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華
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現(xiàn)象,與近代中國社會所處的境遇有著直接的關系,對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沖突起著重要的文化導向作用。盡管這種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并沒有明確地指向體育,但其中多少包含了對體育文化性質、功能及其價值的重新認識。雖然,體育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是一種最為開放的文化系統(tǒng),但在這種思潮的整體影響下,體育界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相應的文化保守舉動,發(fā)生了很多具有典型意義的體育事件:如1915年的“國粹派”與“反國粹派”之爭、1923年的收回體育領導權的斗爭、1932年的“土洋體育”之爭、20世紀80年代的體育“文化熱”,以及在2006年7月舉辦的“全國高等教育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發(fā)展論壇”上,與會代表通過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科文化宣言(討論稿)》等。
雖然這些體育事件發(fā)生于不同的年代,事件的背景也各異,但這些體育事件的發(fā)起者均站在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上,均能體現(xiàn)出中西體育文化激烈沖突的時代背景,以及試圖回答中國體育文化建設的出路問題,或者說從文化的視角提出和試圖回答中國體育向何處去的問題。因此,梳理體育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產生的背景、演進過程以及理論價值等問題,對于深入了解近代以來中西體育文化之間的融合與沖突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般地說,文化保守主義是不相統(tǒng)屬的異質文化系統(tǒng)發(fā)生沖突和交融時才會發(fā)生的文化現(xiàn)象?;蛘哒f,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浪潮的沖擊所做出的反應”[1]。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是在共時與歷時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出現(xiàn)的。西方國家在全球范圍內推進的態(tài)勢與格局,以及中國發(fā)生的與之相適應的新變化,共同構成了近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基礎和背景。
自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強力叩關,迫使中國打開國門之后,中國就被痛苦地納入了“世界現(xiàn)代歷史”的軌道,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挑戰(zhàn)。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文化憑借其軍事和經(jīng)濟的強勢而長驅直入,大有‘如入無人之境’的感覺,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全面進擊下,節(jié)節(jié)敗下陣來,以至于完全喪失了抵御的能力”[2]。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開始喪失,自我身份開始裂散,文化自卑感和落后感相伴而生?!盀榱耸姑褡逦幕睦慝@得平衡,為了重新尋找本位文化在世界文化總格局中的主導位置,中國知識分子從自己的民族利益出發(fā),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反省”[3]。近代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按照這種邏輯發(fā)展,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也是在這種邏輯中演變出來的。
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發(fā)端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時期,以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4]為標志,已經(jīng)定下了文化保守主義的基調;到了90年代,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更是文化保守主義理論與實踐的一次努力結合。他們認為中國僅僅是在經(jīng)濟—技術等器物層面不如西方而已,“中國的道德與倫理等精神傳統(tǒng),完全可以與西方一較高下,甚至應該成為凝聚民族認同、增強民族自信的核心價值”[5]。
