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東
歷史的反思與認識的超越
——蘇聯(lián)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的啟示
■王衛(wèi)東
蘇俄哲學;哲學黨性;科學;政治
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開創(chuàng)了歷史的新紀元,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重大突破,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然而,1991年蘇聯(lián)解體,社會主義陣營遭到重創(chuàng)。以往學者研究蘇聯(lián)解體的原因以及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時,大多從政治角度來闡釋,鮮有深入到哲學層面上探討。在蘇聯(lián)解體后的20年,有一些學者,特別是俄羅斯學者在哲學層面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lián)的命運,形成了新的認識。這些認識既超越了傳統(tǒng)認識,又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我們研究蘇聯(lián)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的影響,需要對蘇聯(lián)哲學做一個概念上的界定。蘇聯(lián)哲學是始于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經過列寧主義和斯大林主義階段,到蘇聯(lián)解體的哲學。這一時期哲學的主要內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lián)的傳播、應用、影響和反思。
一
普列漢諾夫是俄國馬克思主義和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奠基人,也是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之一。他對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和發(fā)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真正使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則是列寧。列寧是在同民粹派、“合法馬克思主義”、“經濟派”、馬赫主義等眾多學派的論戰(zhàn)中,不斷捍衛(wèi)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闡發(f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唯物主義前提,揭示了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特征,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把辯證法概括為“最全面、最富有內容、最深刻的發(fā)展學說”[1](P421),明確提出了唯物主義的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相同一的思想,提出辯證法要素的十六條,從而勾畫出一個辯證法體系的雛形,提出對立統(tǒng)一作為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在批判民粹派主觀社會學的過程中闡發(fā)了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tài)為核心的唯物史觀的一系列原理,在批判“合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論述了唯物史觀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哲學的意義,在批判“經濟派”的過程中論述了政治斗爭、革命理論、無產階級政黨以及革命領袖的重要作用,在《國家與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論國家》等論著和筆記中捍衛(wèi)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等等。列寧把這些經過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當時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為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
蘇聯(lián)建立以后,特別是進入斯大林時期,由于國內建設和國外影響等原因,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fā)展。奧伊澤爾曼在《馬克思主義與烏托邦》中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成為“不容爭議的官方學說的科學理論,被合法的奉為國家思維,成為指導一切的最高科學,它的命令式的指示不僅在人文領域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在生物學、控制論、物理學等領域也一樣”[2](P214)。斯大林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tǒng)化,闡釋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四章第二節(jié)對此做了詳細的闡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科書體系。教科書體系雖然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傳播,但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開放性的禁錮。這一時期,蘇聯(lián)編輯和出版了大量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和文獻。在梁贊諾夫的主持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在世界范圍內搜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始文獻,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文庫》、《馬克思主義年鑒》、《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馬克思主義重要文獻,為系統(tǒng)研究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蘇聯(lián)后期,對斯大林模式的反思和政治上的改革傾向,使蘇聯(lián)哲學走向終結,1987年“哲學與生活”討論會和1989年“哲學是不是科學”討論會對蘇聯(lián)哲學的兩次反思,“蘇聯(lián)哲學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了,終結了”[2](P67)。“蘇聯(lián)哲學的終結促進了蘇聯(lián)國家的解體,反過來,蘇聯(lián)國家的解體又決定了蘇聯(lián)哲學的徹底終結。”[2](P68)蘇聯(lián)解體后,斯焦賓、拉賓、奧伊澤爾曼、梅茹耶夫等學者,開始反思蘇聯(lián)解體這段歷史,提出了很多精彩的思想,特別在歷史反思、工業(yè)文明批判和全球性問題研究方面,許多思想深刻而富有新意,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蘇聯(lián)哲學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笆赂锩宦暸陧?,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盵3](P1471)毛澤東以形象化的說法揭示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中國共產黨真正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并以它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是從1917年十月革命后開始的。