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政治話語下的近代“小說界革命”探究

2012-04-29 05:23:16王姍萍
理論月刊 2012年6期

摘要:人們往往比較普遍地認為文學與政治之間是互不相干,各行其是,沒有多大關(guān)聯(lián)的兩個不同領(lǐng)域,但在中國,文學與政治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無法割斷的關(guān)系。一場原本屬于文學領(lǐng)域變革的“小說界革命”,緣于遭遇近代中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得不承擔起重要的政治使命。近代“小說界革命”的發(fā)生、發(fā)展便擁有了眾多的時代特征。它與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密切相連,有著極強的政治功利性,也呈現(xiàn)出近代新舊雜糅的文化轉(zhuǎn)型特征。

關(guān)鍵詞:小說界革命;救亡圖存;政治功利性;近代文化轉(zhuǎn)型

中圖分類號:I207.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6-0072-05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重點科研項目(YSZ06025)。

作者簡介:王姍萍(1977-),女,湖南益陽人,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在相當普遍的范圍內(nèi),人們往往比較消極地看待文學與政治的關(guān)系,即政治是政治,文學是文學,兩者之間互不相干,各行其是,是沒有多大關(guān)系的兩個不同領(lǐng)域。然而,放眼歷史,作為世界上非常獨特的文治國家,中國政治與文學之間一直是一種無法割斷的關(guān)系。從科舉制考核內(nèi)容來看。中國政治與文學之間緊密相連;從文字獄的不斷發(fā)生來看,中國政治與文學之間又是緊張對立的。當歷史車輪碾至近代中國,一場原本屬于文學領(lǐng)域變革的“小說界革命”,緣于遭遇著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得不承擔起重要的政治使命,文學與政治由此聯(lián)姻。近代“小說界革命”的發(fā)生、發(fā)展便擁有了眾多的時代特征。

一、“小說界革命”與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密切相連

一部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國難史,也是一部救亡史?!熬韧鰣D存”是近代中國的時代最強音。近代社會的各種變革無不是在“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下發(fā)生、發(fā)展。梁啟超等人在文學領(lǐng)域倡導(dǎo)的“小說界革命”,即是國人深懷強烈“救亡圖存”的愛國情感。從西方找到的一條文學救國之道,為近代中國各種“救亡”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正是出于這種救國的愛國心愿,使這場文學革新運動的“小說界革命”,與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密切相連。

首先,“小說界革命”的發(fā)生及其目標與“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緊密相關(guān)。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國家炮艦、商品和文化的步步入侵,中國在“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西方國家先后發(fā)動的一系列侵華戰(zhàn)爭,將近代中國一步步拖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近代中國遭遇著嚴峻的亡國滅種危機,“救亡圖存”成為了國人心中最迫切的任務(wù)。近代有識之士、愛國之人無不高舉“救亡圖存”大旗,積極主動地尋求救世濟民的良方。向西方學習,從西方尋求強國富民之路,成為了時人挽救民族危機的共識。無論是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洋務(wù)派以“自強”、“求富”為旗幟而對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大力引進。抑或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對西方政治社會制度的極力倡導(dǎo),無不是先進的中國人自覺地把如何使中國振衰起頹這一嚴峻的政治話題,作為學習西方文化的根本之圖。戊戌政變的發(fā)生雖殘酷地宣告了戊戌維新的失敗,但是他們所宣傳、倡導(dǎo)的維新思想?yún)s對整個民族和國家是一場重要的思想啟蒙。啟迪與激勵著人們用新學新知進行變革社會的強烈愿望。改革已逐漸成為整個國人的共識。八國聯(lián)軍的侵華,《辛丑條約》的簽訂,一方面使國人更清楚地看清了清政府的不可救藥,“群乃知政府不足與圖治”,更加渴思變革,另一方面也使封建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重新拾起曾經(jīng)竭力反對的維新思想,再次進行一場以自救為標的的新政運動。在這種從上至下思圖變革的時局下,逃亡日本的康梁也未放棄他們的政治理想和愿望。繼續(xù)尋找救國救民之路。在西方文學的影響下,他們從政治角度出發(fā),希望象西方小說那樣,能夠利用小說這一通俗易懂的文學體裁,對廣大的普通民眾進行政治啟蒙,喚醒國民麻木已久的靈魂,投入到挽救亡國滅種危機的斗爭中。于是,他們發(fā)出了“小說界革命”的口號,高舉小說的旗幟,以“振國民精神,開國民知識”。其號召一出,便得到了有識之士的群起響應(yīng),一場轟轟烈烈的“小說界革命”在中國文學界發(fā)生??梢姡瑢儆谖幕懂牭摹靶≌f界革命”的發(fā)生一開始便與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緊密相關(guān),“救亡圖存”是其出發(fā)點,也是其最終目標。如梁啟超在《新小說》所言,“專在借小說家言,以發(fā)起國民政治思想,激勵其愛國精神。一切淫猥鄙野之言,有傷德育者,在所必擯”,借助小說,來傳播西方文化,更有效地起到開啟民智的作用?!独C像小說》創(chuàng)辦者也言“歐美化民,多由小說;扶桑崛起,推波助瀾”,也要以小說“裨國利民”,借小說“開化天下愚”。也正因此,“小說界革命”吻合了當時國人的愛國心理,得到了人們的積極響應(yīng),近代小說領(lǐng)域由此走向繁榮,并伴隨著強烈的“救亡圖存”的時代特征。

