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波
鷓鴣是產(chǎn)于中國南方的一種珍禽,形似母雞,頭如鵪鶉,背腹部有黑白兩色相雜,腳黃色。其鳴為“鉤辀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成為遷客騷人所歌詠的對象。
鷓鴣作為一種意象,在送別詩中經(jīng)常見到,借以渲染和烘托離愁別緒。如唐代張籍的《湘江曲》中說:“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fā)。送人發(fā),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末句寫茫茫的白蘋遮住了遠去的征帆,和鷓鴣的啼鳴靜動相應,深深傳達了詩人內心的離愁和悵惘,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鷓鴣叫聲悲婉凄切,后多用“鷓鴣啼”、“聞鷓鴣”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清代尤侗的《聞鷓鴣》中說:“鷓鴣聲里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詩中寫困頓不堪的征人在夕陽西下時,偏又聽到了鷓鴣的啼鳴聲。最難以忍受的還是前路的重重關隘,使人無法前行,而鷓鴣不知疲倦地啼鳴,更增添了征人的凄苦與悵惘。
鷓鴣喜愛雌雄對啼,也有詩人借鷓鴣來描寫青年男女的情愛,象征愛情和美。溫庭筠《菩薩蠻》中的“雙雙金鷓鴣”,李珣《菩薩蠻》中的“雙雙飛鷓鴣”,顧夐的《河傳》中的“鷓鴣相逐飛”都是男歡女愛的象征。
古詩詞中的“鷓鴣”有時是樂曲的名稱,有兩種情況。一種指當時流行的樂曲《鷓鴣曲》,曲調哀婉清怨。為這個曲子寫的詞,大多抒發(fā)相思別恨。如唐代鄭谷的《席上貽歌者》:“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痹娙说乃监l(xiāng)之心早已被歌聲撩動,如果歌者再唱《鷓鴣曲》,詩人會更加不能自已,深深地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xiāng)的羈旅之情。另一種指歌唱男女愛情的《鷓鴣詞》,如宋代周紫芝的《鷓鴣天》(下闋):“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蔽羧諝g聚的回憶,一個調弦撫瑟,一個撥動爐香。在這無限溫馨的情境中,又同唱歡快的鷓鴣詞。可是這個和諧的生活場景已成為過去,更加襯托出今日的孤棲寂寞。晚唐詩人鄭谷嘗賦鷓鴣,原詩是“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時,花落黃陵廟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首聯(lián)概寫鷓鴣的形貌流品習性。頷聯(lián)是詩眼所在,“雨昏”、“花落”的春暮,鷓鴣聲繁而凄切,這樣的氣氛描寫為后面游子佳人的心理感受作了烘托。頸聯(lián)寫游子聞鷓鴣之啼而傷心落淚,并由此而想象佳人獨居,也會因唱罷鷓鴣曲而愁眉不展。尾聯(lián)又進一步從環(huán)境上加以渲染,在那遼闊的湘江邊、寂寞的苦竹叢中、日暮黃昏之時,令人不堪再聽的鷓鴣聲偏是你一聲我一聲相呼相應,這就更加重悲涼情緒。鄭谷這首詩善于運用氣氛渲染和環(huán)境烘托,創(chuàng)造了一個鷓鴣聲啼客子愁的迷茫境界。他也以此詩而聞名,并被譽為“鄭鷓鴣”。
樂府詩中有《鷓鴣詞》的題目,在內容上主要是表現(xiàn)愁苦之情,而且都須用“鷓鴣”的飛鳴來托物起興。如唐代李益的《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斑竹與鷓鴣構成了一幅有靜有動的畫面,烘托了女主人公思念遠方情郎的愁緒,含蓄而有韻致。宋詞中有“鷓鴣天”詞牌,首見于宋祁的詞集中,抒寫的是哀怨愁苦的情感。后來的詞人們在創(chuàng)作時把范圍擴展到很多方面。
古詩里的昆蟲
蟋蟀,屬于直翅目蟋蟀科,俗稱蛐蛐,古稱蛩,又名促織,其鳴聲像又急又快的織機聲,同時蟋蟀鳴聲響起,秋天將要來到,提醒織者不要浪費時光趕緊準備寒衣,所以有“促織鳴,懶婦驚”的說法。
蟋蟀入詩最早見于《詩經(jīng)》,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處暑蛩鳴”、“立冬蟋蟀入室”等詩句。唐代以后題詠蟋蟀的詩歌越發(fā)多起來。
