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彩 李菲菲 孟 麗
1.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山東日照 276800;2.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護理部,山東日照 276800
傷口感染是骨科手術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此種并發(fā)癥不僅影響質量效果,降低手術療效,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嚴重時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對術后感染的預防是護理的首要任務。為提高該院骨科手術后護理質量,降低感染率的發(fā)生,現(xiàn)對該院2010年6月—2012年2月骨科收治的500例進行手機的患者進行調查,現(xiàn)將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2月骨科收治的500例進行手術的患者,男300例,女200例,年齡15~72歲,其中20歲以下256例,20~55歲136例,55歲以上108例。其中Ⅰ類手術176例,Ⅱ類手術174例,Ⅲ類手術150例,參照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發(fā)生感染20例。
采用自制調查表,對患者的病例進行逐項記錄,包括年齡、性別、手術時間、手術類型、傷口深度和手術部位等。
本組數(shù)據(jù)應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進行χ2檢驗。
500例手術患者中有20例出現(xiàn)術后傷口感染,感染率為4%,其中Ⅲ類感染率最高,與其他類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0 歲以下5例,發(fā)生率為1.95%;20~55歲5例,發(fā)生率為3.68%;55歲以上10例,發(fā)生率為9.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感染與手術類型關系
手術時間越長、傷口深度越深,手術部分越難愈合發(fā)生感染率越高,見:表2。
表2 感染與其他的關系(例,%)
由于手術本就是一個侵襲性操作,加之患者在疾病的折磨中免疫力已明顯降低,特別對于需要絕對臥床的患者,術后出現(xiàn)感染的幾率比較大,若不進行有效處理,將帶來諸多不利影響[2]。從表1中可以看出,Ⅲ類感染率最高,原因在于此類手術的患者術前已污染,而且病情危重,因此為搶救患者的生命,術前處理容易遺漏。本組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越大,發(fā)生感染的幾率越高,原因在于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明顯減低,而且還存在一定的合并癥,在經歷一次手術后身體狀況更差,因此容易出現(xiàn)感染。骨科術后創(chuàng)口感染還與手術時間、傷口深度和手術部位有密切關系。之所以手術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故認為與傷口暴露時間過長有密切關系,從而增加細菌感染機會,加之手術中各種器械的侵入操作,又增加了細菌數(shù)量;而傷口越深,對深部的細菌清除難度越大,因此感染隱患越大;手術部位與感染同樣有密切關系,比如四肢手術因血液循環(huán)相對差,傷口愈合慢,而軀干、顏面及頭部血液循環(huán)比較豐富,切口愈合較快,因此感染機會相對少。
3.2.1 做好術前評估 術前對患者的全面評估有助于醫(yī)生對其身體情況的掌握,因此護士在進行手術前應通過各種基礎檢查及與其的交流對其健康及心理進行評估,根據(jù)其檢查時指標對潛在的危險進行判斷,為醫(yī)生提供參考信息。同時根據(jù)醫(yī)囑對患者存在的合并癥進行處理,并觀察其改善情況,并在巡訪過程中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掌握其心理,對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給予鼓勵和疏導,減少心理應激反應引發(fā)的感染。
3.2.2 術前預防措施 對于身體狀況比較差,且通過相關檢查判斷有引發(fā)感染可能的患者,術前合理選擇抗生素提前做好抗感染的準備,提高患者抗感染力。指導患者早晚注意添衣保暖,以防感冒。手術器械的滅菌工作是降低術后感染的關鍵[3],因此護士在患者未進入手術室前,將所有的手術物品進行嚴格滅菌,在滅菌前要仔細閱讀產品標注及外包裝,確定所用物品無破損、未霉變、未過有效期。同時根據(jù)手術要求清點其數(shù)量,核對是否準確,在基礎工作完成后,再根據(jù)器物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滅菌方式。比如對于不能耐高溫、耐濕的物品應選擇環(huán)氧乙烷,而對于耐高溫、耐濕、耐熱的物品,可用蒸汽滅菌。對于一次性用品,要存放在指定的儲存處,由專人管理,使用時按管理制度領取。
3.2.3 加強手術室空氣管理 手術室空氣是細菌“藏身”地之一,對其控制能夠有效減少感染的發(fā)生[4]。因此護士要做好手術室空氣的管理,將其溫度和濕度調到最佳狀態(tài),并對地面、手術臺等進行消毒。進入手術室前,應先對自己的衣物進行細菌的清除,盡量減少細菌的帶入。在準備物件的過程中動作幅度不要過大,以免使空氣中的細菌進入器物中。叮囑相關的醫(yī)務人員不要大聲喧嘩、不要過于頻繁的來回走動,以免飛沫和衣物上的細菌進入切口。
3.2.4 術中干預 手術進行過程中,器械護士要準確傳遞,密切配合醫(yī)生,將用過和未用過的器具分開擺放,以免誤用;對于時間比較長的手術,主刀醫(yī)生容易出汗,護士要及時為其擦汗,以免汗珠調入切口內,造成感染。在醫(yī)生切口皮膚及皮下組織后,護士要及時對切口進行保護,比如用紗布布墊保護傷口邊緣,減少皮下組織的直接暴露,降低因過度暴露引發(fā)的感染,并及時清理傷口溢出物。
3.2.5 術后密切觀察與護理 由于骨科手術的特殊性,術后易出現(xiàn)血腫,有研究表明有20%的患者術后血腫內存在細菌感染[5]。因此術后的觀察與護理極為關鍵,護士應做好術后的引流護理,確保其流暢,同時觀察并記錄其量、色、性等,從其特征中對患者的康復和傷口愈合進行判斷,對存在的危險及時給予處理或匯報給醫(yī)生。密切觀察患者切口情況,注意敷料有無污染,若有滲血和滲液出現(xiàn),要及時更換敷料,保持傷口的干凈、干燥。根據(jù)患者手術部分和疾病情況,合理的給予翻身和按摩,促進其血液循環(huán),避免血栓的形成。
患者的全身狀況與手術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有著密切關系,良好的身體狀況能夠有效抑制感染的發(fā)生[6],特別對于臥床久、年邁體弱的患者,要及時給予相應支持,提高其免疫力,為其制定合理的膳食,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促進傷口的愈合。
[1]王義生,王孔獻,謝金剛,等.骨科術后感染[J].中華骨科雜志,1991(1):58-60.
[2]李淑花,毋玉梅,李妙芳.骨科無菌手術感染因素調查分析[J].中醫(yī)正骨,2003,15(8):20-21.
[3]楊麗娜.淺談手術室醫(y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當代醫(yī)學,2009,15(2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