其次,近代小說理論與“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密切相連。在梁啟超以開啟民智為宗旨的“小說界革命”口號下,近代小說界形成了小說理論研究的空前熱潮,涌現(xiàn)出了一批蔚為壯觀的小說研究理論文章。作為“小說界革命”倡導(dǎo)者,梁啟超認為小說是一個萬能之物,可以革新政治、道德、風俗,乃至可以決定國家與民族的命運。他運用當時傳人的新興學科心理學探索小說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即在于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深深地吸引著廣大讀者,通過人的思想行為來影響社會。因此,他極力提倡新小說,以開啟民智。拯救國家和民族。梁氏的這種觀點盡管顛倒了存在與反映之間的關(guān)系,暴露其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思想局限,然而在當時救亡壓倒一切、向西方學習才能救國的特殊時代背景下,很快就能被時人所認可。陶祐曾就直接套用梁氏“欲……必……”模式闡述小說的這種巨大作用,“欲革新支那一切腐敗之現(xiàn)象,盍開小說界之幕乎?欲擴張政治,必先擴張小說;欲提倡教育,必先提倡小說;欲振興實業(yè),必先振興小說;欲組織軍事,必先組織小說;欲改良風俗,必先改良小說?!蓖蹒婘枰舱f:“吾以為吾儕今日,不欲救國也則已;今日誠欲救國,不可不自小說始,不可不自改良小說始?!眳酋氯藙t不僅接受了梁氏觀點,還作了進一步的補充,認為小說還具有“足以補助記憶力”和“易輸入知識”等作用。另外,金松岑的《論寫情小說于新社會之關(guān)系》、天償生的《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guān)系》和《中國歷代小說史論》、黃世仲的《小說之功用比報紙之影響為更普及》等文章無不是對梁啟超借小說以開啟民智觀點的發(fā)揮和補充??梢哉f,這種觀點在當時小說界乃至文學界都十分盛行,小說的作用不再被人視為僅僅是供人消遣娛樂的不足輕重之物,而是有著重要的社會作用,甚至有著挽救國家和民族危亡的強大功效,這不僅對傳統(tǒng)小說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沖擊,而且使近代小說理論帶有強烈的“救亡圖存”的啟蒙色彩。如“衡南劫火仙”曾言:“歐美之小說,多系公卿碩儒,察天下之大勢,洞人類之賾理,潛推往古,欲揣將來,然后抒一己之見,著而為書,用以醒齊民之耳目,勵眾庶之心志?;?qū)θ巳褐e弊而下砭,或為國家之危險而立鑒,然其立意,則莫不在益國利民,使勃勃欲騰之生氣,常涵養(yǎng)于人間世而已。至吾邦之小說,則大反是。其立意則在消閑,故含政治之思想者稀如麟角,甚至遍卷淫詞羅列,視之刺目者。蓋著者多系市井無賴輩,故無足怪焉耳。小說界之腐敗,至今日而極矣。夫小說為振民智之一巨端,立意既歧,則為害深,是不可不知也”,以西方各國著作小說的目的及其積極作用,來批判傳統(tǒng)社會輕視小說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梁啟超更是直接借用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宣傳小說尤其是政治小說為最上乘文學的做法,提出了著名的“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的觀點,“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近世學于域外者,多能言之”。在今天看來,小說為文學“最上乘”的觀點并不完全妥當、合理,但在當時一切以“救亡圖存”為旨歸的時代,卻是迅速地被當時那些有著較深西方文化素養(yǎng)的小說理論家所認可和接受。他們相繼發(fā)表文章對這一觀點進行發(fā)揮和引申。如,狄葆賢在《論文學上小說之位置》中也說“小說者,實文學之最上乘也。世界無文學則已耳,國民無文學思想則已耳;茍其有之,則小說之位置,顧可等閑視哉”;陶祐曾同樣地認為“小說小說,誠文學界中之占最上乘者也”。小說在文學殿堂中的地位神話般地得到了提高,基本上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社會輕視小說的風氣,也被時人從外部強行賦予了“救亡圖存”的重任。

