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2月13日文章,原題:小說家開啟中國電影發(fā)展新篇章
著名華人小說家嚴歌苓讀者眾多,遍布中國內(nèi)外。自從電影導演張藝謀把她的作品《金陵十三釵》拍成電影后,嚴歌苓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連她自己都有點措手不及。
嚴歌苓說,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這使她感到非常榮幸,因為電影能將小說介紹給更多觀眾。任何一名小說家都會歡迎這樣的改編。中國電影業(yè)發(fā)展迅速,不斷創(chuàng)造新紀錄。因此,電影制片人越來越傾向于從改編文學作品中尋找靈感。
據(jù)估算,2011年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吸金約131億元,同比增長29%。預計今年全國將新增2500塊大銀幕。目前,政府每年只允許20部外國電影在中國上映。因此,中國更需要拍出自己的電影,也需要更多創(chuàng)作靈感。而中國有大量的作家愿意與電影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嚴歌苓認為,中國和美國一樣,所謂的純文學正在走下坡路,把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可以拓寬作品的讀者群。
電影導演彭浩翔對這一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他也認為,中國電影業(yè)越來越需要好的文學作品,這一需求為作家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使他們有機會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搬上大銀幕。這需要一個過程,而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逐漸放松也會對此進程有所幫助。
久居香港的作家鄧肯·杰普森最近剛剛出版自己的首部小說,講述上世紀40年代發(fā)生在上海的一段故事,故事似乎就是為電影改編量身定做的。杰普森坦言,越來越多的中國作家和寫作關于中國故事的人開始考慮讓自己的作品走進電影院。他很樂于看到別人改編他的作品,因為看到別人如何解讀自己的作品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尤其是看到電影人從視覺藝術和電影敘事的角度來解讀自己的作品,更為有趣。
對于嚴歌苓來說,她不僅樂見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而且希望能有更多小說通過電影的方式為大眾所知。“在中國,制作電影和電視劇的熱錢很多,因為國內(nèi)市場太大了。”她說,“這是世界了解中國創(chuàng)作的方式,也是我們作家作品走向世界的通道。”▲(作者馬修·史考特,張博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