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省級地質博物館之一,也是我省唯一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之淵源,可追溯到上個世紀30年代。1932年前后,被譽為“湖南地質工作開創(chuàng)者”的田奇鑴等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利用長沙上黎家坡33號院內湖南地質調查所的幾間舊房,設立了標本陳列儲藏室,這是湖南地質博物館之前身。
1957年,地質部湖南辦事處成立伊始,即著手籌集標本,在長沙市勝利路湖南省地質研究所院內設立地質陳列館。1975年湖南省地礦局將陳列館擴建為湖南省地質博物館。1980年國慶節(jié),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85年,國家副主席王震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視察,并欣然題寫了館名。榮毅仁、毛致用等中央領導同志,丹麥、挪威、芬蘭等國駐華大使,國際博物館學會摩爾莉等各國政要和國際知名人士曾先后來館參觀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為實施文化強省戰(zhàn)略,2002年,經省政府批準,投入1.4億元,遷址重建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新館。
湖南最系統(tǒng)的地質礦產調查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設6個常展廳,1個序廳,1個中廳,1個礦石林區(qū),1個服務區(qū),內容涵蓋地質、土地、測繪三大方面,擁有大量珍貴、精美、獨具特色的藏品和先進的展覽設施,采用實物、模型、圖表和聲光電技術生動形象地展示和解讀各種神奇的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堪稱一座宏偉的科普殿堂。
地球廳地球上為什么會有高山大洋、平原盆地、礦物巖石?這是人們普遍好奇的問題,也是地質學所研究的問題。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形成與各種地質作用所展示的風貌,三大巖石(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基本特征,地震與海嘯形成的機理,天文天象的基本知識。
礦物廳礦物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單質或化合物,是組成巖石的基本成分。在這里可以了解地球上礦物的基本性質、分類、用途,學會識別常見礦物的基本方法,同時可以零距離地接觸這些大自然的瑰寶。
資源廳展示湖南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類型、特征、分布、數量、優(yōu)勢和不足。展示湖南國土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歷史和現狀,我省在國內名列前茅的礦種及其分布,省內幾大礦山和省內四大地質勘探單位概況,通過大量測繪實物描繪測繪技術的發(fā)展脈絡和湖南省土地資源分布利用現狀。
地質環(huán)境廳介紹由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地質環(huán)境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其巨大的破壞力。這里有驚險的4D泥石流實景和礦井電梯,有逼真的人造溶洞奇景,有巨幅洞庭湖生態(tài)圖片和大型電子書,還有展示湖南美景的三個觸摸屏。
古生物廳生命的起源是個未解之迷,通過巨幅自然與生命演化螺旋示意圖,清晰地揭示從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這里有幻影成像和澄江生物群,有龐然大物的劍齒象骨架化石,有不同時代的各類大型恐龍模型、恐龍蛋和恐龍腳印化石,尤其是享譽中外的無齒芙蓉龍,是全世界僅有的三具之一。
礦物晶體廳這里展示的礦物晶體近千件,它們形態(tài)各異、璀璨奪目、精美絕倫,這些出自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手的奇珍異寶主要來自湖南幾大礦山和國內幾個主要產礦省份以及國外幾個主要產礦國家。其中的300多件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礦物晶體精品和絕品,如產自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菱錳礦、產自巴基斯坦的海藍寶等。湖南地質博物館采取的是博物館提供場地,實行強強聯合,通過引展方式與社會力量聯合辦展,最大程度地薈萃了全球頂尖的礦物晶體,定時集中展出,讓游客一飽眼福。
中 廳這里有85平方米的超大型沙盤,利用先進的現代科技手段,通過聲光電全景式地展示湖南省地勢地貌和國土資源分布情況,在這里可以“指點江山”,可以直觀體驗到“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三湘四水近在眼前,瀟湘大地盡在掌握。
礦石林區(qū)該館的一大特色,也是該館唯一的露天展區(qū)。將湖南省十四個市州國土資源部門和一些礦業(yè)公司捐贈的近百件各類礦石露天集中展出,這些礦石形狀怪異,大小不一,其中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和郴州市國土資源局捐贈的鎢錫鉬鉍多金屬礦、銅錫礦分別重達數十噸,是礦石林區(qū)中的“巨無霸”。這些礦石形成于寒武系、震旦系、泥盆系等不同地質時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讓游客對湖南各地的典型礦石有一個初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