再次,近代新小說的思想內(nèi)容與“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密切相關(guān)。梁啟超這種基于憂國憂民的政治焦慮與“小說救國”的強烈愿望而發(fā)動的“小說界革命”,因正與當時以救亡圖存為主題的時代潮流相吻合,因而很快就能得到時人的認可與贊成,在近代小說界掀起了驚天駭浪,并出現(xiàn)一片繁榮景象。近代新小說界紛紛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新小說,以小說為利器。以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和先進科學為資源,向廣大民眾傳播新思想、新科學,進行思想啟蒙,以求救亡圖存。新小說成為了表達他們政治心聲的載體。為了使“普中國同胞,知所警懼,先事預(yù)防”(《瓜分慘禍預(yù)言記》),喚醒他們挽救危機的政治覺悟和政治意識,近代新小說家們積極響應(yīng)“小說界革命”的號召,創(chuàng)作了一批揭露列強侵略、瓜分中國野心的國難小說,如《庚子國變彈詞》、《中國興亡夢》、《瓜分慘禍預(yù)言記》等,翻譯了大量講述西方各國興亡史尤其是亡國史的歷史小說,如《世界亡國小史》、《越南亡國史》、《希臘興亡史》、《葡萄劫》、《安南亡國痛史》等。與此同時,他們嚴厲批判封建專制政體之際,積極向西方探求改良之法,希望能國富民強,抵御西方國家侵略,從帝國主義的魔爪中解放出來。西方立憲政體首先進入了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視野。并得到了他們的認可、贊揚,繼而極力以之改造早已頹敗不堪的封建國家。有關(guān)西方各種立憲之書被大量翻譯過來,立憲思潮鼓蕩于華夏大地。近代新小說家借助手中生花妙筆大力鼓吹立憲,配合當時的立憲運動。他們創(chuàng)作了不少以立憲為主題的小說,如《慶祝立憲》、《預(yù)備立憲》、《立憲萬歲》、《立憲鏡》、《憲之魂》、《立憲夢》等。這些作品均以一個普通國民身份,探討立憲這一關(guān)系全局的重大政治問題,或“筆無藏鋒”地揭露、諷刺近代預(yù)備立憲的丑劇,或反映預(yù)備立憲中存在和面臨的種種問題。或描繪立憲后的美好未來??梢哉f,宣揚資產(chǎn)階級立憲思潮成為了近代新小說的重要主題之一。而與西方文化關(guān)系更密切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小說家,也紛紛著譯了一批革命小說,尤其是翻譯了大量的虛無黨小說,借以宣傳革命思想,配合當時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這些作品重在揭露封建統(tǒng)治的腐敗,呼吁亡國滅種危機的嚴峻現(xiàn)實,講述古今中外抵御異族統(tǒng)治與本國封建專制主義的革命事跡,號召人們起而進行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推翻清王朝的殘酷統(tǒng)治。無論是資產(chǎn)階級改良小說主張溫和的政治改良,鼓吹立憲,或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小說宣揚激進的政治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它們一致地顯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專制政體的不滿,“立憲、革命兩者,其所遵之手段雖異,要其反對于現(xiàn)政府則一而已”,均對腐敗的清朝專制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和鞭斥,倡導(dǎo)政治改革,挽救目前險迫的國勢??梢哉f,近代新小說表達了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與革命派對政治的高度關(guān)注及其新理念,并發(fā)揮著各自的影響力。這是近代新小說最顯著的特色,也是其意義所在。正如瞿秋白所說,這些小說的主要意義“在于宣傳維新或者排滿。反對官僚或者鼓吹愛國,傳布其他種種當時所認為新的‘新思想”。這些新思想、新內(nèi)容顯然是傳統(tǒng)小說不可能擁有,它是當時“救亡圖存”時代主題下的產(chǎn)物。在“小說界革命”的旗幟下,近代小說家們已突破小說為“小道”的傳統(tǒng)觀念,不再把小說看作茶余飯后消遣的閑書,而是把小說視之為推動社會改革的工具。他們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小說無不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生活圖景,也表達著他們希冀改革發(fā)展國家、民族以救亡圖存的思想,是一面面時代的鏡子。這是近代小說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小說的顯著特征之一。正如阿英在探討晚清小說時指出,“當時的人民思想上,有兩個重要的東西。一是對已經(jīng)腐朽的統(tǒng)治階級普遍的不滿與對帝國主義、買辦階級的憎恨。另一個就是提出‘怎么辦?——怎樣救中國?晚清小說所描寫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為著暴露,為著尋找出路而出現(xiàn)的新與舊的矛盾斗爭關(guān)系?!?/p>

