急需要心理學的幫助,在這樣的過程中,心理學文化建設跟心理衛(wèi)生方面的問題之間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2008年,衛(wèi)生部指派我去了膠濟鐵路的事故現(xiàn)場,這次“7·23”也是政府指派,也是我?guī)ш犎サ模业母杏X非常明顯,兩個鐵路火車事故,我覺得這一次的抱怨和憤怒情緒明顯的比2008年的要多。實際上2008年的膠濟鐵路事故死亡的人數(shù)和受傷的人數(shù)是這次“7·23”的倍數(shù),但是這次處理的難度很大。2008
年,衛(wèi)生部派我們去,三十多個人工作了八天,很順利地撤回來了,這次“7·23:”事故我們整整在那里工作了14天,到撤回來的時候,我覺得還有很多問題。后來溫家寶總理也去了。這里面我思考什么呢?幸福指數(shù)如果越來越低的話,一個人的抱怨情緒可能會越來越高,他憤怒的指數(shù)可能越來越高。所以,和諧社會,我想心理如果不和諧,什么都不可能和諧。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推理下,我覺得有必要要去考慮一些文化建設過程,最高層面應該是一個信仰的問題。心無旁鶩才能淡定人生,如果信仰缺乏,社會和諧、誠信乃至感恩都將會充滿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佛教崇尚的應該是和諧,應該是誠信,我親自問過一個和尚,我說“和尚”兩個字怎么解釋?他告訴我說和尚即尚和也,我覺得他解釋得非常好。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信仰,哪怕是幾千年的宗教信仰,我們可以也應該肯定佛教的文化,把它作為一種建設也好,推動也好,我覺得不應該忌諱,在這里我們可以做一點事情。這是我談的一個想法。
官文化也好,仕文化也好,我們最近對近2000名公務員做了一個調查,確實不樂觀,跟最近公布的中國在155個國家中的幸福指數(shù)位列125位是驚人的相似,中國人的幸福指數(shù)很低。我們仔細分析了公務員的幸福指數(shù),壓力來源,應對方式等。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不高我想如果他們不幸福,通過投射,權力影響等,恐怕后羿的合并問題會更多。所以,老百姓的幸福問題首先要考慮公務員的心理健康,促進心理壓力調適,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疾病的干預,我覺得這一塊要提到一定的高度上來認識。
車宏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關于文化建設,以前??紤],但沒有專門做過這方面的研究。我們講組織文化、企業(yè)文化,常提到文化的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價值觀、理念,即做事情時人們內心秉承的重要原則,關于是非、對錯等最基本的東西。在這個價值觀的指導下,就有了文化的第二個層次,叫做行為規(guī)范,關乎怎么做人做事,包括從最嚴肅的黨紀國法,一直到民俗、道德規(guī)范等。如我們今天開會,應該怎么來開會,話要怎么說,這跟在家里吃飯是不一樣的。第三個層次跟物質有關,今天會議應該使用什么樣的喝水杯子,開會辦公地點如何布置等,都可以說是物質文化的一部分。
現(xiàn)在黨中央提出文化建設的工作任務,非常重要。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文化非常亂。亂在哪兒呢?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但是又不限于儒家,還包括其他各家的思想。中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被沖擊了兩次,第一次是“五·四”,打倒孔老;第二次是文革,傳統(tǒng)文化徹底被否定了。從魯迅以及很多新文化運動的先哲們的文章里我們都可以看到,人們對中國舊文化的深惡痛絕,認為它阻礙了中國的發(fā)展,中國的落后都是它造成的。文革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更是厲害。
這兩次毀壞性的經歷之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呢?第一套,依然存有傳統(tǒng)的文化。我們從1921年建黨到1949年建國,再到改革開放時期,推行了一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學雷鋒的文化,有道德和行為的規(guī)范,以及政治思想、理念等內容,這是第二套,即所謂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第三套主要是改革開放后從西方傳來的東西。有人認為儒家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寶貴的東西。我看鳳凰衛(wèi)視報道,世界上最有貢獻的十位華人,感言里有三四個人都說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績,跟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優(yōu)勢或者別人不能取代的長處。而社會主義價值觀人們也仍在提倡。同時還有很多人認為,西方的東西,包括人權、個人主義,自我實現(xiàn)等也是好的。但是兩者或者三者文化之間有時候會打架,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理,當前主要還是競爭關系。我從二十多歲學生身上就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兹谧尷媸俏覀儚男【蛯W的故事(這是傳統(tǒng)文化),但是要是十個人抓鬮我得第一,我當然拿大的,為什么要拿小的(這是西方文化)?所以有時它們是打架的。這樣的情景下,人們就失去了行為最重要的理念基礎,不知道該怎么行為,是人重要?還是錢重要?是道德重要?還是利益重要?我們說見利忘義是大家很深惡痛絕的,但是現(xiàn)實確實是利益優(yōu)先。所以中國文化的現(xiàn)狀還是很混亂的。
我個人認為中國的文化有一個重建的問題。我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大的問題是存有虛偽的成份。以賈母為代表,她認為,“林黛玉若要還有什么想法的話,就是白疼她了”(應該守身如玉),而男人(寶玉)偷女人屬于“哪個貓不吃腥”??梢姡袃商仔袨闃藴?,對一些人一套,對另一些人是另一套。讓女人講貞潔,而男人則可以三宮六院;他讓別人遵守規(guī)則,自己卻不遵守。年輕人身上體現(xiàn)出混雜的儒家傳統(tǒng),社會主義價值觀,以及西方的文化影響。我們該怎么做呢?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我們重建文化要完成的一個任務。
第二,心理學跟文化建設有什么關系?人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層:第一個是人和自然的關系,環(huán)?;蛘咦鹬刈匀灰?guī)律,中國講究天人合一,人要跟自然和諧。第二個層次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問題。第三,人和自己的關系,即自己怎么看待自己,怎么對待自己,怎么管理自己。我覺得,文化建設跟我們心理學關系密切得很。首先人和自然的關系,我們有環(huán)境心理學等。人和人的關系,如何協(xié)調人際關系,我們社會心理學有一系列的研究,而且對指導人的行為有很好的作用。人和自己的關系,自我、自信、自我效能感等都是心理學的概念?,F(xiàn)在的年輕人或者社會上有很多混亂,其實是在以上這些關系上存在混亂。我覺得,我們心理學能做出一些獨特的貢獻。
第三點,今天我們的座談會,有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協(xié)會、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還有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的領導參與。這個座談會座談結束了又如何?我希望,有關機構領導和中央國家機關領導,能夠發(fā)揮學界的力量和我們機關工委的力量,進一步推進有關的研究、并落實一些后續(xù)的活動。
叢中(北京大學醫(yī)學部)
我是個精神科醫(yī)生,想從微觀的角度來談一下社會文化建設這一宏觀的問題。
一是弱勢人群的問題。正在制定的《精神衛(wèi)生法》可能解決一些問題,但總的來講,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各種精神障礙、失眠癥、抑郁癥等,這與農民工、第二代農民工等所有弱勢人群都有關聯(lián)。這些心理健康問題是將來我們要去解決的。