在這種文化邏輯的指引下,中國自20世紀以來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發(fā)展史上,相繼發(fā)生過“五四新文化”運動、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90年代“人文精神”的大討論以及21世紀以來的“讀經(jīng)熱”、“國學熱”;出現(xiàn)過三份很有分量與影響的關于中國文化的宣言:1935年王新命、陶希圣等10位教授聯(lián)名簽署的《中國本位文化宣言》;1958年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等發(fā)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2004年許嘉璐、季羨林、任繼愈、楊振寧、王蒙等五人提議,發(fā)表的《甲申文化宣言》。及至今日,以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為代表的學者,因講述傳統(tǒng)經(jīng)典而成為全民的文化偶像,北京奧運會夢幻般的開幕式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到全面地展示,中韓民間關于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爭論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文化保守主義無論在國家意識層面,還是在草根民間,都得到了強有力的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一直伴隨著一種強烈的文化民族主義,即幻想用本土文化來抵擋西方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洶涌潮流,從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來提取診治現(xiàn)代性之病態(tài)的良方。文化民族主義過于突出其中的政治意識因素,而沒有注意到文化保守主義所要回答的是文化觀問題。具體到近代以來的中國,“其核心就在于面對西方文化而重新估價中國文化的價值,面對全球性現(xiàn)代化進程而重新估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6]。與之相反的是,這些文化民族主義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維護與張揚的根本落腳點,“往往并不在文化,而是在國家,準確地說就是作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如何鑄就一個現(xiàn)代化的民族國家?!币舱菑倪@個意義上講,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從一產生以來,就是一種政治性的文化民族主義,承載文化民族主義的主體不是文化,而是國家”[7]。伴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文化民族主義情緒也在不斷地膨脹,我們希望向世界輸出的不再是初級的物質層面的“中國制造”,而是文化傳統(tǒng)與精神文明層面的“中國創(chuàng)造”。
中西體育文化之爭歷史已久,中西體育文化之間的爭論實質上是對近代以來西方強勢體育文化影響下中國體育文化失衡態(tài)勢的一種有力糾正,也是近代以來梳理中國體育文化發(fā)展脈絡的一條重要線索。在中國體育的發(fā)展史上,體育從來都不是孤立發(fā)展的,總是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受到文化思潮的影響。從體育史的角度來看,中西體育之爭是中西文化沖突與碰撞在體育界的回響,具有濃厚的文化保守主義色彩。
文化保守主義是中國近代以來興起的并持續(xù)到當代社會的一種文化思潮,對弘揚和維護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爸袊幕J刂髁x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上如縷不絕、代表人物代代相續(x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始終處于外國列強侵略蹂躪的地位。換言之,民族危機及其引起的民族主義情緒,是文化保守主義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肥田沃土”[8]。于此,我們不難看出,為何每當民族危機加深的時候,文化民族主義也特別活躍,體育史上的一系列事件也不斷地重復印證這一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
——1904年日俄戰(zhàn)爭,以日本的勝利告終。在對失敗的反思中,相當一部分中國人認為,日本的崛起應歸于其國家的武士道,而中國固有的武術被忽視,豈不可惜?
——1911年初,又有人在《教育雜志》上載文:“中國之擊劍、槍術、弓法、騎法等為最佳運動,”主張用作學校體操課的內容,“以代西式體操”[9]。
——1915年,作為新文化運動一部分的西方體育,也被不少人大力提倡宣揚。在這種形勢下,原有的武術名家大為不悅,為了對抗西洋體育保存固有的傳統(tǒng)武術,他們將武術稱之為“國粹”加以保護。體育界開始出現(xiàn)“國粹派”與“反國粹派”之爭。徐一冰先生曾著文:“各國之體操運動,必有各國之長,及其風俗習慣程度之不同,未必盡和于我國人也……”認為提倡體育“國性不可或忘,國情不可不知”[10]。在這場爭論中,“一部分人開始重新審視我國固有的體育形式,提出用民族傳統(tǒng)體育形式取代西方近代體育的主導地位,從而引發(fā)了新舊體育之爭”[11]。
——1917年的中華新武術?!霸谏虾:捅本┱匍_的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全國??埔陨蠈W校校長會議及全國中學校長會議,通過決議‘推廣新武術’,將‘新武術’列為中等以上學校的‘體操課程’?!薄靶挛湫g”的宣言中說到:“考世界各國,武術體育運用,未有逾于我中華之武術者”[12]。特別是在1918年秋天,有關是否在全國學校中推廣中華新武術的問題,曾在當時的國會中進行了反復的辯論,最后表決通過了“以《中華新武術》定為全國正式體操”[13]課程的決議,在法律上確定了中華新武術的地位。1919年4月16日《教育部關于采錄體育咨詢案辦法咨》中,明確提出學校要“注重國技”,認為“夫一國之體育,必須具一國之精神。我國武術,實中華民族精神所寄,且種類頗富。其與生理原理相合者,務須選擇加入,以為體育之基本”[14]。
