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娜
摘 要:語文作文教學中,不少學生的寫作熱情匱乏,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病呻吟是困擾學生作文訓練的“三無”難題,許多學生不愿意、不喜歡寫作文。如何激發(fā)、喚起學生的寫作熱情?怎樣才能使學生興趣為文?這是語文寫作課一直探討的重要問題。作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只有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才是解決這一頑疾的關鍵。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樂寫、會寫、巧寫,才能讓學生寫出文情并茂、情理俱佳的習作。
關鍵詞:作文教學;積累;情感;素養(yǎng)
相信不少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會有這樣的感受:學生的作文里難得看到情真意切、率直明朗的習作,常常見到的是偽化的情感。其具體表現(xiàn)如下:論述觀點時,莊肅嚴正,老生常談、老氣橫秋,千人一面,少有獨到見解;描寫抒情時虛張聲勢、虛情假意,縱然淺吟輕唱,亦難逃真情缺失的宿命;語言組織上空洞膚淺、空話連篇,大造文字泡沫。這種種毛病使得學生習作全然沒有少年出乎自然的純真和本該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獨特體驗,字里行間缺失一個真實的自我和一顆誠摯的心靈。在這些陳詞濫調的背后,暴露出學生對作文興趣的消退,真情失落業(yè)已成為作文教學中的痼疾!對此,眾多的語文教學工作者苦苦思索:如何調動學生作文時的真情?怎樣使我們的學生樂于寫作?如今,《新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應該是明智之舉和療疾之藥。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情感教育,這樣既能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其情感的積淀,又能收到積多于內而后能發(fā)于外,直至流之于筆端的良好效果。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在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重視日記、周記等日常寫作訓練,打磨學生的情感積淀
一般來說寫作時心靈應處于自由的狀態(tài),這一種狀態(tài)如果受到一點干涉,就會敏感的關閉。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能使學生產(chǎn)生親和力和積極的情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記日記、周記,因為這兩者都有助于學生心靈的放松與情感的宣泄。日記是學生個體情感和體驗的表達,在日記里,學生可以無所顧忌、盡情宣泄;周記,顧名思義是一周記事,是學生與教師溝通的渠道。通過周記談心,與其他方式的師生談心有所不同,它能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在這里談心時,學生的心靈都處于一種放松狀態(tài),學生可以借助文字,自由地表達真情實感。只要心靈之窗打開了,教師就可以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誘發(fā)學生提煉出對生活的感受,并有意識地用豐富的感情去喚起、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較為穩(wěn)定的情感素質,形成體驗——積累——打磨——升華——再體驗——再積累——再打磨——再升華的良性循環(huán),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這是“雙贏”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心理,接近學生,培養(yǎng)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學生個體成長的愉快和滿足,會積沉下來,在作文中不時有所表露。
二、重視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文學寶庫里蘊藏著悠久的文明、燦爛的文化、豐滿的偉人形象,這些無不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chǎn)生多方面、多層次的情感體驗。文化的沉淀,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歷史長河里流淌至今依舊熠熠發(fā)光的金子,是一個民族情感的長廊:如明月、霜露、白發(fā)、杜鵑等融合的鄉(xiāng)愁,如陽光、春天、鶯啼、燕語等組成的希望……這些傳統(tǒng)的氤氳、美妙的意境,對于豐富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用很大。除此之外,那一個個名垂至今的詩詞名家,是一個個鮮活的學習楷模,也為我們提供了教材。如曠達樂觀而又文采天縱的蘇軾、婉約清麗而又英氣逼人的李清照……了解他們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讓歷史文化來影響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很多教師覺得這樣會讓作文教學失去“主心骨”,會讓學生在歷史的淹沒、文化的陰影中失去自己的聲音,實踐證明,不會。十七八歲的青年,正是思想活躍的時候,個性的彰顯、生命的活力注定他們不會在歷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擷取一瓢或與之交流、暢談。因為在對待這些內容的時候,他們不是簡單的抄襲、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是在雄渾的歷史文化支撐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如有的學生為了弄清《詩經(jīng)》中黃河的清濁,翻找史料;如學生將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與現(xiàn)代的表達手法進行區(qū)別……歷史折射出的光輝經(jīng)過學生敏感的心靈過濾,散發(fā)出的文學底蘊深沉而有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加積累,厚積方能薄發(fā);學生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庫”,并能在歷史洪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體驗,才能寫出真正意義上的好文章。
三、運用多種手段,多途徑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除了引導學生注重對生活的感悟,教師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同樣能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其情感的積淀,從而達到積多于內而后能發(fā)于外,直至流之于筆端的良好效果。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進行情感教育。語文教材中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個案,如《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信陵君表現(xiàn)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屈原列傳》中屈原的愛國情懷讓人嘆惋;《沁園春·長沙》中毛澤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激昂豪邁鼓舞人心。其次,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賽”來感受親情的可貴;用美妙的花草樹木、神奇的自然景觀來勾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陽光下傲然綻綠的小草,田野間盛開的油菜花,碧空里飄過的悠悠白云,都可以使他們感受到美好;用社會中黑暗的一面讓他們理解正義,激發(fā)他們對光明的渴望。當然這些圖片或影片或風景也不僅僅是為了看而看,這些感性的材料和教師適時點撥的話語可以加深學生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學生對生命、對社會、對人類的關注和理解就不會僅限于生硬的文字,在作文中必然會注入自己真誠的情感。
四、教師的引導與“下水”,促進學生思維發(fā)散、擴展
教師可以就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教學經(jīng)驗為載體,提示學生思維切入一些平易的事例,引導學生怎樣從他們平凡的生活中選取材料、如何挖掘材料意蘊、如何把握文體,如何做到“以小見大”等,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有利于啟發(fā)學生展開寫作思路。教師亦可以就同一材料與學生一塊進行寫作訓練,然后以自己的文章為例,與學生探討作品的得失成敗。畢竟,能“切問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實的生活感受,經(jīng)過教師的濃縮提煉,就具有了穿透力,就會收到心靈輻射的效果,這些做法運用起來就能克服寫作中常見的抒情議論空洞疲軟,從而獲得自然貼切的效果。而教師的這些感受對于學生卻是一種別樣的感受,這能促進學生感情的激發(fā),思維的發(fā)散與擴展?!八街?,可以攻玉?!痹谶@種情形下,教師的引導與身體力行就像開渠引水一樣,學生的寫作熱情自然會汩汩而出,此時,教師還擔心學生沒有真情嗎?只要學生能抓住向他們襲來的由一個小人物、一樁小事情、一幅畫而產(chǎn)生的真情實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頭的長針帶來的震顫,感受到像一陣滔天猛浪奔涌而來的怒潮,學生就能用最真切、最簡練的文字,描畫出心尖上的那一霎驚惶、那一點感動、那一絲幸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闭媲樵谧魑闹辛髀叮魑目空媲槎A。只要做一個有心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學里付出真情,必能喚起學生的真情,使真情教育得到實實在在的落實。學生在作文教學中得到的愛父母、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等情感的熏陶和錘煉,最終會使自己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和強烈的責任感與崇高的使命感。在教師有意識、有計劃的訓練實踐下,學生將形成穩(wěn)定的情感素質,而穩(wěn)定的情感素質又將會極大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本陸.時代挑戰(zhàn)與教學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0-10-7.
(平頂山市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