再者,少數(shù)人的問題。少數(shù)人和弱勢人群是相關的,但不能等同。領導干部是少數(shù)人,但是他是強勢人群。弱勢人群里的病人是少數(shù)人。我作為精神科醫(yī)生,想著將來精神障礙診斷標準再修訂的時候,是否能不再將同性戀的性取向放到診斷標準里。文化進步使我們要把它消滅掉,性取向不要再列在診斷標準里,這就是少數(shù)人的問題。我們在咨詢時,經常說要尊重來訪者,中國依法治國,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常以多數(shù)人的利益為依托,卻漏掉了少數(shù)人,特別是那些弱勢人群的少數(shù)人。他們的利益由誰來代表,由誰來關心,這是個很大的政治問題。有調查說,2%的人群
是同性戀,那么全國就有2600萬。這部分人沒有人代表他們說話,這是有些問題的。我是拿這個群體作為關注少數(shù)人的例子。
以人為本,“為了最大多數(shù)人利益”,我覺得應該改成西方的觀點,叫“為了每個人”,每個人和多數(shù)人是同等重要的。有時候我們經常會犧牲少數(shù)人的利益,維護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好像少數(shù)人不是人,他在法律上失去了平等主體的地位,這是將來文化建設的一個視角。
第三點,政府在管理老百姓,應用心理學的原理時,類似咨詢師與來訪者的關系,要給來訪者留足自由自主空間,接納關注,這個跟以人為本是一致的。別太強硬地要“消滅”一些文化現(xiàn)象或者一些東西。比如說,先進文化就是優(yōu)秀的,就意味著,落后文化就應該被消滅。文化就算有優(yōu)劣,但是也不應該以優(yōu)劣來論,更不能以文化來論民族和個體。在尊重每個人的時候,我想應尊重差異性,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亞文化的差異性、種族之間的差異性。我們以法制為基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文化面前我們如果能夠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將雙百方針用在文化里還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
第四點,不要去定義一個人,而要對人的行為進行引導。少去說某某人是農民,某某人是富二代。管他是富二代、官二代,還是窮二代,開車撞人都是違法行為。要以行為來論,在中國文化里我們過去承載了太多家族的東西。
此外,還要警惕宗教文化的政治企圖。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有人問傳教士傳教有什么好處?傳教士說,傳教之前,你手里有土地,我手里有圣經,傳教之后你手里有圣經,我手里有土地。我們過去的一個傳統(tǒng)說法“宗教是精神鴉片”,這些年一方面是尊重信仰的自由,但是文化建設在這個方面還是要小心,我們黨在文化建設不到位的時候,宗教就可能鉆空子,如果宗教背后有政治勢力做背景就會很危險,這是要警惕的。
再有就是由于性別比例失衡,將來的戀愛、婚姻可能是中國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在過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將來個體可能會作為存在的單位,而沒有家庭。將來有可能婚姻法沒廢除,但是大家都不結婚,它懸在那兒沒用了。據(jù)說美國離婚的人數(shù)達51%以上,國家制定的法案都會有利于非婚狀態(tài)的人,中國會不會走這一步。所以,在婚姻價值觀方面,過去女人主要照顧孩子要講溫柔,男人出去扛石頭要堅強,現(xiàn)在照顧孩子的時間少了,女人要在社會上工作,所以,男女勞動方式造成的性別角色的差異正在變化。所以,將來我們在培養(yǎng)下一代的時候,可能會越來越人性化,男人、女人越來越強調是人,男女的差異性會不斷消失,這也是我們將來要做的一些工作。
最后,我非常贊成心理健康促進的概念,要讓好的更好,而不僅僅是預防疾病。
樊富珉(清華大學心理學系)
將心理學和國家文化建設,大政方針、國策結合起來討論,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我記得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出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文件,心理學界積極響應,做了很多的思考,探討我們心理學可以為和諧社會建設做些什么。事實上,從十六屆六中到十七屆六中全會,在和諧社會建設方面,心理學界已經出了很多成果,比如中國人的心理健康指標的建立、社會預警機制、危機干預與管理等。今天這個會的題目是心理科學與文化建設,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但是我相信這個會將對心理學的發(fā)展和心理學對國家的貢獻有積極的意義。
我個人覺得,文化的問題大到世界,小到個人的行為,無論怎樣,文化的傳承也好,文化的創(chuàng)造也好,都離不開人,只要有人,心理學就有用武之地。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是全國心理學系中最年輕的,才復建三年,還處在初創(chuàng)階段,但是建系伊始,為了突出清華的特色,就把文化和社會心理學作為我們學科建設四大主要方向之一。我們系主任是做文化心理研究的,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會在這個方向上更加加強研究的力量。比如我們現(xiàn)在的一些博士生,博士后在做美德心理研究,探討美德到底有沒有,美德到底是什么,美德的結構是什么,美德怎么去培養(yǎng)。我們也有學生在做辯證思維、辯證情緒的研究,我們心理學系會把文化心理作為一個重點的方向來繼續(xù)建設。
另外,從我自己的研究方向來講,主要偏重心理健康教育、臨床和咨詢心理學方向,我覺得我們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當吳老師談到和諧,和諧文化,突然就讓我想到民族之間也好,群體之間也好,甚至個人之間的沖突,很多東西是一個文化上的,無論是價值觀,還是思維方式上的不一樣。我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聽到這樣一個專家的跨文化研究,他是猶太人,曾經在納粹德國的集中營里死里逃生,幸存后的所有工作都集中在致力于消除民族之間的隔閡。后來,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社會團體輔導的方法,將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集中在一起,二十多個人,通過共處和團體交流消除偏見和歧視,在合作過程中增加理解,化解矛盾,減少沖突。后來日本的心理學家把這種方法借鑒到日本,來研究中國和日本青年之間的民族偏見和對立,因為這是一個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從總體上講,中日兩國青年還是有很多因為誤解導致的不和諧,沖突。所以,日本心理學家和中國的學者一起合作,做了這樣的研究,在南京應用團體輔導、心理劇、參觀訪問等多種干預方式,讓兩國青年20多人在一起探討、交流、分享、活動、合作,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化解了一些民族間的誤解、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當然實驗是小規(guī)模的,但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啟發(fā),因為我原來研究的基本上是小團體,針對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長。怎么運用大團體的觀點研究民族和文化的融合,這種探索給了我啟發(fā),我相信這種研究的成果對不同民族,對不同階層,對于不同的團體的和諧相處都是有意義的。
今天還有國家機關的相關部門領導同志來參加,心理學界為國家機關公務員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覺得我們還需要進行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剛才大家談到官場文化,全國96個部委十幾萬人的公務員隊伍,怎樣應對工作壓力、怎樣處理特殊文化圈子的行為、怎樣維護心理健康,都是現(xiàn)實的問題。現(xiàn)在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的服務中有EAP,即員工幫助計劃,一般而言EAP服務主要在企業(yè)開展,對于政府機關和對公務員來講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東西需要探討。我記得幾年前北師大的石林教授做過一個研究,研究了三個群體,教師、公務員和企業(yè)家的壓力,最后的結果是公務員壓力最小的,企業(yè)家壓力最大的,教師其次。但是這些年國情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公務員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的聲音也在媒體上常常出現(xiàn),因為要求高,任務重。如果是一個廉政的人,他的待遇也不是那么高,這樣的崗位上又肩負著很重要的責任。怎么來促進他們的心理和諧,應該和企業(yè)的心理服務有區(qū)別。所以,可否創(chuàng)造MAP這樣新的概念,也就是管理者援助計劃。我建議在為公務員提供心理服務的同時,我們可以研究一下公務員的心理建設和心理健康維護,激發(fā)公務員正向積極的心態(tài),感受快樂工作和幸福生活,在心理服務方面針對不同