從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同時又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蘇聯(lián)哲學的影響是深層次的,一方面,蘇聯(lián)哲學教科書體系傳入中國,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立有著深刻的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意蘊;另一方面,蘇聯(lián)哲學專家到中國工作,更加深了蘇聯(lián)哲學在中國的影響,著名哲學家凱列在20世紀50年代曾作為蘇聯(lián)專家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擔任教授。我們不能因為蘇聯(lián)的解體、社會主義在俄羅斯的淪陷而產生歷史虛無主義,無視蘇聯(lián)哲學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的啟示,而應該把研究重點放在這一歷史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理論啟示。蘇聯(lián)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在哲學黨性、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哲學與政治的關系方面需要我們哲學工作者重點研究和把握。
二
哲學黨性問題是列寧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早在批判“合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列寧于1894年寫的《民粹主義的經濟內容及其在司徒盧威先生的書中受到的批評》一書中就明確提出哲學具有黨性。唯物主義本身包含黨性問題,“要求在對事變作任何評價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4](P363)。當司徒盧威攻擊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傾向性”理論時,他們恰恰表現(xiàn)出為資產階級利益辯護的傾向。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當中,列寧更加明確地指出,哲學從產生開始,始終是有黨性的,這種黨性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哲學理論的派別性,換言之,在解決哲學問題上始終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基本路線、基本派別,在此基礎上哲學家始終被劃分為兩大陣營;另一方面,哲學的派別性深層次地根源于哲學思想反映的不同階級和集團的利益,哲學上的黨派斗爭“歸根到底表現(xiàn)著現(xiàn)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傾向和思想體系”[5](P240)。
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長時間并存和斗爭的歷史過程中,西方學者看到僅僅靠攻擊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只能部分地嫁接資產階級的人性觀和價值觀,而只有攻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才能動搖馬克思主義哲學整個大廈的基石。為此,西方學者別有用心地宣稱,如果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就變成專制工具的思想保護層。按照這樣的邏輯路線,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想存在,要么放棄黨性原則,同無產階級革命和政治實踐脫離關系,要么就和專制主義一同被歷史拋棄。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就是促使它“非意識形態(tài)化”,僅僅強調它的文化價值,把它視為西方文化現(xiàn)象的一部分。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人道化和否定其階級性與黨性,其根本目的就是企圖建立資產階級的文化價值觀念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墒?,西方國家雖然口口聲聲攻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問題,而自己卻切切實實利用自己的哲學為自己的利益辯護,難道這不是資產階級哲學的黨性問題嗎?尼克松公開講道:“從一種深刻意義上說,哲學掌握著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國家在世界上的前途的鑰匙?!盵6](P340)尼克松要求必須引導美國民眾尤其是青年,重視在英國哲學家洛克和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的思想基礎上形成的,規(guī)定個人、社會和國家之間適當關系的具有美國特色的哲學,探究美國政府制度的哲學根源。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國家要求放棄哲學黨性、主張哲學“非意識形態(tài)化”,其實質只是單方面要求社會主義國家放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和意識形態(tài),而從不對自己的黨性原則說不,這也是資本主義一貫作風在哲學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而已。
西方社會的“去黨性”意圖的遮蔽性,會給一些學者造成混沌的假象,與這一“西化”思想相適應,匹配西方的科技市場控制力,從而淡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這樣一種認識正是迎合西方“非意識形態(tài)化”的需求,直接影響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我們一定要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內,正視哲學黨性原則。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深刻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形成的,充分認識到資本主義的剝削本性不可能真正改變,基本矛盾不可能通過自身調節(jié)得到根本解決;充分認識到不是在書本教條上,而是在生活實踐的邏輯、歷史本身的實際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超越并最終取代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歷史和現(xiàn)實作用,就在于給我們一種信心、一種真理的力量,使我們樹立科學理念,有了歷史方向感。另一方面,實踐生活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也在發(fā)生改變。面對變化的形式,哲學理論也要發(fā)展,發(fā)展就要不斷解放思想?!拔覀冎v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決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7](P279)正是有了解放思想,才有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偉大歷史選擇,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偉大旗幟。但是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并不是無限制的任意的思想多元化,不是無黨性的甚至用資產階級自由化去代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很明確,解放思想是有前提、有黨性、高度自覺的,“前提就是實事求是,黨性就是社會主義,自覺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8](P642)。所以,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一旦淡化或放棄,就會迷失社會主義方向,中國幾十年的革命和建設成就就便前功盡棄,最終受到傷害的是我們中國人民自己。
