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華
(廣東省肇慶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肇慶 526000)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列強對中國侵略的擴大引發(fā)了戊戌變法運動。領導這場運動的康有為等人對世界形勢的認知遠遠超越了洋務運動時期的官員們。不過,國人對其時國家在世界上處境認識深化的表現(xiàn),集中表現(xiàn)在嚴復對人類競爭進化理論體系的引入。
甲午戰(zhàn)后,嚴復對中國處境危機的分析與康有為有所不同,尤其在對中國“精神危機”的認識與康氏有明顯的差異??涤袨檎J為中國“治法文學”極弱,提出了“保教”的主張。嚴復亦認為中國“治法文學”不如西洋,但卻提出了改造中國“治化”的主張。兩人都認為中國在物質和精神力量上均難以與西方抗衡,國家危機意識相當強烈。
嚴復在認識和理論上高于康有為之處在于他1898年翻譯《天演論》一書,把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介紹引入剛遭遇甲午戰(zhàn)敗的中國社會,為國人認識當時國際格局的險惡和中國在國際上處境的危險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1](14)嚴復不僅翻譯介紹了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觀,也向國人介紹傳播達爾文的物種競爭進化理論。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進化論有兩個主要理論指向,一是強調萬物都處于進化過程中,一是進化的動力是競爭。嚴復譯介《天演論》的主要旨趣不在強調萬物進化的必然性,而是重點介紹競爭進化的進化法則,把國際社會解釋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場所。[2](1350-1352)同時大聲疾呼并告誡國人,中國已經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境地。當時,《東方雜志》亦不斷發(fā)表社論,號召國人奮起競爭,挽救國難。該雜志的一篇社論說,國家必須“自存而后能自強”,“天演家物競爭存之旨,莫要于存其所最宜”。但中國“官民”已“不宜于今之世界”。如不改變,必然被淘汰。[3]
嚴復引入競爭進化理論,為當時的中國建構了一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認知自己處境的圖式,很快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第二年,梁啟超根據(jù)這一理論,對當時國際社會的競爭大勢作了頗有影響力的論述。他說:國際上的競爭“有國家之競爭,有國民之競爭”?!皣腋偁帯笔恰皣彬屖蛊淙嗣衽c他國競爭。“國民競爭”是一國之人各自“為其性命財產之關系”而競爭。中國歷史上孔子、墨子、孟子所謂國家之爭就是國家間之競爭。近代以來,歐洲理論家所說,“競爭者進化之母也,戰(zhàn)爭者文明之媒也”,以及指“國民之競爭”。國家競爭的力量單薄,國民競爭的力量強大。國家競爭的時間短,國民的競爭時間長。[4](57)
梁啟超的論述表明他一定程度上受到嚴復譯介《天演論》的影響,認定國家間的競爭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合理性的。同時,梁啟超還認為歷史上中國與歐洲之間形成了兩個差異很大的國體,這兩大差異決定中國與歐洲的競爭形勢完全不同。[4](66-67)
梁啟超把中國國內的統(tǒng)一與世界各國的并立視為同一事物的兩種樣式,從而認為中國古代的大一統(tǒng)優(yōu)于世界各國之間的并立。梁啟超還認為中國是一個無階級的國家,這種無階級也優(yōu)于西方有階級的國家,并以此論證中國古代比西方發(fā)達的原因。但是,梁啟超的這一理論卻不能說明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因此他又解釋因為中國的大一統(tǒng)導致了閉關自守,長期不明白自己與世界處于競爭狀態(tài)的實際情況,從而造成了競爭意識不強。同時,中國又因為無階級而使國內人民缺乏權利意識,導致無對外競爭觀念。但是,近代國際世界的現(xiàn)實則是中國與各國同處于競爭場域,已經由統(tǒng)一而轉化為并立,同時也已經由無階級轉變?yōu)橛须A級的國家。但中國仍然實行統(tǒng)一而無階級的舊制度,這當然不可能有競爭勝利的可能,因而只能以“退步求進步”。也就是說要放棄理論上先進的統(tǒng)一和無階級的制度,以適應國際上有階級的各國并立這種“落后”狀態(tài),中國才有轉弱為強的希望。梁氏的理論體系顯然難以自圓其說,但他說明了當時的中國現(xiàn)狀已與世界競爭格局不相適應,必須改變觀念,把自己看成是國際社會的成員之一,同處國際競爭的場域之中。從這種理論出發(fā),梁氏指出中國如不奮起競爭,就毫無圖存的希望。
