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劉基與高明關(guān)系考

2012-03-19 11:03:26蔡克驕
關(guān)鍵詞:行省劉基浙東

蔡克驕

(溫州大學(xué)法政學(xué)院,浙江溫州 325035)

劉基與高明關(guān)系考

蔡克驕

(溫州大學(xué)法政學(xué)院,浙江溫州 325035)

現(xiàn)已知史料沒有劉基與高明在出仕之前結(jié)交的記載。兩人的交往可分為處州時期:至正七年(1347年)到至正八年(1348年);杭州時期:至正八年(1348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溫州、臺州和慶元時期:至正十一年(1351年)到至正十三(1353年);紹興時期:至正十四年(1354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退隱以后: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后。對兩人交往的考證表明:對事業(yè)生活,劉基受永嘉事功學(xué)派的影響,重事功;高明是程朱理學(xué)的信奉者,否定事功。對方國珍,劉基主張“宜捕而斬之”;高明的態(tài)度則相對溫和。對元朝,劉基審時度勢,投至朱元璋麾下;而高明選擇了為元王朝盡忠盡節(jié)。

元朝;劉基;高明

劉基(1311 – 1375年)字伯溫,處州青田人①劉基故里南田武陽村今屬溫州文成縣.。高明(1306 – 1360年)②高則誠生卒年有多種說法, 本文生年從黃仕忠說. 參見: 黃仕忠. 《琵琶記》研究[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卒年從徐永明說. 參見: 文獻[6].,字則誠,溫州瑞安人。兩人都是元朝末年浙東著名的士大夫。元末浙東士大夫群體在當(dāng)時政治、文化上的作用,特別是在元明易代過程中的作用,令研究者頗為關(guān)注。劉基與高明的關(guān)系也常被人論及,近年呂立漢《千古人豪——劉基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周松芳《自負一代文宗——劉基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和萬晴川《傳奇之祖——高明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書中都有提及,但都著墨不多,且有尚未梳理清楚之處。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對劉基與高明二人的關(guān)系再作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一、出仕以前

高明自幼心性聰明,進陳氏家塾,自少以博學(xué)稱?!俺栽唬骸瞬幻饕唤?jīng)取第,雖博奚為?’乃自奮讀《春秋》,識圣人筆削大義,屬文操筆立就,一時名公卿皆慕與交?!盵1]258師從烏傷(今義烏市)宿儒黃溍,同門有宋濂、王祎、戴良和陳基等人,漫游于江浙一帶。高明于至正四年(1344年)參加鄉(xiāng)試,次年登進士第,授處州錄事。

劉基也自幼聰穎,14歲入處州路郡庠讀書。時理學(xué)名家玉山(今江西玉山)鄭復(fù)初任處州錄事,劉基便拜其門下求學(xué),后轉(zhuǎn)入鄭復(fù)初修繕的石門書院讀書。至順三年(1332年),劉基赴杭城參加江浙行省鄉(xiāng)試,中第14名舉人。次年,赴大都會試,中第26名進士,授高安縣丞。

現(xiàn)已知史料沒有劉基與高明在出仕之前結(jié)交的記載。劉基23歲中進士,之前他在處州境內(nèi)讀書,未有出游的經(jīng)歷。劉基于1336年赴江西任瑞州高安丞,后任江西行省職官掾史,至1342年秋離任,返浙后“隱居力學(xué)”,而后的確有江東之游,但此時高明已歸里攻舉業(yè)。

二、處州時期

1345年,高明初任處州錄事,在此為官三年,有能聲。高明為處州錄事的時候,還曾親自為一個孝女請求旌表,“覆按得實,以聞次于朝,詔有司具烏頭雙表之制旌表其門”①參見: 宋濂. 麗水陳孝女傳碑[C] // 宋濂. 宋學(xué)士集: 卷十六.;“學(xué)道愛人,治教具修。郡守前憲副使徐公(思讓)敬異之。比滿,不忍聽其去,即學(xué)宮設(shè)絳帳,身率子弟迎君而請業(yè)焉?!雹趨⒁? 高明. 高則誠集[C]. 張憲文, 胡雪岡, 輯校.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下文凡出自該書的文獻都以②××標(biāo)出(××代表頁碼).254弘治《溫州府志》載:“既去,民思之立碑,郡人劉基為文?!盵1]258

