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芳
我知道“李炳淑”,是從她主演《龍江頌》開始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她在現(xiàn)代京劇《龍江頌》里成功地飾演農(nóng)村大隊黨支部書記江水英,一曲“手捧寶書滿心暖,一輪紅日照胸間”,可謂家喻戶曉。到了八十年代初,一部轟動大江南北的京劇藝術(shù)影片《白蛇傳》,又把她推到了全國觀眾的面前,此片創(chuàng)下建國以來戲曲電影觀眾上座率最高記錄,又榮獲第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并被文化部授予最佳戲曲片獎。而關(guān)于李炳淑的成名作《楊門女將》,卻是昆劇泰斗俞振飛先生告訴我的。
那是1985年,為響應(yīng)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上海市文聯(lián)等單位主辦義演,俞先生是積極響應(yīng)的一位。那天我“奉命”前往征詢俞老對演出的安排意見。在法華鎮(zhèn)路的“文藝樓”里,我見到了俞老,他告訴說,我們這幢樓里還有很多你熟悉的人:朱逢博、尹桂芳、李炳淑……提到李炳淑,我馬上接口看過她的《龍江頌》和《白蛇傳》。俞老笑了笑說,你還沒看過她的“穆桂英”吧?原來1961年,上海青年京昆劇團赴港演出,初露頭角的李炳淑以《楊門女將》的穆桂英一角而轟動香港。那天,我還知道,李炳淑是上海戲曲學校的第一屆畢業(yè)生,而俞先生當時還是上海戲校的校長。
20多年過去了,日前,當我訪問李炳淑老師,提起這些往事時,她不由感慨地說,在她成長的路上,她遇到了一個個貴人,正是他們的引導,才使她走上戲曲之路;也正是前輩藝術(shù)家甘當人梯、提攜后生,她才有今天。往事如影一幕幕出現(xiàn)在眼前,使她久久不能忘懷……
上海戲校第一屆畢業(yè)生
李炳淑,安徽宿縣人,1942年生。說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她的記憶依然十分清晰:兒時的縣城,每當暮色彌漫,隨著初上的華燈,四處便響起絲弦歌喉,三五成群,你拉他唱,盡興而歡,好不熱鬧。豎耳辨聽,泗洲戲、花鼓戲、梆子腔,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在這自娛自樂的諸多戲曲中,京劇是大家的最愛。愛拉京胡的李炳淑父親就是當?shù)氐木﹦∶裕胍箍倲y妻兒至戲園觀賞京戲,坐在父親膝上看戲成為李炳淑幼時最高興的事。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李炳淑走上了京劇之路。
14歲,她考入宿縣京劇團,即被選送到安徽省戲曲進修班學習,結(jié)業(yè)后,被安排在蚌埠專區(qū)京劇團當演員。李炳淑生性敏悟,加之勤學苦練,兩三年里就主演了好多出青衣和花旦的折子戲。為使這棵幼苗茁壯成長,1959年夏天,時年18歲,已有4年藝齡的李炳淑被送到上海戲曲學校進行“定向培訓”。
為因才施教,學校決定對這批入學生進行一次專業(yè)基礎(chǔ)測試。負責李炳淑考試的是著名京劇梅派青衣教師楊畹農(nóng)。楊先生是梅派唱腔研究專家,原先就讀圣約翰大學,后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因迷戀梅派,經(jīng)長年刻苦專攻,并由梅蘭芳推薦下過海。而此刻,作為戲校教師的他正注視著眼前這棵幼苗,望著這個鄉(xiāng)土氣息十足而又出落得秀麗可人的女孩,當她唱起京劇《玉堂春·起解》時,那響亮而甜美的嗓音頓時把楊老師吸引了。
他沉吟了片刻,不由說,“你的嗓子很好,但唱得不規(guī)范,我給你重新理,從頭來過。你有沒有信心改?”
“只要老師有信心,我就有信心,請把我當生坯子,從頭來吧!”說這話的就是李炳淑。
楊老師終于宣布:“好,你這個學生我收下了!”
