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丹
后殖民主義視閾下的女性主義詩學觀
——聚焦《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性形象
崔 丹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紀偉大小說家威廉·福克納的優(yōu)秀短篇小說之一,凸顯出作者精湛的寫作技巧與超凡卓越的想象力。引入后殖民主義批評視角來解讀??思{投射在愛米麗身上的女性主義詩學觀具有重要意義。南北戰(zhàn)爭后,以“南方淑女”形象為典型代表的南方傳統(tǒng)的塑型過程以及其捍衛(wèi)方式,考察愛米麗通過自我建構(gòu)過程實現(xiàn)對南方傳統(tǒng)的顛覆與反撥,解讀在南北雙方文化的碰撞、雜糅與商討過程中愛米麗實現(xiàn)自我救贖的方式,以此透視??思{對南北方懷有的情感。關(guān)鍵詞:威廉·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詩學觀
作為美國南方文學(the Deep South)的領(lǐng)軍人物,威廉·福克納以其精湛嫻熟的寫作技巧與超凡卓越的想象力鑄就了“威廉·??思{獨家經(jīng)營”的約克納帕塔法(Yoknapatawpha)世系。對作者來說:“約克納帕塔法不僅僅是一團土,一幅畫,而是一部歷史,一種永恒的意識?!盵1]46??思{雖然生于南方,長于南方,所寫的皆是南方的故事,因而被文學界人士看作是地方特色主義作家,但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神話所涉及的問題是后殖民主義者所關(guān)注的焦點:即“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支配的過程和被壓迫文化抵制壓迫進而重新獲取身份和自主的方法?!盵2]3而《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以下簡稱《玫瑰》)正是解讀其深邃思想的最佳短篇,其凝練的筆觸,精妙的構(gòu)思,詭秘的風格,驚悚的懸疑,向讀者展現(xiàn)出神秘莫測而又耐人尋味的悲慘故事,流露著作者對美國南方輝煌過去的眷戀與批判之情,對內(nèi)戰(zhàn)后北方入侵的迷惘與困惑之感,以及對南北方統(tǒng)一后美國未來走向的憂思與焦慮。
后殖民主義理論家認為,“殖民地的人民把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尤其是文化的喪失看作是他們國土喪失的象征。”[3]22“殖民者采取文化滲透的方式削弱或改變被殖民者的文化認同,淡化殖民地本土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意識,導致殖民地歷史文化記憶的喪失。因此,如何挖掘和再現(xiàn)這‘被壓抑的歷史’就成為后殖民批評的一個重要課題?!盵4]517通觀小說可見,無論從政治、經(jīng)濟或文化角度而言,美國內(nèi)戰(zhàn)后的南方都可以被看作是被北方殖民過的后殖民地。而作者在《玫瑰》的字里行間力求復(fù)活南方的傳統(tǒng),“南方一直在其世界觀中保留著某種瘋瘋癲癲的非現(xiàn)實成分,因而它比美國其他部分更堅定地相信,生活中最美的東西不是現(xiàn)在的事物,而是那些應(yīng)該存在,或據(jù)說過去曾經(jīng)存在的事物”。[5]454泰特曾說:“南方人像面朝后坐在飛奔的火車里,過去看得很清楚,現(xiàn)在十分模糊,而將來根本看不見?!盵6]545正是這種“向后看”的歷史意識,才鑄就美國南方的文藝復(fù)興。??思{通過塑造愛米麗這一女性形象來反觀南方傳統(tǒng),這正體現(xiàn)出后殖民主義批評中的“身份認同”問題,即“自我的確認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承認”。[7]愛米麗既是南方傳統(tǒng)的象征,又是其清教思想的犧牲品。美國南方以“騎士精神”與“南方淑女”聞名,強調(diào)“男權(quán)中心”的原則,女性則成為男性的附屬品。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愛米麗便成為一座“紀念碑”①參見毛信德:《諾貝爾文學獎金獎作家作品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5頁。,成為“南方的傳統(tǒng),義務(wù)與責任”。