的群體和對象有新的想法和創(chuàng)新點。
方平(首都師范大學)
文化有大有小,從大的方面來講有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從小的方面講,中國文化有國家層面的,中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還有各個地域之間的文化,還有組織文化。所以,從橫向來講,我們要研究文化的大方面,我曾經和美國一個教授做過交流,因為我原來在師范大學研究教育心理學,美國教授就問我,你們的教育心理學都有些什么樣的理論?我只能列舉國內目前在教育方面做的研究的理論基礎,把美國一些教授的理論陳述一遍,美國教授還有一個中學的教學方法上的變革,比如我們強調個性發(fā)展。我話還沒有說完,美國教授就打斷我,說你不要跟我談這個,我們美國之所以在教育的整個研究領域出現(xiàn)這么多問題,跟我們文化自身的缺陷是有一定關系的,所以,我們?yōu)榱藦浹a文化在教育上的缺陷,我們必須從其他的文化中去尋找彌補我們文化自身的缺陷。找到哪兒了?東方文化,東方文化強調集體主義,所以,我們把集體主義思想引入到美國的社會組織結構過程中,也就是他們更多談到的團隊精神,實際上這是東方文化的一個精髓之一。
我首次感受到比較震驚的是,我們國內很多的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基本上來源于西方文化沃土下產生的理論,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一直談到比如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其實所謂本土化問題,中國文化的沃土下失效主要是土壤不一樣。這點從測量學角度我們也深有感觸,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jié)目,同一個品種的金魚,如果放在福建養(yǎng)和放在北京養(yǎng),它的尾巴的長度會發(fā)生變異。就跟我們說北方的黃芪和南方的黃芪藥性不一樣一個道理。作為文化來講,西方文化產生的理論如何適應中國的文化的的確確是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要考慮的問題。從測量來講,我們一直強調測量工具要在國內進行修訂,已經不是完全的修訂,是根據(jù)本土的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積淀或者沃土上,設置我們測量的相應方法。技術和方法可以用西方的,但是作為文化根基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方文化跟美國第一次撞擊,對我的震驚比較大。所以,我總是在想心理學應該怎么去更適應我們社會的文化。
第二,關于文化建設,文革時期是第二次對文化的沖擊,對我們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否定,我想可能我在這時候接受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相對來說是比較弱的,但是至少我們這一代還知道我們在這上面的缺陷,所以,在這方面的確也做了一些功課以彌補文化上的缺失?,F(xiàn)在學校里,應該說這三十年來經濟發(fā)展非常迅速,但是在文化建設中確實有一定的缺失。所以,在學生里也流傳著“有知識,沒文化”。確實在現(xiàn)實中也反映出一定的問題。所以,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的文化建設,文化發(fā)展,而且強調文化的作用,我覺得還是非常及時的。這些文化應該是國家民族延伸的一個重要載體。重視和提倡文化建設也是社會主義大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所以,現(xiàn)在強調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文化的發(fā)展應該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相適應。文化的傳承有一個變化過程,這跟經濟基礎有緊密的關系,缺乏這樣的經濟基礎,文化的建構實際上困難的。比如現(xiàn)在文化建設中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可能跟這兩個認識有關系。從黨史或者哲學這方面來看,我們國家建設的基礎,實際上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礎上建設的,從建國到現(xiàn)在,我們國家還談不上完全工業(yè)化,因為我們國家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轉型到工業(yè)化,雖然現(xiàn)在我們已基本進入工業(yè)化,但西方已經是后工業(yè)化階段。所以經濟基礎不一樣,對人的意識的影響也不一樣。
第四,我們怎么汲取文化中的精髓或者說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怎么做這樣的工作,是當務之急。如果說我們不能準確地識別我們文化當中的精髓或者是人類的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那我們在發(fā)揚文化傳統(tǒng)的時候可能連糟粕一塊兒發(fā)揚。有些春晚節(jié)目,我個人認為并不是在弘揚我們國家的文化精髓,而反倒是一些糟粕。我個人覺得心理學工作者如果能從這里介入,去分析去挖掘,那我覺得對整個中華文化的傳承應該能夠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鑒賞力。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后,有很多西方的糟粕被引入了,我覺得跟我們自身對文化的鑒賞能力是息息相關的。沒有一個好的文化鑒賞能力,我們很難去識別其他文化的糟粕或者精華。所以,我覺得可以做這方面的工作。
第五,建議心理學的整體研究,應該從整體導向上鼓勵更多的人群從事關于心理學文化和社會方面的研究。但是從目前來講,心理學的整體發(fā)展過程中,確確實實沒有處在一種平衡狀態(tài)。我個人覺得中庸的思想在中國文化的體系下還是比較適當?shù)模杏沟膬群?,我覺得是一種陰陽五行的平衡。我看過一本中醫(yī)的雜志,談到中醫(yī)的“中”字意思,中醫(yī)的“中”不是我們理解的中國的意思,“中”字是中庸的意思,非常符合陰陽五行平衡的思想。現(xiàn)在我們談到和諧,和諧的本質就是一個平衡。所以,這可能是中國文化的積淀。
從思維的角度,心理學可以做一些研究。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連續(xù)性、變化性、矛盾性和西方的思維方式不一樣,這也是這樣一種文化產生的特定的思維方法。所以,這方面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
第六,我們自己可以做什么。我是研究情緒的,特別是情緒調節(jié),我發(fā)現(xiàn)很多的研究現(xiàn)在也非常強調文化在情緒調節(jié)中的作用,不同的文化模式,實際上對情緒調節(jié)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比較典型的,大家都知道的羞愧,東方人可能羞愧感就比較重,西方人相對來講就比較弱。所以,這方面我們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
韓布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有人提到中國文化里有很多虛偽的東西,我深有同感,虛偽其實是所有文化的共同性,說的跟做的絕不能完全一樣。言行不一全世界都一樣,東西方文化里都有虛偽的成分在,怎么辦呢?前年開始,我們討論精神衛(wèi)生法的時候,就提出應該針對絕大多數(shù)的國民搞心理健康促進法。我在想,心理健康促進到底怎么促進,新時期心理學家對中國國家的建設,如何起到智囊作用?對我們學會,科協(xié)要求給國家分憂,怎么去做?
