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邦平
(遵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號郘亭,又號紫泉,晚號目耳叟,貴州獨山人。作為清代貴州籍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莫友芝在經學、詩詞、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與???、藏書、金石考證、碑帖賞鑒和書法、篆刻藝術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素以“西南碩儒”享譽士林。于書法領域,楷、行、篆、隸等諸體兼擅,尤以篆隸聞名于世,同時兼及篆刻,在清末書法史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對當代乃至后世有著較深遠的影響。學界對莫氏書法的關注和研究不在少數,研究的重點和深入程度亦不盡相同。張雙錫先生《莫友芝的書法藝術》[1]一文,梳理了前人有關莫氏書法的評論,并作了籠統(tǒng)的概括,惜未能深入展開。劉錦先生《莫友芝書法成就淺識》[2],對莫氏各種書體之淵源、用筆、字法、章法等均作了客觀公允的評析,不失為研究莫書的一篇好文章。倘從更高的專業(yè)角度而言,在綜合概述的基礎上,還可以對其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體貌及變化加以縱深梳理比照,探討其演變或創(chuàng)新之處。以篆書為例,可以探討其早、中、晚期風格特征,大小篆之淵源和與隸書的融合程度,與同時代篆書名家相比其成就高下等方面,還可以增配作品圖版資料從而使研究更為直觀生動。劉文中還提及兩個亮點,即“書如其人”和“詩法通于書法”,頗具新意與理論深度,足以把莫氏書法研究推向更高、更深層次。戴明賢先生《黔南書杰莫友芝》[3]一文,站在書法史的高度對莫氏書法作了高屋建瓴的剖析與總結,以其淵博的學識為莫書的研究賦予了一定的理論深度,頗有見地,較為中肯地將莫友芝定位為學者型文人書家。文中登載了楷、行、篆、隸等莫氏書法作品九幅,基本反映了其書法的總體風貌與主要風格特征。郭堂貴先生《莫友芝書法與碑學》[4]一文,很好地開啟了研究莫氏書法的另一扇窗戶——碑學與金石考證??v觀莫氏一生,與金石碑學結緣甚深,藝術風貌與審美取向以高古渾穆、質樸野逸為旨歸,楷、行、篆、隸諸體無一例外地呈現出鮮明而深刻的碑派烙印。該文總結歸納了莫氏書法與碑學的密切關系,尤其是對篆隸宗法源流的探究,足以加深并拓展我們對莫書的認識與了解。如能輔以適量圖版,圖文并茂,會增強品味與解讀效果。其他如康振賢《莫友芝書法成就再論》(網上搜索)、李建春《才高學博詩書雙絕——晚清西南碩儒莫友芝的書法藝術》[5]、《篆法骎骎追冰斯——莫友芝的書法藝術》(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等,都從各自的角度對莫友芝書法與篆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圖1 莫友芝篆書
迄今為止,對莫友芝書法的研究基本上做到了多角度并涵蓋了諸多層面。然而,就整體和長遠而言,尚欠缺更為系統(tǒng)、全面和深入的專業(yè)研究,許多命題在前人研究中僅僅提到而已,并未展開深度探究,創(chuàng)新與深入則是擺在今后莫書研究者面前的兩個命題。其次,部分觀點值得商榷。如有的學者竟將莫友芝書法藝術成就置于莫氏一生治學游藝之最突出者,如此定位,顯然有違史實。多數研究者認同其治學第一,詩歌次之,書法又次之。莫友芝曾經是“蚤年高名動帝都”(張之洞語),書法藉以文名詩聲更易播揚,因而時有書名壓過學問與詩名者。劉漢忠《莫友芝影山草堂藏書考證——兼與楊祖愷同志商榷》中稱“他(莫友芝)是集學者、詩人、書法家、藏書家為一身,其多方面的成就又無不與他終生系之的藏書事業(yè)有關。”[6]而莫友芝自己認為楷書勝于篆隸。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莫友芝研究中心”梁光華教授《書詩學三絕的文化巨匠——莫友芝生平人品與主要學術成就評介》一文對莫氏的蓋棺之論更為切合實際:“聞名于海內外的大學問家、大詩人、大教育家、大書法家、大藏書家和目錄版本學家?!盵7]縱觀其一生綜合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書法當為莫氏一生三大成就之一。
圖2 莫友芝隸書
圖3 鄧石如隸書
