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卉
(華中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價值體系與主體關系
——后現代視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研究
王 卉
(華中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注重完整個體的和諧發(fā)展、知識與價值的統(tǒng)一和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交往與對話,是后現代課程理論的基本規(guī)定。后現代視域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堅持以教材為本,通過教師、學生與課程編制者的對話,以問題為導向構建教學體系,激發(fā)學生知識探究的興趣。知識體系是價值體系的支撐,知識的傳授應遵循生活的邏輯,激勵學生不斷成就新的自我,并通過創(chuàng)設新型的開放教學環(huán)境,發(fā)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后現代課程理論
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西方世界的后現代主義是一種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和超越。后現代課程理論建基于后現代主義理論之上,由于理論基礎的豐富性和知識觀的轉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如概念重建取向課程觀、建構主義課程觀、生態(tài)課程觀和解釋學課程觀等等。但是,它們對于課程的理解具有相通之處,它們可以說是后現代課程理論的基本規(guī)定。
(一)課程注重完整個體的和諧發(fā)展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方向和中心。后現代課程理論批判傳統(tǒng)課程理論封閉性的課程目標,但是它也不否認課程目標的重要性。課程目標顯然是重要的,但它應該是開放的、發(fā)展的,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后現代課程理論提出全人發(fā)展的理念,強調“把人當做一個整體來對待,尊重人存在的自然狀態(tài)和個性特質,它既重視人的理性的一面,也重視其非理性的一面,情感、態(tài)度在后現代主義課程中獲得了應有的地位”[1]。
(二)課程是知識與價值的統(tǒng)一
知識是課程的核心,沒有知識就沒有課程,這是課程理論的基本規(guī)定?;谡麄€20世紀哲學研究的轉向,知識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價值中立性的傳統(tǒng)知識觀受到批判和懷疑,知識的文化性、境域性和價值負載特點是人們對知識性質和價值的新認識。20世紀70年代以后,課程理論研究的重點由課程編制技術轉向課程的價值研究。課程隱含著一定社會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把握其邏輯結構必然蘊涵著一定的價值思考。后現代主義在對課程的理解中更為關注知識的意義生成,從而促進人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和批判,有助于知識對于個體意義世界的建構。事實證明,正是這些建立在價值觀念之上的,經過價值建構的事實、理論和觀念影響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知識的傳授最終服務于價值觀念的傳遞和社會文化的傳承。
(三)課程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交往與對話
著眼于人的發(fā)展,后現代主義認為課程教學不僅僅是一個認識活動,也是一個交往實踐活動。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認識活動,以教材為中介展開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往活動。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將教師形象地稱為“平等中的首席”,強調教師的權威和地位源自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情境的、新型的、雙向的關系。
(一)處理好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的關系
1.教學堅持以教材為本,吃透教材,完整、準確地把握課程教材體系
教材是教學的藍本,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教師與教材的“對話”。教師只有完整、準確地把握課程編制的意圖與價值、教材的整體結構和邏輯主線,才能有目的、有意識地設計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樂趣,才能引領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與“對話”。
2.以問題為導向,深化教材體系,體現教學體系的超越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構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研讀教材文本,把握課程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要突出重點、難點內容,以問題為導向,深化課程教材體系。以問題為導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上突出重大的理論問題和不回避學生普遍關心、亟待解答的現實問題,聯系當前的社會現實和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理論分析和論證,有利于溝通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析現實問題的能力。二是課程教學方法以重難點問題為主要內容,反復提問、設問,有益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師生間的交往與對話。教師和學生借助自己的“個人知識”,在思考、創(chuàng)造和價值追問中滿足個體認知、心理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從而獲得尊重、自我價值和心理滿足感,促使個體的發(fā)展更加全面和完善。
(二)處理好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的關系
1.知識體系是價值體系的有效載體
課程的實質是知識,任何課程都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是課程論的基本規(guī)定。雖然后現代課程觀強調知識的個人性、境域性和文化性,但是不能否認知識的客觀性。如果說知識就是個體的主觀體驗,那又不免失之偏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由價值統(tǒng)攝教學內容,知識體系是價值體系的基礎和載體。從教學目標來看,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和個人的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能夠使學生掌握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滿足社會需要的基本素質,并逐步成長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教學要借鑒學科理論和知識闡釋基本概念和原理,凸顯課程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層次性,為價值體系的傳遞提供扎實的學理支撐。
2.知識體系的傳授要遵循價值認識的規(guī)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就是對教育基本目的的一個廣義的界說?!盵2]人的發(fā)展是多方面需求獲得滿足的綜合發(fā)展,這也符合作為完整個體的人的本質需要。馬克思說:“培養(yǎng)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盵3]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需遵循課程的特有邏輯,“即我們通常所指合乎學生心理特質和認知規(guī)律的生活邏輯”[4],將學生從合格的社會成員引領成為完整、健全意義上的人,激勵學生不斷實現自我超越,成就新的自我。教學實踐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依據人的價值認識的特點,反映人的價值認識的規(guī)律,既能從縱向上建立課程各章內容的邏輯聯系,又能從橫向上拓展和深化每一章的內容。
(三)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1.重視教師主體的引導作用
首先,教師的所有教學行為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要使教學活動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人格發(fā)展為目的,這樣既符合課程的教育目標,又體現教育的本質要求。其次,課堂講授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注意選擇和把握知識闡釋的方法,有助于教師清晰、明了地講解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明白和思考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探究性學習。對于以價值傳導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而言,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不應僅僅體現為理論的宣講和傳授,更應體現為價值的引導和傳遞。教師呈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理論觀點的邏輯關聯,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學習內容,并且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主動求證,在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培育學生在轉型期的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自我選擇的意識和能力。
2.創(chuàng)建平等、新型、雙向的師生關系
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理論灌輸的模式,創(chuàng)建平等、新型、雙向的師生關系,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關注學生中帶有共性的問題和學生的實際需要,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成長性動機,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提升個體的認知水平;第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索性的課堂氛圍,促進師生平等對話與交流;第三,堅持主流價值觀引導,同時,重視學生個體的經歷和體驗的作用,鼓勵和幫助學生,注重學生認知、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第四,教師與學生彼此能夠進行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共享、平等真誠的交往。
3.促進學生主體的自主學習
后現代課程觀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要體現在教學理念上,而且要體現在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豐富教學方式方法,拓展實踐教學的空間,堅持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學生吸引并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變?yōu)橹鲃訁⑴c。譬如,在課程教學中根據課程目標和章節(jié)內容,有選擇地實行以注重互動為特點的教學方法,并力圖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滲透與融合。在理論教學中適當結合課堂提問與追問、案例講述與點評、課堂作業(yè)與分享、團體活動與輔導等方法鼓勵學生參與問題探究,突出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對話。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學會自主學習、培養(yǎng)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徑。通過課外實踐與反思、拓展閱讀與感悟等方法,學生論壇、辯論、社會調查與訪談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把握學習機會,躬行反思,從而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1]靳玉樂,于澤元.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常超.“體系”之辨——《文化生活》教學札記之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0,(11):35—37.
J01
A
1007-905X(2012)08-0073-02
2012-05-15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現代教學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應用研究”(09YJC880038);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HUST:編號2012WQN0035)
王卉(1973— ),女,湖北浠水人,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生。
責任編輯 姚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