——1923年國人收回體育領導權的斗爭。在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上,由中華業(yè)余運動聯(lián)合會負責組成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均由基督教青年會的洋人選派決定,葛雷出任領隊,除足球外,田徑、游泳、籃球、排球等項目成績均不理想。加之日本人在獲得總冠軍之后,在報紙上嘲笑我們:“菲律賓由美國統(tǒng)治,由美國人領隊不足為奇,而中華民國既屬獨立國家,何以亦用外國人領隊,實為中國人之羞……”“尤其是當時中國代表隊領隊葛雷,在大會上用英語演說,引起旅日華僑不滿而群情嘩然,紛紛向中國代表團責問,同時國內輿論對此亦發(fā)表評論,要求應有國人自主的體育機構”[15]。
到了20世紀30年代,隨著“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體育界的“體育救國”呼聲持續(xù)高漲。1932年,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比賽,劉長春單刀赴會,先后在100m、200m的預賽中即被淘汰,折戟沉沙。消息傳回國內,一時間輿論嘩然?!皶r值正在緊張準備全國體育會議,以討論‘國民體育實施方案’,許多關心體育的人都想在會議召開前,表明自己的主張,對‘國民體育實施方案’施加影響”[16]。1932年7月,北平《世界日報》發(fā)表社論,呼吁體育改革,“須寓體育于勞動之中”,掀起了影響深遠的“土洋體育”之爭。1932年8月7日,天津《大公報》發(fā)表了題為《今后之國民體育問題》的社論,首先提出“應舍棄過去模仿西洋之運動競賽,從此不惟不必參加世界阿林匹克,且應決然脫離遠東阿林匹克”。接著又鄭重指出“請從此脫離洋體育,提倡‘土’體育,中國人請安于做中國人,請自中國文化之豐富遺產中,覓取中國獨有的體育之道”[17]。
可以說,在悲情主義籠罩的時代里,文化保守主義者力圖通過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維護與弘揚,來證明中華民族古圣先賢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多姿的中國體育文明,并不比西方體育文明遜色,甚至在不少地方還優(yōu)于他們,以此來激勵國民的民族情感和對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正如史華慈指出的:“民族主義的榮耀與恥辱(他們本身并不具有保守性)是他們(指文化保守主義者——引者注)的主導動力,而其他保守主義因素則相對是次要的。他們的民族主義保守性來源于一種信仰,即只有從自己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力量,中國才能生存和繁榮。——如果中國精神與自己的過去相脫離,它是不會贏得民族尊重的”[18]。
20世紀90年代,作為對80年代反傳統(tǒng)、倡西化文化激進主義的一種糾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再度興起,國學熱、讀經(jīng)熱開始出現(xiàn)。到了2004年,文化保守主義高調抬頭,有人甚至把這一年稱為“文化保守主義年”,其主要標志是《甲申文化宣言》的發(fā)表。這種文化保守思潮在體育界的回響主要是民間、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呼聲日益高漲。因為“在老百姓的心里,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不只是一種體育活動,它還是民族精神的反映,是民族氣節(jié)的集中表現(xiàn)”[19]。因此,無論是國家意識還是民間話語,都對民族體育的挖掘、整理、保護與傳承傾注了極大的熱情。
——2006年我國公布的518項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在“雜技與競技”這一類中,有北京市申報的天橋中幡、抖空竹,有被國際足聯(lián)承認的足球運動鼻祖的蹴鞠,有名揚天下的少林功夫、武當武術,還有維吾爾族達瓦孜、回族重刀武術、滄州武術、太極拳、邢臺梅花拳、朝鮮族跳板和秋千、達斡爾族傳統(tǒng)曲棍球競技、蒙古族搏克等體育項目。
——2008年公布的510項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在“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一類中,包括天橋摔跤、沙力搏爾式摔跤、峨眉武術、紅拳、形意拳、鷹爪翻子拳、馬球、撓羊賽、叼羊、滿族二貴摔跤等體育項目。
可以說,這些國家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已經(jīng)從一些地方行為上升為一種國家戰(zhàn)略行為的高度。
在體育理論界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許多體育專家、學者發(fā)表文章,從各個角度論述民族體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及其保護與傳承的策略。如2007年5月26日在鄭州召開的“武術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研討會,就是體育學界對民族體育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文化自覺。關于民族體育與文化保守主義的研究進程及成果,目前主要有呂立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王俊奇的《從武術文化遺產保護引發(fā)對“保守主義”的文化思考》、徐烈的《近代文化保守與激進主義思潮下武術發(fā)展之嬗變》等。尤其是呂立,第一次把“保守主義”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并進行了初步探討。