第一個問題就是心理健康,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兒。心理健康是相對的,對于強勢群體,信則有,不信則無;對于弱勢群體就是信則無,不信則有。這個強勢、弱勢可以是官府和民眾,也可以是上級和下級,也可以是師和生,也可以是父母長輩和晚輩,因為每個人的角色是不一樣的。任何一個人,他在社會里具有社會責任,有工作的,有家庭的,有義務的,也有對他的個人福祉的訴求,在完成社會責任的同時,他也有期望。期望和現(xiàn)實差距越大,心理沖突就越大,可能就表現(xiàn)為不能適應、非常態(tài)的言語和行為或者失衡。怎么辦?我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文化建設里我們要盡量減少這個虛偽,所謂寧交真小人,勿語偽君子。
中國的文化,有做事的(以正合以奇勝、行大事不拘小節(jié)、中庸),有做人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義廉恥勇,和諧、厚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其相對的積極或消極性端視具體的人、地、時、事才
能確定。這些核心文化價值觀,因出身、年齡、教育背景不同,在現(xiàn)職干部中秉承的程度各有不同。改革開放30年,西方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自我實現(xiàn)、追求自由、個人主義)。這種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沖擊與價值觀混合,導致干部們在工作中會面臨很多的心理沖突(或者叫不一致),比如角色沖突、期望(職位、報酬、情感鼓勵等)和現(xiàn)實沖突、所受到的教育(臺面上的東西)跟工作現(xiàn)實(臺面下的東西)不一致等,這種失衡他接受不了,怎么辦?我覺得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主要研究與服務對象是人,具體到咱們今天的議題就是現(xiàn)職干部。在現(xiàn)代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干部文化建設怎么去平衡,怎么在制度化、技術化,從心理學的角度為國家發(fā)展服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對于人的了解,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比西方現(xiàn)代心理學高明得多。比如官文化和民文化,官文化,你不信就是厚黑,信就是包青天;民文化,你不信就是刁民,信就是順民。怎么辦?我覺得中間還有種仕文化,值得我們注意。
數(shù)千年來,學而優(yōu)則仕,大部分士大夫的自我社會定位是家國一體、情感上因儒仕道多重影響傾向于“自給自足”,在做事時的應付與無愧天地,做人時的無愧與圓滑之間走鋼絲。這是與官本位的施政實務有許多根本性的矛盾。認識不到這一點,生存都有困難,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與抱負。畢竟,明君、青天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曾國藩家書之所以受歡迎,因為他對這方面有許多的思考和踐行,從困擾中走出來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范仲淹作為宋時從基層芝麻官到朝堂大員、四上四下的干部,亦是仕文化的代表。他既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還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憂和樂的情緒他是怎么處理的?他有無期望與現(xiàn)實的落差帶來的心理失衡?他在憂民的同時,是否憂官?心理學可以好好地研究他。這對于現(xiàn)代干部文化建設,怎么去平衡憂民與憂官(職與位)、樂民與樂官,如何針對現(xiàn)代干部的“四座大山:怕丟位子、怕得罪‘上面人、承受不起金錢與美女的誘惑、愧對家庭”開展工作,如何在青少年教育中引入相關社會適應教育,都很有啟發(fā)。
劉力(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心理學內涵,也為心理科學參與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在“決議”中關于文化改革發(fā)展奮斗目標中有一個重要的表述: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我想就此談幾點感想。
第一,關于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大家已經發(fā)表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觀點,我不再重復。我只想補充一點:文化與心理學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一百多年前,科學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馮特已經明確意識到心理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個體心理機能的研究。因此,在其學術生涯的后半期,馮特全身心地致力于社會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并在1900~1920年間出版了10卷本的Volkerpsychologie,此書名本意是“歷史與比較的社會文化心理學”。在這套叢書中,馮特以語言、神話、習俗、藝術、宗教、道德和法律等為切入點,探討了這些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文化心理機制,為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奠定了學理基礎??v觀近一百年來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可以發(fā)現(xiàn),以本國文化為根基、以重大社會現(xiàn)實問題為導向,是社會心理學的生命力源泉,也奠定了該學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的特色。無疑,心理現(xiàn)象與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近年來文化心理學已經逐漸地成為一門顯學,便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第二,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我們必須重視民族心理的研究,進而加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起源于東西方冷戰(zhàn)時期的跨文化心理學,往往從西方文化沙文主義和盎格魯一撒克遜種族中心主義的立場出發(fā),以白人作為“標桿”來研究東西文化的文化心理差異。例如,盡管Geert Hofstede教授提出的跨文化差異的5個維度(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guī)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化與女性化以及長期與短期取向)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反響,但是,它卻反映了研究者的文化偏見。我國臺灣本土心理學家從文化本位視角出發(fā),采用關系、面子、孝道和中庸等心理構念對中華民族文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這類研究理念未能真實地反映中國文化的變遷和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因此,到底什么是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有待探討的科學問題。通過探討民族心理來揭示中國民族文化的本質與特征,是時代實賦予中國心理學家的重大歷史使命。
第三,我國的社會轉型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全球化決不僅僅是資本與商品的越境流動,更重要的是自我概念、社會認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和精神信仰的跨文化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個體內部、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群際關系以及組織和宏觀社會層面,都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新的問題。例如,大家剛才談到了心理健康、價值觀沖突和危機干預等,都非常值得心理學家去思考、研究和解決。目前,我們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心理學團隊正在從文化心理學視角,研究民族關系、腐敗成因、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對弱勢群體的歧視以及職業(yè)心理健康等課題,希望能基于全球化背景對理解和解決中國社會重大現(xiàn)實問題貢獻微薄之力。
最后,我們需要做什么。大家知道,985工程、211工程、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以及863計劃和973計劃,對于解決關系國家長遠發(fā)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今天,由科學院心理所聯(lián)合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和中國社會心理學會舉辦這個研討會非常具有前瞻性。如果我們能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向國家提出“發(fā)揮心理科學優(yōu)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議,進而啟動相應的戰(zhàn)略性計劃,那么,心理科學將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別于經濟和科技的新動力。
