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
江蘇省一位老人酷愛詩歌,他立下了一份詩歌形式的遺囑。由于老伴和3個子女對遺囑中某一“詩句”在理解上產生了分歧,最終在老人死后8年對簿公堂。
2011年,張慧芳已年逾八旬,沒想到的是,她為了繼承老伴遺產和3個兒女們打了一場官司。和她打官司的兒女歲數(shù)也不小了,大兒子63歲、二女兒56歲,連小兒子也49歲了。
張慧芳和老伴宋正直因為拆遷得到一套住房,該處房產產權證上產權人署名為宋正直。
宋正直生前喜歡舞文弄墨,他立下一份詩歌遺囑交給老伴保管,該遺囑內容是:“本人已年過七旬,一旦病危莫搶救;人老病死本常事,古今無人壽長久;老伴子女莫悲愁,安樂停藥助我休;不搞正吊不奏樂,免得干擾鄰和友;遺體器官若能用,解剖贈送我樂求;病體弱器無處要,育樹肥花環(huán)境秀;我的一半財產權,交由老伴可擁有;上述遺愿能實現(xiàn),我在地下樂悠悠?!?/p>
宋正直于2003年7月份因病去世。在處理完老伴宋正直的后事后,張慧芳憑該遺囑到房管部門辦理房產過戶登記手續(xù),要求3個子女到場簽字時,卻遭到3個孩子的拒絕。張慧芳便拿出了遺囑,說:“這份遺囑上寫明了,你父親將財產權留給了我。”3個子女都大吃一驚,如果按照母親所講的意思,他們將分不到任何財產。大兒子說:“我認為父親遺囑只是說將他一半的財產歸我母親所有,并未說全部。我們對母親都很孝順,不能將我們的繼承權給剝奪了啊?!?/p>
張慧芳想:“明明是老伴留給我的房產,他們憑什么阻撓?”因為子女硬要分房子,她告上法庭,請求法院依據(jù)遺囑內容確認自己取得全部房產所有權。
新沂市人民法院經(jīng)過審理認為,原告所持遺囑系被繼承人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被繼承人遺產應按照遺囑來處分。該遺囑中關于遺產處分內容——“我的一半財產權,交由老伴可擁有”,不能把這兩句話分開來解釋,應該連起來理解,這樣才符合這份遺囑的本意。結合被繼承人立遺囑時身體狀況、遺囑全文、老夫妻感情深厚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如果拋開純粹的咬文嚼字,從老人遺囑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他的真實意圖是將其所有財產留給老伴。據(jù)此,2011年年底,法院將那套房產判歸原告張慧芳所有。
一場糾紛就此畫上句號。宋正直本意是為了避免麻煩而立下遺囑,然而由于他的疏忽和書寫上的不規(guī)范,卻引發(fā)了家人對簿公堂。
專家提醒:目前,我國法律立遺囑還沒有固定的表現(xiàn)模式,人們在立遺囑時的表現(xiàn)方式也非常多,有口頭形式的遺囑、便條形式的遺囑、詩歌形式的遺囑等。我國目前關于遺囑解釋的法律理論研究非常欠缺,繼承法對此也只字未提。因為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立遺囑,遺囑的內容都要明確、具體,不要為了追求形式而使內容含混,甚至出現(xiàn)歧義。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