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當牢
摘要: 學困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人群。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基礎不同,每個學生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學困生。要轉化他們,就要究其原因,找出病根,尋找恰當?shù)姆椒ā?/p>
關鍵詞: 學困生轉化方法教學效果
學困生,俗名“差生”。幾乎遍布每一個學校,只是人數(shù)不等罷了。一般根據(jù)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將其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種學生智力低下。他們往往是先天遺傳因素造成的,遵守紀律,學習認真、踏實,但接受能力差,記憶速度慢,效率低下。雖經(jīng)努力,成績不高,久而久之,變成了“差生”。對于這些學生,老師只能引導其盡量學,不能強求,但是要保證他不學壞,能聽話就好,對他們同情憐憫,而不要憎恨。善于關心他們,給他們前進的勇氣。
第二種學生智商極高,聰明伶俐。但由于其父母素質低下,對其要求不高,家庭經(jīng)濟不寬裕,整天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是能學到什么程度就供給其讀到什么程度。他們一進校門,缺乏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不思學習,從未享受過成功的喜悅,上課又無事可干,只能尋找一些對其感興趣的事情去做,去消磨他們認為漫長的40多分鐘,這樣既影響了學習,又干擾了課堂教學秩序。如果老師沒有正面引導,一味地批評、諷刺、挖苦。長此以往,致使其每況愈下,終于淪為學困生。對這些學生要善于用賞識性評語,增強其自信。如在批改學生作業(yè)時,有意在批改完之后加上一兩句飽含感情的評語:“你真棒!”“加油!”“你進步了!”“老師贊賞你的好學精神!”“你是好樣的!”等。在課堂上說一些鼓勵和表揚的話:“Dont be scared!Come on!”“Keep trying!”“Thank you all the same,I know you did your best!”“Very good!”“Well done!”“I think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do you think so?”這樣做,不僅是對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肯定,而且是對他們的鼓勵和促進。他們會為此而興奮,從而增強了自信和學習的勇氣。
第三種學生出身富貴,家庭經(jīng)濟條件良好。幾代人又是單傳,一出生長輩們就把他們視為夜明珠、太上皇,捧在手怕飛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游手好閑,無所事事。家長認為只要孩子身體好,長得靚,就什么也不用愁了。他們一進學校,就不思進取,上課不聽,作業(yè)不做,甚至找人代做。有的家長溺愛、同情孩子,不督促其完成作業(yè),甚至越俎代庖,助長了其好吃懶做的惡習,他們將大好的學習時間用于盡情地享受優(yōu)越的生活,除了電視機等大型的電器帶不進教室之外,把應有盡有的電器帶進學校,聽音樂、聊天、玩游戲,長此以往,他們逐漸變?yōu)椤安钌?。要想讓這些學生轉化,教師首先要端正其態(tài)度,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可采取家訪、家校聯(lián)系、課余補課等方法,輔導其進步。如果是厭學的學生,就要多做做家長工作,請家長多配合,家庭和社會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否則,將形成:1+1+1=0的局面。
總而言之,轉化后進生既艱巨又光榮,需要廣大教師長期共同努力。關愛學生是做好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教育事業(yè)是一項永恒性的事業(yè),不論社會如何變化,教師都應具有“超越”時代的不變的價值,即永恒的價值,甘于奉獻的無私忘我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位教師只有把為別人作出貢獻視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為共產(chǎn)主義信念的真正培養(yǎng)者。一個人為他人而奉獻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無私的歡樂——這種榜樣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強大光源。是的,教師在物質上也許是清貧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老師擁有教不完的學生,當他們自覺地將全部精力和感情投入教育事業(yè)中并為之奮斗時,在這個過程中體味學生成長的快樂,享有“桃李滿天下”的幸福。在追求社會價值的過程中找到個人的幸福與快樂。學生是教師幸福的源泉,當學生在難題面前豁然開朗時,當學生的精神意氣風發(fā)時,當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fā)展時,教師都會有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教師的幸福表征。
教師是把祖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連接起來的橋梁,教師的勞動鋪就了一條學生成才之路。為了學生早日成才,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嘔心瀝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勞作,歲月消磨了他們的青春,勞累熬白了他們的鬢發(fā)。他們不企望成為顯赫的名人,但當他們看到學生一批批成才時,卻感到無限的喜悅。因為他們從成才的學生身上看到了祖國的未來,看到了祖國的興旺發(fā)達,看到了學生光輝燦爛的美好前景。
在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轉化學困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轉化學困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教學的永恒主題,教師要俯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