羅非(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目前,文化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個關于文化的定義提到文化就是人文的教化。所謂人文,就是人類活動留下來的痕跡,這些痕跡當中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心理的,也有習俗的;包括意識和潛意識范疇內的各種東西都是這種稱為“文”的痕跡。什么是教化呢?打個比方,現(xiàn)代槍械的子彈之所以能打得很準,是因為槍膛里面有來福線。沒有來福線的槍,子彈飛出去不久就會翻滾,難于控制方向的準確性:但是有了來福線以后,子彈就高速旋轉著前進,能夠打得很準。這就是槍膛里的“文”對子彈的教化,子彈因此而變得威力巨大。
如果沒有經過任何人文的教化,那么人就是一個完全中性的存在,沒有任何特別的作用。我們所有的文化,不管是心理的還是物質的,其作用都是讓新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一定的塑造,把他引導到某個方向。所以,從這點來講,文化就是我們人文的教化。這樣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說文化建設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夠引導人民、引導社會發(fā)展的方向。
有人說,文化是不能建設的。這不能建設的是人本身,或者說人的潛力;因為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完整的、沒有缺陷的,所以也就無從建設、無需建設。但我們可以去建設槍膛中的來福線,保證子彈打出去的時候具有足夠的準確性,這是我們可以建設的部分,是文化。
舉一個歷史的實例,可以說明文化內涵中建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中國從漢、唐一直到宋代,文化與經濟都日益繁榮,成為世界的中心?!爸袊奔础爸醒胫畤?,包括了世界經濟和文化雙重的中心,給全世界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那個時代的中國,文化很開放,思想很解放,經濟很發(fā)達,科技很先進,人民的素質很高,各行各業(yè)中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層出不窮,文化整體蒸蒸日上。那個時代的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人。
但是,后來為什么演變到今天這個局面呢?在宋代晚期,中國不幸遭遇了世界上空前強大的蒙古帝國。在歷史上,埃及文化、希臘文化、羅馬文化都先后被野蠻民族消滅了。面對席卷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以文立國的大宋也無法抗拒。但幸而有宋代中國文化中儒、釋、道三家的代表人物先后影響了蒙古上層,使蒙古帝國在入主中華時,收斂了在歐洲和中亞慣用的殺戮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國文化。這些保留下來的部分文化,經由蒙古帝國時代的西方傳教士引入歐洲,帶來了中世紀黑暗時代的終結和文藝復興的啟蒙。
進入明代,朱元璋重用朱熹的學說和思想來闡釋中國文化,以行政命令強制規(guī)范全國的學術思想,導致中國文化全面進入了朱熹式的封閉、保守時代。這是對中國文化的第二次沉重打擊。整個明代,中國文化從開放日益走向封閉,從創(chuàng)新日益走向保守,導致人民素質下降、文化學術僵化、科技停滯不前、政治和經濟實力日益下降,這和明朝政府強制限定文化內涵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因此日本民族認為,宋代以前,中國才是真正的“中國”;宋亡之后,世界上就不再有“中國”人。
在明末的混亂局面中,滿清趁機入主中原。為了防止再度出現(xiàn)蒙古帝國在短短八十年時間內覆亡的覆轍,滿清政府對中國人民采取了奴役式的洗腦教育。因此,中國文化在明末時期封閉保守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yǎng)了奴隸性、順從性,變成純粹以順應統(tǒng)治者意志為核心,喪失了文化中所有的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進取心、正義感和責任心。這是對中國文化最沉重的一次打擊,導致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幾乎蕩然無存。這也是清代從大清帝國中葉康乾盛世在短短數(shù)十年間淪為世界列強欺侮的對象、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最根本原因;同時也是五四以來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本土文化淪喪、思想全盤西化傾向的潛臺詞。
因此,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文化是大有可為的。文化不僅可以建設,而且這個建設的優(yōu)劣關系到民族的興衰、關系到國家的興亡。選取了正確的文化道路,國家民族就興旺發(fā)達,足以為天下之典范;選擇了錯誤的文化道路,國家民族就衰微混亂,成為世界上文明喪失的犧牲品。
那么,我們的文化到底要干什么呢?這就涉及到文化的精神。不同的民族可以有不同的文,這些具有獨特特色的文把它自己的成員化成不同的狀態(tài)。像西方的文明就比較強調個體,把它的成員化成個人主義的狀態(tài)。當然,現(xiàn)在他們覺得這個不夠好,因此到東方傳統(tǒng)的古文明中尋找一些可以使他們更具備集體精神的東西。如同他們在中世紀曾經做過并且大獲成功的那樣。剛才說到有研究表明,北大的學生其實挺個人主義的。這個結果其實可以理解,為什么呢?因為北大一開始立校就講自由、民主、科學,也就是比較純粹的西方文化;所以,它的學生不管以前是什么主義,在里面呆上幾年都會變得有點個人主義,這是肯定的。我們將來具體把中國人化成什么樣子,就取決于我們現(xiàn)在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我們把這個紋刻好了之后,未來的人民就可以向這個方向去化。雖然人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不可能化得完全一樣;但是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塑造,使我們民族的平均素質更向某個方向發(fā)展一些。
因此,在這個角度上說,文化建設大有可為,而且心理學界在文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心理學家了解人的內心,了解怎樣的建設會給文化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些從歷史到社會現(xiàn)實,從行為到深層心理的研究,會對文化的方向提出很中肯的建設性意見。
錢銘怡(北京大學心理系)
我們從事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方面的工作會接觸到更多的問題行為,2009年費立鵬教授在《柳葉刀》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我國四省六萬多人的抽樣調查顯示,一個月內任一精神障礙的患病率為17.5%,17%以上意味著涉及到全國上億人,這么多人可能都需要精神病科專業(yè)人員的幫助和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的專業(yè)人員的幫助,這樣大的人口存在心理問題,這些方面我們心理學都可以做工作。
我們一直在想社會及文化變遷對這些精神障礙的發(fā)生有什么影響,未來要研究為什么在這樣的一個變革時期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的變化。有老師把心理問題歸類,發(fā)現(xiàn)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的變化從1982年到2005年沒多大變化,變化的主要是情感性精神障礙和焦慮障礙等。這些都是人心理上對社會適應存在問題的反映,情感性精神疾病現(xiàn)在增加最多的還是抑郁癥,這是我們需要去面對同時要做出適應性反應的方面。
此外,文化的變遷也要求我們不僅僅等到人有病了再去做心理干預和治療,更多的要做預防性的工作。所以,對文化和心理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出適應性的反應,未來希望政府部門和有關領導在政策和科研項目的引導上,也能夠有一些適應性的反應。
現(xiàn)在我們談的文化還是比較偏重于現(xiàn)實。像現(xiàn)在搞一個春節(jié)晚會,一擲千金,各個電視臺都在搞,但是對于歷史的重視不夠。崔永元的口述史卻難以播出。我和一些同行現(xiàn)在也在開始做心理治療的歷史訪談。我一邊訪問著劉協(xié)和老先生,我一邊在想,他們知道的那些東西,未來再不想辦法留下來,可能我們就后悔莫及了。心理學的歷史也沒有受到重視,我希望心理學會也能領導這方面工作。我們參加心理治療歷史研究的所有成員都沒有任何報酬,如果我們去訪問老先生,我們會利用我們自己的工作時間或者是出差去做,如果給老先生買一些禮品,我們自己掏錢,包括請人去轉錄,因為沒有項目的經費支持。這樣的項目我曾經想可以到哪兒去申請錢,感覺沒有。除了心理治療的歷史,心理學在中國的歷史,都應該做出研究來。老先生們將來走了,我們就找不到了,因為有很多人親身經歷的東西文獻里是沒有反映的。所以,這些方面希望國家能夠重視,希望學界能夠重視。
另外,前些時參加了正念(mindfulness)工作坊,正念是美國的卡巴金(Kabat-Zinn)教授等結合中國佛家的思想,運用到心理治療的領域創(chuàng)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他實際上后來做的更多的是在員工的減壓和放松的領域。他把中國的東西拿去運用得很好,我們是不是也要下決心做一些工作和努力,把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更好地在我們的心
理學里傳承和運用。
孫健敏(中國人民大學)
