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
人們對改革普遍關切,對當前改革的出路,理論界和實踐界提出了許多方案,主張不一而足。在深入實踐的觀察研究中,筆者認為改革中有三種傾向值得反思。
第一,片面改革的傾向。筆者長期研究中國干部選任制度,縱觀各地干部選任中的一些創(chuàng)新作為,其中也不乏“難言之隱”。以競爭性選任創(chuàng)新為例,全國各地都在推進各類干部競爭性選拔,有些地方把黨的部門負責人(經(jīng)常是副職)的職位拿出來競選,一時間改革風起云涌。如果只圖干部比例的擴大,而不問哪些崗位、哪些層級必須開展競爭性選任,可能就會出現(xiàn)該選的不選,不該選的大秀民主,勞民傷財。比如黨的部門負責人該不該公選、公選的范圍邊界在哪里、成本如何計算等都值得考量。原因在于黨的部門負責人應當嚴格對上負責,若由全國公選產(chǎn)生,帶來的恐怕不是效率,而是責任關系的混亂。正是這種傾向影響下,中國的改革出現(xiàn)結構性困境:對于改革的總體影響關涉不大的部門性、區(qū)域性的改革,有聲有色地推進著;但是,涉及整體性的或頂層設計的改革,則猶抱琵琶疑慮重重,改革出現(xiàn)非均衡性發(fā)展。
第二,恐懼改革的傾向。筆者長期在基層調(diào)研,感觸最深刻的莫過于部分實踐層面的領導人對于有關機構改革的疑懼心理或抑制態(tài)度。用一些干部的話說,“凡涉及人的改革,都很難”,有的地方干部還明確表示,“經(jīng)濟改革可以做,政治改革要三思而行”。還有的干部認為這項探索是“改革成本付出了,但人一個都沒有裁掉”?;鶎訉ι婕皩嵸|(zhì)性改革表現(xiàn)出了退卻和恐懼。
第三,碎片化改革的傾向。改革成為部門化改革,一說起改革就把它當做一項具體任務落實到部門,于是部門成了制度改革的主體。此外,改革還陷入基層創(chuàng)新多、高層改革難的困境,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各種改革試點時風生水起,但試點成果并未納入法治化、制度化的框架之內(nèi),好的改革辦法和措施有些夭折了,有些耗散了,甚至有些被叫停了,從而造成了改革的破碎與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