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河南大學 河南地方戲研究所,河南 開封 475001)
《竇娥冤》作為關漢卿的代表作,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然而長期以來,研究者對這部悲劇主題的解讀存在諸多爭議。 多數研究者認為,《竇娥冤》是一部反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性作品,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政治的黑暗和腐敗。 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著的 《中國文學史》指出:“它真實地描繪了當時殘酷的社會生活,通過一個蒙冤而死的普通婦女的滿腔怨憤使自然界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情節(jié), 有力地抨擊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窳敗的政治,異常強烈地表現(xiàn)了長期遭受壓迫的人民群眾的反抗情緒。”[1]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里,《竇娥冤》被視為反封建的經典“教科書”,主人公竇娥也被樹立為反對封建禮教的“女斗士”。
筆者認為,上述對《竇娥冤》主題的解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說是對主題的“誤讀”。造成誤讀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竇娥冤》作為元雜劇的經典作品,劇作的主題具有隱晦性,可供讀者進行多向闡釋。 二是建國以來學術界長期盛行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觀點,把文學批評等同于政治批評,動輒給許多經典作品戴上反封建的紅帽子,作為批判和抨擊封建社會的工具來使用,缺乏分析地將這部悲劇的主題定義為反封建、反禮教。
認為造成竇娥悲劇的真正原因是元代黑暗殘暴的政治制度,這是符合關劇創(chuàng)作主旨的,但是如果不深入分析元代社會的實際就將這種政治制度定性為封建制度,就與歷史實際相差甚遠了。 在對關漢卿所處時代的分析認識和對《竇娥冤》文本完整解讀的基礎上,本文認為:該劇并非反對封建禮教,而是堅持和宣揚封建禮教傳統(tǒng);竇娥也并非與封建制度斗爭的“女斗士”,而是封建倫理道德虔誠的信奉者和自覺的維護者。 作者通過劇本所要傳達的是封建倫理道德在現(xiàn)實社會中遭受挫折,并在理想中復歸和重建的主題。
了解金元易代之際的社會背景,對于考察《竇娥冤》的主題是十分必要的。 關漢卿約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間,是一位由金入元的雜劇作家。 他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的時代, 在中國北部延續(xù)20 年之久的蒙古貴族與女真貴族之間的戰(zhàn)爭,使人民歷盡了家庭離散的痛苦,甚至被無辜屠殺,或者淪為征服者的奴隸和半奴隸。
蒙古貴族通過半個世紀的戰(zhàn)爭和殺戮入主中原,它本身帶有的落后的奴隸制度也被用以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 不言而喻,這種統(tǒng)治對曾經實施先進的封建制度的中原地區(qū)是歷史的退步。 再加上元朝實行的是種族奴役政策,把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北漢人和南漢人4 等,進行種族奴役統(tǒng)治,使得元朝政權實質上成為一種 “奴隸和半奴隸的種族特權統(tǒng)治”[2]。 因此,有學者認為“從10 世紀開始,蒙古社會即已形成奴隸占有制,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國,是統(tǒng)一的蒙古奴隸制政權”[3]。 在元政府種族奴役制度的統(tǒng)治下,漢族人民實際上已成為種族奴役的對象,過著悲慘的生活。 蒙古貴族對百姓殺雞取卵式的榨取和不加掩飾的民族壓迫,造成中原地區(qū)經濟崩潰,社會動蕩。 因此,元朝常常被史家認為是野蠻黑暗的時代。
蒙古長期對金和南宋的戰(zhàn)爭給中原地區(qū)帶來巨大的經濟破壞,給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 其入主中原后奉行嚴酷的奴隸政策和種族壓迫政策,使?jié)h人處于水深火熱的異族統(tǒng)治之中: 漢人每13 戶編為一甲,由蒙古人擔當甲主。蒙古人、色目人犯罪,由特設的司法機關處理, 蒙古人打漢人, 漢人不得還手。 蒙古人殺漢人,只交罰金或服役出征。 禁止?jié)h人收藏兵械,不許習武,不許祈神賽社,不許午夜點燈等。在這種野蠻制度下,蒙古人和色目人肆意掠奪漢人婦女、霸占漢人財產。 漢人基本的人權被剝奪,成為蒙古人的半奴隸甚至是奴隸。 對廣大的人民來說, 蒙古政權取代南宋統(tǒng)治中原實際是一場災難,這是在此前的歷次政權更迭中所不曾出現(xiàn)過的。 因此,對舊政權的懷念、對元政權和種族奴役政策的不滿和憎惡,成為當時廣大漢族人民和下層文人的普遍心理。
