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欣 托婭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炎后肝硬化后腹水58例
路欣 托婭
本組58例均為本院2000年1月以來收治的住院及門診患者。其中男49例,女9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80歲,25~30歲4例,30~40歲8例,40~50歲16例,50歲以上30例,腹水病程小于1年26例,1~2年21例,3年以上11例,10例反復發(fā)作,3例為重癥肝炎合并腹水。實驗室檢查中,肝功能濁度,實驗異常35例,L/G倒置46例,白細胞、血小板減少41例,58例HBsAG陽性,B超檢查提示:肝硬化腹水25例,大量腹水15例。
辨證分型:肝脾血瘀;腹部膨大脹滿;納差、乏力(以上為主證)兼見面色紫黑,蛛絲赤縷或血痔,肋下癥塊,肋痛如針刺;腹壁青筋顯露,舌質紫暗或淤斑,脈弦或濕。
肝脾兩虛:主證兼脘肋痞脹或隱痛,食后脹甚,面色萎黃、精神困倦;大便溏,尿少下肢浮腫,舌苔薄白膩,脈弦細。
陰虛:主證兼見脾腎陰虛證,伴血黃垢,目膚黃染,煩熱不安,腹皮繃緊光亮,下肢水腫,口苦、大便干結,尿少色黃,舌尖紅苔黃膩,脈弦細而有數澀。
中藥治:入院后全部報自擬丹芪消淤行水湯療。方藥:紅花 30 g、丹參 20 g、防己 60 g、當歸 15 g、白芍20 g、大黃 10 g、炙別旱 15 g(先煎)白術 20 g、茯苓皮 30 g、豬芩 25 g、澤夕25 g、黨參25 g,15 d為一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以上。
加減:①肝臟血瘀型加桃仁15(打)紅花20 g、地別蟲15 g、三菱15 g、莪術15 g②肝脾兩份型加以仁30 g、大腹皮30 g、蒼術15 g、川撲15 g③脾腎陽虛型加附片10 g、仙靈脾10 g、炮姜5 g④肝腎陰虛型去黨參15 g、去白術15 g、加生地15 g、麥冬 20 g、沙參15 g、枸杞25 g、旱蓮草 30 g⑤陰虛濕熱型去黨參、白術、加茵陳30 g、生地20、麥冬15 g、白茅根 30 g。
西醫(yī)治療:西醫(yī)治療在服用丹芪行水湯的初期,一般短程加用小劑量利尿劑,安體舒通20 mg,速尿20 mg,口服,3次/d,連服5~7 d。腹水減少后僅服安體舒通,并逐漸停服。入院初期,腹水量大,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一般予靜點白蛋白、血漿等血制品。對肝功能異常或存在黃疸者,一般配合復方丹參,強力寧、門冬氨酸、鉀、鎂等,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給予輸血、應用垂體后葉素,維生素K等。頑固性腹水給予抽水,必要時給予抗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平衡酸堿。
顯效41例(70.7%);好轉14例(24.1%)無效3例(5.2%)。隨診1年后死亡6例,2年后死亡4例,2年存活率近82.8%。
中醫(yī)認為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大致屬于“脅痛、證積、膨脹、黃疸、血癥”等范疇。起病多緣于攝生不慎,感受濕熱之邪,深伏血分,瘀滯肝脾、久則肝脾兩份,氣滯血瘀,肝絡壅塞,水濕內停,病位在肝、脾及于腎。病理格局為肝脾腎三臟俱虛,氣血水三邪俱實,本虛而標實。本虛而標實。筆者據此病機,自擬丹芪消淤行水湯。取黃芪、黨參 白術、豬苓、茯苓皮、漢防已益氣健脾,利濕行水為主;配合丹參、當歸、紅花、白芍、炒大黃、炙別甲活血化瘀 ,消癥散積,標本兼治。方中重用黃芪、丹參、黃芪具益氣健脾、利水消腫功能。實驗研究有促進免疫,調節(jié)代謝保肝利尿的作用。丹參為傳統(tǒng)活血化瘀的良藥,現代藥理研究有改善微循環(huán),擴張血管,激活、纖溶等作用,能促進組織再生與修復,有利于肝細胞再生。肝臟淤血是導致腹水的重要原因,仲景早有“血不利則為水”之說,淤血的病理變化浮于正氣虛衰,因氣虛而血滯,氣郁而血瘀。氣為血,在血瘀的治療中,既活血祛瘀,又要補氣,木能增強活血祛痰的作用,黃芪與丹參,活血祛瘀,又要補氣,才能增強活血祛瘀的作用。黃芪與丹參同用,氣行則血行,氣升則血降,同時配伍豬苓、澤夕、茯苓皮、漢防己等中藥利水行水、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本方消退腹水的效果。本方結合辯證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等綜合治療,58例肝炎后肝腹水,近期有效率達94.8%,隨訪三年后存活率達82.8%,療效滿意,充分體現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該病的優(yōu)越性。
低蛋白血癥是形成腹水的重要原因,血漿蛋白濃度的降低。對腹水形成有密切關系。在肝功能嚴重損傷失代償的情況下,通過中藥在短期內糾正體蛋白血癥,顯然是不現實的。故此,筆者在利尿的同時補充白蛋白,有效的提高了血漿蛋白的濃度,加快了腹水的消退。
021008 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