高明與劉基初結(jié)交,可能就在高明處州任職期間。1346年,劉基赴京干謁,當(dāng)年秋歸故里,至正八年(1348年),“初寓臨安”[2]50。1347年間劉基正在處州。高明在處州三年,名聲遠播。遠方士大夫,多有問候。如陳基有《送范德輝赴縉云教諭兼簡高則誠》,語云:“到州為謝高書記,日日相思賦索居。”②268謝應(yīng)芳有《送辛明善之縉云監(jiān)稅兼高則誠錄事》,語云:“傳語郡中高錄事,小編求序冠篇端?!雹蹍⒁? 謝應(yīng)芳. 送辛明善之縉云監(jiān)稅兼高則誠錄事[C] // 四部叢刊續(xù)集本, 謝應(yīng)芳. 龜巢集: 卷二.袁華有《寄張師允御史兼柬高則誠錄事》,語云:“還想此時高錄事,定陪驄馬步云衢?!雹?68劉基如在處州,就不會沒有來往。高明離去時,郡民為高明立“去思碑”,不論是郡民請劉基為文,或劉基自愿撰文,都是基于劉基對高明的了解。

郝兆矩《增訂劉伯溫年譜》將劉基“結(jié)交高則誠”,系于至正八年(1348年),認(rèn)為劉基該年“寓杭州,為江浙行省儒學(xué)副提舉?!盵2]50“時高明已任行省掾史?!盵2]51兩人同在杭州有機會結(jié)識。雖從劉基寫碑文的時間來看,至正七年和至正八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至正七年兩人同在處州時結(jié)交的可能性更大。劉基熟識高明,了解高明在處州的事跡才樂意為郡民執(zhí)筆“去思碑”。

呂立漢先也以為劉基寫此“碑文”時應(yīng)在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任上,并以此事推論劉基任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是在至正七年之前。其所依據(jù)的是劉基為張雨所作的墓志銘,其中有這樣的話:“至正乙酉,基以提舉儒學(xué)備員江浙”[3]18,至正乙酉即至正五年(1345年)。他后來又考訂“乙酉”為“己丑”之誤,“至正己丑”即至正九年(1349年),該年劉基任職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3]75。如“去思碑”作于劉基任職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以后,那就是在高明去職兩年后了,那似乎又晚了點。況且呂立漢還認(rèn)為劉基之復(fù)出,任職江浙儒學(xué)提舉,與高明的薦舉有關(guān)[3]77。因此,劉基與高明的初次結(jié)交應(yīng)該被定為至正七年(1347年)。

三、杭州時期

至正八年(1348年),劉基寓居杭州。初居杭州,劉基認(rèn)識的士大夫不多,開始有意廣交在杭士大夫。這事在他所撰的《劉顯仁墓志銘》中可知:“至正八年,予初寓臨安,交友未盡識也。求士于天臺陶中立得四明劉顯仁焉。與之交,侃侃如也?!雹軈⒁? 劉基. 劉基集[C]. 林家驪, 點校.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9. 下文凡出自該書的文獻都以④××標(biāo)出(××代表頁碼).182而高明恰在這年被辟江浙行省掾。行省掾就是行省長官的屬吏,多由行省長官自行辟舉。高明在處州有能聲,受到行省官員的關(guān)注。蘇天爵在至正七年(1347年)出任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初到杭州,他就開始網(wǎng)羅人才。楊維楨《送沙可學(xué)序》云:“某年某官來總行省事。求從事掾之賢能者。首得一人,曰沙可學(xué)氏,又得一人焉,曰高則誠氏,又得一人焉,曰葛元哲氏。三人者用而浙稱洽?!雹?54這蘇天爵恰是至正五年會試的考官之一,與高明還有師生之誼,高明到任,與其關(guān)系融洽,蘇天爵的文集《滋溪文稿》就是此時由高明和葛元哲幫他編定的。蘇天爵得到高明等人為助手,行政事務(wù)處理得得心應(yīng)手,第二年(至正九年,1349年)便被召為大都路總管,到京師任職去了。

葛元哲,江西臨川人,劉基在高安任職時就已與他結(jié)為好友。呂立漢認(rèn)為劉基的復(fù)出,任江浙行省儒學(xué)副提舉,是高明、葛元哲向蘇天爵推薦的結(jié)果,這是很有見地的。

