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昌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江漢論壇》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77)
作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2010年重點扶持項目的成果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世紀轉型期湖北文學研究”階段性成果,劉川鄂教授新近出版的《世紀轉型期的湖北詩歌研究》(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6月版),以其開闊的視野、豐贍的內涵、合理的結構、精深的論述,為地域詩學研究開拓了新的天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的研究范式,并以其積極鮮明的主體意識切入研究對象,為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學研究提供了獨特的地域視角和審美感受。
學術批評界一般采用“開放的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和“復雜的地域文化元素”等概念來界定湖北當代文學的總體特征,而進入世紀轉型期以后,湖北當代文學呈現(xiàn)出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代主義多元并存的格局。具體到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既有歌頌偉大時代和革命歷史的題材重大、主題鮮明、具有強烈的主旋律文學特征的政治抒情詩,也有謳歌、贊詠和反思故鄉(xiāng)的鄉(xiāng)土詩作,還有執(zhí)著于個體、個人和個性的現(xiàn)代派詩作,本論著就是在詩歌歌詠題材的分類基礎上,將全書“三分”為政治抒情詩、鄉(xiāng)土詩和先鋒詩,即在“當代湖北詩歌創(chuàng)作綜論”之后,再分列三章進行論述。這種研究體系的建構方式,雖然也有一些遺憾,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說:“把最具個人化色彩的詩歌寫作分成幾大類論述,確有圖方便之嫌。很多豐富精彩,又不宜歸類的個例被淹沒被忽略,兒童詩亦未涉及?!钡?,客觀地說,這種體系建構卻是最為適宜本項課題研究的操作方式,這種體系建構促成了研究效率的“最大化”,也最能夠充分地體現(xiàn)出湖北地域詩學的“地域性”、“傳統(tǒng)性”特征。因為在湖北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既存在著開放進取、忠君愛國的一面,也存在著自由自適、歌頌鄉(xiāng)土田園生活的一面,在整部湖北文學發(fā)展歷史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兩種風貌迥異的傳統(tǒng)精神的不斷再現(xiàn)和形象表達。湖北文學史上存在著兩支對立互補的文學流脈,一脈以屈原、岑參、聞一多、胡風、曹禺、聶紺弩等為代表,熱心向洋、九死未悔;一脈以老莊、孟浩然、公安派、竟陵派、廢名等為代表,冷眼觀世、從容自適,這兩個文學世界二元耦合,宛如太極的兩儀,共同構成湖北文學美輪美奐的高堂邃宇。研究當代湖北詩歌創(chuàng)作,就是要在整體中國文學高度意識形態(tài)化、各區(qū)域文學的共性大于個性的時代背景下,抽繹、考辨湖北地域詩學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作者認真研究了湖北政治抒情詩作與屈原政治情結的歷史關聯(lián),聞一多之峻急、胡風之耿介與當代湖北詩人的意義關聯(lián),湖北鄉(xiāng)土詩作與農業(yè)大省的內陸地理條件的關系等,充分顯示出此種研究體系建構的學術張力和有效性。
論著的另外一個典型特征是其鮮明而熾烈的主體意識。作者在面對源遠流長的湖北文學傳統(tǒng)時,一方面認同屈原熾熱的愛國主義、同情下層人民的民本思想、大無畏的批判精神,欣賞其神奇詭異浪漫熾熱的詩歌美學風采;另一方面也極力推崇以“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自命的李白,欣賞李白那“完全打破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隨性之所至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的歌行。在“家國天下”與“個人情懷”的詩歌寫作之間,作者的選擇向度更加趨向于后者。在對當代湖北詩歌作“三分”式的縱向梳理與橫向比較研究之后,作者認為:“當代湖北有影響的詩,是政治抒情詩、鄉(xiāng)土憂憤詩,而張力強勁的、極端化的、怪異的、直逼人性暗區(qū)的‘個人化寫作’,始終處于邊緣的、零散的狀態(tài),未被激發(fā),也不被認可。”因此而大聲呼吁湖北詩壇應該多一些屈原式的詭異和李白式的狂野,“不能老是婆婆媽媽、亦步亦趨的‘現(xiàn)實主義’,不能老是沒有思辨力和批判力的偽浪漫主義”。一般來說,以處于“正在進行時態(tài)”的湖北詩歌創(chuàng)作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主體在立論時,容易流于四平八穩(wěn)的概括、面面俱到的觀照,像這種最能彰顯研究主體的真性情的論斷,實屬罕見,而這正是作者鮮明而熾烈的主體意識的表現(xiàn)。正如弗洛姆所批評的:“在我們的社會里,情感是大受其挫的。當然,所有創(chuàng)造性思想及所有其他創(chuàng)造活動無疑是與情感密不可分的,但不帶情感去思想和生活已成為理想?!星楦小殉蔀椴唤∪⒉徽5耐x詞?!保ǜヂ迥罚骸短颖茏杂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74頁。)在冷靜周密的學術研究的深處,還有愛憎分明的熾烈“情感”,此種“以詩論詩”的“情感”表達,正是本書的特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