楊先生果真從走臺步、抖水袖等基本功教起,并將《女起解》作為開蒙戲。李炳淑也說到做到,一字一腔、一板一眼、一姿一態(tài),從頭學起。一個半小時的折子戲,李炳淑一學就是半年。好苗總得開花,1960年春節(jié),戲校學生匯報演出,李炳淑表演的《女起解》,得到師生和領(lǐng)導的一致好評。不久,熟諳戲曲藝術(shù)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來到上海,觀看李炳淑表演的《女起解》后,也倍加贊賞。
一錘定音,李炳淑留在了上海
第二學期,李炳淑被列入重點培養(yǎng)的學生之一。楊畹農(nóng)老師開始教她《二進宮》《三娘教子》《王寶釧》等早期梅派名劇。
李炳淑也為自己制定了一套學習制度?,F(xiàn)在回憶那段學習生活時,她仍感慨不止,“那時候我真像個傻子一樣,學呀、練呀、練不好就不吃飯。在戲校學習整兩年,我連南京路都沒有去過一次?!?/p>
李炳淑的好學和才華深得時任校長俞振飛和副校長言慧珠的贊賞,也得到看過她演出的上海文化宣傳部門領(lǐng)導的好評,都希望她畢業(yè)時能留在上海。而這時安徽劇團堅持不放,雙方你來我往爭執(zhí)不下,居然這“官司”打到了毛主席那里。那是1960年,毛主席在上海參加會議期間,對在坐的安徽省省長曾希圣說了一段至今傳為劇壇美談的“佳話”:“李炳淑不是安徽的,也不是上海的,是國家的。她是個人才,我們就要培養(yǎng)啰!上海師資力量強,我看就留在上海吧!”
就這樣,一錘定音。1961年夏,李炳淑以優(yōu)秀的成績成為上海戲校的第一屆畢業(yè)生,并留在了上海。同年八月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成立,她和同學齊淑芳、李永德、孫花滿、梁斌、楊春霞、蔣英鶴、蔡正仁、華文漪、劉異龍、王芝泉等成了這個劇團的主要演員。
為讓李炳淑向能文能武的方向發(fā)展,劇團領(lǐng)導又為她請了一位老師——梅蘭芳大師的第五位弟子魏蓮芳。魏老師專門向她傳授了兩出靠把戲《穆天王》和《穆柯寨》。
同年,為展示新中國培養(yǎng)的新一代京昆演員的風采,周恩來總理決定派上海青年京昆劇團去香港演出,李炳淑接到兩個任務(wù):一是飾演傳統(tǒng)劇《白蛇傳》中的白娘娘;二是飾演新編歷史京劇《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剛剛跟魏老師學了兩出靠把戲的李炳淑對飾演穆桂英很有信心。
這年12月,香港普慶劇院,上海青年京昆劇團的《白蛇傳》首先和觀眾見面,立刻引起轟動。接著,《楊門女將》的反響更為強烈。李炳淑和年輕演員們,被當?shù)剌浾摻缡①潪椋骸爸袊鴦欢浞计G馥郁的鮮花”。在掌聲和鮮花簇擁的新人中,李炳淑飾演的穆桂英更為光彩奪目,獲得了港九觀眾的高度好評:戲劇式的女高音,嗓音清脆洪亮,非常悅耳動聽,高音挺拔鏗鏘,響遏行云,低聲柔絲萬縷,余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神迷心醉。香港電影明星夏夢也忍不住稱贊說:“李炳淑中氣足,嗓子好,且越唱越好,而以青衣一行能演這樣的扎靠武戲,真不簡單?!?/p>
《龍江頌》劇組成立,主角由男變女
李炳淑不會想到,一場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tǒng)統(tǒng)打倒的“文革”會匆匆而至。1966年,青年京昆劇團的大部分演員被分配到了“樣板戲”團體,開始出演“樣板戲”。當然作為一名25歲的青年演員,李炳淑像所有善良的人們一樣,更不會懷疑這打著革命旗號的“樣板戲”幕后復雜的政治背景。