蘇天爵至正九年冬天調(diào)任大都路總管,僚屬們以詩為其餞行,相約以“霖雨思賢佐,丹青憶老臣”為韻。劉基與高明都有詩作,劉基的詩是《送蘇參政除大都路總管序并詩》④95,高明的詩是《送蘇伯修參政之京兆尹任三首》②44。蘇天爵離任后,樊執(zhí)敬于至正十年(1350年)三月授江浙行省參知政事,高明從參政樊執(zhí)敬核實平江圩田,蠲租米無征者十萬石。期間常往來蘇杭之間。

至正十一年(1351年)正月,元廷命江浙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率軍討伐方國珍。方國珍,臺州黃巖人,世以販鹽浮海為生。至正八年(1348年)十一月在臺州起事,侵?jǐn)_浙東。至正九年,江浙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率兵討伐,因不諳海事,兵敗被俘,方國珍脅使他上書朝廷,請求招降。朝廷準(zhǔn)行,授定海尉。至正十年十二月,方國珍復(fù)叛入海,攻掠溫州等沿海郡邑。于是朝廷再次討伐,此次討伐,行省官員頗為重視,選擇“知海濱事”的高明從軍。趙汸記其事云:“俄臺民弄兵城邑,驅(qū)丁壯,集其徒海浦,連巨艦數(shù)百自固。帥閫吏勿能治。有旨行省總諸郡兵平之。省臣謂君(指高明)溫人,知海濱事,擇以自從。君亦庶幾因得自效?!雹?55因高明是溫州人,了解浙南沿海的地理與民情,孛羅帖木兒調(diào)其為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府參軍。

高明從軍離開杭州當(dāng)在至正十一年的二月,劉基此時仍在杭州,高明出發(fā)時,劉基有《從軍詩五首送高則誠南征》為其送行,期待著高明能馬到功成④339。

周松芳《自負一代文宗——劉基研究》云:“高明以熟悉海濱事隨軍南征,當(dāng)是往慶元?!辈⒁齽⒒娫疲骸叭プ舆€故鄉(xiāng),悲喜集里鄰。荷鍤啟瓦礫,再荷天地仁。”后說:“劉基在杭送行好友南歸,是設(shè)想自己不久將辭歸故鄉(xiāng),還是高則誠以南征之故歸故鄉(xiāng)呢?待考?!盵4]

其實此處只要參閱趙汸《送高則誠歸永嘉序》:“省臣謂君(指則誠)溫人,知海濱事,擇以自從。君亦庶幾因得自效。時浙東帥達公以除兇為己任,一見君歡然?!雹?55就可知,高明此次南征不是到慶元,而是到溫州。“浙東帥達公”即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泰不華。周松芳說到:“以泰不華諗知賊情狀,遷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分兵于溫州。”[5]“一見君歡然”當(dāng)然是在溫州相見。劉基詩是送別詩,“去子還故鄉(xiāng)”當(dāng)然是指高明回溫州。

四、溫州、臺州、慶元時期

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打算聯(lián)合浙東道宣慰使泰不華,分兩路南北夾攻方國珍。時孛羅帖木兒“總兵至慶元”,泰不華“分兵于溫州”[5]。原以為這次討伐應(yīng)是手到擒來,但南北兩路都不順利。至正十一年六月,孛羅帖木兒先期至大閭洋,方國珍夜率勁卒縱火鼓噪,官軍不戰(zhàn)而潰,赴水死者過半。孛羅帖木兒被執(zhí),反為方國珍飾辭上聞。在溫州的泰不華“以除兇為己任”②255,見到高明的到來很高興。但高明卻“以論事不合,避不治文書”,以致“師出逾三時,卒煩大臣自京師來,以上意撫之而后定”①“三時”各家未有解說, 或可用周之玙《農(nóng)圃六書·占候·五月占》: “夏至后半月為三時”解, 有待證之于方家.。七月,元廷命大司農(nóng)達識帖木兒及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樊執(zhí)敬一同前往招安,再授方國珍官職乃罷。高明則任滿還省,請求辭職回鄉(xiāng)。

前方的戰(zhàn)事完全出乎劉基的預(yù)料,加上仕途的不順(建言監(jiān)察御史失職事,為臺憲所沮;與當(dāng)年同辟為江西行省掾的錢士能,九年間已相差五等)、多位好友(高明、葛元哲、鄭士亨、熊文彥等)離杭、身體又得病臥床,該年冬劉基托病辭去儒學(xué)副提舉回到處州青田。

方國珍受降后,泰不華被遷任臺州路達魯花赤。至正十二年(1352年)初,方國珍復(fù)入海以叛,殺泰不華于臺州海上。元江浙行省重新啟用劉基與高明,兩人先后被任為浙東元帥府都事。浙東元帥府即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治所在慶元,時任浙東元帥府元帥的是納琳哈喇。

