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想象中,泱泱中華在自戀和自大中度過了數(shù)千年。那時候,國人期待著“四海臣服,八方來朝”的太平盛世能永遠延續(xù)下去。
從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到1895年的甲午戰(zhàn)爭,列強的炮火震碎了國人的美夢。國人突然發(fā)現(xiàn),以前為我們所不屑的“化外之民”,竟然憑借著堅船利炮轟開了我們的大門,掠奪了我們的資源。于是,無論是面對陌生的西洋人還是熟悉的東洋人,中國人一下子就自慚形穢起來。
于是有人開始自問:中華民族為什么落后了?思想的手指搭在民族的動脈上,啟蒙者們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洋務派認為中國之弊在科技,魏源、張之洞、李鴻章等給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藥方。他們辦工廠,興實業(yè),修鐵路,建水師,卻因甲午一戰(zhàn)幾乎前功盡棄。
康有為、梁啟超認為弊在體制,于是他們推動戊戌變法,倡導學習西方、改革政治和教育,最后的結局卻是譚嗣同等“六君子”在京城的菜市口灑下了革命的鮮血。
嚴復認為中國之弊在“弱與愚”,于是他引達爾文“物競天擇”的學說,主張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以圖中華民族之自強自立。但在那個萬馬齊喑的社會,一介書生的聲音最終湮滅無聞。
魯迅等人認為,中國之弊,在于國民劣根性,在于國民的奴性和無特操,于是,“五四”一代啟蒙者高舉“批判國民劣根性”的大旗,掀起了一場中國式的“文藝復興”。但啟蒙的呼聲畢竟被救亡的炮火所掩蓋,思想啟蒙戛然而止。
柏楊先生認為中國之弊,在于一個“醬”字,但對于如何清洗中國文化這個大醬缸,柏楊先生卻沒有提出多少有建設性的意見。
拿過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先生認為中國之弊在于“易”,說中國科學之所以不昌盛,就是自《易經(jīng)》以來中國人的思維“重歸納、輕演繹”所致。
近代以來,無數(shù)思想者都在為中國把脈診療,但療效卻總是差強人意。更多的情況是,療效剛見端倪,這位“貧病的老人”就拔掉針管,丟棄藥罐,繼續(xù)蹣跚而行。
事實上,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種藥方是包治百病的。對于文化綿延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民族來說,其痼疾隱弊紛繁復雜,單靠一劑猛藥就想治好所有的病痛,是不太現(xiàn)實的。
無論是洋務派的精英、戊戌變法的書生,還是嚴復或者魯迅,都診斷出了中國部分的病癥,也開出了一些正確的藥方——以教育治其愚,以科技治其弱,以實業(yè)治其貧,以西學治其閉,以文藝治其劣,以公德治其散……
良方所至,本該藥到病除,但事實遠非如此。其原因很簡單:一方面,諱疾忌醫(yī)的國人,總是拒絕承認自己有??;另一方面,總有些眼前的事情,讓我們找到放棄治療的借口。前者的本質是虛偽,后者的本質是短視。
諱疾忌醫(yī)、有病不治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不但會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而且會使病人失去對醫(yī)生的信任。試問如今,還有多少學者在思考中國之病?還有多少人在試著為中國開出自己的藥方?
當我看到楚漁先生這本《中國人的思維批判》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三個事實:
第一個事實是,中國的思考譜系并沒有斷絕,楚漁先生是這個譜系里面最新的成員之一。
第二個事實是,楚漁先生用一根紅線,將近代以來思想先驅的診斷串聯(lián)起來,作了一次復雜的會診。無論是洋務派認識到的科技落后、魯迅所提到的“國民劣根性”,還是楊振寧所提出的“‘推演思維的缺失”,都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
第三個事實是,楚漁先生找到了一種讓藥力到達病灶的藥引,那就是改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或者說,楚漁先生至少從思維方式上試圖掃除中國人認識自己病癥的障礙。
從這三點來看,楚漁先生不愧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當代思考者,算得上是中國當代思想譜系中的一顆新星。
(鞠晨曦,學者,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