三
哲學和科學的關系是近代以來哲學研究不可回避的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關系做過經典的描述?!跋裎ㄐ闹髁x一樣,唯物主義也經歷了一系列的發(fā)展階段。甚至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時代的發(fā)現(xiàn),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盵9](P228)從這段文字當中不難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把哲學當做科學之科學,而是把哲學和科學當做兩個發(fā)展的學科,準確說明了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和發(fā)展,哲學的形式相應會發(fā)生變化。指出必須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物理學是在臨產中。它正在生產辯證唯物主義?!盵5](P216)
在蘇聯(lián)斯大林時期形成的哲學為政治服務的體系中,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哲學對科學的粗暴干涉,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后,隨著“日丹諾夫主義”的提出,這種傾向更加嚴重,更加畸形。1948年開始在遺傳學領域對摩爾根學派的批判,生理學領域“反巴甫洛夫思想”運動,批判化學領域中的共振論,等等,都直接體現(xiàn)了這一傾向,特別是受斯大林支持的米丘林學派對摩爾根學派的批判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簡單化、庸俗化的極端表現(xiàn)。哲學對科學的這種過度干預,一方面把科學也當做意識形態(tài),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另一方面對哲學和科學的關系做了直觀化的理解,認為哲學可以直接干預科學的發(fā)展,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到了蘇聯(lián)后期,對哲學與科學的關系進一步引申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進而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1989年,由哲學研究所所長拉賓組織的“哲學是不是科學”的討論會,矛頭指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提出質疑,其最終結論是對這種科學性的否定。這種認識其實質是從一種錯誤傾向過渡到另一種錯誤傾向。尼基福洛夫在《這場爭論實際上涉及的是什么》當中明確提出:“哲學過去不是,現(xiàn)在不是,而且我希望將來永遠也不是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一樣)。”[2](P59)對哲學不是科學的斷定,致使蘇聯(lián)哲學沒有立足之地??茖W性是蘇聯(lián)哲學的命脈所在,蘇聯(lián)哲學的歷史使命就是要為蘇聯(lián)社會主義革命做合理性論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唯一的科學世界觀、唯一的科學哲學,不然就無法完成歷史具有規(guī)律性的論證,無法完成哲學的社會使命。“哲學是不是科學”的討論,“通過否定蘇聯(lián)哲學的內容,也即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自身的科學性,進而否定了哲學充當政治的婢女,為政治合理性做論證的能力和可能”[2](P67)。
如何把握科學與哲學的關系,需要從多個層面去理解。一方面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來理解這種關系的內在聯(lián)系性。思辨哲學借助幻想的力量,把具體科學不能解決的問題作為自己的哲學使命,把哲學獨立于科學之外,以解決各種具體問題為己任,更多的是在具體科學之前指引方向,如同康德的“事先說明”、黑格爾的“科學之科學”,簡單地理解成哲學為科學立法。馬克思反對這樣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他說:“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10](P73)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決否定哲學的思辨和幻想,強烈追求科學理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三大發(fā)現(xiàn)”為主的前沿科學的基礎上,描繪了一幅嶄新的、完整的、具有說服力和理性的“世界圖景”,所以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過程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正確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的基礎上超越以往哲學,形成哲學變革的。斯焦賓在《馬克思與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趨向》中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指出,資本主義的工業(yè)革命產生的機器大生產,向世人揭示了生產的產生和社會結構改變之間的聯(lián)系?!榜R克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認識到科學技術和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并運用它去分析社會發(fā)展歷史,提出唯物史觀和社會形態(tài)學說?!盵2](P126)另一方面,科學不斷發(fā)展,由科學引起的社會變革也在不停地變化,我們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這個現(xiàn)實社會,主觀性和主觀盲動性是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源,我們必須把變化的社會拉入哲學視野當中,這樣才能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科學是哲學的‘眼睛’,是哲學的‘感覺’,它所達到的高度,幾乎就是哲學的高度,幾乎就是哲學的視野之所在?!盵11](P1002)如果說在列寧時期,“新物理學”是對傳統(tǒng)物理學的一種顛覆,造成了哲學的表面“危機”的話,那么,科學在現(xiàn)代社會并沒有出現(xiàn)顛覆性的理論,但是科學得到了綜合發(fā)展,以信息技術革命、網絡虛擬社會為主的科學發(fā)展,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人類原來認識的“世界圖景”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甚至“面目全非”??茖W不會理會空洞的哲學說教,但是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不能無視科學的發(fā)展,必須在哲學觀、哲學內容、哲學研究方式和方法的變革等方面做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全新研究。不能用政治手段粗暴干涉科學的發(fā)展,但是要主動把哲學在思維上的重要作用體現(xiàn)在引導科學為人類做出積極貢獻上,把哲學和科學的統(tǒng)一落腳于現(xiàn)實的實踐生活當中。
