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麗勇
(河南中醫(y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8)
《傷寒論》汗不得法傷正辨析*
軒麗勇
(河南中醫(y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8)
目的:辨析《傷寒論》中汗不得法的證治,以期指導臨床。方法:對《傷寒論》汗不得法傷正的相關條文進行剖析。結(jié)果:由于診治護理過程失當加之患者體質(zhì)等因素,汗不得法??蓳p傷人之氣血陰陽,致使病情復雜變化,不可簡單認為汗后“傷陰”“傷陽”,應根據(jù)汗后具體癥狀,辨證施治。結(jié)論:《傷寒論》對汗不得法傷正的論治使得汗法更加完整,通過對汗不得法傷正的辨析,有利于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
《傷寒論》;汗證/中醫(yī)藥療法
從《內(nèi)經(jīng)》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素問·玉機真臟論》,到張仲景的《傷寒論》,一直到清代溫病學派,都對汗法進行了研究和發(fā)揮,使其日趨完善。汗法,即通過開泄腠理,使之邪通過汗孔排出體外的方法,又稱解表法,為中醫(yī)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據(jù)八法之首。所謂汗不得法,是指邪在肌表當用汗法,醫(yī)者雖用汗法,但由于醫(yī)者辨邪之輕重不詳?shù)?,治療時先后失序或設方處藥不精,導致藥重病輕或藥輕病重。抑或湯藥煎服方法、護理失當?shù)龋霈F(xiàn)汗出不徹、汗出太過等情況,加之患者病情、體質(zhì)不同,致使氣血陰陽損傷,病不得解甚者變生它證。本文就《傷寒論》汗不得法損傷人體作探討如下:
汗者精氣也,患者素體虛弱,若汗不得法,汗出太過輕則傷氣,重則亦可傷陽,傷陽者可分損傷心陽、脾陽、腎陽。
太陽病發(fā)汗過多,損傷心陽而致心悸。例如《傷寒論》第64條:“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薄端貑枴ば魑鍤狻吩唬骸拔迮K化液,心為汗?!焙篂樾囊?,由陽氣蒸化而成,發(fā)汗過多則心陽隨汗而外泄,心陽受損傷[1]。心陽一虛,心臟失去陽氣鼓動,故見心下悸動不安。因其心陽不足,故本證宜桂枝甘草湯溫通心陽。方中兩味藥,桂入心助陽,甘草緩中補氣,二者相合辛甘化陽,溫通心陽。治療本病煎服方法有講究,采用濃煎、頓服,可使藥物快速起效。
損傷脾陽者如《傷寒論》第66條:“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彼伢w脾虛之人,雖有表證,但必須顧護中焦正氣,若徑用汗法,最易損傷脾陽,癥多脘腹脹滿。脾陽受傷,運化失職,濕濁不化,氣機受阻,滯于脘腹,壅而作滿[2]。治宜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溫運健脾,消滯除滿。生姜辛溫宣散,走而不守,功擅宜陽行陰。本證以氣滯為主,脾虛次之,故方中消滯用的厚樸、生姜、半夏用量遠大于培中之人參、甘草的用量,寓治標宜急,治本宜緩于其中。
太陽病,發(fā)汗是正治之法。但是發(fā)汗也應根據(jù)患者各人感邪輕重及體質(zhì)不同而有緩峻之別,醫(yī)者當掌握發(fā)汗尺度,以防汗出太過不及。否則表證雖解,但是可能因過汗陽氣大傷形成變證,例如《傷寒論》第82條真武湯證。
清代吳瑭說:“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比艉共坏梅?,不僅會出現(xiàn)單獨的損傷陰液或耗傷陽氣,而且也會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出現(xiàn)陰陽俱損的情況。
如《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标庩杻商撝送飧酗L邪,正治當為扶正解表,表里同治。醫(yī)者未明其理,不顧里之陰陽俱虧,妄用辛溫發(fā)汗之桂枝湯,致使陰陽更虛。仲景給予甘草干姜湯扶其陽,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柔筋緩急。
汗出主要依賴陽氣的調(diào)控,陽氣正常則汗出正常,陽氣充足可固攝人體津液,不致使汗出過多,開合適度。汗出過多亦可損耗人體的陽氣,形成陰陽兩虛。此時陽虛不能固攝津液,用附子固陽攝汗,汗既可止,也可防止進一步損耗人體陽氣。例如《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北咀C亦屬陰陽兩虧,但主要病機在于陽虛不固,而陰液虧耗是陽虛汗漏所致。故治療時仲景以固陽解表為主,是為治本之道。