這時的上海京劇院已成“樣板團”,在有了《智取威虎山》和《海港》,一“工”一“兵”、卻獨缺“農(nóng)”后,便選中了《龍江頌》。這個戲原是上海新華京劇團于1964年根據(jù)福建農(nóng)村抗旱實情創(chuàng)作的一個話劇改編的劇目。
1968年,《龍江頌》樣板劇組成立。經(jīng)加工后的《龍江頌》,劇中龍江大隊黨支部書記由李永德扮演,這位“文革”前就已成名的“余派”老生演員正是李炳淑的愛人。但不久,當時領(lǐng)導“審看”完該劇即向劇組發(fā)出指令:“劇本要重寫,把男支書換成女的,戲里要表現(xiàn)階級斗爭。”于是編創(chuàng)人員再度深入生活,重新編劇,數(shù)易其稿,以女支書為主角的新版《龍江頌》這才問世。正是由于劇中黨支部書記的性別改變,李炳淑被推上了主演。后來有同事調(diào)侃地說:你們倆倒好,公雞不叫母雞叫,這叫肥水不外流啊。
但李炳淑告訴說,其實當時日子不好過。擔任當時“樣板戲”的主演,不啻是一項艱巨的使命,一點不能出錯,故她一直小心謹慎。江水英一角占據(jù)了全劇的大部分唱段,念白和表演的分量極其繁重。為演好江水英,她先后五次下農(nóng)村體驗生活,并長期跟定一位深受群眾喜愛的生產(chǎn)隊女隊長,同勞動同生活。通過細心觀察、親身體驗,才比較準確地把握江水英這一人物的性格,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真實感人的農(nóng)村基層干部的形象。接著,《龍江頌》被搬上銀幕。舞臺上和銀幕上的雙雙成功,使李炳淑名聲大噪,無人不曉。
然而,隨著“文革”結(jié)束,李炳淑卻因演《龍江頌》成了“三大講”對象,要在小會、大會、全院“說清楚”。就這樣,正值藝術(shù)盛年,35歲的李炳淑靠邊站了整整一年。但此時李炳淑相信實事求是,沒有對黨失去信心。一年后,組織對于她的問題作出正確結(jié)論。1978年,院里排演現(xiàn)代京劇《蝶戀花》,她被選演主角楊開慧,并連演3月。戲迷欣喜地看到“江水英”重新登臺,紛紛去電或?qū)懶沤o予鼓勵,最多一天她收到了200封觀眾來信。
我不由問李老師,曾演了10年《龍江頌》,你現(xiàn)在有何感想?李炳淑表示:無怨無悔,依然情有獨鐘。她說,“演《龍江頌》,給我的藝術(shù)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機會。而戲中那個舍小家、保大家,那種共產(chǎn)主義大協(xié)作精神的‘龍江風格,過去、今天和將來,永遠都值得提倡。九十年代,幾次發(fā)大水,幾次義演我都參加了。一到前線,大家要我唱的還是《龍江頌》,‘手捧寶書唱段最受歡迎?!?/p>
風靡大江南北的《白蛇傳》
隨著“文革”的結(jié)束,“八億人民八個戲”的年代一經(jīng)過去,恢復傳統(tǒng)戲曲的呼聲日趨強烈。上海京劇院恢復的第一個老戲是《楊門女將》,主演又落到了李炳淑的身上。李炳淑告訴我,在她“靠邊站”的一年里,她仍堅持每天練功、吊嗓,還偷偷向老師學戲。她說,這不是自己有預(yù)見,當時只是覺得不應(yīng)荒廢青春,而向老師學習,他們的寶貝就是傳統(tǒng)戲,想不到我會又用上了?!稐铋T女將》接著應(yīng)邀到西歐多國巡演,李炳淑的名聲重又響徹海外。
而讓李炳淑想不到的是,兩個月后回上海,一個重要而又令人想往的任務(wù)等著她。原來,由劇作家趙萊靜、黎中城根據(jù)田漢的京劇《金缽記》改編的京劇電影文學本《白蛇傳》已通過審查,上影廠決定開拍。導演傅超武力排眾議,選定李炳淑飾演主角白素貞。李炳淑知道,以往京劇中,青衣演員大多只演出《游湖》《斷橋》等幾折文場戲,而《金山水斗》《盜仙草》等武戲場次,通常由武旦表演。而如今,這文武相間的一部大戲要由她一人主演到底,這很有難度。所幸她有武功功底,且與自己合演的方小亞(飾小青)、陸柏平(飾許仙)、霍鑫濤(飾法海)等都是文武兼?zhèn)洹⒓妓嚦霰?、富有?chuàng)新的優(yōu)秀演員。經(jīng)過艱苦的排練與精心的磨合,電影拍攝成功完成。