劉基到任,即與元帥納琳哈喇謀劃城防工事,后作有《慶元路新城碑》④178。四月,到臺州,這里是抗擊方國珍的最前線,浙東元帥府副使石抹宜孫設(shè)分府于此。八月,到溫州,作有《壬辰歲八月自臺州之永嘉度蒼嶺》、《在永嘉作》等詩。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方國珍復(fù)降。三月,朝廷命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兒和江南行臺御史左答納失里招諭方國珍,劉基也由浙東元帥府都事改任江浙行省都事,隨之到臺州。十月,方國珍不受朝廷任命,劉基建議“宜捕而斬之”,朝廷認(rèn)為劉基所議“傷朝廷好生之德,且擅作威?!保枰愿锫毺幏諿2]74。劉基離臺州歸里。

高明到慶元任都事時間應(yīng)在至正十二年秋以后,此前他尚在紹興路判官任上,旋又轉(zhuǎn)為慶元路推官,管刑獄之事?!八拿髑羰聼o驗,悉多冤。明治之,操縱允當(dāng),囹圄一空,郡稱神明?!盵1]259

至正十一年到十三年間,劉基、高明來往于浙東慶元、臺州、溫州各地,兩人或有可能同時在一地的機會,劉基還可能一度道經(jīng)高明的故鄉(xiāng)(劉基可能到過平陽,從臺州往返平陽路經(jīng)高明家鄉(xiāng)瑞安閣巷),政務(wù)軍務(wù)繁忙,有可能擦肩而過,都沒有留下有關(guān)他們接觸的文字信息。

五、紹興時期

至正十四年(1354年)至十六年(1356年)間,劉基與高明又在紹興相聚。至正十三年,劉基家鄉(xiāng)山寇作亂,十四年春,劉基攜家眷避地紹興。而此時高明也已調(diào)任江南行臺掾,任所在紹興。劉基在紹興寓居城南南園,與寶林教寺近,常與寺僧唱和。據(jù)《劉基集》有《題山水圖為寶林衍上人作》、《次韻和新羅嚴(yán)上人見寄二首》、《重用韻答嚴(yán)上人》、《仍用韻酬衍上人》等,大致作于至正十四年秋。而該年十月,高明于紹興寶林寺作有《唐賢首祖師墨跡跋》②15,可見劉基與高明有同時在紹興的可能。劉基與高明有詩文唱和,高明作《雨中》詩,劉基有《次韻高則誠雨中詩三首》。呂立漢和周松芳兩人的《劉基年譜》都沒有將劉基此三首詩系年,在各自的《劉基傳》中敘述劉基生平時也未提及該詩作于何時何地。我們從該詩其三的“吳苑西風(fēng)禾黍黃,越鄉(xiāng)倦客葛衣涼。”④482句看,可知該詩應(yīng)是某年秋天作于紹興。吳苑、越鄉(xiāng)可能泛指江南,也可能分指蘇州和紹興,(吳苑,即吳王之苑。故址在今江蘇蘇州市西南。高明當(dāng)時可能在蘇州。)其“越鄉(xiāng)倦客”,應(yīng)是劉基自況無疑。

至正十六年(1356年)年2月,劉基復(fù)為江浙行省都事,離開紹興赴杭。而高明則以“數(shù)忤權(quán)勢,謝病去”[1]258,但仍居紹興,不久朝廷對他有翰林院典籍官的授職。至正十七年(1357年)他與慈溪定水教忠報德禪寺釋來復(fù)交往,釋來復(fù)所輯的《澹游集》中有高明的詩、信札及小傳[6]。

六、退隱以后

劉基此次復(fù)出后,入石抹宜孫幕,因石抹宜孫升任行樞密院判官,劉基改任行樞密院經(jīng)歷,與石抹宜孫守處州。至正十八年(1358年),劉基升任江浙行省郎中,年底因執(zhí)政者抑其軍功,乃憤而辭官歸里,隱居家鄉(xiāng)南田山中,作《郁離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高明除福建行省都事,道經(jīng)慶元被方國珍攔下,強留幕中,力辭不從,又以禮延教弟子,亦不就,隱居四明櫟社,創(chuàng)作《琵琶記》。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應(yīng)朱元璋之聘,與宋濂、章溢和葉琛赴金陵。同年,朱元璋征召高明,高明以疾辭。有論者以為朱元璋是通過高明的同門宋濂、王袆或鄉(xiāng)友劉基知道高明其人或他創(chuàng)作的《琵琶記》,這是極有可能的。從時間上來說,應(yīng)是宋濂、劉基被征召到南京后,向朱元璋推薦的可能性較大[6]。