此外,在小說類型引進上,因梁啟超等人倡導(dǎo)的“小說界革命”即是出于救亡圖存的政治需要,近代新小說界在引進小說類型時首先把目光直視西方政治小說,高度肯定政治小說在西方各國興盛中的重要作用。梁氏還親自翻譯了日本政治小說《佳人奇遇》、《經(jīng)國美談》,創(chuàng)作了近代中國第一部自著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一種新的小說類型出現(xiàn)在近代小說界。自此,西方政治小說備受近代小說家們的關(guān)注,以期喚醒國人救亡圖存的政治覺悟。而西方科學小說、教育小說等新小說類型的引進亦是近代“科學救國”、“教育救國”思潮下的產(chǎn)物。無不深懷濃郁、熾烈的“救國”愿望。那些積極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新黨、留學生、新女性也成為了近代小說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

可以說,近代“小說界革命”的發(fā)生、發(fā)展,均是圍繞著“救亡圖存”這一時代主題展開,成為了其時“救國”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一個“小說救國”新時代。

二、“小說界革命”帶有極強的政治功利性

緣于近代中國處于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近代“小說界革命”的發(fā)生從一開始便帶有極強的政治功利性。一方面,隨著西方列強的步步入侵與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近代中國處于嚴重的內(nèi)憂外患之中。在此種嚴峻的政治時局之中,一直處于傳統(tǒng)文學邊緣位置、為人們所輕視的小說領(lǐng)域開始出現(xiàn)一些新變化。首先,小說與政治之間保持距離的傳統(tǒng)被打破,兩者逐漸走近、靠攏。其標志便是俞萬春所著《蕩寇志》因帶有“明國紀寫天庥”的政治意圖,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肯定。該書在南京、蘇州、廣州等地由官方出資大量印行,并得到了當時許多士大夫的青睞,認為其能“使天下后世。曉然于盜賊之終無不敗,忠義之不容假借混蒙,庶幾尊君親上之心,油然而生”,“于世道人心亦有維持補助之德”。這說明,歷來被視為“小道末技”的小說,不再純粹地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出現(xiàn)并被人們所接受,而是被當?shù)勒咦鳛檎喂ぞ哌M行利用,賦予了其強大的“救世”功能,擁有著巨大的政治力量,小說與政治之間的距離已大大縮短。其次,近代早期走出國門的有識之士,如蠡勺居士、馬建忠、黃遵憲等人,也多從政治角度出發(fā),積極肯定西方小說,力主將之引入中國,借西方小說以“拾遺補缺,匡我不逮”,來匡救我國社會弊病,挽救近代中國的社會危機。而在中西文化交流領(lǐng)域,近代西方小說自傳入中國的那天起,就帶有明顯的政治功利性。西方小說最初由傳教士傳入中土,原本就不是從傳播文學的意義本身出發(fā),而是更好地為其傳道布教服務(wù)。他們均是利用小說的通俗易懂特點來教化廣大普通民眾,為其爭取更多地教民。他們對西方小說的傳播,便是利用了小說的工具性價值,帶有鮮明的政治、宗教意識。因此。近代初期,中國小說界出現(xiàn)的一些變化便與政治聯(lián)系起來,這既使人們較容易轉(zhuǎn)變傳統(tǒng)小說觀念,又啟迪著后來興起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為“小說界革命”的興起、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chǔ)。