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到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于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蔽娜搜攀繉暗镍Q聲又有著獨特的感受。白居易的“惜渠止解能催織,不識窮檐機軸空”,楊萬里的“不解繅絲替人織,強來出口促衣裘”,陸游的“州符縣帖無已時,勸耕促織知何益”,都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苛刻,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窮苦生活,讀來令人悲憤。
蟋蟀聲短促而凄切,聞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所以詩家吟詠此蟲,多以此出筆。如戎昱的“蛩聲竟夜引鄉(xiāng)淚,蟋蟀何自知人愁”,賈島的“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著旅人心”,白居易的“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臥床前”,蟋蟀徹夜不停的鳴叫,令人愁腸百結。
蟬,屬于同翅目蟬科,常見有鳴蟬和寒蟬。鳴蟬俗名知了,古稱蜩,在夏天出現(xiàn),鳴聲粗獷亮。寒蟬在深秋時節(jié)鳴叫,又稱秋蟬。
蟬字最早出現(xiàn)在殷商時代,甲骨文中的“夏”形似蟬。在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上,發(fā)現(xiàn)了蟬形的文飾?!对娊?jīng)》中也有“仲夏之月,小暑蟬始鳴”、“五月鳴蜩”等詩句。
古人認為蟬棲息在高樹上,餐風飲露,有“飽而不食者蟬也”(《荀子大略》)的說法,所以常常用來形容清高純潔?!按咕q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虞世南《蟬》),體現(xiàn)出一種清俊高逸的人格氣韻之美。詩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
蟬是弱質昆蟲,有不少天敵。正如曹植《蟬賦》中云:“苦黃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勁斧,毒蜘蛛之網(wǎng)罟,懼蟲草之襲予,有翩翩之狡童,運微粘而我纏。”特別是秋風一起,蟬的生命也就將近終了,因此詩歌中多用秋蟬渲染悲凄愁苦的氣氛?!昂s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面對著長亭,又是傍晚時分,凄切的蟬聲更加重了離人的愁緒。
螽斯,屬于直翅目螽斯科。螽斯也叫斯螽,俗稱蟈蟈,早在《詩經(jīng)·周南》中就有記載:“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比娪昧鶄€迭字繪聲繪色地刻畫出嗡嗡亂叫、到處毀滅莊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剝削者子孫眾多。“窮冬無大雪,三月無陰雨。早氣產(chǎn)螽斯,戢戢遍禾黍。一日父生子,三日子如父,四日子復生,五日孫見祖”(蔣廷錫《螽斯》),詩人在這里用螽斯的多而能食對貪官進行了尖刻的諷刺。
古人還把螽斯視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孫繁盛,故有“螽斯延慶”之說?!睹鲗m史》中就有記載,以螽斯命名宮門,希望皇帝借此感觸動物的生機,多生后代。
莎雞,屬于直翅目螽斯科,也稱絡緯。最早見于《詩經(jīng)·七月》:“六月莎雞振羽?!?/p>
莎雞和蟋蟀一樣,也是寄托人們孤獨失意、思鄉(xiāng)懷舊等各種情緒的悲秋之蟲?!疤烨锬救~下,月冷莎雞悲。坐愁秋芳歇,白露凋華滋”(李白《秋思》),表達了年華已逝、青春不再的惆悵之情?!伴L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李白《長相思》),悲啼的絡緯、井闌、秋霜、竹簟、孤燈、窗幃、月亮等意象組合起來,抒發(fā)了對遠人的思念。
莎雞的叫聲猶如紡車的轉動聲,所以又稱紡織娘。“絡緯不停聲,從昏直到明。不成一絲縷,徒負織作名。蜘蛛聲寂寂,吐絲復自織。織網(wǎng)網(wǎng)飛蟲,飛蟲足充饑。事在人為不在聲,思之令人三嘆息?!保◤堝觥督j緯詞》),在絡緯“不停聲”和蜘蛛“寂寂”的對比中,闡發(fā)了事在人為的道理,諷刺了只作口頭文章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