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群
(上海楊浦區(qū)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上海200090)
慢性腦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insufficiency,CCCI)是指各種原因?qū)е麓竽X出現(xiàn)慢性的廣泛的供血不足,是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引起慢性腦供血不足常見的原因有椎-基底動脈血管狹窄及痙攣、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動力學障礙、微血栓形成等[2]。用脈血康膠囊聯(lián)合氟桂利嗪膠囊和阿司匹林腸溶片(aspirin,ASA)治療老年慢性腦供血不足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來源于2011年1月—2011年11月上海楊浦區(qū)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門診(68例)及住院(12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腦供血不足診斷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48~86歲,平均64歲。對照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50~82歲,平均6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自覺癥狀、病程長短及伴發(fā)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及糖尿病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年齡>45歲;②臨床上頭暈、頭痛、頭重、耳鳴等癥狀反復出現(xiàn);③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未發(fā)現(xiàn)腦部的局灶性損害體征;④頭顱CT或MRI檢查未見腦血管的器質(zhì)性病變;⑤眼底檢查有眼底動脈硬化改變(動靜脈直徑之比達1∶3)或腦灌流動脈處可聞及血管雜音;⑥頸部血管超聲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管腔狹窄;TCD檢查提示腦動脈狹窄或閉塞;⑦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符合①、②、③、④、⑦、⑤或⑥者入選。
1.3 排除標準排除惡性腫瘤、血液病、急性感染及未完成治療,資料不全者等。
1.4 治療方案在常規(guī)治療(降壓、降糖、降脂)的基礎上,對照組予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10930003),5 mg,每晚1次,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耳)100 mg,每天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脈血康膠囊(重慶時珍閣普生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4粒,1日3次,療程為4周。
1.5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經(jīng)TCD檢查,檢查內(nèi)容:雙側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的搏動指數(shù)(PI)和RI(阻力指數(shù))的變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行血液流變學檢查: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同時檢測患者的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等。
1.6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參數(sh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頭暈、頭痛、頭重、耳鳴癥狀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癥狀改善較對照組更顯著(P<0.05)。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治療后,兩組各項指標均有下降(治療組P<0.05,對照組P<0.05),且治療組比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1)。見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雙側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的搏動指數(shù)(PI)和RI(阻力指數(shù))的比較治療組治療后MCA、ACA、PCA的PI、RI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MCA、ACA、PCA的PI和MCA的RI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脈血康膠囊能明顯改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腦血流動力學作用。見表2。
表1 兩組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s)
注:兩組治療前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時間全血黏度/(mPa·s)高切低切漿黏度/(mPa·s)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纖維蛋白原/(g·L-1)治療組(n=20)治療前8.1±0.817.8±1.62.0±0.244.6±4.64.6±1.5治療后5.4±0.6*13.6±1.2*△1.5±0.2*△42.5±6.0*3.2±1.3*對照組(n=20)治療前8.0±1.416.8±1.81.8±0.343.5±6.04.5±1.4治療后7.2±1.215.3±1.01.7±0.343.4±4.54.2±1.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CA、ACA、PCA的PI、RI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CA、ACA、PCA的PI、RI比較±s)
注:兩組治療前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時間PIMCAPIACAPIPCARIMCARIACARI PCA治療組(n=20)對照組(n=20)0.120.54±0.11治療前1.26±0.241.12±0.201.18±0.20.78±0.140.68±0.120.72±0.12治療后0.76±0.20*△0.82±0.2*△0.70±0.2*△0.50±0.12*△0.48±0.1*0.59±0.11*治療前1.24±0.221.11±0.21.12±0.30.76±0.140.70±0.110.71±0.11治療后0.98±0.240.96±0.20.98±0.20.66±0.120.54±
2.4 不良反應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糞常規(guī)無明顯改變。兩組未見明顯毒性反應。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多表現(xiàn)為頭重、頭暈、頭痛、耳鳴等,頭顱CT或MRI檢查未見血管性或其他器質(zhì)性病變[3]。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腦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那么還可能引起“血管性癡呆”和“腦卒中”[4]。因此如何能防治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fā)生發(fā)展,是擺在臨床醫(yī)生面前的一個重要的任務。
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快速的特點,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應用[5]。PI(搏動指數(shù))能較準確地反映腦血流狀態(tài),是評價腦血流灌注狀態(tài)高低的指標[6],RI(阻力指數(shù))是反映顱內(nèi)動脈彈性和血管阻力及擴張程度指標,RI增高提示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血管彈性減退以及血流量減少[7]。本研究發(fā)現(xiàn),脈血康膠囊具有改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的作用,能顯著增加患者腦血流量。
研究發(fā)現(xiàn)[8],血液流變學異常是影響腦組織器官正常血流灌注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血液黏稠度是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脈血康膠囊是由中藥水蛭組成的單方制劑,有破血、逐瘀、通經(jīng)的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水蛭的主要有效成分為水蛭素,它是凝血酶特效抑制劑,與凝血酶結合后,能抑制凝血酶與血栓調(diào)節(jié)蛋白的結合作用,抑制凝血酶的蛋白水解作用;抑制凝血酶誘導的成纖維細胞增殖和內(nèi)膜平滑肌細胞的過度增生及血管內(nèi)膜增厚[9],因此,脈血康膠囊能明顯降低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血液黏稠度。
氟桂利嗪膠囊是一種選擇性的鈣通道阻滯劑,它的主要作用機制是防止因缺血等原因?qū)е碌募毎麅?nèi)病理性鈣超載而造成的細胞損害,維持細胞內(nèi)重要的離子調(diào)控機制,緩解血管痙攣,對血管收縮物質(zhì)引起的持續(xù)性血管痙攣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尤其對基底動脈和頸內(nèi)動脈效果最明顯[10]。小劑量長期口服阿司匹林能抑制神經(jīng)細胞凋亡,誘導腦缺血耐受性[11]。本研究證實,聯(lián)合用藥具有協(xié)同作用,增強對腦缺血耐受性的誘導作用,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黏度、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等均下降,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有差異(P<0.01)。
綜上所述,脈血康膠囊聯(lián)合氟桂利嗪膠囊和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能明顯降低血黏度,增加患者腦血流灌注,提高腦血管的血流速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龔慶鳳,銀杏酮酯滴丸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臨床觀察[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2,20(2):68-70.
[2]李相如,蔡雄鑫.老年人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TCD檢測分析[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1995,5(4):11-13.
[3]江承平,吳碧華.銀杏蜜環(huán)口服液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0,30(1):57-60.
[4]郭進升,于麗冰.麗珠腦力隆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4,11(11):2347-2348.
[5]張安民,史萬英.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2008,30(10):1081-1082.
[6]高山,黃家星.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的診斷技術與臨床應用[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4:48.
[7]焦明德.實用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5:128-129.
[8]薛黎,曹玲,曹文艷.血液流變學檢測指標對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鑒別診斷的臨床評價[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2(11):1554-1556.
[9]魏寶永,劉國玉,孔繼興,等.七蛭膠囊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中國農(nóng)村醫(yī)學,1998,26(2):43-45.
[10]郝志英,李亞冬.鈣通道阻滯劑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6,6(11):846-848.
[11]劉潔香,陳彈.小劑量阿司匹林對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斑塊進展干預的研究[C]//第13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專刊,20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