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輝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海口571158)
譯介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廣義上指從文化層面對翻譯,尤其文學翻譯進行的一種跨文化研究。它不是簡單語言文字的轉換,也不是一個機械的解碼和編碼過程,而是涉及源語與目標語兩種文化的復雜交際過程。謝振天在其著作《譯介學》中指出,譯介學的研究不是一種語言研究,而是一種文學研究或文化研究,它關心的不是語言層面上出發(fā)語與目的語如何轉換的問題,它關心的是原文在外語和本族語轉換過程中信息的失落、變形、增添、擴伸等問題,它關心的是翻譯(主要是文學翻譯)作為人類一種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意義。
文化意象是各民族智慧與歷史文化的結晶。由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各民族往往會形成獨特的意象。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們不斷沉淀積累,形成相對固定、意義深遠的寓意。而這種在本族語中極為熟悉的寓意到了異質文化語境中卻會發(fā)生扭曲與變形,成為翻譯過程中源語與目的語互通的一道屏障。謝振天在《譯介學導論》中指出,“文化意象的傳遞,實際上反映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譯中如何碰撞、轉換、交流、接受的問題”。因此,譯者必須熟悉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了解不同文化中所承載的思維習慣、歷史習俗、宗教文化等。
余華的《活著》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闡釋人活著的意義。這部小說1998年榮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并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同時還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加州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副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翻譯了這部作品,由藍登書屋出版。白睿文教授對原作和中國文化的尊重以及對翻譯工作的鄭重令人敬佩,他在翻譯過程中十分注重傳遞原作文化語境中的思維習慣、歷史習俗以及宗教文化等文化意象。
由于民族風情與文化背景不同,思維習慣也有其特殊性。中國把天、地、人看作一個統(tǒng)一整體,以“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這就決定了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把宇宙看作一個整體,因此傾向于從總體上分析事物特征。而西方思維方式則認為人與宇宙處于矛盾對立中,因此人類的根本任務就是征服自然。余華的《活著》就體現(xiàn)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維習慣。如:
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著糞桶從我跟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xiàn)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2]。
“女人吆喝孩子”、“男人挑著糞桶”伴著“寧靜的田野”與“逐漸退去的霞光”是如此地和諧,完全就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場景。
The sound of mothers calling their children home began to subside as a man carrying a load of manure walked past me.The bamboo pole he used to support the load squeaked as he went by.Gradually,the fields surrendered to silence.All around there appeared a kind of haze as the glow of dusk slowly dissolved[1].
白睿文在翻譯過程中,盡力將這種和諧場景帶給異質文化讀者,分別用了三個表示伴隨動作的“as”將“mothers calling their children home”和“a man carrying a load of manure”,竹竿“squeaked”和 男人“went by”以及“there appeared a kind of haze”和“the glow of dusk slowly dissolved”融合一體,形成一幅寧靜、祥和的畫面。如若單獨翻譯句子,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意象是無法傳遞的。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中,雖有戰(zhàn)亂頻繁,然而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匯集各民族文化的中華文化可謂源源不斷、一脈相承。這樣的歷史,既沉積了寶貴的文化傳統(tǒng)與習俗,也積累了大量文化糟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西方文化的搖籃是古希臘,其發(fā)展過程中從其他文化吸取了豐富營養(yǎng),經過幾次斷層、中心轉移,復興過程中拋棄糟粕和包袱,甩掉了一定的羈絆和束縛?!凹蕹鋈サ呐畠簼姵鋈サ乃笔侵袊鴼v史風俗遺留下來的思想,這對不熟悉中國文化的異質文化讀者來說或許是不可思議的。
可是想想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鳳霞早就是二喜的人了,不能在家里呆的太久[2]。
But when I thought about it,I knew that a daughter married off was just like a pail of water that had been dumped out.Fengxia already belonged to Erxi,and I knew she wouldn’t be able to stay too long[1].