文化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概念,很多學科都在研究,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等。但究竟如何定義文化,如何解釋文化,還沒有達成共識。比如大家說中國是集體主義的文化嗎?概念上是這樣講的,但生活中未必如此。美國人說公共場合我們最不講集體主義,反倒是自己顧自己,比美國人還個人主義。當然這涉及到如何定義集體主義,于是就有了后來的垂直和水平集體主義的區(qū)分,甚至用心理集體主義的概念來描述個體行為。但我比較贊同黃光國先生提出的關系主義,中國人不是集體主義。關系主義可能也不夠,我把它叫做圈子主義,我們講團結同志都是組織內部的,對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無情!這個民族的東西,但文化是通過個體行為來體現(xiàn)和傳承的。是一個人血脈中已經成為習慣的東西。北大的馮友蘭說過文化就是人類生活的樣法,說的是從人的角度,包括人創(chuàng)造的物質的東西。所以,談文化一定要談關于人本身的定義,中國是沒有人的,中國只有仁義的仁,即仁者,人也。整個中國社會是建立在關系的基礎上,只有通過關系才能定義一個個體。因此,計劃體制下不結婚就不是獨立的“人”,只能擁有集體戶口,不能擁有獨立的戶口,因為不獨立,所以不能分房子。我們定義人的時候必須有一個參照系,這個參照系最常用的就是他人,與他人的關系;也可以是身份,處長或科長,教授或講師。當我們不知道你的頭銜時我們是沒辦法跟你交往的。所以,大家才會談到吃飯座位,發(fā)言順序,稱呼頭銜等等,這都是一些現(xiàn)象。而這些現(xiàn)象恰恰是本華的形塑。文化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比如中國為什么會有等級,是因為我們提倡尊老愛幼,這個提法沒有錯。但這個提法背后的思想有錯,錯在人是分老幼的,長幼有序,尊貴有別。為什么我們解決不了人人平等的問題?因為我們尊老愛幼,老的要尊,小的要愛,發(fā)言也有先后順序。如果愛老、尊小,那就顛倒了,亂套了。于是費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來描述中國社會。我覺得,什么時候我們能夠“尊幼愛老”中國就有希望了。
文化發(fā)展,文化繁榮,繁榮什么?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好的東西,也有糟粕的東西。比如酒文化,地域文化,圈子文化,官本位,權力至上,等等。梁漱溟先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在探討中國文化的命運,明確提出東方化與西方化的問題,提出東方化能否存在的疑問(參見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我看《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很受啟發(fā),中國人是沒有精神生活的,中國傳統(tǒng)上把精神生活物質化了,比如父母關心孩子從來不問孩子開心嗎?關心的做法就是讓你多吃飯,一個“吃”字可以解釋很多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吃的開,吃不開,吃不了兜著走,吃香,吃虧,干什么吃的”,實際上這些詞說的都是精神生活的東西,包括以身相許、身體力行、身不由己等等,其實是感情。是精神。
這就引出第二個問題,心理科學和文化是什么關系。經濟學家談文化,談文化核心的東西,就是價值,有關研究已經證明價值觀跟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有密切的關聯(lián),歐洲學者特洛朋納斯寫過一本書,叫資本主義的七種文化,是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差異,從7個維度來分析民族文化。也可以用來解釋中國文化。到目前為止解釋最充分的還是心理學家。羅伯特組織的關于全球領導的研究,他們都是從民族的角度談文化的問題,核心的東西都是心理的東西。我最喜歡的是霍夫斯泰德的定義,他說文化是一個心理程序的東西,人們在心理上被程序化了,于是就成了文化的產物。這是從民族的角度,從組織的角度談組織文化也是一個道理,我自己在企業(yè)做咨詢和培訓有很多感受,我認為企業(yè)文化就是一個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則。所以,文化是不能去建設的,它是一個積淀,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但是文化可以改造。
心理學可以做什么呢?最終解釋的就是一個核心價值觀。文化和心理學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可能文化核心的東西最終是需要心理學才能解釋得清楚,只有把文化是什么解釋清楚了,我們去發(fā)展也好,去繁榮也好,光大也好,才有可能,否則可能還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現(xiàn)象東西。我認為心理學可以通過四個方面的研究對文化發(fā)展和繁榮做一些貢獻。
第一,核心價值觀。心理學是一個實證科學,中華民族的科學不發(fā)達,但是我們的倫理很發(fā)達。所以,今天中國社會大家談“應該怎么樣”談的太多了,但是“實際上是怎么樣”基本上沒有說清楚。我覺得心理學可以做一點點貢獻,即實質上是怎么樣的,不作價值判斷。不管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還是現(xiàn)在,核心價值觀究竟是什么,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關于是非對錯的標準究竟是什么?人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
另外,關于心態(tài)研究。大家都覺得中國人的心態(tài)非常浮躁,包括社會的,工作的,生活的,乃至于家庭的,到底是什么東西也說不清楚。中國社會科學院楊宜音他們已經做了一些大范圍的調查,對社會心態(tài)的概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機會我們可以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和報告。
第三,文化與變態(tài)人格的關系。中國文化所造就的人有可能是一個奴性的人,是一個權威人格,媚上欺下。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去見校長的時候,走到他辦公室門口腿就發(fā)抖,嗓子就發(fā)緊,每次都要給自己打打氣,其實領導也沒啥,他跟我們是一樣的。說明骨子里是懼上的,但是好在大多數(shù)人不懼下,是親民的。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應該成為我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額度重要內容,還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政府可以出面給我們更多的資助來把這個規(guī)模擴大。
第四個可做的,最近我們也在做,國內很多機構也都在做,包括心理學界的人,就是關于幸福感和心理壓力的研究。最近我們調查了12,000個在職人員,得到了一點點有意思的結論。我們用澳洲的PWI,我們也翻譯成幸福指數(shù),做了一個調查以后,12000人的規(guī)模比較了一下,因為這個PWI全球都在用,做下來,在全球里,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新西蘭、西班牙、羅馬尼亞、阿根廷都比中國高,墨西哥比我們高出三分之一,它平均分77.4分,我們是58.2分,這提示我們中國人關于幸福感和尊嚴的獲取,還有相當?shù)陌l(fā)展空間。
最后一點,這樣做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前面也有人發(fā)言談到了,我覺得中國心理學界相對來說個別作戰(zhàn)的能力都非常強,但是整合得不夠,要想在國內得到政府的重視關注,可能需要聯(lián)合全國的力量一起來做一些事情。
武國城(中國航空醫(yī)學研究所)
從軍隊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我很同意人們提到文化建設主要表現(xiàn)在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以及物質文化設置三個方面的說法,同時認為前兩個方面更為重要。我軍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現(xiàn)在倡導的“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祖國、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是軍隊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部隊的教育是主流價值觀的灌輸教育,一直在抓這件事情。行為規(guī)范更不用說了,因為我軍有三大條令,一舉一
動要按照規(guī)矩來。
當前我軍文化建設的新情況,就是特別強調心理學的作用,各級領導都希望心理學能為我們軍隊文化建設以及軍事訓練、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座的很多專家多次被邀請到部隊指導心理服務工作,舉辦心理知識講座,就反映出這樣一種需求?,F(xiàn)代戰(zhàn)爭對參戰(zhàn)官兵的心理素質提出很高要求,同時我軍在執(zhí)行抗震救災、維和維穩(wěn)、奧運安保、世博會安保、亞丁灣護航等多樣化軍事任務,官兵普遍承受較大的任務壓力。現(xiàn)在從官兵成分上看,獨生子女占的比例較大,學歷層次較前提高,部隊的管理卻沿用傳統(tǒng)的方法,青年官兵的內心矛盾沖突就表現(xiàn)得比以往明顯。
現(xiàn)代戰(zhàn)爭仍然十分強調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因為武器裝備再先進,如果人的素質不行就沒辦法發(fā)揮作用。所以現(xiàn)在特別強調作戰(zhàn)士氣即戰(zhàn)斗精神,也就必然強調軍隊文化建設,其中就包括和諧的心理氛圍建設。我軍現(xiàn)役心理工作者主要在兩大層面開展工作,一是技術層面,比如研究開發(fā)招收飛行員、航天員的心理選拔方法、技術和相應的設備等。二是在比較宏觀的層面上,幫助上級機關制定心理工作機制,2009年四總部下發(fā)的文件,要求軍隊心理服務工作完成八項任務,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測試評估、心理素質訓練、心理咨詢疏導、心理診斷治療、心理危機干預、重大任務心理保障和戰(zhàn)時心理防護,內容非常全面,正在全軍有組織地開展起來。
請各位專家繼續(xù)并且更加關注部隊的心理服務工作。一是有這樣的形勢要求,二是我們以西方心理學為主流的心理科學和現(xiàn)有的軍隊文化怎么去對接,這里就面臨很多現(xiàn)實問題的挑戰(zhàn)。