揭開“小說界革命”序幕的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嚴復(fù)等人,均不是純粹的小說家,而主要是政治家和啟蒙思想家。作為政治家和啟蒙思想家,梁啟超等人在近代中國小說界初變的啟迪下,出于甲午戰(zhàn)后對國事的深深擔憂,同樣視小說為一種政治宣傳教化工具,從外部賦予了小說改造社會、挽救危亡的政治功能,借之扭轉(zhuǎn)近代中國的危機局勢。這在梁啟超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梁啟超提倡“小說界革命”的出發(fā)點,在于他認識到了小說重大的社會功能,能夠為其政治改良服務(wù)。“小說界革命”其實是他改良思想在文學領(lǐng)域的折光。他對小說作用的過分強調(diào)和夸大,實際上是其為實現(xiàn)救國醒民的迫切愿望而采取的一種文化策略。也正因此,他從一開始關(guān)注小說就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需要和功利目的。日本中野美代子曾尖銳地指出:“其實,梁啟超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只是在亡命日本時熱衷于提高小說的地位。他所說的小說與政治小說幾乎是同義詞,回到政界以后就連小說的‘小字也從未提起過。”此話雖有些夸張與偏激,但也基本符合事實。面對中國日益嚴峻的亡國危機,作為一個視拯救國家危亡為己任的政治家,他不斷尋求救亡圖存的藥方。他時而言廢科舉、興學校為第一要義;時而言振工商、開鐵路是第一要義;時而言辦報館、譯西書為第一要義;時而言改良小說為第一要義。他自己也說:“當其論此事也,每云必此事先辦,然后他事可辦;及而論彼事也,又云必彼事先辦,然后余事可辦。比而觀之,固已矛盾,而其實互為先后,迭相循環(huán),百事畢興,而后一業(yè)可就。其指事責效之論,撫裔自問,亦自笑其欺人矣?!币虼耍l(fā)動的小說界革命也只是其一時的救國方案之一。其小說實踐僅有創(chuàng)作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一篇,且僅只寫到第五回就中斷了;譯作也只有《經(jīng)國美談》、《十五小豪杰》等寥寥可數(shù)的幾篇政治小說??梢姡凇靶≌f界革命”倡導(dǎo)者身上表現(xiàn)出極端明顯的政治性。這表明?!靶≌f界革命”的發(fā)生,并不完全是出于文學自身要求變革的需要,而是政治家和思想啟蒙家為當時“救亡”的政治目的而加以倡導(dǎo)的,是政治需求的產(chǎn)物。它一開始便注定帶有極強的政治功利性。

然而,在亡國危機迫在眉睫的特殊政治氣候中,梁啟超等人的觀點與做法卻打動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和開明之士,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yīng),從而在文學界掀起了一場影響最大的小說革新運動。他們心目中的小說。不再完全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末技”,而是有著神奇的“救世”功用,“欲擴張政治,必先擴張小說;欲提倡教育,必先提倡小說;欲振興實業(yè),必先振興小說;欲組織軍事,必先組織小說;欲改良風俗,必先改良小說”,小說的政治功用被夸張到了極致。因而,梁啟超倡導(dǎo)的“政治小說”備受他們的歡迎,成為了近代新小說的主流,大力宣傳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以開啟民智,提高近代國人的政治思想素質(zhì),實現(xiàn)“憲政”或“共和”。引進的其他小說類型如科學小說、教育小說、偵探小說等的引進,大都有著較明顯的政治目的,即輸入西方文明,借鑒其思想意義,進行思想啟蒙,改良社會,而文學意識相對較為薄弱。近代以糾彈時政、抨擊時弊著稱且數(shù)量最多的“譴責小說”,也是受梁啟超“小說為政治”主張的影響而涌現(xiàn)的。其他各種創(chuàng)作小說如言情小說、歷史小說等也一反傳統(tǒng),與政治緊密相連起來。如《自由結(jié)婚》,雖名為“一貫之佳人才子之情”,實際上“關(guān)于政治者十之七,關(guān)于道德教育者十之三”黃小配所著歷史小說《洪秀全演義》,則把本來是一場農(nóng)民起義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描寫成了帶有濃厚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色彩的革命運動,來宣傳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而效法《新小說》紛紛出現(xiàn)的各種小說??瑯邮且浴案牧忌鐣毕鄻税?,尤其是《月月小說》,直接配合著當時的立憲運動興起與發(fā)展。因此,無論是新小說家們對小說政治功用的宣揚,各種類型的翻譯小說與創(chuàng)作小說,還是各種小說專刊的創(chuàng)辦,以及如上所提近代新黨、留學生、新型女性等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無不與政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極強的政治功利性,呈現(xiàn)出濃厚的政治色彩。