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了《論民族競爭之大勢》,對世界是國與國競爭的大勢和中國在這種格局下的處境作了清晰的論述。他說,“帝國主義有兩種”,一種是強大的“民族自移殖于劣弱民族所居之地”,占領其國家,一種是優(yōu)強“民族能以同化力(能化人使之同我謂之同化力)”,同化“劣弱民族”“抹煞其界限”,把弱小民族變成自己的被動統(tǒng)治民族。[5](11)最近三十年以來,經過激烈的民族競爭,“全歐均勢”已經形成,西方人只有到“歐洲以外之天地”去競爭利益。他們在亞洲之競爭已經過第一階段而進入了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競爭的中心就在“中國”。[5](24)這一競爭本質已轉變?yōu)椤澳X力”和“市場”的竟爭?!皻W人”把“中國”“視之與其既得主權之殖民地(如印度新加坡香港菲律賓等)”這同等的殖民也。而且其以“特別不平等之法律”以制中國于“死命”。處于這種“優(yōu)勝劣敗”的境地,“中國民族之前途”已不堪想象。[5](24-29)
梁啟超運用嚴復譯介的社會競爭進化舊論解釋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在這一形勢下的處境,清楚地說明了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途徑,中國已經處在列強在亞洲競爭的中心點之上。并說明列強對中國既進行舊殖民主義式的侵略,又以新殖民主義形式掠奪我中國利權,通過他們制訂的國際市場法則把中國置于劣敗的地位??梢?,這時的梁啟超還是嚴復譯介社會達爾主義理論的宣播者。出于對社會達爾文義競爭進化法則的認知,他們把中國的民族危機觀念推到了最高峰。在這批知識精英的宣傳與影響下,中國開始突破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下觀,逐漸接受了世界各國家為利益而奮力競爭的全新認知,并由此出發(fā)去觀察中國的形勢,產生了競存的強烈意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后,國人對競爭進化觀的認識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變化。他們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人們接受了競爭進化學說的結果,因此對這一理論提出了嚴重的批判。
大戰(zhàn)結束之際,當初連載《天演論》的《東方雜志》轉而連續(xù)刊登反對社會競爭進化論的文章。其中一篇便是陳長蘅的《進化之真象》。陳在文章中指出,進化有天演進化與人演進化。并說天演進化的法則是“最適者生存”,人演進化之法則“最適者生存”,“最善者”更應“生存”。演變結果會導致最“適”者逐漸變成最“善”者。[6]因此,陳長蘅主張要人為擴大“人演之范圍”,縮小和改變“天演”進化的趨勢。人為的進化即是按人的意志,按照“較豐富康強,較高尚文明,較公正純善,較自由快樂,較完全美滿,較光榮神圣”的道德進化,這就能合“個人生活與共同生活”日益變得美好。這是一種求“善”的“進化”。[7]從理論上講,“惡”是指排斥他人,謀求利己,“善”指利于他人求得共同發(fā)展。“為善”的進化就是謀求大家共同發(fā)展,人的進化。按照這一見解,進化就不應有競爭進化,而要走中國傳統(tǒng)的尚同之路,這就在理論上否定了嚴復譯介的競爭進化學說。
杜亞泉在大戰(zhàn)即將結束時已提出一種預言,他說“未來世界”決不會繼續(xù)“現(xiàn)世界”的道路,不會在“現(xiàn)世界”之上進步,而會對現(xiàn)世界加以轉換,甚至“反動”。凡是考慮“未來生活”的人都要對這一點“加以注意”。如果仍然把“世界”理解為弱肉強食之世界,崇尚“金錢萬能”的世界,埋沒“良心”,把“精力”“身、命”都全部放進“自由競爭之旋渦中”,等到世界形勢一變,國人就將悔之晚矣吾。[8]杜亞泉這一論述指明,正是因為世界各國奉行競爭進化法則,才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慘禍,從而證明了競爭進化觀的錯誤。他還指出了這種弱肉強食的國際關系不會長期存在,必然發(fā)生反向轉化。
