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文彥 田暢茂 王輝
重視社會實踐教學積極促進素質教育
■邸文彥 田暢茂 王輝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2.092
吉林市豐滿區(qū)勞動實踐教育總校建校9年來,面向3萬余名中、小學生和2000余名教師,開展了社會實踐教育教學,效果顯著。鑒于此,筆者感到有必要對社會實踐在素質教育中的提升作用和學校有關社會實踐的具體措施,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研討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發(fā)揮社會實踐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社會實踐指人類能動地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全部活動,一般被認為是主體的行為及其表現(xiàn)。而關于“素質”的界定,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因學科側重點不同,觀察角度、解讀也各有差異。教育學將素質理解為:由生理學和心理學共同發(fā)展而來,指人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下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益于身心的各種特性、品質與能力的總和。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的,其指的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提升、個性發(fā)展和身心健康。
成功教育至少具備兩個要素,即正確的教育目標和科學的教學原則和方法[1]?!蛾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此外,還強調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tǒng)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規(guī)定:要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這里國家將“實踐活動”列為學生的必修課程,并將“社會實踐”納入“活動課程”的指定領域。
根據(jù)國家相關規(guī)定,學校制定了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獲得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形成對自然、社會、人文間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進而形成與己相適應的、獨立解決事物的能力和態(tài)度??梢哉f,開發(fā)實踐能力就是發(fā)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養(yǎng)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和品質。
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全面獲得、有助于能力的長足發(fā)展、有助于學生人格的整合與完美,尤其對實踐者動手操作能力、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的增強有獨特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社會實踐,其對促進學生了解社會和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使命感、責任感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2]。
人格是人的心理傾向,通常由個性來表征。個性不是天賦的,是在先天生理結構基礎上,通過后天社會實踐活動所形成的,個性發(fā)展與實踐活動密不可分。個性的形成過程也是實踐活動發(fā)展過程的最終結果,當實踐者在生活中參與各種活動進而形成一種并列或從屬關系時,主體的個性也隨之形成。簡言之,人格的培養(yǎng)和情操的陶冶必須通過人的多種活動、踐行和體驗來完成。傳統(tǒng)文化中把人格理解為人品,健全的素質教育離不開塑造完美人格的社會實踐活動。完美人格是人內在素質的核心,其能催生出仁愛和自信、誠信和自律、超越和謙虛、無私和勤奮以及尊重和自尊。
成功教育至少具備兩個要素,即正確的教育目標和科學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1)以人為本,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的基本形式是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訪問、調查、演講、訓練和勞動等。目前,學校教師針對當前學生身上暴露出來的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的個性,如自私、個人主義、不尊重他人、不善交際合作、懶惰、不愿吃苦、怕失敗和挫折等心理問題,根據(jù)不同年齡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從不同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點出發(fā),按照社會實踐教學的要求,統(tǒng)籌規(guī)劃、科學安排,探索優(yōu)化心理素質與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最佳結合點,開展實踐能力與社會適應性指導的研究,以提高其綜合素質。
2)圍繞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動。實踐基地是物質載體,是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學校在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四種做法:一是深入發(fā)掘并利用現(xiàn)有的各種德育資源作為參觀、考察和訓練的實踐基地;二是注意發(fā)揮校友及社會力量的支持,爭取共建單位提供勞動、服務實踐基地;三是就近尋找德育教育資源(如敬老院和孤兒院等)開展德育教育活動,通過深入和接觸社會,進一步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實踐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質;四是注意挖掘校園潛力,延伸校園勞動空間,擴大公益勞動范圍。
3)大膽嘗試素質化教學模式。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首先,素質教育課程化的另一方面是課程實施素質化。教師可以積極嘗試素質化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灌、輸、統(tǒng)、包等弊端,積極開拓教學研究的新領域,實行優(yōu)教工程。近年來,學校在探索素質化教學模式過程中先后舉辦了有關語文學科的“記者招待會”“辯論會”和“演講會”等活動,這種形式多彩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推進了全面素質的教育,培育了一些學有所長、個性優(yōu)化的學生。素質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使學生能夠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通過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4)以身作則、齊心協(xié)力推進素質教育。首先是領導重視,齊抓共管。學校每學年都要認真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校領導親自關心,召集會議,協(xié)調好校內外各部門的關系,以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德育處提前擬訂社會實踐計劃,發(fā)通知、做動員,并做好思想和物質準備;班主任在社會實踐活動計劃實施前,對學生進行充分動員,提出具體要求。其次,將實踐計劃納入課表。再次,充分利用假期。假期課外生活持續(xù)時間長,是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最佳時期。第四,建立考評機制??荚u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檢驗教育、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有力手段。社會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應包括制訂計劃、組織實施和考核評價三個部分,通過考核評價檢驗實施效果。
綜上所述,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是主陣地,課堂是主渠道,在把握好主渠道的同時,還要輔以社會實踐,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社會實踐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3],其不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1]李光正.淺談社會實踐與素質教育[J].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77-81.
[2]李明富.淺析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素質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24(9):157.
[3]楊赟,董欲曉.新形勢下如何實現(xiàn)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14.
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qū)勞動實踐教育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