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鳳翔 鄭慧慧 孫克繡
自2010年秋季開始,江蘇省贛榆縣遭受60年一遇的“秋冬春”特大連旱災情,此次旱災旱情之重,范圍之大,持續(xù)時間之長都極其罕見,造成嚴重損失。直至2011年2月26日贛榆全境普降喜雨,降水量平均為20.8mm;隔日再次降雪,折合降水量達到5mm,旱情才得到有效緩解。
贛榆縣位于江蘇省東北部,東瀕黃海,西、北面和山東省接壤。境內(nèi)地形復雜,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丘、坡、平、洼層次分明,緊相接連。北部和西北部是低山丘陵,中部和東南部是大面積的沖積沉積平原,東部為沿海洼地。氣候?qū)倥瘻貛駶櫄夂騾^(qū),冬季受北方高原南下的季風侵襲,以寒冷、少雨天氣為主,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控制,天氣炎熱多雨,春、秋兩季處于南北季風交替更換期,形成四季分明,差異明顯,干、濕、冷、暖天氣多變的氣候特征。洪澇、干旱,臺風、大潮,歷來是贛榆最主要的自然災害。
自2010年9月23日~2011年2月25日,贛榆縣一直持續(xù)干旱少雨,遭受60年一遇的嚴重干旱天氣災害;全縣平均有效降水量4.7mm,是歷史同期降水量148mm的3.2%,為1951年有氣象數(shù)據(jù)以來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形成極為罕見的“秋冬春”連旱的特大干旱災害。由于長時間無有效降水,河、庫水源不能及時得到補充,全縣大中小型水庫蓄水總量僅約1.3億m3,除小塔山和八條路水庫尚有少量蓄水外,其余河、庫、塘、壩蓄水情況不容樂觀,有102座塘壩已近干涸。
長時間持續(xù)干旱無雨,致使麥田土壤水分嚴重不足,土壤失墑嚴重,雖采取一定抗旱措施,作物受災面積仍在日益擴大。據(jù)農(nóng)業(yè)局下屬贛榆縣土壤肥料技術指導站2011年2月7日提供土壤墑情監(jiān)測結果顯示:沒冬灌過的地塊,表層土壤相對含水量為14.3%~30.0%,冬灌過的地塊,表層土壤相對含水量為32.1%~42.4%,而土壤相對含水量適宜值應為65%~75%。由于連續(xù)130多天無有效降雨,空氣干燥,土壤失墑嚴重,水分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小麥生長需要,雖然澆灌過的地塊較沒灌水的地塊表層土壤相對含水量高,但均屬極旱(表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在65%~75%為適宜,低于45%為極旱),部分未灌溉的地塊已出現(xiàn)小麥死苗現(xiàn)象。截至2011年2月25日,全縣60萬畝在田三麥全部受災,其中20萬畝旱情尤為嚴重,發(fā)生點片死苗面積15萬畝,一般死苗率達到19.30%,部分地塊死苗比例高達80%以上,折實死苗面積約3.57萬畝,其中大麥2.2萬畝,嚴重影響全縣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秩序。
2011年2月26日,氣象局根據(jù)氣象預報,抓住天氣有利時機,組織實施火箭彈人工增雨作業(yè),全縣范圍內(nèi)普降喜雨,平均降水量達20.8mm;隔日再次降雪,折合降水量5mm,至此旱情得到有效緩解。
面對嚴峻的旱情,贛榆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及時啟動抗旱應急機制,科學調(diào)度水源,應用專業(yè)抗旱隊伍,千方百計抗旱保苗。至2月25日,全縣共計抗旱面積47.1萬畝,占三麥總面積的78.5%,其中山嶺地區(qū)不能灌水的采取人工抗旱面積為10.58萬畝,占山嶺地區(qū)小麥的52.9%。
面對60年一遇的嚴峻旱情,縣防指及時啟動抗旱應急機制,會同農(nóng)業(yè)、水利、氣象、電力、石油等部門建立聯(lián)動抗旱機制,根據(jù)氣象預告,做好“抗大旱、抗長旱、抗連旱”的思想準備,組織動員全縣干群投入抗旱,在全縣范圍掀起了抗旱保苗的熱潮。截至2月25日,累計出動勞力31萬多人次,動用各類灌溉機械47000多臺套;上鉆井設備32臺套,成井22眼;全縣已澆灌過一次的麥田面積為2.6萬畝,澆灌過兩次的有32.5萬畝,澆灌過兩次以上的有7.5萬畝。