在宋代,封建思想文化、倫理道德已至成熟階段,“存天理,去人欲”、“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的貞節(jié)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并越來越成為社會各階層普遍認可的倫理道德標準。 而由于蒙元帝國的建立,“落后強悍的少數民族征服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各民族,樸野勁直的游牧文化沖擊以至重創(chuàng)高度發(fā)展的農業(yè)文化。 這一超越常規(guī)的歷史變遷造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斷裂,也導致了一向被奉為神明的儒學倫理體系的解紐,整個社會意識領域陷入混沌無序的失重狀態(tài)”[4]62。
在元代前期,隨著封建禮教的松動,蔑視禮教、違反封建倫理的行為屢見不鮮,一直實行收繼婚制的蒙古婚俗則對元代婦女的貞節(jié)觀念起到很大的淡化作用,使得元代婦女夫亡再嫁甚多,甚至出現(xiàn)“一女三嫁”、“夫死,焚尸揚骨便嫁人”的嚴重事件。隨著蒙古鐵騎的入侵,漠北草原野蠻落后的婚姻和生活習慣也被帶入中原,婚姻掠奪、婚姻收繼制度甚至在漢人中也流行開來。 婚姻形態(tài)上的蒙古化傾向正是元代社會儒學綱常倫理受到強烈沖擊的一種反映。 凡此種種行為,不僅與封建倫理道德背道而馳,而且也沖擊著已在中原沿襲了千百年的封建禮教思想,對于經歷過禮教思想濡染,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孔孟學說的封建知識分子而言,元朝統(tǒng)治者的種種倒行逆施無異于禽獸行徑。
在思想文化領域,隨著蒙古貴族帶著奴隸制時代的野蠻習性進入中原地區(qū),曾經在中原地區(qū)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學說和傳統(tǒng)文化遭受巨大的破壞,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力也持續(xù)下降:“隨著金政權的崩潰瓦解,大批奉儒守業(yè)的書生被拋入戰(zhàn)火與動亂之中,或慘遭屠戮,或被擄為奴,斯文掃地,朝不保夕。”[4]63元代科舉制度長期停廢,一代代儒生因仕進之路被阻而淪入社會底層,政治抱負不能施展,終生無所作為。 漢族知識分子瞬間從宋朝時的“天子門生”墮落到社會底層,身份地位的巨大轉變使他們不禁深深陷入對舊政權和舊制度的無限懷念之中,面對著異族近于野蠻殘暴的統(tǒng)治,只能在理想中編織著自己的人生夢幻。
一直以來,學者在分析竇娥形象時,多側重于她身上表現(xiàn)出的反抗性和斗爭性。 這主要表現(xiàn)在劇本的后兩折,如第三折:
[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 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盜跖顏淵?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 哎,只落得兩淚漣漣[5]1509。
這兩支曲子描繪了竇娥在被押赴刑場時痛罵天地、指責貪官,對天地鬼神發(fā)出了強烈的控訴的情形。 一個具有抗爭精神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不少論者據此認為,以上唱詞表現(xiàn)了竇娥對封建禮教的抗爭,并以此為據,把竇娥評價為反抗封建禮教的堅強斗士。 這是值得商榷的。 因為這種論點忽視了劇本的前兩折中塑造的竇娥形象,損害了竇娥形象完整性。 論者脫離了劇本創(chuàng)作的歷史環(huán)境,對竇娥形象和其抗爭性人為地加以拔高,也損害了竇娥形象的真實性。
以下,筆者從《竇娥冤》文本出發(fā),結合元代前期的社會環(huán)境,對竇娥形象作完整的分析,力求還原一個符合歷史真實和原文本真實的竇娥。
竇娥出生于書香之家,其父親竇天章是一位貧困書生,是由金入元的下層儒士。 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得竇娥在封建倫理道德的濡養(yǎng)下長大。 不幸的是,她3 歲喪母,7 歲時,父親為抵債,將她送給蔡婆作童養(yǎng)媳,17 歲與蔡婆之子成婚, 婚后不久丈夫即病逝。第一折開始時,竇娥守寡已經3 年。3 年里,她食苦若飴般地默默打發(fā)著寂寥的時光:
[仙呂點絳唇]滿腹閑愁,數年禁受,天知否? 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混江龍]則問那黃昏白晝,兩般兒忘餐廢寢何時休?大都來昨宵夢里,和著這今日心頭。催人淚的是錦爛漫花枝橫繡闥,斷人腸的是剔團圞月色掛妝樓。 長則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悶沉沉展不徹眉間皺,越覺得情懷冗冗,心緒悠悠。
[天下樂]莫不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勸今人早將來世修。我將這婆侍養(yǎng),我將這孝服守,我言詞須應口。[5]1501
這幾支曲子透露出竇娥寡居生活的痛苦和悲哀。 可是面對自己遭受的苦難,竇娥依舊堅守貞節(jié)觀念和孝道,用封建倫理道德規(guī)范要求自己。 在這里,此不能不說關漢卿是在借竇娥之口來宣揚禮教的貞孝思想。
隨著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竇娥更加鮮明地表現(xiàn)了自己對封建倫理道德的維護和堅持。 當竇娥得知婆婆被迫答應張驢兒父子招贅的要求時,她立即強烈反對;面對張驢兒蠻橫無理的無賴行徑,她堅持與張驢兒做斗爭,維護“從一而終”、“一馬難將兩鞍鞴”的貞節(jié)觀念。
結合上文所揭示的元代蔑視禮教、違反封建倫理道德的行為眾多、很多婦女不守婦德這一社會現(xiàn)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竇娥確實是一位封建禮教和“從一而終”思想的堅持者和捍衛(wèi)者。 特別在是[梁州第七]這支曲子里,關漢卿借竇娥之口將古代的“孟姜女哭長城”、“望夫石”等傳說和元代婦女的“無仁義”、“多淫奔”、“少志氣”做對比,作者的愛憎躍然紙上。很顯然,作者對“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從一而終”的封建貞節(jié)觀念,是贊賞和擁護的,而對元代社會禮教觀念薄弱、違反封建倫理道德的現(xiàn)實則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 從[后庭花]到[隔尾]這些勸阻婆婆招贅張驢兒父子做女婿、對張驢兒的非禮行為堅決抗爭的唱詞,實際是對元代現(xiàn)實社會禮教傾頹、道德敗壞這一現(xiàn)實的諷刺和批判。
竇娥在指責婆婆不守婦道、“沒的貞心兒自守”的同時,對張驢兒的逼婚行為更是堅決反抗:張驢兒一進門,她就義正詞嚴地斥責張驢兒“兀那廝靠后”;張驢兒拉扯她拜堂,她把張驢兒推了一跌;當張驢兒的父親吃了砒霜身亡、張驢兒以此要挾她成親,否則就告到官府時,她依舊不肯改嫁,不惜與張驢兒去見官。 這些情節(jié)不僅鮮明地刻畫了張驢兒的流氓無賴本質,更深刻地體現(xiàn)了竇娥堅持“從一而終”的封建貞節(jié)觀的意志。 從劇中的唱詞和竇娥的行動中都不難看出她所受封建禮教和貞節(jié)觀念濡養(yǎng)之深:竇娥把古代貞節(jié)女子的事跡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和準則,時時恪守著封建倫理道德。
我們不妨對竇娥與《望江亭》中的譚記兒兩個女性形象進行比較,從而更好地認識作品主題:同是關漢卿筆下喪偶、心中充滿無限閑愁的年輕女子,雖然都飽受寡居的生理和心理煎熬, 但竇娥奉行著“從一而終”的禮教準則,做到貞孝自持、以禮克情;而譚記兒在劇中一出場就毫不掩飾香閨孤女對“朝云暮雨”的期盼。 譚記兒在夫主亡逝3 年后公然告白“哪個肯鳳只鸞單”,這一點與竇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可見,作者是出于不同的創(chuàng)作目的來塑造兩個人物的——竇娥是封建禮教的堅守者,譚記兒才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 試想,如果關漢卿要塑造一個“反抗封建禮教”的竇娥,為何要費如此多的筆墨渲染竇娥頭腦中“從一而終”的思想和對封建禮教的身體力行呢? 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此外,劇中的竇娥自始至終都在力行著封建孝道:六歲被父親抵債賣與蔡婆當童養(yǎng)媳,丈夫病逝后,她與蔡婆相依為命。 她盡心盡責地侍奉婆婆,對婆婆“言辭須應口”。 蔡婆出門要債遲遲未歸,她心中焦急,去門首覷望;蔡婆被逼招贅張驢兒父子,她用死去的公公和古代貞節(jié)女子的事跡勸婆婆拒絕;在公堂上,她被打得“肉都飛,血淋漓”都不肯招認,卻擔心婆婆受刑而被迫承認;在被押赴刑場的路上,她不顧自己即將受刑,還因恐怕婆婆傷心而要求繞道,甚至死后還擔心婆婆無人奉養(yǎng),托夢請求父親收養(yǎng)婆婆。 凡此種種,足以說明封建倫理道德已經融入竇娥的思想,成為她身體里、血液中的一部分。她對封建貞節(jié)孝道更是至死不渝地恪守著、 堅持著。 試想,這樣的竇娥怎么會去反對封建禮教呢?