莫友芝書法楷、行、篆、隸諸體兼擅,而尤以篆隸存世者多。究竟何種書體為其最擅長,歷來頗有爭議,見仁見智,各持一說?;蛞詾槠渥瓡顬槭廊朔Q道,吳昌碩甚至將其列為有清一代三大篆書家之一(圖1)。或推其隸書(圖2)為成就最著者,抑或二者軒輊難分。從現存作品來看,篆書數量最多,這也恰恰印證了莫氏治小學根柢之深。平日作篆信手拈來,一揮而就,學問與藝術契合無間,與其《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等文字學著作互為表里。書法藝術根植于深厚的學養(yǎng),而后者又為前者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使其根深葉茂,格調高古,氣息醇雅,書卷氣充溢字里行間,學者型文人書風于斯為證。其實莫友芝的隸書水平同樣很高,盡管較之于鄧石如、伊秉綬等諸家尚須相讓,無論是入古的功力,還是出新的成就,都難以匹敵。但友芝先生隸書自有文人學者的溫雅與氣格,又是學養(yǎng)不抵的鄧書力所不能及的。鄧書(圖3)精熟且功力深厚,鮮有望其項背者,但精熟之中卻時見習氣與俗格。概言之,莫氏篆隸取法乎上,篆中有隸,隸中融篆,筆法筆意相參,互為融通,既有時代風尚的薰染,更是自身學養(yǎng)識鑒的體認。尤其是篆書,斷非有的文章所稱取法于漢碑篆額(圖4)之類的。須知秦代以降,篆書與高古格調漸行漸遠,至于碑額篆體,似難以躋身大宗主流,盡管不能否認其中時有精采可觀者。作為識見精深宏闊的大學者莫友芝,當不至于將自己篆書定格于此,惟有所借鑒汲取而已。在碑派書法勢盛的晚清能以自己較為鮮明的面目卓然于世,足以楷模后學。然而莫友芝本人對自己書法的評價則是“楷書(圖5)第一,篆隸次之”。緣于莫氏篆隸傳世作品多,因而被關注與研究得相對較多,此乃情理之中。與之鮮明對比的則是楷書行書作品少,所以被關注得不夠,研究得也欠深入。
圖4 漢《張遷碑》額篆
圖5 莫友芝楷書
圖6 沈曾植行草
那么,莫友芝對自己的楷書何以期許自信如此?對篆隸是否過謙?在鑒賞莫氏傳世作品時,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那就是款署。自明、清、民國直至今天,書法落款的基本常識是:草書作品多用草書落款,以求通篇章法和諧統(tǒng)一。其余諸體則以行楷、行書為主。篆隸作品可用與作品書體一致的篆隸題署,追求統(tǒng)一吻合,余則楷、行,而純用楷書者則殊少。在莫氏所有落款中,楷書與行楷占的比例最多。此中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楷書擅長并自信以示恭敬,二是拙于行草。至于后者,在清代中晚期碑派書家群中則極為普遍,這是碑帖難以融合、書家難以兼擅的力證。鄧石如、伊秉綬、包世臣(盡管有帖的功夫,但仍拙于帖派行草)至趙之謙、沈曾植(圖6)等碑派重量級大家莫不如此。趙之謙曾清楚地告訴世人:“于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草本不擅長,行書亦未學過,僅能稿書而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此甘苦自知之?!盵8]莫友芝身處其世,亦莫能外。他自幼學書刻苦精勤,在魏楷和唐楷上都下過很深的功夫。稍晚,在文字學學習與研究過程中,對秦篆和唐篆(即李斯、李陽冰等)情有獨鐘,又融入漢篆體勢,即有的學者所提及的《嵩山少室石闕銘》和《祀三公山碑》等,入古既深且闊,漸次確立了自己的篆書風格。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莫氏眼界開闊,所取法者遠非研究者所提到的幾種碑刻;二是父親莫與儔去世后,友芝承擔家庭重任,多次赴京趕考不第,又生逢亂世,后半生顛沛流離,為稻粱之謀奔波,生活坎坷,貧困交加,基本上失去了明窗凈幾、悠游從容的閑適生活,在書法學習與取法上未能將路走得更寬廣與精深,最終順乎時代大潮而在篆隸領域立住腳跟。
莫友芝書法作為一種特定歷史時期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文化與藝術各自的魅力與融合的風采,是博大精深的寫照,所以對書家及其藝術的研究均涉及其家學淵源、受業(yè)師承、書學思想、藝術風貌、審美旨歸,以及所蘊含的人文情懷與精神境界等。簡言之即積學、入古、創(chuàng)新而已。前人對莫友芝書法的研究已關注到其治學、詩歌與碑學的聯系,對書法本體的分析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但我們注意到莫氏一生從事過大量的碑帖鑒賞、金石考訂活動與書法交游,是其一生書學研究與藝術實踐的重要著力點與組成部分,也是他治學的組成部分。因此,碑帖研究與金石考證是將莫氏書法研究推向深入的又一切入點。莫氏作為西南碩儒巨子,一生著述等身,學問淹博,廣涉游藝,其書必為學人之書。他又以詩鳴于時、顯于世,而藝術門類之間在本質規(guī)律上是交互融通的,詩乃為藝的立根所在。所以,友芝先生其詩與書是相通的,友芝書法是詩化了的書法,具有詩一般的靈性、沉郁、情懷和境界。這又是其他許多書家所不具備的,是一個頗具理論高度與新意的課題。
