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明 劉 帆 劉蘭珍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qū)羅坊中心衛(wèi)生院,338008)
小兒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與成人有較大差別。兒童用藥也與成人不同,現(xiàn)淺淡如下。
1.兒童為不成熟個體,對藥物的體內吸收、分布、排泄與成人相比有顯著差異。①透皮吸收藥物:小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角化層薄,局部用藥吸收快而多,外用要注意防止透皮吸收中毒,如硼酸、水楊酸等。②口服用藥:兒童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全,胃排空時間長,消化液及酶分泌少,胃蠕動差,使藥物吸收不規(guī)則。如磺胺藥可全部吸收,氯霉素吸收慢無規(guī)律。③肌肉或皮下給藥:可因周圍血液循環(huán)不足而影響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兒不采用。④靜脈給藥:吸收最快,藥效最可靠,但要考慮體液容量,新生兒總體液比成人相對高(約占80%),因此水溶性藥物體液稀釋濃度較低。
2.兒童尤其是新生兒血漿蛋白含量少,藥物結合率就少,在新生兒體內游離的成分就多,藥效更強,更易引起藥物中毒。如吲哚美辛、水楊酸等與新生兒血漿結合率低,易引起不良反應。新生兒脂肪含量低,使脂溶性藥物分布受影響。
3.兒童的藥物代謝受其腎功能、肝臟容積大小和各種酶系活動的綜合影響。兒童腎功能不及成人,新生兒的腎小球濾過率較成人低30%~40%,最大腎濃縮力和稀釋力亦低。兒童對藥物的排泄較成人緩慢,藥物的作用會延長。兒童肝功能也不及成人,如氯霉素引起的灰嬰綜合征、磺胺類藥物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癥,都是因為肝功能低下或肝藥酶不足引起。因此,兒童與成人差異較大。兒童用藥更應遵循個體化原則,使藥物既能起到治療作用又要減少副作用。
1.藥物的劑型、劑量、給藥時間及配伍。劑量是影響藥物療效最直接的因素。兒科給藥過程中,掌握好適應證,控制好劑型、劑量,如服有腸溶性或控釋片時不能壓碎服,否則療效下降、副作用增加。同時給藥的時間對減輕藥物對機體的刺激性、提高藥物本身的療效亦有重要作用。如一般西藥應飯后服用以減少其對胃腸黏膜的刺激性。藥物的配伍與藥物的療效息息相關,如維生素C(抗壞血酸鈉)靜脈注射液pH值5.0~7.0,不宜與堿性藥物配伍,如與堿性藥物配伍,應該進行分瓶輸注,否則作用下降或沒有作用。因此,在使用藥物的過程中要全面了解藥物的理化性質。
2.藥物的毒副作用。任何藥物都沒有絕對的安全和絕對有效可言,因為每種藥物都存在多種不同的藥理作用,而每個個體對同一種藥物的敏感性也是不盡相同的,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兒科用藥的毒副作用主要有:①惡心、嘔吐。②過敏反應。③致畸。④致癌等。在用藥期間應密切觀察患兒用藥后的變化,以免由于藥物不良反應造成嚴重后果。
兒童在生長發(fā)育階段,機體各方面比較嬌嫩,各組織、器官發(fā)育尚不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健全,不能把兒童簡單當成是成人的縮影,應該更細致全面考慮兒童的體質。因此,在兒科臨床用藥治療疾病時,一定要全面了解患兒的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狀態(tài),要全面掌握相關藥物的物理、化學及藥理學性質,挑選具有確切療效、使用安全、毒副反應少、便于兒童使用并且經濟適用的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及肝腎等重要器官臟器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應盡量避免使用。在特殊情況下不得不用時,也應該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小兒處于生長發(fā)育期,如雄激素的長期使用會使骨骼閉合過早,四環(huán)素引起“四環(huán)素牙”,喹諾酮類藥物引起骨關節(jié)軟骨組織損傷,某些中樞抑制藥會影響智力發(fā)育等。對于抗生素的使用,必須根據(jù)病原菌的種類以及藥敏實驗的結果使用,對于尚未取得病原菌種類及其藥敏實驗結果又急需使用抗生素時,可根據(jù)患兒臨床癥狀、感染部位、發(fā)病場所、發(fā)病季節(jié)、原發(fā)病灶、基礎疾病等,并結合醫(yī)師本人用藥經驗,以及當?shù)丶毦哪退帬顩r,先給予適當?shù)目咕幬镏委?,一旦獲得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應馬上調整用藥方案。給藥途徑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作用快慢、強弱及持續(xù)時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有根據(jù)兒童各時期生長發(fā)育階段的生理特點,嚴格掌握兒童用藥適應證、禁忌證等,才能安全、合理、有效地治療患兒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