梁啟超在大戰(zhàn)結束之初游歷歐洲,寫下歐游游記,在游記中他對先前十分推崇的競爭進化學說的態(tài)度一變而為堅決否定。他指出:尼采把“剿絕弱者”視為人的天職,是“世界之進化”的需要。“達爾文的生物學”就是尼采理論的基礎,這種理論一時適合了“當代人的心理”,因此個人“崇拜勢力”、“崇拜黃金”被視為“天經地義”。國家則提倡“軍國主義”,“帝國主義”,而且視為“最時髦”政策方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的原因實際就在于此。[9](16)梁啟超雖然沒有直接否定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原則,但他實際上對當年由嚴復引介的,他自己也廣為宣揚的競爭進化論進行了理論上的批判?!渡倌曛袊冯s志刊載了魏嗣鑾《人類進化的各面觀》一文,更明確指出一戰(zhàn)“以前,達爾文的學說”受到全“世界”的歡迎,造成了“弱肉強食,生存競爭”的觀念成為人們的普照遍觀念,因此導致了了國與國之間為自己的利益奮起沖突,最終導致大戰(zhàn)發(fā)生。[10]曾經是北洋政府總統(tǒng)的徐世昌亦著書立說,對競爭進化論進行批判。他在書中指出,西方文明都視“競爭”為世界進步的原因,“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論”就是西方這種觀念的“代表”。在這種文明之中,“國家與國民”,都會走上“功利主義”的道路。正是這種“主義”之間的沖突,導致了“歐洲大戰(zhàn)之慘禍”。[11](130)對競爭進化論造成世界大戰(zhàn),蔡元培也作論述,他說:由于有達爾文“物競爭存,優(yōu)勝劣敗”的理論學說,德國哲學家尼采就應根據(jù)其學說來教導人民,使西方人都以為“汰弱存強為人類進化之公理”,認為“強者”憐憫弱者”是一種為“奴隸”著想的道德。德國的統(tǒng)治者就用尼采的學說認識國際關系,所以產生了“軍國主義”。[12](4)
在理論上,達爾文物種進化的競爭原則是否能夠直接引入社會理論是值得懷疑的,但是,康有為等人把嚴復譯介的社會競爭進化觀作為分析國際關系理論,確實為中國人提供一個認識世界的新觀念,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有利于國人認清中國在國際關系中的危險處境,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應該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資本主義國家間惡性競爭的結果。達爾文的競爭進化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作出解釋。因為如此,當時中國學術界和政界人士把戰(zhàn)爭歸于競爭進化學說,對競爭進化論加以全面否定,同時希望戰(zhàn)后國際之間消除利益之競爭,以求實現(xiàn)永久的世界和平。思想界于是拋棄競爭進化,認同互助進化論。
杜亞泉1915年在《東方雜志》發(fā)表了《社會協(xié)力主義》一文,指出“競爭與協(xié)力”,是完全相反的理論,講“協(xié)力”者追求共同利益,講“競爭”者則將產生利害沖突?!皣抑髁x者”認同“政治上之關系”或“民族”關系所構成的國家?!捌胶椭髁x者”則贊成以“全體人類為界”,而不分國界。世界發(fā)展到當時的時代,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已形成“國民之協(xié)力,進而為人類之協(xié)力”路向。因此,處在這一時代,中國人應在“確保國民之協(xié)力”時,進一步謀求“人類之協(xié)力”,這是“二十世紀”之大趨勢。[13]杜亞泉的觀點發(fā)表在關心世界大勢的《東方志雜》上,應很有代表性,說明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對國際關系格局的看法已開始轉變,已開始認為20世紀全世界的國家關系將發(fā)生重大變化,世界各個國家將由過去為利益競爭的取向轉為爭取以人類為界而不是以國家為界的永久和平的取向。