大多論者往往認(rèn)為劉基與高明的思想感情、觀點立場和人生態(tài)度都相似或者接近,但從上述考證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點。

一是由于師從不同,兩人對事業(yè)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劉基師從鄭復(fù)初,鄭復(fù)初為永嘉事功學(xué)派薛季宣的傳人,受永嘉事功之學(xué)的影響,劉基也重事功。如他對方國珍的態(tài)度和后來轉(zhuǎn)投朱元璋,都是想建功立業(yè)。即使他有暫時的辭職或歸隱,那也是為了改換心志,他對功名事業(yè)的追求是矢志不渝的。高明師從黃溍,黃溍是朱熹的四傳弟子,高明是程朱理學(xué)的信奉者。他否定事功,表現(xiàn)在其《題<晨起>詩卷》,贊揚陸游“不以蒿萊廊廟易趣”,“平生所志,又非徒屑屑于事功者”,“又安肯自附權(quán)臣以求進邪?”②10可見其抱負。他認(rèn)為進入官場為“憂患之始”,向往“解吏事歸,得與鄉(xiāng)人子弟講論詩書禮義,以時游赤城、雁蕩諸山,俯澗泉而仰云木”②255的生活。

二是對方國珍的態(tài)度上,劉基反對招撫,主張“宜捕而斬之”。而高明是溫州人,知海濱事,因此被調(diào)入討伐方國珍的軍中,竟與“以除兇為己任”的主帥泰不華觀點不同,“以論事不合,避不治文書”,以致最后還是“以上意撫之而后定”,以秩滿還省垣告歸。在以后的日子里與同為元官的方國珍的關(guān)系上,也不像劉基那么鬧得僵。

三是對元朝和朱元璋的態(tài)度上,劉基和高明,兩人都任元職食元祿。劉基在天下紛爭,元王朝覆亡已成定局之時,毅然出山,投至朱元璋麾下,開始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事業(yè)。而高明,盡管他對元王朝也感到絕望,但他還是選擇了為它盡忠盡節(jié)。高明的最后一任官職是元福建行省都事,在元王朝大勢已去,浙閩一帶局勢混亂之時,高明仍勉為其難,起身赴任。行至慶元,被方國珍攔下,強留幕中,力辭不從,又以禮延教弟子,亦不就。他選擇了一條獨善其身的道路,隱居四明櫟社,以詞曲自娛,創(chuàng)作《琵琶記》。而在接到朱元璋的聘書時,他仍“以疾辭”。這種事一朝為一朝盡忠的思想,在其所撰《華孝子故址記》一文中表露無遺:“孝子晉人,而《志》為齊孝子者,蓋孝子生于晉,長于宋,沒于齊,當(dāng)其一生,天下三易姓。當(dāng)時居朝廷有爵位者,朝事司馬氏夕事劉,朝事劉夕事蕭,恬不以為怪,而孝子奉父一言,七十余年未嘗斯須忘,一至沒身不替。使當(dāng)時有爵位者,其奉君命,恪官守,亦咸若華氏子,則晉不當(dāng)為宋,宋不當(dāng)為齊,而孝子宜不曰齊孝子也?!雹?他對改朝換代之際,官員朝秦暮楚的做法深感痛惡,批評嚴(yán)厲。

