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麗穎 李巧聯
從最初的手輕微抖動到端不了碗、拿不了杯,30年間,患有特發(fā)性震顫的李先生吃了數不清的藥,做過無數的治療,仍然無濟于事,幾乎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日前,唐都醫(yī)院神經外科王學廉教授成功為其進行了立體定向手術,術后,手抖、頭顫等情況完全解除,李先生恢復了正常生活。
李先生今年64歲。30年前,他的手部出現輕微抖動現象,2年后,癥狀進一步加重,逐步影響到日常生活。為了治“抖”,他試過了各種治療辦法,吃過數不清的西藥、中藥和所謂的“特效藥”,但癥狀還是越來越嚴重。近年來,發(fā)展成只要用手去拿東西,全身就抖若篩糠,打翻碗盤的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孝順的女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從父親的病友那里打聽最新治療信息,在網上廣泛查找資料,最終,帶著父親來到唐都醫(yī)院神經外科。
王學廉教授詳細檢查后發(fā)現患者腦萎縮明顯,手術關鍵靶點Vim核屬于不可視靶點,位置深而小,很難準確選擇,這對醫(yī)生的技術和經驗提出了很高要求。
相關檢查和準備完善后,王學廉教授為李先生進行了立體定向手術。首先將3.0T磁共振掃描圖像輸入立體定向軟件系統(tǒng),進行三維重建,依據腦圖譜與三維坐標精確定位靶點,并應用神經導航儀設計手術入點入路,監(jiān)測進針路徑,啟動微電極記錄系統(tǒng),二次電生理細胞水平驗證靶點準確無誤后,采用預刺激靶點,觀察患者的癥狀改善及并發(fā)癥情況,確認效果肯定,最后實施毀損。
1小時40分鐘后,手術圓滿成功,各種抖動癥狀徹底消失??粗謴驼5母赣H,女兒激動得淚流滿面:“我爸爸不抖了,不抖了……”
王學廉教授介紹,特發(fā)性震顫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也是最常見的震顫病癥,約60%的病人有家族史。震顫常見于手,其次為頭部震顫,極少數病人出現下肢震顫。當患者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饑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后癥狀暫時消失,但次日會加重?;颊哒痤潟r頻率可高可低,低頻者與帕金森震顫相似,但無運動減少、肌張力增高、姿勢反射障礙等癥狀。
長期藥物治療無效或有嚴重副反應的特發(fā)性震顫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立體定向手術治療震顫的關鍵在于靶點定位,如果定位不精確,不僅會增加手術風險,還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
專家簡介:
王學廉,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工作,嫻熟掌握腦深部電刺激置入術、脊髓電刺激置入術、微電極導向立體定向蒼白球、丘腦毀損術、“3+X”全息導航立體定向手術、立體定向伏隔核毀損術、脊神經背根切斷術及下肢畸形矯正術,對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難治性精神病、吸毒成癮、酒精依賴、頑固性疼痛、腦癱等病人有治療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