由于有上述認知取向的變化,在這個時段,中國知識份子開始對社會主義理論加以關注。《東方雜志》轉載了劉大鈞的《社會主義》,該文對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加以分析,并從中引出了自己的論斷,他說資本主義社會正面臨“滅亡之道”,其最核心的問題是資本為“私人所有”,因而帶來了“今日社會之弊”。而社會主義的目標則是要使資本“全為社會所公有”,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最善”道路是階級斗爭。[14]文章中還介紹了各種社會主義派別的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經過階級斗爭實現(xiàn)財產公有制理論也有相對準確的介紹。其他人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則大多是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社會改造思想,包括基督教社會主義、克魯泡特金無政府共產主義等。許多人對俄國社會主義革命認識不清楚,并不以社會主義稱之,而說它是過激主義。[15]這些西方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并不一致,但都強調社會平等、公正、和平,反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進化觀。
1919年,李石曾翻譯了克魯泡特金《互助論》一文,《東方雜志》在是年5月加以連載。李石曾在譯者《弁言》中說:他翻譯此文“非僅欲以此”完成朋友交給的文責,主要意旨在鑒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教訓”已證明“互助與競爭”之優(yōu)劣。國人不能再忽視《互助論》的重大理論意義。[16]它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證明國際競爭必然導致戰(zhàn)爭,中國須明白這一道理,拋棄競爭進化觀,贊同克魯泡特金的互助進化論,共謀世界和平。蔡元培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協(xié)約國是為公理而戰(zhàn),因而能夠戰(zhàn)勝德國。這一歷史事實也證明了在國際上“應用互助主義”,使“人道主義”得以發(fā)揚。[12](4)此時,孫中山也在建構互助進化理論體系,他把世界的進化劃分為“物質進化”、“物種進化”和“人類進化”三個時期,并指出“物種進化”才以“競爭”為法則,“人類競化”則依靠互助為動力。[17](141)孫中山理論也源自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他說:世界上存在著三大問題,一是“國際戰(zhàn)爭”,一是“商業(yè)戰(zhàn)爭”,一是“階級戰(zhàn)爭”。他認為解決這三個大問題的根本方法不是達爾文的競爭進化論,“在互助,不在于競爭”。[17](334)上述分析表明,當時的文化人和政論家都認定互助進化與競爭進化之間存在水火不容的關系,為實現(xiàn)人類的真進化就必須用互助論進化理論取代競爭進化理論。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知識份子認識國際關系的理論已發(fā)生了重大轉向,對中國人民認識國際關系格局,理解影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的因素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實現(xiàn)世界和平當然需要國家之間的互助,但當時知識分子理解的國家互助并不是國際之間平等互利的共謀發(fā)展,而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消除國界的天下大同理想。按他們的理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協(xié)約國戰(zhàn)勝同盟國是人類普遍認同的公理戰(zhàn)勝了強權。吸取這一歷史教訓,人類將從根本上放棄競爭,熱心國際互助,最終實現(xiàn)世界大同。巴黎和會召開前夕,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在國會講演中提出了處理戰(zhàn)后國際問題的十四條宣言,宣言反對“秘密外交”,倡導建立“國際聯(lián)盟”的組織來保證世界各國的“自由”和“主權”完整,以及國際上無論大國小國,都能享有平等“利權”等主張。[18]威爾遜發(fā)表此宣言目的是要保證在戰(zhàn)后美國的最大利益得以實現(xiàn)。但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卻普遍在中國古代大同觀念思想下去理解威爾遜的宣言。當時影響面很大的《申報》等一些大報都發(fā)表文章贊揚威爾遜宣言,認為依照他的宣言,就能實現(xiàn)“世界平民主義”,就能達成“永久和平之目的”。[19]這個愿望實現(xiàn)后,中國就會成為和平世界的平等一員,1840年以來,帝國主義給中國的一切不公正待遇都將自然消失。[20]世界各國將不再追求“功利”,一心“造成文明進步”,全世界都遵守共同認可的“條約”,自覺“取消種種特別之規(guī)定”,這樣就可以造成永久的世界和平。[21]