從小失去母親的愛米麗始終成長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之下,人們總是會想起這樣一幕:“……長久以來,我們把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畫中的人物: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愛米麗小姐立在背后,她父親叉開雙腳的側(cè)影在前面,背對著愛米麗,手執(zhí)一根馬鞭,一扇向后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即使父親死亡,愛米麗也拒絕接受這一事實,她還堅持說“我的父親沒有死”。父親的影響無處不在,直至愛米麗死去,當全鎮(zhèn)的人都跑去瞻仰她的遺體時,人們看到“停尸架上方懸,掛著她父親的炭筆畫像,一臉深刻沉思的表情”。愛米麗的一生都在父親的陰影中度過,即在南方的舊傳統(tǒng)中消逝。因為她是白人淑女,這種南方婦女的“純潔”彌足珍貴,表現(xiàn)在沒有熱情,沒有欲望,像“冰塊一樣冷峻。”[8]191-194
在南方傳統(tǒng)的束縛下,愛米麗的生活定格在彌漫著南方傳統(tǒng)思想的“一間禁錮自己的屋子”中,反映出??思{對南方傳統(tǒng)的復(fù)燃之情,更體現(xiàn)于作者對時間的書寫與運用?!皶r間是小說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它同故事與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盵9]301南方的輝煌雖然一去不復(fù)返,但是只要它曾經(jīng)存在過,就會印記在人們的心中,只要人們不斷回憶,就可以去重構(gòu)歷史,就可以去恢復(fù)曾經(jīng)的輝煌。因此小說的物理時間在向前發(fā)展,但作者卻使愛米麗自在自為地生活在她的心理時間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擾。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南方戰(zhàn)敗,以種植園為支柱的經(jīng)濟基礎(chǔ)隨之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北方機器工業(yè)時代的進駐,南方的新一代也接受了更加現(xiàn)代的思想,在子女教育上放棄瓷器繪畫學習,征收稅收,家家戶戶門口懸掛郵箱,但在愛米麗的心中,時間卻停駐在內(nèi)戰(zhàn)前。她的房子屬于19世紀70年代的風格,陳設(shè)雖陳舊,但仍顯古老貴族的尊貴與莊嚴。她本人終日端坐在窗旁,就猶如一尊圣像,靜觀大千世界,內(nèi)心卻平靜如水。她也曾經(jīng)教授南方貴族淑女所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瓷器彩繪。愛米麗雖在杰弗遜鎮(zhèn)上享有免稅特權(quán),但孤傲的她即使貧窮也不愿接受施舍,只在以南方舊貴族利益的代表沙多里斯上校美其名曰政府還債作為借口的情況下才欣然接受,以此保護她曾經(jīng)高貴的姓氏與顯赫的地位。當思想更為開明的第二代人成為鎮(zhèn)長和參議員時,他們幾次三番致函納稅,對此艾米麗無動于衷,回信亦是古字體,彰顯其高貴修養(yǎng)。當議員們登門造訪時,她將他們批駁得淋漓盡致,始終堅信沙多里斯上校沒有死,因此自己無需承擔任何稅款,而此時的“上校已死去達十年之久”。當她死時,鎮(zhèn)上的老一輩人身著“刷得很干凈的南同盟軍制服”參加她的葬禮,宛若她“曾經(jīng)是那么嫵媚動人,與曾經(jīng)參戰(zhàn)的將領(lǐng)們跳著最后一支紀念輝煌過去的圓舞曲”,她被安葬于南北戰(zhàn)爭戰(zhàn)死士兵的墓園中,供后人緬懷瞻仰。
雖然福克納竭力地試圖恢復(fù)南方古老傳統(tǒng)與昔日輝煌,但有一點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北方經(jīng)濟與文化等方面的入侵勢不可當,南北方的碰撞與摩擦在所難免,導致南方傳統(tǒng)的顛覆與反撥,進而凸顯出南方歷史的美好與丑陋。
作為有血有肉有感知的獨立個體,愛米麗的內(nèi)心深處壓抑著對自由的向往與追求的渴望。隨著其父親的過世,籠罩在她身上的陰影也煙消云散。她把頭發(fā)剪短,宛如教堂里面的天使,而短發(fā)象征其脫離南方淑女形象的意愿,渴望獨立自由地追求幸福。她對全鎮(zhèn)人的流言蜚語置若罔聞,堂而皇之地與北方佬荷馬交往,“逢到禮拜天的下午我們就看到他和愛米麗小姐一齊駕著輕便馬車出游了。那輛黃輪車配上馬房中挑出的栗色轅馬,十分相稱。”她積極為婚禮做好準備,“我們還聽說愛米麗小姐去過首飾店,訂購了一套銀質(zhì)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著:“荷馬·伯隆……兩天之后人家又告訴我們她買了全套男人服裝,包括睡衣在內(nèi)?!边@是愛米麗的反抗,抗拒南方清教主義刻在自己身上的符咒。