最后,關(guān)于高明的卒年,在此再說幾句?!陡邉t誠集》中有一篇《題<青山白云圖>》跋,其中透露一些高明行年的信息:“此余往日在越中錄寄倪君仲權(quán)之詩,今十余年矣,意其不投之苦海,則亦當(dāng)供醬蒙矣。仲權(quán)乃裝潢為卷帙,列于諸名勝間。矧當(dāng)時事轇轕,世方以斯文束高閣,而仲權(quán)于朋友之片言只字亦無遺棄,亦可見其好尚之清,交道之厚,而不為世變所移者也。惜也予之學(xué)問名位,視往日不少加進,徒負故人期待之意耳!展卷一覽,慨嘆不已。因書于左方,以自警云。永嘉高明?!雹?1該《跋》未題年款。倪仲權(quán),四明處士?!栋稀吩啤坝嗤赵谠街兴浖摹?,則高明當(dāng)時應(yīng)在紹興;“予之學(xué)問名位,視往日不少加進,徒負故人期待”,此“往日”與前“往日”都是指高明寄詩之時;從十余年間“學(xué)問名位,不少加進”看,寄詩之時,似應(yīng)是其在中進士出仕為官之后。從高明出仕以后的行跡看,到紹興,是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紹興判官任上①[元]黃溍著《金華先生文集》卷九《紹興筑城記》云: “至正十二年秋, ……僉事禿滿帖穆爾……倡眾大治其羅城. ……而判官高明、推官馮某、王某分督其工程.”。《跋》云“今十余年矣”,就按十年算,也已超過1360年。鑒于尚有明代史料證明,且今頗多學(xué)者仍持高明卒于入明以后說,故筆者以為,高明的卒年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1] 王瓚, 蔡芳. 弘治溫州府志: 卷十: 人物[M]. 胡珠生, 校注.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 2006.

[2] 郝兆矩. 增訂劉伯溫年譜[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3] 呂立漢. 千古人豪: 劉基傳[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 周松芳. 自負一代文宗: 劉基研究[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6: 224-225.

[5] 宋濂, 王濂. 元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6: 3424.

[6] 徐永明. 高則誠生平行實新證[J]. 文學(xué)遺產(chǎn), 2006, (02): 93-98.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u Ji and Gao Ming

CAI Kejiao
(Law and Political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According to exis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re were no concrete records of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Liu Ji and Gao Ming before their official careers.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eriod: Chuzhou Period (from 1347, the Seventh Year of Zhizheg, to 1348, the Eighth Year of Zhizheng), Hangzhou Period (from 1348, the Eighth Year of Zhizheng, to 1351, the Eleventh Year of Zhizheng), Wenzhou, Taizhou and Qingyuan Period (from 1351, the Eleventh Year of Zhizheng, to 1353, the Thirteenth Year of Zhizheng), Shaoxing Period (from 1354, the Fourteenth Year of Zhizheng, to 1356, the Sixteenth Year of Zhizheng), and period after retiring (since 1356, the Eighteenth Year of Zhizheng). Results of research on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show that: while Liu Ji, affected by Yongjia Shigong School (School that believes in career and merits),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career and merits in his life, Gao Ming, advocator of Cheng-Zhu (Cheng Hao, Cheng Yi and Zhu Xi) Neo-Confucianism, refused emphasizing on career and merits in one’s life. As to dealing with case of Fang Guozhen, Liu Ji advocated to catch and kill Fang Guozhen, but Gao Ming’s attitude was relatively moderate. In aspect of loyalty to the Yuan Dynasty, Liu Ji assessed situations of the time and joined the army of Zhu Yuanzhang, but Gao Ming chose keeping loyalty to the Yuan Dynasty.

Yuan Dynasty; Liu Ji; Gao Ming

K247

A

1674-3555(2012)06-0071-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6.01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朱青海)

2011-12-19

蔡克驕(1954- ),男,浙江溫州人,教授,研究方向:歷史學(xué),地方歷史文化

猜你喜歡
行省劉基浙東
教師藝苑/劉基興
知識拓展:元朝的行省制度
劉基隱居考述
清代浙東曲家補考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0
浙東沿海地區(qū)臺風(fēng)脈動風(fēng)速時程模擬研究
西夏遺民也兒吉尼與元末廣西行省的設(shè)置與維持
西夏學(xué)(2018年1期)2018-04-29 09:07:30
公元1—2世紀(jì)羅馬帝國的巡察機制
躁人之死皮皮豬卡通
Thoughts on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and China’s Frontier Governance
浙東“大文學(xué)”思想的綜合探究
———評郭慶財博士《南宋浙東學(xué)派文學(xué)思想研究》一書
巴彦淖尔市| 正蓝旗| 岫岩| 抚松县| 连南| 延安市| 海阳市| 尼勒克县| 白河县| 偃师市| 镇康县| 和平区| 闽侯县| 湘乡市| 鹿邑县| 安丘市| 井冈山市| 青神县| 徐闻县| 赤壁市| 绥芬河市| 南漳县| 宜兴市| 伊吾县| 丹棱县| 济阳县| 化德县| 蓝田县| 建瓯市| 宁蒗| 将乐县| 河间市| 永寿县| 鞍山市| 中方县| 会东县| 徐水县| 定陶县| 梁山县| 西林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