許燕(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文化需要建設。心理學科在文化建設當中的貢獻在哪里?這是心理學工作者應該思考的社會責任與學科使命的問題。思考這一問題要從文化自身的特征與心理學的學科特點出發(fā)。從文化的核心層面來說涉及的是價值觀問題,從文化的形態(tài)上說分為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建設的價值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文化需要設計與傳揚。文化既有歷史性,又有現(xiàn)實性,同時還有一些超時代特征,文化融合了許多元素。國家文化、民族文化、地區(qū)文化、校園文化等都是歷史傳統(tǒng)與時代特征的結合。一個學科也有它自身的文化,心理科學的文化特征體現(xiàn)在其實證性、滲透性、精神性等上,它確定了心理學的價值所在。心理學雖然探究的是腦和人的內在活動規(guī)律,但是以實驗性研究作為其主要探究手段,更注重用客觀的實證方法來研究主觀現(xiàn)象。由于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學科,哪里有人哪里就會有心理學,這就使得心理學可以滲透到很多學科領域,讓心理學伸展出許多分支,如廣告心理學、運動心理學、軍事心理學、醫(yī)學心理學、網(wǎng)絡心理學等等,這一特征也將心理學的應用更加廣泛。心理學要解答人類的許多精神層面的現(xiàn)象,因此價值觀、心理和諧、壓力應對等社會心理問題都是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也是心理學為人類提升生活質量服務的領域。
2文化具有價值引導作用。良好的文化要對社會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例如“北京精神”——“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厚德”,就是對首都文化的概括,它同時也是對首都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具有引導作用。文化的影響力有時也會表現(xiàn)出潤物細無聲的特點。這表明文化對人影響的沖擊力有外顯的,也有內隱的,我們不可忽視這種內隱層面的東西,因為它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3文化具有統(tǒng)一性和方向性。文化需要共識,共識是對其所宣揚的價值觀的認可。北京精神的宣傳就是要形成北京民眾的價值共識行為,使北京精神發(fā)揚光大。價值共識行為體現(xiàn)了文化的塑造力和制約力。
4文化具有多元價值。先進文化具有建設力,落后文化具有破壞力,不同文化的沖突在所難免。但是,先進文化要成為社會的主導價值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例如,“小悅悅事件”所引發(fā)的對“見死不救”的討論,涉及了文化道德問題。正面文化需要扶植,負面文化不制約就會漸形氣候。當正不壓邪時人們的行為就會出現(xiàn)道德顧慮。
5文化具有層次性。最高層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觀,需要通過教育與宣傳來達成共識,落實于行為中,才能得以傳揚;第二層次是社會特征所確定的價值觀,由六種社會價值觀構成:政治型、經濟型、審美型、社會型、科學型、宗教型,隨著不同時期社會倡導的價值不同社會文化會發(fā)生轉化,例如中國社會價值觀隨著改革開放由以政治型價值觀為核心轉化為以經濟型價值觀為主導的價值觀;第三個層次是個人價值觀,是由個體生活中最重要的價值成分所組成,情感價值觀占據(jù)了主導,如親情、愛情等。三個層面的價值觀都會存在于一個人身上,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因人而異。
6文化具有適用范圍。不同領域都有著自己的特定文化范疇,即文化的適應范圍。例如,學術文化和官文化各自有其作用范圍,如果一種文化不適合地生長在另一個文化領域中,就會出現(xiàn)沖突。官文化如果在高校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就會出現(xiàn)高校的行政化傾向,與學術文化產生巨大沖突,制約學術發(fā)展。因為官文化強調的是權力的東西,比學術文化的力量更強大。
文化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文化建設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也將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長期又艱巨的工作,需要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需要各個機構的有效運行,需要民眾百姓的積極響應。
楊宜音(中國社會科學院)
整個中國的經濟社會走到一個非常嶄新的階段了,我們看到好多值得關注的事實和現(xiàn)象,總結起來我覺得有四句話非常有概括性,這就是“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們現(xiàn)在討論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戰(zhàn)略的時候,要知道這個戰(zhàn)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走過新的階段來做出的,在這里我就簡單地回顧一下我們改革開放三十三年社會主要的變化。
從經濟體制和結構改革這方面看,我們都知道我們的GDP增長非???,現(xiàn)在的工業(yè)社會的就業(yè)結構已經出現(xiàn)了。根據(jù)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測算和分析,我們從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家到了工業(yè)社會。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的格局,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結構,這個變化也帶來了職業(yè)群體結構和階層結構的變化。職業(yè)類別上有了很大變化,而且收入狀況、文化水平、消費結構、人際交往、生活方式、社會地位、社會聲望等各個方面都隨著在變化,中國社會形成的職業(yè)結構群體可以分成十個階層,形成一個上下結構。這個結構的分化和企業(yè)群體的多樣化又導致了利益需求的多樣化和多層次化,這樣使利益分配不均,社會矛盾嚴重的問題日益突出起來。所以,我們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從收入分配比較平均的國家到了一個收入差距比較大的國家。
我們看城鄉(xiāng)結構也發(fā)生了大的變化,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最近正在籌備一個城市化與社會心理的高層論壇。通過籌備這個會議我們了解到,在
1949年的時候,中國城鎮(zhèn)人口只有5700萬,是一個典型的農業(yè)大國。從1978年到2011年這32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從19%多上升到接近50%。人口的結構也因為我們的人口政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降低了生育率,但是同時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中國已經步入老年社會了,核心家庭是我們整個家庭結構的主要模式,代際結構的變化也變成了我們城市人現(xiàn)在開始熟悉的“4-2-1”的形式,老齡化和家庭的小型化對家庭傳統(tǒng)的家庭養(yǎng)老模式提出了挑戰(zhàn)。
在這些變化下,社會組織也在變,原來我們最熟悉單位制現(xiàn)在已經式微。很多人的生活慢慢從單位走向社區(qū),走向社會,現(xiàn)在已經有60%以上的從業(yè)人員是在非單位制的組織中工作。社會分層和流動也發(fā)生了變化,大家都知道特別明顯的現(xiàn)象就是農民工現(xiàn)象,或者叫進城務工人員現(xiàn)象。以前我們的社會結構相對簡單,主要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三個基本階層,改革開放以后,社會階層結構就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結構的變化,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以及城市化進程當中城市房屋拆遷,農民失地問題的凸顯,直接導致了官民關系、勞資關系、地區(qū)關系、城鄉(xiāng)關系的緊張。所以,近些年來,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增長很快。
另一方面,我們看社會流動的情況,整個社會結構慢慢穩(wěn)定,社會流動的空間越來越小,通道不是很暢通。所以,就出現(xiàn)了很多被社會學家稱為“社會斷裂”這樣的一個狀況,我們可以看到“蟻族”、“蝸居”、“考碗族”等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社會矛盾不是局限在一個地區(qū)或者某一個年齡段,或者是特殊的群體,而是彌散在整個社會,國家、市場、個體之間的關系都在進行調整。例如,在討論農民工的問題時,我發(fā)現(xiàn)農民工的問題反映了整個社會變遷的很多關系,比如官民的關系、城鄉(xiāng)的關系、貧富的關系、地域的關系,等等??梢哉f,很多現(xiàn)象和現(xiàn)實問題都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
我們從整個經濟社會的變化,就可以看到在心理層面,特別是在社會心理層面也有非常多新出現(xiàn)的問題。比如剛才楊玉芳老師提到的價值觀的問題,比如我們說的物質主義價值觀盛行的問題,還有道德缺失(典型的是,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都成為整個社會要討論的問題)、誠信缺失、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大,生活中風險、不安定因素的增多,社會網(wǎng)絡慢慢地從熟人社會到生人社會,社會支持網(wǎng)絡在縮小,社會歸屬感、社會的認同感都比較弱。我們的社會價值觀、社會輿論在整合社會、引領社會發(fā)展的功能上都是值得進一步去討論和發(fā)現(xiàn)它的問題。這些就是我們心理學工作者或者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研究中,都不得不面臨的社會轉型的背景。這個轉型和非常有名的一個政治經濟學家卡爾,布蘭妮提到的“大轉型”的概念非常相似,也就是我們這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整個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秩序,走向一個社會重構的過程。