愛米麗的轉(zhuǎn)變似乎使象征南方輝煌歷史的“紀念碑”倒下,似乎使南方傳統(tǒng)土崩瓦解,消失殆盡,但她用女性對幸福的追求來顛覆傳統(tǒng)的愿望未能實現(xiàn)。盡管她成功地“打發(fā)掉”兩個表姐妹,但持有保守思想的小鎮(zhèn)人們,玩世不恭的荷馬,以及愛米麗的內(nèi)心世界都未能使她實現(xiàn)顛覆。當“愛米麗小姐昂著頭,荷馬歪戴著帽子,嘴里叼著雪茄煙,戴著黃手套的手握著馬韁和馬鞭”出游時,小鎮(zhèn)人們無不惋惜地說:“可憐的愛米麗。”后來有些婦女說這是全鎮(zhèn)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壞榜樣。玩世不恭的荷馬無論是其同性戀的傾向,抑或是飄忽不定的性格都注定無法與愛米麗結(jié)合。
隨著荷馬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愛米麗的家中,隨后“離開”小鎮(zhèn),從此人們再也沒能見到愛米麗,她從此足不出戶,堅守“南方淑女”標志身份,繼續(xù)做南方傳統(tǒng)的代言人,似乎表明,南方傳統(tǒng)根深蒂固,堅不可摧,“她父親的性格三番五次地使她那作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而這種性格仿佛太惡毒,太狂暴,還不肯消失似的?!焙神R的死亡具有內(nèi)外雙重意義。外在意義體現(xiàn)著南方傳統(tǒng)的反撥,使得愛米麗“自己首先是清教傳統(tǒng)的受害者。舊傳統(tǒng)把它的受害者變成為害者,變成它的維護者和代理人,這是社會上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也是舊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根本。”[10]306而內(nèi)在意義則表明愛米麗以特有的方式成功地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的顛覆,以與尸共眠的畸形結(jié)合方式實現(xiàn)與荷馬的終成眷屬與天長地久,從而徹底顛覆南方傳統(tǒng)。??思{為愛米麗超乎尋常的勇氣所震撼,他說道:“我認為憐憫他人不應(yīng)該僅僅因為憐憫者或被憐憫者會因此感到高興或滿意。應(yīng)該憐憫的是一個人竭力違背自己的本性,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才是應(yīng)該得到憐憫的。憐憫不應(yīng)該針對個人的情況,它是一個人與自己的心,與他的同伴,與他的環(huán)境相沖突的情況。一個人受了苦,或者從房子上掉下來,或被火車軋過不該得到憐憫。應(yīng)該得到憐憫的是當一個人懷著愿望和沖動,盡最大努力去和自己的道德良心作斗爭,和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環(huán)境的良知作斗爭。”[11]58-59而《玫瑰》作者的憐憫之情亦油然升起,“這兒有一個遭遇悲慘的女人,她的悲劇是無法改變的,任何人也無能為力,我可憐她,這是向她表示敬意。就像你在這種情況下要向人作出某種姿勢,行個禮什么的一樣。對一個男人,你會敬他一杯酒,而對一個女人,你則會獻上一朵玫瑰?!盵12]
??思{認為,人的內(nèi)心沖突最有價值,“唯有此種內(nèi)心沖突,才能孕育出佳作來,因為只有這種沖突才值得寫,才值得為之痛苦和煩惱?!盵13]432而福克納對南方的情感確實復(fù)雜之極,他自己曾說:“我愛南方,也恨南方,這里有些東西我根本不喜歡,但是我生在這里,這里是我的家。因此我愿意繼續(xù)維護它,即便是懷著憎恨?!盵14]229他構(gòu)筑的約克納帕塔法體系神話旨在復(fù)興南方寶貴傳統(tǒng)與輝煌歷史,但同時意識到南方歷史中丑陋的種族歧視主義與民族壓迫行徑無法掩蓋與回避,而代表先進生產(chǎn)力與新時代文明的北方這個不速之客的闖入會給死氣沉沉的南方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其迅猛地發(fā)展。他厭惡商業(yè)化氣息濃重的北方,其粗獷豪放的氣息與南方典雅莊重與彬彬有禮的氣質(zhì)格格不入。具有清醒頭腦與冷靜意識的作者憂慮復(fù)雜的矛盾心情油然升起,南方在受到北方的入侵后何去何從?如何保留其傳統(tǒng),吸收精華,摒棄糟粕,南北方將以怎樣的姿態(tài)融合?“戰(zhàn)后的南方人民既懷戀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溫情與浪漫,又對自己歷史上的暴力傾向和種族歧視進行了反思;既厭惡北方文化中的唯利是圖的商業(yè)氣息,又對北方文化中的開放心態(tài)和平等觀念抱有一絲欣賞態(tài)度?!盵3]129因此,作者借用愛米麗與荷馬的愛情暗喻南北方的走向。愛米麗代表南方悠久的貴族傳統(tǒng),她溫文爾雅,善良賢淑,因此代表著南方貴族的淑女風范。北方包工頭荷馬“體魄健碩,皮膚黝黑,聲音洪亮,無論其走到哪里,都會是眾人關(guān)注的焦點,引起陣陣笑聲”,這代表著北方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旺盛生命力與蓬勃發(fā)展力;但荷馬同時酗酒享樂,玩世不恭,拒絕成婚,缺乏責任,甚至具有的同性戀傾向,反映著北方新興文化中的糟粕會將南方卷入墮落的漩渦中去。