為保證抗旱用水,縣防辦加強用水管理,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源;根據(jù)縣內(nèi)平原、沿海、山區(qū)相結合的地形特點,科學、合理調(diào)度水源。采取平原地區(qū)自流灌溉,沿海地區(qū)調(diào)水補充水源,丘陵山區(qū)充分利用小水庫、大口井、深水井等水源工程,全力做好抗旱工作。同時向市防指爭取用水計劃用于彌補抗旱用水缺口;至2月25日,全縣各大中小型水庫先后放水6000 多萬 m3,調(diào)、引南水 1000 多萬 m3,有力保證了在田作物的灌溉需求。
為應對此次嚴重旱情,各地相繼成立應急抗旱服務隊,明確人員及服務范圍??h級抗旱服務隊是專業(yè)抗旱應急隊伍,同時也是機動搶險隊,有明確編制和人員,配備各種設備,主要服務于旱情最嚴重的地區(qū);在旱情最嚴重的西北部丘陵山區(qū),隨處可見縣級機動抗旱服務隊的身影,他們充分利用技術優(yōu)勢和設備優(yōu)勢,開展鉆井和灌溉作業(yè)。鎮(zhèn)、村級抗旱隊伍主要服務于鎮(zhèn)、村抗旱,由各鎮(zhèn)、各村視旱情災害程度應急成立,主要服務于各行政區(qū)域,沒有固定編制和人員,旱情解除,人員即自行解散。在該次抗旱中各級抗旱應急服務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至旱情解除,共成井22眼,灌溉面積40余萬畝。
針對嚴峻的旱情,縣氣象局緊急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適時抓住有利天氣時機,先后開展三次人工增雨作業(yè),共發(fā)射增雨火箭彈32枚,降雨量26.6mm。據(jù)2月27日土壤水分檢測顯示,平原旱作地區(qū)和水旱輪作區(qū)的平均土壤相對含水量分別為88.97%、77.23%,分別比2010年12月21日提高29.1、14.63個百分點,墑情適宜,旱情解除;丘陵山區(qū)土壤相對含水量為52.97%,提高34.07個百分點,旱情得到有效緩解。
為支持本縣抗旱工作,國家和省先后下達贛榆縣各級抗旱補助經(jīng)費510萬元。主要用于抗旱設備購置、人工增雨、設備維護、翻水油電費用及抗旱服務隊建設等。鑒于此次旱情嚴重、持續(xù)時間長、資金缺口大的實際情況及抗旱需求,贛榆縣政府向江蘇省國開行緊急申請1000萬元應急無息貸款用于抗旱??h防指及時將各筆經(jīng)費下達各鎮(zhèn)及有關單位,保證抗旱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保證經(jīng)費落實到位,縣里派出督查組,落實經(jīng)費使用情況,規(guī)范經(jīng)費使用渠道,確保每一筆經(jīng)費能及時、完全用于抗旱工作。
必須進一步細化、完善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增強其科學性和操作性,從思想上、物質(zhì)上做好抗大災、抗長災、抗連災的準備。
為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調(diào)控能力,必須進行長遠規(guī)劃,建設控制性骨干工程、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切實提高水利工程調(diào)控能力。
1.改造各級翻水站、泵站工程。由于各級翻水站、泵站年久失修,老化、破損現(xiàn)象嚴重,亟需進行維修改造,以充分發(fā)揮各級翻水站、泵站澇時能排水,旱時能調(diào)水的作用。
2.加快小水庫加固工程。贛榆縣小水庫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丘陵山區(qū),是以防洪、灌溉為主的小型控制性水利工程,直接關乎蓄水興利和防洪安全。
3.實施應急水源工程建設,確保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加強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發(fā)展節(jié)水灌溉,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技術。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現(xiàn)有抗旱服務隊基礎上加強防汛防旱應急隊伍建設。完善縣、鎮(zhèn)、村三級防汛防旱應急體制,成立專職隊伍、配備專業(yè)人員、購置專業(yè)設備;同時請求縣委、縣政府出臺扶持應急隊伍建設的政策,劃撥專項經(jīng)費用于解決人員工資、購置設備和機械維護等費用,使防汛防旱應急隊伍良性發(fā)展,在防汛抗旱中真正發(fā)揮作用,確保災時拉得出、用得上,充分發(fā)揮防汛防旱生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