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娟
在我教過的學生當中,張林絕對應該歸在差生之列:他很乖巧,不淘氣,但智商似乎比同齡的孩子低些,思維是直線型的,即使最小的轉(zhuǎn)彎也會成為無法破解的迷題,牢牢地把他絆住。
他也很有自知之明,初中畢業(yè)之后,去了一家烹飪學校。
轉(zhuǎn)眼間十多年過去了,我早已離開三尺講臺,那一屆學生也已經(jīng)淡出了我的記憶。沒想到前兩天去那座沿海城市開會,在一家高級餐館就餐時,竟然遇見了我當年最為寵愛的“學習委員”,他已經(jīng)成了這家餐館的總經(jīng)理。看到學生駕輕就熟把餐館管理得井井有條,我感到很自豪,不由得問起那一屆學生的景況來。
令人欣慰的是,那些我當年看中的好學生大學畢業(yè)后大多謀到了不錯的職業(yè),至于那些差生,我想他們也不會好到哪兒去,不問也罷。
談了一會兒,學習委員猶豫了一下,有點扭捏地說:“老師,你大概還不知道這家餐館的主人是誰吧?”
我當然不知道。
“張林啊,就是初中畢業(yè)就去讀烹飪班的張林。”
我在頭腦里搜索了半天,才搜到一張很是大眾化的臉孔來,那是個笨笨的,思維只會走直線的家伙——他竟然成了老板,把我的學習委員聘在麾下?
這下我是真的震驚了。
提起張林,學習委員的臉上露出無比崇敬的謙卑神色,他說,這種規(guī)模的餐館,在這座城市,張林開了兩家。
我皺了眉陷入回憶:記得他的父母親朋都不是有錢人,到底是誰為他做了這么大的投資呢?
學習委員說:哪里是別人的支持?他的錢,都是自己掙下的。
原來,學習委員他們讀高中時,張林就從烹飪學校畢業(yè),到一家小餐館幫廚。因為做事認真,一絲不茍,老板很喜歡這個小伙子,半年后,便鼓勵他上灶做了店里的廚師。
張林不是個靈活又善于思考的人,他甚至有些死心眼:別的廚師做菜,憑的是感覺——把油燒到七八成熱;適量的淀粉;少許的鹽;一小匙糖……張林卻一一做了認真的測試:油溫到底多少度,什么材料的淀粉,要多少克……所有的材料都要嚴格按照數(shù)量和程序來選擇,因此,他做出的菜,永遠都保持純正的口味。
張林的廚藝得到了食客的認可,小餐館生意興隆,有人便來挖墻角想高薪聘請張林。那段時間正趕上小餐館的老板生病住院,張林沒有因為高薪而離去,反倒傾其所有為他治病,小老板很感動,便把餐館兌給了張林。
因為不善變通,剛剛經(jīng)營餐館時遇到過很多困難,不過他是個一條道跑到黑的人,是個撞了南墻也不回頭、撞倒了南墻還要繼續(xù)往前走的人。他的經(jīng)營理念就是“走直線”——一切都有具體的數(shù)字,有簡單明了的程序。按照他的直線思維,很多障礙最終都被破解了。
這世界上最有效的方法往往就是最簡單的方法,在張林經(jīng)營的兩家餐館里,沒有模棱兩可的“左右”、“少許”、“適量”之類的字眼,他用準確的數(shù)字和一目了然的程序說話。
僅僅十年,張林就用他的直線思維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神話,如今,當年的優(yōu)等生反要來為他打工。站在我面前的學習委員深思地說,學了那么系統(tǒng)的管理理論,有時還真不如一條最簡單的數(shù)學定理管用。
見我不明就里,他便笑了,說: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p>
我領悟,也笑了:看來,有時候走直線真的就是人生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