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珍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xué)校,412012)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為清朝末年名醫(yī)張錫純代表作,是其臨證經(jīng)驗結(jié)晶。張氏不但組方用藥獨具特色,且服藥方法亦很有創(chuàng)新。中藥的煎服法對藥物的吸收和功效的發(fā)揮有較大的影響,正如徐大椿所謂:“病之愈與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1]。茲將張氏《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服藥方法、特點總結(jié)歸納如下。
1.嚼服、含化。張氏對口腔、咽喉、胸膈等上焦病證,部分方藥采用嚼服、含化的方法。張氏認為,上焦病證,如采用煎湯頓服,恐藥力下趨,而病轉(zhuǎn)不愈,故而采用嚼服或含化的方法。如治咽喉腫痛的咀華清喉丹,由大生地一兩、硼砂錢半組成,即用生地一片,裹硼砂少許,徐徐嚼咽之,半日許將藥服完。采用細細嚼咽法,則藥之津液清潤患處,效顯。另外,治胃病噎膈的變質(zhì)化瘀丸采用含化、細細咽津的方法,衛(wèi)生防疫丹采用含化以治牙痛等等。此類服法可使藥物直接、持續(xù)作用在病變所在部位,療效明顯。另外,張氏還用鮮梨片蘸生石膏細末嚼咽以治上焦煩熱,聞藥氣嘔吐者,此又有助于服藥,防止嘔吐拒藥。
2.作粥食?!夺t(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中作粥劑的方藥有10余首,多用于胃腸道疾病,如嘔吐、腹瀉及虛損類疾病等。一是用藥作粥直接用以療疾,如薯蕷半夏粥治嘔吐,薯蕷芣苣粥治腹瀉,珠玉二寶粥治脾肺陰分虧損、飲食懶進;二是用粥送藥,如三寶粥用山藥作粥送服三七、鴉膽子治痢疾,用山藥軋細作粥調(diào)血余炭治大便下血等。胃腑疾病用粥劑一方面可以使藥物留戀于胃,不使直入腸道,另一方面對于嘔吐患者可以緩解藥物對胃的刺激。對于腹瀉采用粥劑,亦可使藥物留滯于腸腑,不致直過腸道,增強藥物的吸收。張氏作粥劑多用山藥或粳米。
3.作餅食之。張氏用益脾餅(由白術(shù)、干姜、雞內(nèi)金、棗肉組成)治泄瀉。歷代醫(yī)家治泄瀉除湯劑外,善用散劑,瀉多由濕邪所致,故以散劑為好,而張氏采用餅劑,卻是一大創(chuàng)新。筆者臨證仿之用茯苓、面粉做餅治慢性泄瀉亦有較好療效。另外,張氏用期頤餅(由芡實、生雞內(nèi)金、白面、白砂糖)治氣虛痰盛之人,此又可療病充饑。餅劑多適用于慢性疾病。
4.茶飲。用藥作茶飲是張氏又一用藥特色。如一味薯蕷飲用一味山藥煎汁兩大碗,當茶溫飲治勞瘵發(fā)熱,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瀉,及一切陰分虧損之證。如此服用,一方面持續(xù)不斷補充體內(nèi)水分,另一方面,在山藥滋補作用下,其養(yǎng)陰生津作用更佳。張氏用二鮮飲(鮮茅根、鮮藕)煮汁常飲治虛勞證、痰中帶血,認為茅根善清虛熱而不傷脾胃,藕善化瘀血而兼滋新血,合用之為涵養(yǎng)真陰之妙品。上方另加鮮小薊根即為三鮮飲,用治上證兼虛熱者。筆者認為,此類方作茶飲能達到利尿清熱、化瘀止血又不致傷陰的目的。另外,對于用他方后,病邪大部分已去,不需用峻藥濃煎以祛邪者,也可采用茶劑緩補正氣以達正復(fù)邪祛的目的。如張氏之寧嗽定喘飲(生懷山藥、甘蔗自然汁、生雞子黃、酸石榴自然汁)治傷寒溫病,陽明大熱已退,其人或素虛或老年,至此益形怯弱,或喘或嗽或痰涎壅盛,氣息似甚不足者。張氏用如此尋常之物作茶飲之,能補氣滋陰,待正氣來復(fù)以消除余邪,以防出現(xiàn)一味攻邪耗傷正氣,邪祛正亦亡的局面。
5.煎湯代水。對于有些丸、散劑,張氏根據(jù)病情,常用藥煎水送服的方法。如治淋久氣化不固、遺精白濁的秘真丸(五倍子、粉甘草),張氏即用竹葉煎湯送服的方法,竹葉又有利尿通淋之功,于病有益。治沖氣上逆之睡眠不安,用生芡實煎汁送服生赭石細末,方中芡實能助赭石斂沖氣。治瘰疬的消瘰丸用海帶絲煎湯送服,海帶能助軟堅散結(jié)。在清毒二仙丹中用丈菊子煎湯送服鴉膽子,丈菊子有治淋之功。另外,張氏用鐵銹水煎湯送服加味磁朱丸以治癇風,鐵銹水有鎮(zhèn)靜安神之功;在急救回陽湯中用童便燉熱送服朱砂,童便既能使毒氣從尿道瀉出,又能啟發(fā)腎中之陽上達以應(yīng)心臟,交通心腎陰陽以助回陽救急。如此等等,既方便服藥,又增強療效。