四
對待哲學和政治之間的關系,蘇聯(lián)哲學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在蘇聯(lián)模式,準確地說是斯大林模式的影響下,哲學的批判和創(chuàng)新功能弱化,僅僅剩下為政治服務的功能,以注解馬克思主義和列寧的著作和黨的文件為己任,哲學的話語被政治的話語所遮蔽,形成“先宣布后解釋”的機制,哲學家依靠“原則”從“學術上”加以闡釋,注釋之風盛行,教條式的引經據典占據上風;哲學不再是認識世界的辯證法,成為外表嚴密的公式化體系,成為說教的工具。蘇聯(lián)哲學這種處境,真實的原因是,政治上層簡單粗暴的干涉和批判,促使哲學成為政治的婢女。在1987年“哲學與生活”討論會上,申卡魯可在《哲學·變革·生活》中明確提出:“哲學變成了政治的奴仆,盡管看上去是高高在上的奴仆,然而終究只是奴仆。”[2](P52)
斯大林時期蘇聯(lián)哲學為政治服務的體制的確立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通過一系列不正常的事件促使理論畸形發(fā)展,對德波林的批判一再升級,對亞歷山大羅夫主編的《哲學史》第三卷的批判,1947年的哲學討論會和日丹諾夫主義的提出,對生物遺傳學領域摩爾根學派的批判,對《哲學問題》雜志的批判等,確立了蘇聯(lián)官方直接對哲學實行政治領導的重要原則。另一方面,斯大林個人也是形成這種體制的一個重要因素,列科維奇在《列寧與斯大林主義》中指出:“斯大林主義的個人根源與斯大林本人性格和世界觀——他的冷酷、粗暴、偏執(zhí),以及使思想趨向極端保守主義、演繹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教會學校的教育有直接關系?!盵12](P918)這種體制的實質是把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化和簡單化,而且嚴重地歪曲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質。蘇聯(lián)哲學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曾經開始了一場哲學運動,呼喚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其實質是和官方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解釋相對立的。
正確處理哲學與政治的關系,要做到雙向互動,即政治要影響哲學,哲學也要影響政治。不受政治影響的哲學,就會使哲學喪失歷史發(fā)展的方向感;沒有哲學影響的政治,政治就會呈現(xiàn)僵化和片面性。一方面,政治要影響哲學。哲學的分析和政治觀點并不總是一致的,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同一個哲學觀點可以引申出不同的政治觀點,因此不能孤立地抓住哲學觀點任意地做政治的引申。必須讓政治影響哲學的發(fā)展?!敖y(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盵10](P98)為了維護自己的階級統(tǒng)治,作為思想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哲學必須具有一定的階級性,也就是列寧所指的哲學黨性原則。在現(xiàn)實社會中,資本主義自由化理論打著抽象的人道主義旗幟,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滲透,就是有意淡化哲學和政治的聯(lián)系。它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在政治上是抽象的人道主義和人性論,企圖在人們喪失政治警覺的時候,從深層次的思想價值觀念進行滲透。但是政治影響哲學,也不能絕對化,不然就束縛了哲學的良性發(fā)展。另一方面,哲學也要影響政治?!罢軐W和政治的聯(lián)系本來就是曲折的,這種曲折關系是哲學能夠充當政治先導并發(fā)揮獨特作用的基礎。”[8](P527)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要對現(xiàn)實的實踐進行分析,也要能夠對未來社會的進程有一定的判斷和指向。政治出于對階級利益的維護,會出現(xiàn)對現(xiàn)實和未來判斷不充分的情況,這時候哲學就要發(fā)揮引領政治的先導作用。同時,也要防止哲學依附于政治,斯大林時期哲學成為政治的婢女,只留下為政治辯護的社會功能,造成政治的僵化和片面化。哲學的黨性是一回事,哲學對政治的服務是另一回事。哲學服從政治,既會對哲學本身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對政治帶來十分有害的后果。
從蘇聯(lián)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的啟示中,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到,馬克思主義是在分析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基礎上形成的理論,這個理論是一般的、抽象的理論,但在一般和抽象的深層次當中也具有特殊的性質,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般和特殊的統(tǒng)一。以往我們的視角過多關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要求把普遍的理論和具體的現(xiàn)實實踐結合起來,完善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這種從抽象到具體運用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特殊性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
[1]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安啟念.俄羅斯向何處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美)理查德·尼克松.角斗場上——尼克松回憶錄[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侯惠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與當代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吳元梁.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的演變(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2](南斯拉夫)德·列科維奇.列寧與斯大林主義[A].馬爾科維奇.國外學者論斯大林模式(下)[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
蘇聯(lián)解體20年之際,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lián)的命運的考察與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從哲學的黨性、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哲學與政治的關系三個層面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lián)的發(fā)展歷程及其當代啟示,有助于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從深層次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
B512
A
1004-518X(2012)01-0044-05
王衛(wèi)東(1979—),男,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北京 100872)
【責任編輯:龔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