由此愛米麗殺死荷馬便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并未將代表南方貴族傳統(tǒng)的愛米麗與代表北方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荷馬寫成順利地墜入愛河而又白頭偕老的美好結(jié)局,而是通過其愛情的曲折發(fā)展來思考南北方文化的碰撞、雜糅與融合。兩者間愛情經(jīng)歷不同階段暗喻南(后殖民地)北(殖民者)方之間的對抗與征服。例如,兩者相愛出游,荷馬揮鞭駕車暗示其對愛米麗的吸引與控制,即北方(殖民者)對南方(后殖民地)的征服與控制;愛米麗準備婚事暗示南方(后殖民地)摒棄自我本真文化,對北方(殖民者)表示寬容與接納;荷馬拒絕結(jié)婚暗示北方(殖民者)對南方(后殖民地)的輕視,突出兩者的不平等性;愛米麗殺死荷馬意味著南方(后殖民地)以特有的暴力文化對北方(殖民者)的反抗;愛米麗與尸同眠暗示南方(后殖民地)以自我文化征服北方(殖民者)。愛米麗與荷馬尸體同床共枕貌似最終兩者“終成眷屬”,但其實質(zhì)卻是以貴族淑女的暴力謀殺與年輕人喪失鮮活生命為代價,這種結(jié)合是畸形之戀。愛米麗對于荷馬來說既是戰(zhàn)利品,又是征服者,愛米麗在殺死荷馬的同時,扼殺了北方佬身上與南方貴族傳統(tǒng)所格格不入的開放、豪邁、桀驁不馴等北方特質(zhì)。而愛米麗摒棄溫文爾雅、天真純潔的“淑女”形象,由此南北方獲得新的文化內(nèi)涵,這種殖民與反殖民的過程實現(xiàn)文化的“商討”?!爱愘|(zhì)文化的碰撞,并不是對殖民地文化的絕對否棄,而是將對立或矛盾的成分同時予以表述的歷史過程,即一個非常復(fù)雜的持續(xù)不斷的‘商討’過程”[4]519,由此愛米麗實現(xiàn)了自我救贖。
愛米麗是在南方傳統(tǒng)觀念下塑造出的淑女形象,但她沖破了南方傳統(tǒng)的禁錮與束縛,以一種貌似極端、實則深邃的方式詮釋了女性的自我建構(gòu)與自我救贖。在她身上聚焦著后殖民主義視閾下的南北方文化的碰撞、雜糅與商討過程,體現(xiàn)出??思{對女性悲慘命運的憐憫之情以及對其自我反抗的敬仰之情。同時,《玫瑰》表現(xiàn)了??思{對戰(zhàn)后南方重建的憂慮以及南北方走向的矛盾之情,這種困惑與焦灼之情鑄就了《玫瑰》的永恒魅力。其所體現(xiàn)的后殖民主義的主題不僅僅限于美國南北方之間的沖突與矛盾,而是滲透著??思{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冥想與思考。??思{曾說,“我愿意設(shè)想:我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天地在整個宇宙中相當于一塊拱頂石,拱頂石雖小,萬一抽掉,而整個宇宙就要垮下?!盵15]52??思{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發(fā)言時說道:“人總是在跟自己作斗爭,那個理想中的自我意識總是在跟實際存在的不完美的自我作斗爭,力圖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從而最強烈地體現(xiàn)自我意識?!?/p>
[1]李文俊.福克納評論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2]Charles Baker.William Faulkner's Postcolonial South[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Inc.,2000.
[3]申富英.英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新視野[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4]陳厚誠,王寧.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5]羅德·霍頓,赫伯特·愛德華茲.美國文學思想背景[M].房煒,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6]Tate,Allen.Essays of Four Decades[M].Chicago Swallow, 1968.