6.乳汁送藥。張氏治乳兒疾病采用乳汁送服藥物的方法。如治初生小兒綿風的定風丹(生明乳香、生明沒藥、朱砂、全蜈蚣、全蝎),將藥共為細末,每小兒哺乳時,用藥分許,置口中,乳汁送下,一日約服藥五次。如此服之,使小兒不致拒藥。
7.鼻嗅。鼻嗅是用鼻嗅吸藥氣或藥煙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張氏治眼疾因熱者用清腦黃連膏,其方法是黃連二錢為細末,香油調(diào)成薄糊,常常以鼻聞之,日約二三十次。認為目系神經(jīng)連于腦,腦部因熱生炎,病及神經(jīng),必生眼疾。服藥無捷效,因所用之藥不能直達腦部。故借鼻竅為捷徑,以直達于腦。當然,黃連不含揮發(fā)性成分,此方藥物有待改進。但張氏臨證結(jié)合古人治療方法與西醫(yī)醫(yī)理參悟,用此法治眼疾,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8.外熨。張氏采用蔥白外熨治便秘很有特點。其方法是將蔥白絲和醋炒至極熱,分作兩包,趁熱熨臍上。涼則互換,不間斷,熨至六點鐘,其結(jié)自開。還用此法治疝氣初得亦效。此法乃張氏受古方蔥白灸法治小便不通啟發(fā)而改良所得。可見張氏也善學(xué)習、繼承古人經(jīng)驗,并用心加以創(chuàng)新。
9.內(nèi)服結(jié)合外熏洗。張氏用蒲公英湯治虛火實熱之證,采用鮮蒲公英煎湯兩大碗,溫服一碗,余趁熱熏洗,如此內(nèi)服外用兩者結(jié)合,療效更顯。
1.少量多次。一是上焦病證,藥煎成后,分多次飲服。張氏考慮因病在上焦,若頓服,恐藥力下趨,則藥過病所,病轉(zhuǎn)不愈。如餾水石膏飲采用湯成后,徐徐分六次服用,且前三次間隔一點鐘,后三次間隔一點半鐘。前賢亦有此論,如李東垣[2]:“病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二是嬰幼兒亦采用少量多次,以防拒藥,如定風丹。三是嘔吐患者,亦是少量多次,且藥后含生姜,以防胃不受納,如張氏治惡阻的安胃飲,藥煎成,調(diào)入蜂蜜,徐徐溫飲下,一次只飲一口,半日服盡。四是藥物的藥性平和,為使藥力相繼,亦多次服用。如治小便不利的白茅根湯,日服五六次,夜服兩三次。
2.頓服。多用于急癥、重癥,起到量大力專,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如張氏的一味萊菔子湯,用一味萊菔子生者、熟者各一兩搗碎煎湯一大茶杯,頓服之,用于治寒溫結(jié)胸、呼吸不利、滿悶短氣等。
3.一日兩劑。適用于病情較重者,如治熱毒痢疾的解毒生化丹,這樣可有助于在短時間內(nèi)使藥物血藥濃度達到有效濃度以上,起到迅速祛邪的目的,防止病情進展。
4.中病即止。對于有些方藥,張氏亦尊從醫(yī)圣張仲景所運用的方法,得汗、得瀉為度,服后愈者,停后服,頻次不宜過多,有效為度,不必盡劑,以防傷正及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如張氏治陽明熱盛的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生石膏、知母、人參、生山藥、粉甘草),其用法為用水五盅,煎取三盅,先溫服一盅,病愈,停后服。張氏治寒溫結(jié)胸的蕩胸湯(蔞仁、生赭石、芒硝、蘇子),用法為用水四盅,煎取二盅,先溫服一盅。結(jié)開,停后服。其他如鎮(zhèn)逆承氣湯等亦如此。
以上只是對《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中較有特色的服藥方法作了些初步探討,其用藥可圈可點之處遠不止這些,臨證用藥時,當吸收其經(jīng)驗,針對具體病情加以靈活運用,以發(fā)揮方藥最佳療效。
[1]徐大椿.徐大椿醫(yī)書全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
[2]張瑞賢.本草名著集成.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