上述大同理想被一些學者表述得更加美好。梁啟超就曾說大戰(zhàn)后由美國倡導,即將建立的國際聯(lián)盟必然成為“二十世紀”最有光彩事物,巴黎和會一定能夠使這種體現(xiàn)“人類大合同,大進化”“國際同盟”的基礎加以構筑。中國只要能“光明正大”地參加國際事務,就能在這面“正義人道”的“旗幟下”強大起來,過去的一切受侵略的問題都可以從根本上消除。[22]他說,“國際同盟”就是實現(xiàn)未來光明的“世界大同”的最重要的“手段”。[23]領導國民外交協(xié)會的林長民等著名人士在評論國際聯(lián)盟時也說,中國人歷來“愛和平”,古代就有“世界大同”的理想,如今遇到這種有重大意義的和會,十分希望中國能夠參與其中,推進這一大業(yè),以便從根本上“鏟除世界禍亂”的根源,以造成“永久太平”。[24]上述說法盡管各不相同,但都希望由此實現(xiàn)理想的天下大同,使中國由1840年以來被動強加的一切不平等待遇徹底解除。對這一愿望,蔡元培在第一次大戰(zhàn)結束前就明確表述過,他說,我們對現(xiàn)在的國家組織,都不“滿意”,現(xiàn)在的國家必將被人類全體平等相處的世界組織取代。他舉出已經出現(xiàn)在世界的“紅十字會”、“各國工會”和“思想學術”這些沒有國界的事業(yè),說明人類正在走世界“大同”。將來實現(xiàn)“理想之世界”不難想象。[25](27)陳獨秀則在當時提出了破國家偶像的見解。他說國家也是一種偶像,世界上正是因為有“國家”,才造成了“國際競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國家“偶像在那里作怪”的結果。他要求各國的人民拋棄國家“偶像”,認識“世界大同的真理”,去求“真正和平的幸?!?。[26]對大同理想,李大釗在巴黎和會召開前也有典型說法。他認為只要巴黎和會能變成“世界的議會”,國際仲裁裁判轉化為“世界法庭”,建立起“國際警察”,再把國際聯(lián)盟發(fā)展為“世界的行政機關”,就能把種界國界“完全打破”。這樣我們人類全體期盼的“世界大同”理想就實現(xiàn)了。[27]李大釗肯定說,現(xiàn)在人群的進化,都在“沿著一條線走”,目的地就是“世界大同”。[27](131)這些言論出現(xià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李大釗這時盡管已經一定程度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影響,但他的理想仍然是無種族,無國界,人類全體平等相處的天下大同。
上述理想是中國文化中天下大同觀念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表現(xiàn)。在大戰(zhàn)結束后,經過媒體的宣傳,很快就轉化成了中國人的共識。在民眾慶祝協(xié)約國勝利的各種活動中,到處響徹著“公理戰(zhàn)勝強權”的口號,這一口號的內在精神就來源于天下大同主義的理想。各地官方和民間共同慶祝大戰(zhàn)中協(xié)約國的勝利,形成了普天同慶的氛圍?!渡陥蟆吩谠u論上海的慶?;顒訒r指出:昨日以來,上海慶典的盛況,實為“前此所未有”。這次“公理與暴力之戰(zhàn)”,協(xié)約國的勝利,不是“武力”戰(zhàn)勝,而是“公理與人道”的勝利。戰(zhàn)爭的結果使“民治主義”得以發(fā)揚,“世界永久和平”得以實現(xiàn),其意義遠遠不是平常戰(zhàn)爭以武力“克敵奏凱”可比?!拔淞Α眲倮皇莿倮叩膭倮?“公理與人道戰(zhàn)勝”,則是人類全體的“勝利”,因此只要是“有生之靈”都在加以慶祝。[28]這種理解說明,中國人之所以空前熱烈地慶祝協(xié)約國的勝利,原因在于當時的人們所理解的協(xié)約國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本質上是再造天下太平之戰(zhàn)。在他們的心目中,“公理與人道戰(zhàn)勝”,就是普世太平,天下大同理想的徹底實現(xiàn)。嚴復譯介的競爭進化學說已經被徹底否定了。這對中國人認識世界形勢造成的影響顯然是負面的。
