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薇
植物能改變世界!真的嗎?就是那些擺在窗臺上的顏色各異、形態(tài)百變的盆栽,或是那些被簡單地插在灌了清水的廢棄可樂瓶里的植物嗎?它們嘛,也許還不能,但這不代表其他植物不能。
150多年前,英國人理查德·斯普魯斯來到巴西。在亞馬遜河熱帶雨林里,他采集到一棵完整的小樹——它的樹皮光滑平坦,開黃綠色小花。割開樹皮,里面流出白色的黏稠物質。理查德把這棵不起眼的小樹帶回了英國皇家植物園,便轉身去了南美。
1823年,一個叫麥金托什的工人不小心將橡膠溶液沾到了衣服上,竟意外發(fā)現(xiàn)它能夠防水。于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件能擋雨水的衣服誕生了。直到今天,英語中的“雨衣”一詞,還叫做麥金托什(mackintosh)。
1887年,約翰·博伊德·鄧洛普在幫兒子修理自行車時,靈機一動,發(fā)明了充氣輪胎,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發(fā)明。兩年后,愛德華·米其林在一次修理自行車輪胎的過程中,想到可以將輪胎做成可拆換的,由車主自己修理。1891年,米其林申請了這項輪胎改革專利,從此,人類對橡膠的需求急劇增長。如今,米其林公司已是世界上著名的跨國公司巨頭。
因為橡膠樹,因為有了橡膠、橡膠輪胎,整個世界從此“轉”了起來。
后來,每年4萬噸的生膠產(chǎn)量已經(jīng)是巴西的極限,遠不能滿足需求。英國人便把橡膠樹引種到東南亞地區(qū)。到了1900年,英屬殖民地的膠樹種植面積達到了2 000公頃,在后來的十幾年內(nèi),種植面積又擴大到了40萬公頃。
曾占世界橡膠產(chǎn)量98%的膠源地巴西,如今的橡膠產(chǎn)量已僅占5%了。
誰說植物不能改變世界呢?在資本的全球化進程中,改變世界的植物,又何止橡膠一種!
今天吞云吐霧自得其樂的煙民們,大概無法想象歐洲第一個煙民羅德里格的遭遇——他隨哥倫布的船隊從美洲回到家鄉(xiāng)之后,很不理智地在眾目睽睽之下點燃了那些神奇的葉子,他的鼻子、嘴巴里冒出濃煙,“鄰居們嚇得魂飛魄散”。他被關進了監(jiān)獄,等到他被放出來的時候,鄰居們早已學會了吸煙。在大量的金錢和生命被煙草卷走之后,有越來越多主動或被動吸煙的消費者將煙草公司告上法庭。但煙草貿(mào)易早已改變了世界格局,特別是英國與北美之間的關系。
能夠制出甘美甜糖的甘蔗,被哥倫布引入加勒比海地區(qū)后,即成為新興的產(chǎn)業(yè),由此需要的大量廉價勞動力,引發(fā)了非洲黑人最苦難的血淚史。能夠開出白色花朵的植物——棉花,引起了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變革之一——工業(yè)革命。至于有著先苦后甜奇怪味道的中國茶葉,更是誘發(fā)了西方對東方財富的掠奪。由茶葉和罌粟這兩種植物引發(fā)的戰(zhàn)爭,則改變了整個中國的近代史。
雖然在人類眼中,植物沉默無語、逆來順受、任由宰割,但事實上,煙草、甘庶、棉花、茶、罌粟、金雞納樹、橡膠樹這些植物,毫不夸張地說,都已經(jīng)改變了世界。從中,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好奇、執(zhí)著、貪欲、血腥、暴力、罪孽,當然還有彷徨、無助、脆弱、多疑。植物的歷史,折射出人性的善,也折射出人性可怕的惡。這些,都是抹不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