《傷寒論》第68條:“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也是汗不得法所致陰陽兩虛的證候。此處病不解,并非表證不解。因為發(fā)汗后惡寒加重,又不加頭疼發(fā)熱脈浮等癥。從“虛故也”和“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看,此時當為陰陽兩虛。本條敘證簡略,只有陽虛失溫反惡寒見癥,結(jié)合第29條和第60條,此證還當有腳攣急等陰虛失養(yǎng)的癥狀。對于該證的治療仲景給出了芍藥甘草附子湯,方中附子補火助陽和甘草辛甘化陽;芍藥甘草兩味藥酸甘化陰,三藥合用,陰陽雙補。
從第20條、第29條、第68條來看,三者均為太陽病汗不得法所致陰陽兩傷,陰陽兩虛者,病情復雜,治療時當分清主次,隨證治之,第20條以陽傷為主要病機,可只扶陽;第29條陰陽損傷俱重,且為三者中所傷最重者,可先扶陽再扶陰;第68條陰陽俱傷,所傷者輕,可陰陽兼顧。
若病人素體陽熱偏盛,或夾有里熱,大汗出后,出現(xiàn)熱盛氣陰兩傷證,例如《傷寒論》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标愋迗@在《傷寒論淺注·辨太陽病脈證篇》中講:“服桂枝湯,當取微似有汗者佳。今逼取太過,則大汗出后,陽明之津液俱亡?!北咀C乃因汗出太過,表雖解,但熱未除,病轉(zhuǎn)入陽明,陽明里熱熾盛,燔灼元氣津液。故方中以知母石膏清熱養(yǎng)陰補水之源,再加人參甘草益氣養(yǎng)陰。身疼痛為太陽病中常見癥狀,常隨發(fā)汗而解,也有汗后身疼痛不解或反而加重者。如《傷寒論》第62條:“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北咀C汗后脈象沉遲,為氣血不足,營陰耗傷所致,身疼痛不解于氣營耗傷,經(jīng)脈失養(yǎng)有關。
《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焙挂涸从谥薪蛊⑽高\化所生之精,汗出太過,其源易傷。故胃中津液干枯,口干舌燥,欲得飲水。煩躁不得眠者也因胃中津傷。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出汗可排泄人體廢物,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氯化鈉、硫、鉀及尿素,促進這些物質(zhì)的排泄,可以加強機體的新陳代謝,特別是對腎炎的病人,通過發(fā)汗可以排除部分尿素而有利于酸性代謝產(chǎn)物的排出[3]。仲景使用汗法極為慎重,他在《傷寒論》中提出了全身微汗出的發(fā)汗原則,闡述治病分先后,汗法講究中病即止,并詳細介紹了湯藥服法及護理等,法度嚴謹。仲景又于《傷寒論》中詳列汗不得法傷正的變證及其救治對策,以便警示后學,指導醫(yī)者及時正確救治患者,同時使得汗法更加系統(tǒng)完整。
汗為五液之一,屬于津液的一部分。人體的津液來源于中焦水谷,由脾胃運化所成,《素問·經(jīng)脈別論》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素問·陰陽別論》:“陽加于陰謂之汗?!笔钦f汗是由陽氣蒸化人體津液所化,津液須從玄府達于體表而形成,陽氣控制玄府的開合。汗的形成和陰陽、五臟等關系密切,汗不得法時也必然造成對它們的損害,故臨床上不可簡單地認為汗后“傷陰”或“傷陽”,應根據(jù)汗后具體癥狀,辨證施治,即“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1]潘維.淺議《傷寒論》中太陽病誤汗證治[J].中醫(yī)研究,2003,16(6):11.
[2]熊曼琪.傷寒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
[3]李艷梅.關于汗出生理病理的探討[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1987,(3):6 -8.
R222
A
10.3969/j.issn.1001 -6910.2012.09.002
1001-6910(2012)09-0004-02
軒麗勇(1985-),男,河南臨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理論及方藥臨床應用研究。
謝忠禮,副教授,河南中醫(yī)學院,ramboxzl@yahoo.com.cn
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 (編號03104042)
2012-05-10
(編輯 張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