可以說,文化保守主義在中西體育文化之爭中呈現(xiàn)出兩個不同的發(fā)展趨向,一是針對今日中國體育文化發(fā)展中民族體育文化與精神缺失的偏向,認為只有回到傳統(tǒng)體育思想資源中,才可能找到診治的靈藥,而民族傳統(tǒng)體育自然成為首選。另一方面是反對西方體育文化擴張的文化保守主義,他們認為隨著體育文化多樣性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西方體育文化的形象也開始自我分裂,西方體育所代表的“現(xiàn)代性”與“科學性”不再是一個必須效仿的樣板,而成為一種利用全球化和資本、技術的力量去到處摧毀本土體育文化,削弱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印記的罪魁禍首。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體育文化民族主義不走向排他性的極端民族主義,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應該講,文化保守主義是一種民族情緒在文化上的表達,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在不斷經(jīng)受挑戰(zhàn)與擠壓后的一種反彈。而值得深思的是,這種表達與反彈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一種急于創(chuàng)造歷史和被主流認同的焦慮感”[20]。從體育史的角度看,這種文化焦慮意識一方面來自歷史的遺留,一方面來自現(xiàn)實的壓力。當我們從農耕文明被迫滑入工業(yè)社會之后,這種體育文化的繁榮與輝煌伴隨著農業(yè)社會一起失去了往日的地位。當面對體育全球化潮流,作為中華民族原創(chuàng)性的中國體育文化,在與西方體育文化交流過程中,常常顯得力不從心,時常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淖。以至于今天我們在很多的場合,總是刻意去提及民族體育往日的成就來說明其存在的價值,總是抱怨西方體育對民族體育的擠壓。我們試圖從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里去抽取價值認同與思想資源,來凝聚社會共識,強化民族體育的自信。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化焦慮,而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焦慮則在于對文化存在的忘卻和對焦慮的失語”[21]。改革開放以后,當我們實質性地參與到奧林匹克并一次次地取得了金牌的突破后,我們早已消除了建國后體育在政治層面渴望被承認的焦慮感,代之的卻是體育思想的匱乏而導致的文化焦慮。我們在運動場地、設施器械等硬件方面已經(jīng)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在經(jīng)營管理、賽事運作等制度方面也逐漸與世界接軌,但就是沒有建立起來屬于我們自己的體育文化特質。目前我們的體育思想與我國體育的發(fā)展規(guī)模、速度以及民族體育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極不相稱的?!斑^去我們只接受西方體育符合中國政治需求的具象部分,近年又轉向僅僅想滿足經(jīng)濟的需求,使它長期脫離自己的文化本位,被當作工具使用,沒有可以自己行走的腿”[22]。中國的體育在面對西方的時候,缺乏文化自覺和自主性,太過依賴西方體育的思想體系和話語方式。以至于“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著多種文化而不是一種文化,并且又最終承認這種文化的壟斷時,——不論這種文化壟斷是虛幻還是真實,我們都會為自己發(fā)現(xiàn)之幻滅而感到恐慌”[23]。
尤其當今的中國,在進行體育文化外交時,我們會常常感覺到一種價值上的空虛與焦慮。無論是回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保守主義,還是以反西方體育來尋求中國體育差異性的現(xiàn)代激進主義,都或隱或現(xiàn)地存在這樣一種焦慮。我們除了向西方國家展示一下舞龍舞獅、中國的武術,以及在奧運會上瘋狂的奪金之外,似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方式,讓西方人在真正意義上接受、欣賞現(xiàn)代中國體育所蘊含的價值觀。從深層次來講,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這種焦慮與無力,實際上是一種事關生存的文化緊張,一種試圖尋求發(fā)展模式突破的文化焦慮。