白睿文采用意譯方法傳遞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中國這句話包涵了父母的無奈與不舍以及對夫家的囑托。而“a daughter married off just like a pail of water that had been dumped out”對于外國讀者來說未免太無情了,這種在沉淀了幾千年的文化中形成的習俗是很難讓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產生共鳴的,因此只能通過意譯。
又如,“風水”、“記工分”等中國歷史中特有的文化意象更難以傳遞。
隊長陪著城里請來的風水先生在村里轉悠開了,說是要找一塊風水寶地煮鋼鐵[1]。
...the team leader accompanied the town fengshui expert on a leisurely stroll around the village.He wanted to find an ideal spot with perfect fengshui to smelt iron.(Berry,2003:105)
(Fengshui,also known as geomancy,is the Chinese art of determining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a house,tomb,office,etc.,that will have the greates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n individual,family or company that uses it.)
村里人下地干活開始記工分了……[2]
When the other villagers went down to the fields to work,they started to keep track of work points[1].
(Work points,a unit indicating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abor performed and the amount of payment earned in rural communes.)
白睿文通過音譯加腳注的方式將“風水”意象盡力轉達給外國讀者,而“風水”在中國文化中關乎“運氣”,與住宅、選址、修墳造墓有關,是一門復雜高深的學問。對“記工分”這種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政策,采用了意譯和腳注的方法將中國文化傳遞到異質文化中。由此可見,翻譯中的文化意象傳遞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
中西方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宗教與宗教文化。中國多種宗教并存,它們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儒教核心是仁愛,強調人與人和諧相處;道教認為“道”是萬物之源,強調煉丹等養(yǎng)生之術;而佛教強調眾生平等、前生來世和因果報應,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主張,本質上是與世無爭的出世之教。西方人則信仰上帝,基督教是他們最主要的宗教,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間萬物,是至高無上的?!痘钪分械母YF認為自己這輩子能娶到家珍這樣的好女人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這是符合佛教中“因果報應”說法的:
我女人家珍當然知道我在城里這些花花綠綠的事,家珍是個好女人,我這輩子能娶上這么一個賢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輩子換來的[2]。
My wife,Jiazhen,of course knew my“colorful”romps in the city.Jiazhen was a good woman.For me to have had the good fortune to marry such a virtuous person in this life must have been repayment for having been a barking dog in the last[1].
佛教認為不但有前世,還有來生。前世修煉會換得今生富貴平安,今生的苦難也會換得來生幸福安康:
我對爹娘的墳說:“有慶要來了,你們待他好一點,他活著時我對他不好,你們就替我多疼疼他?!盵2]
I placed his body down into the pit I had dug and told my parents,who were buried beside him,“Youqing’s coming.You’ll have to take care of him.When he was alive I was never good to him.You’ll have to love him for me”[1].
福貴希望有慶來生能開心快樂,托已埋在墳里的父母來照顧、心疼兒子有慶。這便是佛家對來生的寄托。白睿文用直譯方式,成功傳遞了“前世”、“今生”、“來世”等宗教思想。
譯介學關注翻譯作為人類一種跨文化交流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獨特價值與意義,著重文化交流與研究,把翻譯作為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對象來進行分析、評述?!痘钪诽N涵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意象,這些文化意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沉淀與積累。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性與譯者主觀的影響,這些文化意象的傳遞出現(xiàn)困難與困惑。通過異化加注可幫助譯文讀者了解吸收異國文化,并盡力使原文形象得以保留,傳遞出異域情調,達到文化保真效果,起到文化譯介作用,使讀者通過譯文感受異國文化。然而譯介過程中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多少會發(fā)生遷移、異化等現(xiàn)象。由此可見,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因此,譯者擔負著文化交流的任務,必須辨別文化類同與差異,妥善處理文化意象的移譯。
[1]Michael Berry.To live[M].New York:Random House,2003.
[2]余華.活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3]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謝天振.譯介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成瀅.從譯介學角度看文化翻譯中的幾種文化意象[J].蘭州大學學報,2006(3).
[6]孔鐳.論文學翻譯中文化意象的傳遞——以《魯濱孫漂流記》諸譯本比較分析為例[D].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