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梅
“我的兒子怎么變得這么懶了,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平常都是我做家務(wù)活,今天我生病在床,要他幫忙拖一下地板都不肯。我說我生病了,你幫忙做一點,他卻說,等你病好了再拖地吧?!币晃粙寢寕牡貎A訴著。
“唉,我兒子一有數(shù)學題不會做就問我,我說你自己動腦筋想想嘛,他就說他不會做,其實題并不難,就是怕動腦筋!”一位爸爸搖頭嘆息地說。
這兩個情景都來自于真實的生活,這兩位父母的話透露出對孩子的不滿和心中的困惑,我發(fā)現(xiàn)不少家長都面臨相同的問題?,F(xiàn)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優(yōu)越,很多孩子雖然年齡、習慣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非常相似的缺點,那就是懶惰——懶于做事,懶于思考。
透視懶于做事
懶于做事是行為上的懶惰。從小沒有勞動觀念沒有做慣家務(wù)活的孩子,你突然叫他去做,他怎么會做?因為他認為這不是他的事,是大人的事,和他無關(guān)。這種孩子大多出現(xiàn)在溺愛的家庭中。父母從小不讓孩子動手,或保護過度,或事事包辦,生活上的事都替他做好了,他哪里還有動手的機會?很多孩子的動手權(quán)利是家長剝奪的。兩三歲的孩子探索欲很強,什么都想嘗試一下,世界于他是充滿好奇而新鮮的。但正是在他喜歡用自己的手來探索世界的階段,父母“無情”地剝奪了他的動手權(quán)利。孩子要自己穿衣,盡管顯得很笨拙,但家長嫌他動作太慢,或看不慣,于是便幫他穿好了;孩子要學大人的樣去洗碗,“你太小了,會把袖口弄濕的。大一點了再洗?!眿寢尩臏厝峋芙^阻止了孩子的積極行為;當孩子上學后,家長把孩子的學習看成重中之重,孩子想幫著做點事時,一句“這活不用你干,只要你把時間多花在學習上,學習搞上去才是真的!”就把孩子的積極性打發(fā)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大人為他安排好一切,家長也心甘情愿地為孩子服務(wù)。孩子一天天長大,當有一天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不愛勞動、不愛幫忙時才質(zhì)疑:這孩子怎么這么懶惰!可悲的是懶惰已成為習慣。
俗話說,“懶惰娘育勤勞兒”,這句話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很多事情往往是互相牽制的,家長干多了孩子就干少了,家長太勤快了孩子就懶惰了。你沒有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孩子到哪兒去找這樣的機會?家務(wù)勞動本來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應(yīng)盡的義務(wù),但是,孩子頭腦中沒有這樣的觀念不能不說是家長培養(yǎng)出來的。有調(diào)查表明:中國城市小學生每日做家務(wù)時間幾乎是全世界城市孩子中最少的。美國孩子日均勞動時間為1.2小時,而中國不足12分鐘。不要說家務(wù)活,懶惰成習的孩子就連自己的事,諸如收拾房間、整理書包等也懶得去做了,恨不得父母繼續(xù)為他服務(wù)。這樣,獨立生活能力差、沒有自信、感覺自己無能、對家庭依賴性強也是順理成章了。
透視懶于思考
懶于思考是思維上的懶惰。思考于這類孩子來說,感覺很累。因為他沒有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沒有感受過思考的樂趣。我們經(jīng)??吹竭@樣的例子:有強烈好奇心的幼兒,喜歡問這問那,有的父母不是引導孩子思考:“是呀,你說是為什么呢,我們來一起想一想好嗎?”而是呵斥制止:“小孩子不要問這么多,煩不煩呀?!边@樣,把孩子的好奇心給抹殺了。而還有一種父母呢,卻積極過度,當孩子一提問,馬上就報上答案。如果自己答不上來了,又急忙去查找資料來告訴孩子,而不是啟發(fā)孩子一步步去思考,給孩子獨立的思考空間。這兩種家長都在扼殺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孩子的思維細胞不再活躍,對周圍世界的感知不再敏感。
思考是一種腦力勞動,既然是勞動,就會有辛苦在其中。如果沒有家長就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去啟發(fā)孩子思考,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孩子就不會積極地主動地去思考,不會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當孩子提問時,你應(yīng)該說:你說呢,你想想看,再想想看。如此一步步引導,而不要急于告之現(xiàn)成答案。即使孩子經(jīng)過思考后的回答不科學,不符合事實,那也要以贊賞的眼光,鼓勵的語言去欣賞孩子的思考之果。因為,這可以當作想象的成果來欣賞。只有這樣,孩子的思維才會活躍,也只有欣賞和表揚,孩子才能享受到思考帶來的樂趣。當思考變成一種樂趣時,孩子會不喜歡凡事去思考、去探究嗎?現(xiàn)在提倡享受學習、快樂教育,同樣,我們也該提倡享受思考!將來的人才,是善于思考,肯于思考的。美國創(chuàng)意思考中心主任李察·博爾說:“孩子缺乏思考力,父母應(yīng)負七成的責任。”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思考力,不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懶惰,家長要盡早開始行動。
責編: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