在這種背景下,社會心理學家應該提高對社會轉型歷程的敏感度,應該全面的討論社會轉型時期,人的社會心理和行為,來揭示個體、群體和社會變遷之間相互的關系,探討我們這個文化在大變革的時候重新建的方式。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決定》,這個決定正確地指出了文化對社會發(fā)展具有的引領作用,它提出了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生態(tài)建設和文化建設要協(xié)調發(fā)展,我也特別期待可能將來中央的工作會議能有一次社會心理學的工作會議,或者叫做心理建設的決議。孫中山先生早在《建國方略》里就提到心理建設的概念。我認為,心理學真正的春天已為時不遠了。文化建設給我們搭建了一個非常大的平臺,因為在這個方略里提出了要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這個提法就給心理學家服務社會提出了很現(xiàn)實的、新的任務。
作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我們也要抓好幾項工作,第一是加強學科建設和學術交流,形成好的學術氛圍,我們要為學者搭建好的優(yōu)秀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更好的學術成果問世。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相比中國心理學會和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是一個規(guī)模較小的、比較年輕的學會。我們也很希望能夠像今天這樣,幾個相關學會一起來共同討論我們面對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引導我們的研究人員和心理學工作者能夠用一種社會轉型的視角來關注這幾個學科,來推動這方面的討論。比如說我們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中央在很多文件里已經提出來這個概念,而且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表述,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么,社會價值觀、文化價值觀和個體的價值觀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我們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測量了解,怎么來引導,這些都是非常急迫的研究問題。還有社會心態(tài)的現(xiàn)狀和調控等很多很具體的社會心理研究的領域,都是可以和這個主題聯(lián)系起來的。
另外,文化社會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也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文化和社會轉型應該是我們社會心理學家牢牢抓住的兩個基本點。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晚年特別思考了文化真空(cultural vacuum)、文化貶值(cultural debasement)以及文化不適應問題,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對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費孝通,1998)。他看到,“中華文化可以提供一個道義的基礎,從文化自覺到中西文化的交匯,以經濟為先導,形成一個有道義基礎的世界共同體”(費孝通,2005)。他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應該主動承擔起認識自己文化及其定位、認識不同的文化及展開跨文化對話的任務”(費孝通,2005)。費孝通先生的思考,對我們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極富啟發(fā)意義。發(fā)展文化社會心理學,開展中國文化心理的研究,從而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轉型、文化交流與融合作出理論上的貢獻,也是時代為心理科學工作者,包括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咨詢專家等提出的很高要求。我想我們應該特別抓住社會變遷和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機遇,讓我們的學術能夠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最后,我代表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預祝這次研討會能夠集思廣益,形成共識,摸出創(chuàng)新的初步的路徑,為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心理建設貢獻力量。
張平(國際關系學院)
我所在的學校沒有心理學專業(yè),但是,在心理學教學和科研之外,我們也做了很多定向單位和相關社會組織的心理學知識普及和推廣工作,深切感受到國家機關公務員尤其是政法隊伍對心理學的需要。尤其是最近幾年,很多政法部門重視干警心理健康、重視機關的心理建設,但是,在具體方法、切入點等方面還需要更多的專業(yè)指導。
而作為心理學的專業(yè)工作者,也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內容。
關于具體的做法,我們這幾年有以下幾個切入點:因應公務員對心理學知識的需要,廣泛開展心理學普及的講座和讀物推薦工作;二是剛才樊富珉老師講到的MAP,就是針對領導干部,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崗位的干部和一線業(yè)務工作主要領導干部的心理服務,協(xié)助思想政治工作者真正了解人,了解人得需求,有針對性處理問題,協(xié)助領導干部找到管理和處理自己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方法,以協(xié)助提升其領導力;三是心理衛(wèi)生及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及時有效處理一般心理問題,對心理疾病患者及時予以相應的醫(yī)學介入,以避免危害工作和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做的以上工作,得到相關部門和廣大干警的一致認同和積極反響,在機關文化建設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覺得確實需要像今天這樣的更深入的研討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我相信,這樣的研討對我們接下來的工作開展,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劉正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我想就結合近幾年中央國家機關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一些工作談一下機關文化??偟膩碚f,中國的機關文化具有很強的獨特性。首先,中國傳統(tǒng)的官文化淵源流長,直接影響機關文化演進。傳統(tǒng)官文化中的“人治”、“愚民而牧之”、“官財一體”等思想,雖歷經新文化的洗刷,但是,它仍以習俗和歷史的慣性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機關文化中;而新時期的機關文化是以人為本、民主、科學為基石。在我國現(xiàn)實情境中,這兩種迥然相異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國的機關工作人員。其文化內在沖突必須將在具體的機關工作人員心理上表現(xiàn)出現(xiàn)。其次,機關文化的求同傾向非常強,是極為典型的集體主義傾向文化。高度的求同傾向,特別是向上級高度求同,保證了機關工作的高效率。同時,其本身也給身處其中的個體帶來了很大壓力,使得個體文化沒有適度的空間。第三,機關文化是典型的精英主義的文化。在我國,進入機關的工作人員基本是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這一點,我國與美國不再,在美國,大學畢業(yè)中精英人才主要是流向企業(yè);而在中國,大學畢業(yè)的精英人才剛主要流向各級公務員體系。從每年公務員招考中可見一斑。
由于機關文化以上幾個特點,使得機關文化成為社會生活中一種非常強勢的文化,進而擠壓了其他亞文化的表達。例如,一些機關領導強勢行事的作風,往往會不經意中帶入家庭文化,對家庭關系和生活帶來了影響。近幾年,機關工作人員咨詢的案例中,這類問題占了很大部分。另外,一些領導在面對大眾時,以一種強勢或優(yōu)越文化的姿態(tài),并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將機關文化下的方式應到與大眾對話和溝通上,結果很容易產生誤解。甚至出現(xiàn),“你是為黨說話,還是為老百姓說話”這樣事件。
對于身處獨特機關文化中的個體,如何更好地適應機關文化也是需要關注話題。從心理學來看,文化的適應不僅發(fā)生在不同文化之間,也發(fā)生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亞文化之中。從現(xiàn)有一些咨詢案例來看,個人適應機關文化基本有四種結果:一是被邊緣化,不被認可和接受;二是糾結傾向。個人自身的個性、教育經歷和機關文化不能很好地融合,不斷地出現(xiàn)自我沖突;三是回避與隔離。個人的經歷與個性很難融入機關文化,采取自我保護,即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最后,整合與靈活??焖僬{整自己,相互融合,適應機關文化,并為機關文化注入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