圖7 莫友芝用印
莫友芝出生于書香門第,幼承庭訓,嚴格遵循身為遵義府學教授的父親的導引,砥勵成才,21歲便科舉成名。父親還為其指出一條后來成就人生的顯途:“若輩寂之守牖下,不以此時縱游名山大川,遍交海內英儒碩彥以自廣,恐終成固陋耳”。友芝嗣后人生走向果然依父言而踐行,在長達二十余年的趕考、游歷中廣交天下俊彥豪士,學問、詩聲、書名遠播,可謂從荒僻的黔地走到了全國的發(fā)展平臺上,使其平生積學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示發(fā)揮。學問識見提升,書法藝事也隨之益進。在莫友芝交往的達官顯貴、學界聞人與士林翹楚中,有不少是在書畫印與金石收藏和藏書等領域中享有盛名的大家,如鄭珍、黎庶昌、翁同和、潘祖蔭、吳大澂、吳熙載、俞樾、劉熙載、張裕釗、沈樹鏞、丁丙、郭嵩燾、胡澍、王闓運、鄧傳密(鄧石如之子)、包誠(包世臣之子)、楊峴(吳昌碩老師)、楊沂孫、何紹基、祁雋藻、繆荃孫、曾國藩、李鴻章、程春海、張之洞,等等,此舉可稱得上是友芝的書法藝事交游,幾乎走到了其時全國書畫藝事交流的最前沿,使他的書法水平與藝術境界都躍上了新的臺階,同時也增進了我們對那個時代書法生存圈的了解。
立足和圍繞莫友芝書法,我們甚至可以縱橫展開并做多視角深層研究:莫友芝書法與同代人的比照;論儒學教化對莫友芝書法的影響;人生際遇對莫友芝書法的影響;碑帖融合的瓶頸:筆法——以莫友芝書法為例;沙灘文化圈書法研究;乾嘉樸學與晚清書法;清末黔地書法走向,等等。
歷史上任何一位書家均存在一定的不足與欠缺,莫友芝亦不例外。研究中發(fā)現莫友芝書法及其研究尚存在一些問題。有的評論過于拔高,可能是基于對本土文化的尊崇和鄉(xiāng)賢情結。縱觀莫氏一生書法藝術,作品風格分期不十分明顯,緣于特殊歷史時代——晚清碑書大興,莫友芝長于碑體,碑勝于帖,而拙于帖派審美標準下的行草書,這在他眾多行書作品和落款中清楚可見呂阝篆書、隸書取法、入古與鑄镕諸家風格等方面似可再加深加強,因而出新略早了點,底氣火候也稍嫌勉強,尤其是在他諸多應酬之作中體現得較為分明。
舉凡卓有成就的書法大家于書學研究均能自成體系,時有新見高識,友芝于此更多地體現在散見于金石碑帖考證之中,如《亭書畫經眼錄》、《梁石記》等。
綜上所述,莫友芝書法屬晚清碑學大興與碑派書法勢盛時代的產物,在藝術風格指向上碑勝于帖。其書學思想乃是乾嘉樸學思想與考據學風的余緒與極好注腳。其一生書法成就主要體現在篆隸與金石碑帖考證、研究與鑒賞領域,于篆刻亦有所涉獵。作為黔地走出的學者、詩人能于清季登上全國書壇并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所留下的寶貴文化藝術遺產惠及后學,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和研究空間。
[1] 張雙錫.莫友芝的書法藝術[A].裴漢剛.莫友芝研究文集[C].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267-271.
[2] 劉錦.莫友芝書法成就淺識[J].書法,1992,(1):46-48.
[3] 戴明賢.黔南書杰莫友芝[J].書法叢刊,1994,(1):58-73.
[4] 郭堂貴.莫友芝書法與碑學[J].貴州文史叢刊,2004,(3):77-80.
[5] 李建春.才高學博詩書雙絕——晚清西南碩儒莫友芝的書法藝術[J].美術大觀,2007,(1):14-15.
[6] 劉漢忠.莫友芝影山草堂藏書考證——兼與楊祖愷同志高榷[J].貴州文史叢刊,1990,(1):53.
[7] 梁光華.書詩學三絕的文化巨匠—莫友芝生平人品與主要學術成就評介[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5,(1):13-15.
[8] 中國書法鑒賞辭典[M].北京: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2: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