[7]李曉光.階級、性別、種族與女性身份認同[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5).
[8]肖明翰.威廉·福克納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9]傅惟慈.小說家的技巧[J].世界文學,1997,(1).
[10]肖明瀚.威廉·福克納:騷動的靈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1]弗雷德里克·溫格,約瑟夫·布洛特納.??思{在大學[Z].夏洛茨維爾:弗吉尼亞大學出版社,1959.
[12]朱春玲.威廉·??思{和他的《獻給愛米麗的玫瑰》[DB/OL].http://www.cctve.com.cn/gb/misc/2003-11/14/epmtemt.23010.htm.
[13]威廉·??思{.我彌留之際[M].李文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14]趙樂甡.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與藝術(shù)[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1986.
[15]李文俊.??思{的神話[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賈 春
Post-Colonial Fem inism in A Rose for Em ily
CUI Dan
As one of themost successful short stories by famous 20th century writerWilliam Faulkner,A Rose for Emily demonstrates the author’s sophisticated writing techniques and remarkable imagination.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ost-colonial criticism into the analysis of Faulkner’s reflection on feminism in Emily,we can explore the shaping of Southern traditions and conventions that are represented by the archetypal southern lady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fense arguments.We also research the effectof female self construction on the latter’s subversion and revivaland analyze the conflictand resolution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cultures in America.With regards to this,we hav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aulkner’s complex thoughtson the South,North and whole of America.
William Faulkner;A Rose for Emily;post-colonialism criticism;feminism
10.3969/j.issn.1007-3698.2012.01.016
2011-10-03
I106
A
1007-3698(2012)01-0089-04
崔丹,女,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英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130117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吉教科文合字
2010665;并獲2010年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青年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