雜劇《竇娥冤》第四折,作者讓竇娥的鬼魂出場,向已經擔任“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的父親訴說冤情,終于使自己沉冤得雪,懲治了張驢兒等惡徒,桃杌等貪官也受到懲罰,蔡婆也老有所養(yǎng)。 研究者對關漢卿這種處理方式爭議甚大,不少人認為“鬼魂出場”、“清官懲奸”是全劇的敗筆,它宣揚了封建迷信思想,引導人民把希望寄托在虛無飄緲的神仙鬼魂、清官圣主身上,起到了欺騙、麻痹人民的作用,削弱了劇本的思想性和社會意義。 如任訪秋先生在《關漢卿論》一文中對關漢卿的3 部社會公案劇——《竇娥冤》、《魯齋郎》、《蝴蝶夢》 作出分析后提出:“像《竇娥冤》《魯齋郎》同《蝴蝶夢》在題材上,是都可以成為極為偉大的悲劇的,但總是受了他的不大高明的思想的拖累,而大為減色。”[6]
以上關于《竇娥冤》第四折的評價不無道理,同時也代表了部分學者的觀點。 即認為關漢卿在劇作結局處理上步了“因果報應論”和 “天命論”的老路,從而削減了作品的思想意義和社會意義。
結合元代社會禮法崩壞、政治腐敗的黑暗現(xiàn)實來分析,筆者認為,關漢卿的多部社會公案劇均采用“清官圣主懲奸揚善”的程式,并非是受了“他的不大高明的思想的拖累”。 他精心設計的結局,不正代表了廣大人民在詛咒元代黑暗政治的同時對清明政治的殷切盼望嗎?
因此,有學者認為,竇娥鬼魂夜闖官衙訴冤,“既是‘爭到頭、競到底’的不妥協(xié)精神的延續(xù),更是捍衛(wèi)自己的清白、維護人格尊嚴的頑強意志的進一步高揚……為一個被屈殺的貞魂雪冤平反,讓社會恢復公理和道德,不正是掙扎在蒙元鐵血政權之下的黎民百姓莫大的期冀嗎?”[7]誠然,鬼神是不存在的,竇娥的魂魄托夢使自己沉冤得雪, 在現(xiàn)實世界里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因此,我們不妨認為,《竇娥冤》這部悲劇的第四折其實是關漢卿的夢幻和理想:以竇娥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在現(xiàn)實世界中被扼殺,慘遭毀滅;而在作者的理想世界里,正義卻最終戰(zhàn)勝邪惡,封建倫理道德也得以復歸和重建。
綜上所述,在雜劇《竇娥冤》中,竇娥的死被劇作家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它反映了封建倫理道德在元代現(xiàn)實社會的暫時湮滅。 而作品第四折中竇娥鬼魂出場訴冤、使自己沉冤昭雪,則象征了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在作者理想中的復歸。 這既是關漢卿創(chuàng)作這部悲劇的目的,同時也應被視為這部悲劇的主題。 封建禮教在今天整體上雖然屬于落后、腐朽的思想,但在民族奴役、奴隸制盛行的元代,它卻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而且傳統(tǒng)文化總是精華與糟粕并存的,其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跨越時代的價值。我們今天應該弘揚竇娥身上善良、堅韌、忠貞不渝的品格,為構建當代中國的公秩良俗而奮斗。
[1]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725.
[2] 楊健. 封建禮教的民間禮贊——《竇娥冤》思想主題辨析[J]. 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3):7-17.
[3] 高文德.蒙古奴隸制初探[J].民族研究,1979(2):23-37.
[4] 張大新.金元文士之沉淪與元雜劇的興盛[J].文學評論,1994(6):61-68.
[5] [明]臧晉叔.元曲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 任訪秋.關漢卿論[G]//任訪秋.中國古典文學論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96.
[7] 張大新. 沉淪·憂思·求索[M].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