甲午慘敗給中國帶來的危機促使嚴復譯介《天演論》,其鼓吹的競爭進化論給國人指明以競爭謀利、奮起爭存的天演圖式,并深為國人服膺。在此氛圍中,中國傳統(tǒng)天下觀逐步消解,現(xiàn)代國家觀念日益凸顯并一度空前強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后,此種國家意識發(fā)生了深刻的變異,當初竭力推崇競爭進化論,并以此證明中國處境危殆的文化人轉而對這一理論提出了否定性的評判,他們將一戰(zhàn)之禍歸罪于競爭進化學說,指出為避免戰(zhàn)爭就須以互助論進化觀取代競爭進化論。此種氛圍消解了甲午戰(zhàn)后《天演論》所倡導的競爭進化論下凸顯的國家觀。一戰(zhàn)協(xié)約國的勝利和巴黎和會的召開,更讓中國文化人倍受鼓舞,認為世界大同即將實現(xiàn),處于大同世界的各國將以公理為準則,不再追求本國利益,均會非功利地謀求世界全體平等、公正的共同幸福。中國在此世界不僅不會再受壓迫欺辱,而且1840年以來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都將自然解除。在此類理想氛圍中,鴉片戰(zhàn)爭之后傳統(tǒng)天下觀逐步消解基礎上形成的現(xiàn)代性國家觀念,以及甲午戰(zhàn)爭激起的中國奮起求強的意識已大為淡化,很大程度上已被較天下觀更古老的大同理想所替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悖離了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態(tài)。
[1]嚴復譯.天演論·復按[A].劉夢溪主編.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典(嚴復卷)[Z].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嚴復.天演論·復按[A].王栻主編.嚴復集(第五冊)[Z].中華書局,1986.
[3]社說.自存篇[J].東方雜志,第二卷第五期,1905-06.
[4]梁啟超.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A].飲冰室合集(1)飲冰室文集之四[Z].中華書局,1989.
[5]梁啟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A].飲冰室合集(2)飲冰室文集之十[Z].中華書局,1989.
[6]陳長蘅.進化之真象[J].東方雜志,第16卷第號,1919-01.
[7]陳長蘅.進化之真象(續(xù))[J].東方雜志,第16卷第2號,1919-02.
[8]傖父.對于未來世界之準備如何[J].東主雜志,第15卷第10期,1918-10.
[9]梁啟超游記[M].東方出版社,2006.
[10]魏嗣鑾.人類進化的各面觀[J].少年中國,第一卷第一期,1919-07.
[11]徐世昌.歐戰(zhàn)后之中國[A].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資料叢刊第一輯[Z].文海出版社,1966.
[12]蔡元培.我之歐戰(zhàn)觀[A].蔡元培全集(第三卷)[Z].中華書局,1984.
[13]傖父.社會協(xié)力主義[J].東主雜志,第十二卷第一號,1915-01.
[14]劉大鈞.社會主義[J].東方雜志,第十五卷第十一號,1918-11.
[15]羅羅譯.過激主義及其失敗[J].東方雜志,第十六卷五號,1919-05.君實譯.過激主義與民主主義之對抗[J].東方雜志,第十六卷第八號,1919-08.
[16]李石曾譯.互助論(弁言)[J].東方雜志,第十六卷第五號,1919-05.
[17]建國方略之一·心理建設[A].孫中山選集(上)[Z].人民出版社,1956.
[18]王繩武主編.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Z].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
[19]組織國際和平研究會[N].申報,1918-12 -07.
[20]中國與和平會議[N].申報,1918-12 -07.
[21]中國與和平會議(續(xù))[N].申報,1918-12 -08.
[22]梁任公敬告友邦當局[N].申報,1918-11-17.
[23]梁啟超:.國際同盟與中國[J].東方雜志,第16卷第2號,1919-02.
[24]國民外交協(xié)會之外交意見書[N].晨報,1919-05-02.
[25]蔡元培.在清華學校高等專科演說詞[A].蔡元培全集(第三卷)[Z].中華書局,1984.
[26]陳獨秀.偶像破壞論[J].新青年,第5卷第2號,1918-08.
[27]李大釗.聯(lián)治主義與世界組織[A].李大釗選集[Z].人民出版社,1959.
[28]庸.三日間之大慶祝[N].申報,19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