1981年,影片《白蛇傳》上映后即風靡大江南北,觀眾專家眾口一詞盛贊,尤其對李炳淑的表演,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栋咨邆鳌酚纱藙?chuàng)下戲曲影片觀眾人數(shù)最高記錄,第二年奪走了《大眾電影》百花獎,并被文化部授予最佳戲曲藝術(shù)片獎。
此后,李炳淑相繼主演了梅派劇目《宇宙鋒》《鳳還巢》《秦香蓮》《三娘教子》等,以圓淳清亮的嗓音把戲唱得委婉纏綿、剛?cè)嵯酀?,這種令人回味無窮的梅派演唱藝術(shù)贏得了專家和戲迷的青睞。為表彰她的精湛藝術(shù),1995年李炳淑獲得了全國第三屆金唱片獎;1999年榮獲亞洲杰出藝人獎第一名。
為振興京劇藝術(shù)不言退休
2005年,上海市振興京劇促進會成立,李炳淑被推為理事長。上任伊始,她與上海華夏文化促進會聯(lián)手,在逸夫舞臺搞了一臺老藝人專場演出。近年來,她緊緊依靠上海京劇界一大批資深藝術(shù)家,積極搶救、繼承這些藝術(shù)家的寶貴資源。她表示,將陸續(xù)舉辦京劇名家的示范演出,挖掘整理瀕臨失傳的經(jīng)典劇目。
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李炳淑始終將培養(yǎng)青年演員作為自己的職責?!爸灰銈兛蠈W,我就肯教。禮拜天你們來我家,我還管你們飯?!北凰龓н^的院里學生稱贊李老師一點沒有架子。前幾年,上海戲校請李炳淑授課,一堂課僅能給38.5元。她毫不計較,認真?zhèn)湔n認真講授,每天從上午9點半一氣講到中午12點半。
同仁們說,李炳淑以高度的事業(yè)心,帶出了一代代青年演員,可唯獨沒培養(yǎng)出自己的獨生女兒。她女兒聰慧美麗,雖生在京劇名家卻沒得到父母傳授。李炳淑夫婦常年在外參加演出,女兒只能交給姐姐照顧,錯失了教授京劇的時機。不過,她在上海京劇院里長大,也學會了幾段唱腔,聽到的人無不拍手叫好,又都惋惜她不能當正式演員。
曾擔任了五屆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兩屆市人民代表和兩屆上海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的李炳淑,2008年正式退休。她笑著告訴我,為振興京劇藝術(shù),她不言退休。而事實上她也退不了。去年暑期,中國京劇基金會組織的全國藝術(shù)院校中青年老師進修班,請她講授青衣表演藝術(shù)。作為理事的她說,我能推嗎?就在記者做她訪問期間,武漢、天津京劇團的青年演員特意來上海求教,李老師又忙得不亦樂乎。
李炳淑還告訴我,要弘揚京劇藝術(shù),基層的京劇文化普及工作同樣十分重要,她現(xiàn)在的另一個任務(wù)就是與社區(qū)居民“零距離”接觸。近年來,天平街道、梅隴文化中心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跡,或講授、或教唱。李炳淑笑著說,我過去的觀眾現(xiàn)在都到了社區(qū),我怎么能辜負他們的熱情,我得繼續(xù)為他們服務(wù)。
李炳淑現(xiàn)在與女兒、女婿以及外孫住在一起,三世同堂、非常甜蜜。談到今后打算,她說,除了繼續(xù)扶植青年外,她還計劃寫一本自傳,總結(jié)一下自己的戲劇人生,也為中國京劇史留下點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