三、“小說界革命”存在新舊雜糅的文化轉(zhuǎn)型特征

在特殊政治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小說界革命”,因中國社會處于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zhuǎn)型的過渡時期,而處于轉(zhuǎn)型期的近代國人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嚴重制約,未能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使其倡導(dǎo)與參與的“小說界革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明顯的新舊雜糅的文化轉(zhuǎn)型時代特征。

這首先反映在近代新小說理論上。梁啟超等人發(fā)起的“小說界革命”即是受西方小說理論啟迪的產(chǎn)物。然而,他們對西方小說的認識自始便存在誤解,并沒有完全了解西方小說的實際情況,以致錯誤地把西方各國“政界之日進”完全歸功于小說尤其是西方政治小說。事實上,西方小說對各國的發(fā)展只不過起了間接地促進作用,并沒有如其所說具有左右政局的強大功用。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認識,即緣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時人對西方文學的了解甚少,也緣于傳,統(tǒng)的“文以載道”觀在他們認識中的延續(xù),還緣于近代中國嚴峻的政治危機。正是基于這種“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觀念,基于強烈地救亡圖存的渴望,他們首先看到的是西方小說的社會功用,而不是其藝術(shù)魅力。因而,他們對新小說的倡導(dǎo),主要是鼓吹小說的感染力,即小說傳“道”的重大功能。認為小說是救國之利器,是表達他們政治見解的最好工具,是傳播西方先進文明最好的媒介,甚至產(chǎn)生了小說能創(chuàng)造社會的唯心主義觀點,顛倒小說與社會的關(guān)系。而后來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小說理論家,雖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梁啟超等改良派小說理論家顛倒小說與社會關(guān)系的錯誤認識,但同樣十分強調(diào)小說的社會作用,重視小說變革社會的巨大力量。兩派在對小說的地位、社會作用問題上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guān)系,而傳統(tǒng)的“文以載道”觀念就是他們之間密切關(guān)系的紐帶。因此,他們雖以西方小說理論來抬高小說的地位,批判鄙視小說的傳統(tǒng)觀念,蘊含了不少新觀點、新思想,但他們腦海深處仍是“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觀念,從而使其理論呈現(xiàn)出新舊雜糅的特征。