很顯然,無論是尋求西方體育文化的認可,還是追尋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自主與自覺,都不可能在一種極度焦慮的心態(tài)下產生,更何況這種焦慮感始終伴隨著自卑與自傲的復雜心境。而讓人擔憂的是,這種文化保守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否認西方體育文化的價值與意義,片面夸大西方體育中存在的諸如興奮劑、種族歧視等問題,反而去更加肯定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文化傳統(tǒng),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體育上的文化民族主義。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一個重要的文化隱喻就是以極度自信的心態(tài)來表達一個國家的文化主張,炫耀一個國家的文化元素。這種體育文化民族主義者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吸引了一大批追隨者,他們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目前學術界包括體育界的一些學者,他們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現(xiàn)代化大城市中的所謂的“學院派”,與鄉(xiāng)土中國基本上是脫節(jié)的?!岸袊幕谋驹锤嗟氖桥c鄉(xiāng)土社會銜接在一起的,各式各樣的宗族文化、巫術文化、區(qū)域文化等才是構成支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之網(wǎng)’”[24]。研究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人身在都市,而心在“烏托邦化”了的鄉(xiāng)村,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者的“身首異處”。
“一切歷史最終都是思想史,單純的歷史事件不會重演,但是人們在應對挑戰(zhàn)與挫折時的反應,卻可能遵循著類似的模式”[25]??v觀近代以來的中國體育史,雖然許多凌亂的體育事件沒有絲毫的邏輯聯(lián)系,但將他們加以梳理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的線索,那就是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在其中起著或明或暗的引導作用。文化保守主義對于體育界的西化傾向與激進傾向是一種有力的彌補,緩解了西方體育全球化滲透的速度,穩(wěn)固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底蘊??梢哉f,文化保守主義是豐富體育文化多樣性的動力之一,對于我們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同時需要注意到,由于文化保守主義自身所具有的文化邏輯,使得中西體育文化交流中出現(xiàn)了文化焦慮的狀況。
[1] 何曉明.20世紀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論[J].河北學刊,2005(3).
[2] 景海峰.中國文化形象的世紀性轉折[].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二),2004.
[3] 劉再復,林崗.傳統(tǒng)與中國人[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4] 何曉明.20世紀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論[J].河北學刊,2005(3).
[5] 唐小兵.知識分子與文化民族主義的迷思[J].南風窗,2008(23).
[6] 李維武.文化保守主義再度興起的實質、原因與影響[J].學術研究,2008(3).
[7] 鄭大華.民國思想史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8] 熊曉正.傳統(tǒng)的批判與批判的傳統(tǒng)——略論本世紀初提倡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得失[J].體育文史,1987(2).
[9] 王崗,王鐵新.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的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10] 劉秉果.中國新武術與國粹主義[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85(2).
[11] 羅時銘.奧運來到中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2] 羅時銘.中國體育通史(第3卷)[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13] 湯銘新.我國參加奧運滄桑史(上篇)[M].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印行,1999.
[14] 熊曉正,陳晉章,林登轅.從“土洋”對立到“建設民族本位體育”[J].體育文史, 1997(4).
[15] 大公報[N].1932-08-07-1(2).
[16] 王俊奇.從武術文化遺產保護引發(fā)“保守主義”的文化思考[J].體育學刊,2008(2).
[17] 漢服運動:文化焦慮與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認同危機[N].江南時報,2006-08-06.
[18] 胡小明.體育休閑論[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19] 祁進玉.消費全球化與文化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10-29(7).
[20] 許知遠.醒來:110年的中國變革[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