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修平
一部三國,群雄逐鹿,暗藏殺機,文韜武略,氣貫長虹。雖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是三國人物留給后人的思考卻是從古至今永恒的話題。今天的職場亦如當(dāng)年的戰(zhàn)場,如何在職場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進退自如,游刃有余,品讀三國人物抑或?qū)ξ覀冇兴鶈l(fā)。
孫堅,富春人(江蘇富陽市),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的后代,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最先到達的那一位。此人文武雙全,身高八尺,橫跨三江,威服六郡,被封為漢朝長沙太守,烏程侯。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自告奮勇作先鋒,旗開得勝。第一戰(zhàn)就先斬了華雄(董卓的軍事統(tǒng)帥)的副將胡軫。大挫董卓銳氣,迫使其生了遷都之心。正當(dāng)孫堅要乘勝攻取沂水關(guān)奪取更大勝利時,盟主袁紹之弟袁術(shù)總督糧草,嫉妒孫堅,恐他再建大功,因此不發(fā)糧草給孫堅,鬧得孫堅在關(guān)鍵時刻,兵無糧馬缺草,自然功敗垂成。
后來,董卓棄洛陽遷長安,臨行前將整座洛陽城付之一炬,洛陽城一片火海。孫堅又帶兵先入洛陽救火,做了諸如清掃宮殿瓦礫,掩埋被挖掘的陵寢,搭建住房等大量有益之事。
一日夜間,軍士報告宮殿南邊甄官井內(nèi)有五色毫光升起。孫堅命人下井打撈,撈起一婦人,宮人裝束,頸下戴一錦囊,取下打開,有一朱紅小匣,扭開金鎖,原來是傳國玉璽。
這傳國玉璽是皇帝專用之物。話需從頭說起。戰(zhàn)國時,楚國人卞和樵采于荊山,見有鳳凰棲于一塊石頭上。卞和根據(jù)鳳凰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非寶處不落的特點,斷定此石必是稀世珍寶,于是幾經(jīng)磨難把它獻給楚文王。剖開石頭,內(nèi)里果是美玉。后來秦滅六國,此寶為秦所得,秦皇嬴政命玉工精雕為印。方四寸,五龍交紐其上。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寫“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作為皇帝專用之章,名之曰:傳國玉璽。
秦亡國時,子嬰(秦二世后為秦帝)投降先入關(guān)的劉邦,順便把玉璽交出。傳至王莽篡漢時,王莽向孝元太后索要此寶,太后大怒,擲扔于地,崩去一角,后用黃金鑲補,為王莽所得。
劉秀推翻王莽新朝后,在宜陽得到此寶,一直傳至少帝劉辨。十常侍作亂時,少帝出走,玉璽不知何處,結(jié)果被孫堅在此找到。
孫堅得寶后,打定主意脫離各懷鬼胎的討董聯(lián)盟,速回江東別圖大計。于是號令軍士嚴(yán)守秘密。第二天,便托詞患病,到盟主袁紹處告辭。
其實,袁紹已經(jīng)得到密報,知道孫堅得了傳國玉璽,因此一語點破,要孫堅立刻交出。孫堅哪里肯交,于是指天發(fā)誓:‘我如果真得了傳國玉璽不交出來,就一定不得善終,死于刀箭之下!”
諸侯見孫堅如此發(fā)誓,便紛紛打圓場:“孫文臺(孫堅,字文臺)如此說法,想來必?zé)o此寶?!痹B卻喚出打撈時在場的告密人,原來是孫堅部下,與袁紹同鄉(xiāng)。孫堅怒不可遏,拔劍要殺此人,袁紹當(dāng)然不許,如不是諸侯勸解,雙方定會大動干戈。
于是,孫堅率本部人馬悻悻離洛陽而去。袁紹怒氣未平,便提起筆給荊州刺史劉表寫了一封信,要他在孫堅路經(jīng)荊州時截住奪回玉璽。孫堅引軍踏入荊州地界,劉表果真率兵截住去路,問他玉璽安在,孫堅又一次指天為誓:“我如藏有此物,死于刀箭之下!”最后,雙方大戰(zhàn)一場,孫堅折兵大半,引軍回江東去了。
不久,袁紹之弟袁術(shù)向袁紹求馬千匹,袁紹不予,又向劉表借糧,劉表不應(yīng),袁術(shù)大怒,便寫信給孫堅,愿兩家聯(lián)合攻打袁紹、劉表,以報截路奪印之仇。孫堅部下謀士紛紛勸孫堅莫聽袁術(shù)之言,不要因小仇而壞大事,但孫堅不聽,執(zhí)意起兵攻打劉表,以報前仇。
戰(zhàn)爭一開始,孫堅連連獲勝,劉表損兵折將。后來劉表手下謀士蒯良為劉表出謀,派部將呂公帶五百人夜間出城,在襄陽城外不遠的峴山設(shè)埋伏圈,并準(zhǔn)備大量的石塊弓箭,誘孫堅進入。
孫堅在帳中,聽到喊殺聲,想一定是劉表派人突圍求救兵,于是急忙上馬,僅帶三十余騎追趕。孫堅一馬當(dāng)先,結(jié)果被呂公埋伏的軍士,用石塊砸、亂箭射,腦漿迸流,人馬俱死于峴山內(nèi),年僅37歲。
英雄早逝,令人嘆惋。掩卷沉思,孫堅所以壯志未酬身先死,完全是自造因自吞果。討伐董卓大義凜然,但得到玉璽之后私心作祟,禍患由此而起,并最終因此而喪身。人不論貧賤富貴終究還是安分守己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