其次,緣于近代小說觀念存在以上內(nèi)在價值的沖突,使“小說界革命”下的小說界出現(xiàn)重政治啟蒙而輕小說藝術(shù)的傾向。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文學領(lǐng)域詩文一直高高地占據(jù)著主導(dǎo)地位,小說被人們長期視之為“小道”、“末技”,地位極其低下,為人們看不起。而小說在中國地位的真正提高,恰恰就是在“小說界革命”之下發(fā)生。而這種地位的提升,并非“小說界革命”重視小說藝術(shù)魅力影響的結(jié)果。而是極力倡導(dǎo)小說進行政治啟蒙以達到文學救國的產(chǎn)物。這可從維新派抬高小說地位的諸多言論中得知。然而,盡管如此,當亡國滅種危機籠罩國人心頭之際,維新派倡導(dǎo)小說救國道路極有市場,很快就能得到眾多憂國憂民之士的認同與歡迎。他們無暇仔細斟酌和考慮它的可靠性與可行性,便紛紛投入這場以開啟民智進行政治啟蒙的“小說界革命”運動中,創(chuàng)造和翻譯了大量的新小說。這些新小說不僅在思想內(nèi)容上大力宣揚近代政治思想和科學文化,而且在小說的序、跋等中直接表露作者們創(chuàng)造或翻譯小說的政治意愿。如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的序言中便明確表示創(chuàng)造該小說是為了“專欲發(fā)表區(qū)區(qū)政見。以就正于愛國達識之君子”。正因為他們帶有強烈的政治目標,因而忽視了對小說藝術(shù)的追求,幾乎將小說當做政治論文來寫作,而讀者們也將小說當作政治論文來閱讀。平等閣主人在評《新中國未來記》時說:“此篇論題,雖僅在革命論、非革命論兩大端,但所征引者皆屬政治上、生計上、歷史上最新最確之學理。若潛心理會得透,又豈徒有益于政論已。”從這一評論中便可得知,平等閣主人基本沒有提及該小說的藝術(shù)魅力。此種做法明顯違背了文學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盡管小說的地位得到了大大提高,但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一方面,它表現(xiàn)在“小說界革命”的政治目標沒能如期而至,難以實現(xiàn)其“以振國民精神,開國民智識”的政治啟蒙效果。徐念慈在談及新小說讀者人群時曾言:“余約計今之購小說者,其百分之九十,出于舊學界而輸入新學說者,其百分之九,出于普通之人物,其真受學校教育,而有思想有才力,歡迎新小說者,未知滿百分之一否也?”黃世仲在指出當時小說存在的種種問題之后,直言“如是而欲借以開通國民之知識,烏夫信也!”王鐘麒甚至更是不無擔憂地說:“今之為小說者,不惟不能補道德之助,其影響所及,方且有破壞道德之懼。彼其著一書也,不日吾若何而后驚醒國民,若何而后裨益社會……夫以若斯之人格。而以小說重任畀之,亦安冀有良效果哉!”可見,新小說的主要讀者群大多仍是處于轉(zhuǎn)型中的文人,而普通老百姓并沒有欣然接受或報以熱烈的響應(yīng)。新小說的政治啟蒙目標落空。另一方面,沒有產(chǎn)生流傳后世的金典佳作。在“小說界革命”運動中,近代新小說成為了中國小說史上數(shù)量最多最繁榮的時期。然而由于這些小說滲透著作者們強烈的政治意愿,小說的藝術(shù)性被擱置一邊,難以讓人欣賞到小說的藝術(shù)美與感染力,因而很快便沉沒在小說史海中。

最后,在小說思想上,時人對《迦因小傳》的不同翻譯做法及其在當時文壇上掀起的一場小波瀾。也較明顯地反映出了這種新舊矛盾沖突。1901年,楊紫麟口譯、包天笑筆述了英國哈葛德的小說《迦因小傳》下半部,隱去主人公迦因懷孕產(chǎn)私生子之事。1905年,林紓與魏易合譯了全書,并毫不隱諱地將此事直接翻譯了出來。兩書相繼出版發(fā)行后,立即引起人們的爭議,尤其是遭到了以寅半生為首的封建衛(wèi)道者的非難。1907年,寅半生發(fā)表《<迦因小傳>兩譯本書后》,高度稱贊楊紫麟、包天笑合譯本,而極力否定林譯本,感嘆道:“嗚呼!迦因何幸,而得蟠溪子(按:指楊紫麟)為之諱其短而顯其長,而使讀《迦因小傳》者,咸神往于迦因也;迦因何不幸,而復(fù)得林畏廬為之暴其行而貢其丑,而使讀《迦因小傳》者,咸輕薄夫迦因也。”從其對迦因懷孕產(chǎn)私生子的態(tài)度可見,他完全是從維護封建禮教出發(fā),批駁小說宣揚的近代西方戀愛自由的反禮教思想。而在近代小說家中,像寅半生這種有著較濃厚的封建思想之人也不少見。以近代著名的翻譯大師林紓為例。他的文藝思想雖吸取了西方先進的文學觀念。表現(xiàn)出許多新的因素,如對西方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稱贊和介紹。其譯作也確實向國人介紹不少關(guān)于西方國家和民族重視教育、發(fā)展工商業(yè)等多方面的長處,但是,由于他從小便深受傳統(tǒng)封建文化的教育與熏陶,忠君孝親的封建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從而直接影響著他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使其小說理論和譯作也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封建文化色彩。這同樣發(fā)生在近代著名小說家吳趼人身上。一方面,他信奉古之“王道”,推崇孟子的“民貴君輕”之論,痛恨貪贓枉法、蠹國害民的貪官污吏,希望出現(xiàn)廉潔奉公、關(guān)心民瘼的清官之治;他也尊尚封建道德與封建禮教,有嚴重的孝、義觀念。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西方的進化論與資產(chǎn)階級自由、平等思想,主張開啟民智,贊翊社會改革,反對婦女纏足和燒香拜佛、相面算命等封建迷信。這些思想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

總之,“小說界革命”是在近代“救國”政治運動的大背景下產(chǎn)生,是國人深懷強烈“救亡圖存”的愛國情感,從西方找到的一條文學救國之道,為近代中國各種“救亡”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正是出于這種救國的愛國情感,使本應(yīng)為純文學革新運動的“小說界革命”,從一開始就被其倡導(dǎo)者們從外部賦予小說改造社會、改革政治以拯救危亡的功能,帶上了明顯的政治功利主義色彩。盡管這既違背了小,說本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又違背了小說以形象反映生活的原則,使之變成了徒具小說形式的政論文或作家們政治觀點的傳聲筒,且存在明顯的新舊雜糅的文化轉(zhuǎn)型特征,給近代的小說發(fā)展帶來了很大的局限。但是,它卻扭轉(zhuǎn)了中國長期鄙視小說的傳統(tǒng)觀念,擴大了小說的影響,提高了小說的地位,促進了小說的繁榮。而且,作為近代國人向西方找到的一條文學救國之路,“小說界革命”旗幟下涌現(xiàn)的著譯小說無不表現(xiàn)出他們追求民主、自由、科學的政治要求,并對近代文學和思想界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正如劉納所說:“當我們認識到‘服務(wù)于政治體現(xiàn)著一種狹窄的文學觀,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參與政治斗爭與社會生活曾經(jīng)使文學的表現(xiàn)領(lǐng)域得到擴展。近現(xiàn)代思想先驅(qū)與文學先驅(qū)曾經(jīng)把文學當作喚醒國民精神,推動民族歷史進程的武器。有人從文學自身的角度,把充當‘武器視為對文學的褻瀆,然而,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歷史進步與民族命運的角度來評論,這不也是對文學的抬舉?!倍靶≌f界革命”的啟蒙宗旨不僅把近代西學在華夏大地上廣泛傳播開來,而且也成為了“五四”啟蒙文學的源頭之一?!拔逅摹眴⒚晌膶W的先驅(qū)們,無不把輸入外國文化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wù),從而“在‘五四后短短的幾年內(nèi),可以說西方文藝復(fù)興以來各種各樣文學思潮及相關(guān)的哲學思潮都先后涌進中國”?!靶≌f界革命”啟蒙主旨在他們那里得到了強化,中西文化的交流于其時更為密切。因而,回顧既往的歷史,我們不由得重新思索王德威先生提出的那個問題:“沒有晚清,何來五四?”

參考文獻:

[1]粱啟超,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J],新民叢報,(14).

[2]商務(wù)印書館主人,繡像小說緣起[J],繡像小說,(1).

[3][5][8][16][17][20][22]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897-1916)[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21]王鐘麒,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guān)系[J],月月小說,(9).

[6]粱啟超,新小說(第一號)[J],新民叢報,(20).

[7]狄葆賢,論文學上小說之位置新小說[J],1902,(7).

[9]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11][12][13]俞萬春,蕩寇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4][日]中野美代子,從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9.

[1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8]新小說[J],1902,(2).

[19]徐念慈,余之小說觀Ⅲ,小說林,(10).

[23]李占領(lǐng),結(jié)合“林譯小說”談林紓的封建意識[J],中州學刊,1988,(3).

[24]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5]錢理群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26]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

責任編輯:文嶸

乐平市| 延津县| 万州区| 新和县| 汕头市| 通州区| 明溪县| 西乡县| 黑山县| 康马县| 黄浦区| 滨州市| 游戏| 四子王旗| 惠来县| 夏津县| 石城县| 宝应县| 房产| 富蕴县| 清水县| 湟源县| 吉水县| 平山县| 钟祥市| 辽宁省| 阳新县| 榆社县| 博罗县| 仁怀市| 逊克县| 拉萨市| 汉沽区| 浙江省| 黄石市| 泸溪县| 沙坪坝区| 旅游| 澄城县| 临沭县|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