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敏
(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安徽淮南 232001)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堂教學方法初探★
劉吉敏
(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安徽淮南 232001)
從高校的教學原則出發(fā),結合高?;炷琳n堂教學實踐,分析了混凝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注重課堂教學設計、改革考試方法等措施,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混凝土教學,多媒體,課堂教學設計,考試方法,GB101圖集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是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主干課程,也是公認的學生難學、老師難教的重點課程[1]。課程中內(nèi)容多、公式多、符號多、構造措施多,學生在初次學習時有一定的難度,一方面他們深知此課程的重要性,一方面又不知道該如何更好地學習和掌握。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主要還是因為混凝土課程本身的特點。
首先,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是一門半理論半經(jīng)驗的課程[2],其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較之前學習的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等課程要弱,且涉及的內(nèi)容比較多[3],既有試驗研究,又有理論推導,同時又與規(guī)范、工程實踐聯(lián)系密切。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其次,設計結果的不唯一性。在結構設計時,既要考慮到結構的安全性、適用性、耐久性,又要考慮到結構的經(jīng)濟性,最終的設計結果還要綜合考慮使用材料、造價、施工等各項指標的經(jīng)濟性和可行性,這樣設計出來的結果往往會有多種方案,即設計結果并不唯一。這與學生之前接觸的專業(yè)課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按已知條件計算得到唯一解,學生往往在初次涉及時會感到很不適應,這也是造成他們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
再次,部分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存在著“讀死書”的現(xiàn)象。由于缺乏工程實踐背景,學生對此課程的理解和掌握主要還是通過教材,這對他們的理解和掌握是很不利的,以至于在學習時,會有“讀死書”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會盯住某一點“咬文嚼字”。
本文將從高校的教學原則[4]出發(fā),結合高?;炷琳n堂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一點體會。
在信息時代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校課堂上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了,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學生熟悉和掌握。采用哪種教學手段,就好比我們走路時是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吃飯時用左手還是右手),完全取決于個人。單純的去評價哪種教學手段更合適,已經(jīng)沒有什么意義了。在混凝土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該用多媒體的時候用多媒體,該用傳統(tǒng)教學的時候就要用傳統(tǒng)教學。
混凝土課程學時數(shù)少,課程內(nèi)容多,且課堂上有大量的圖片、圖表和試驗過程要講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通過試驗錄像的播放,可以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視聽印象,讓學生不進試驗室就可以了解到試驗的過程,為后續(xù)內(nèi)容的講解打下基礎。其次,混凝土課程中圖表多、圖片多,如果老師一一手畫在黑板上,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且不利于學時數(shù)的控制,運用多媒體教學,老師手握播放筆,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去,可以詳細地講解圖表內(nèi)容,還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再次,在混凝土習題課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做到省時、省力。學生還可以拷貝下電子課件,課后反復學習。
當然,完全依賴多媒體教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講授受彎構件正截面、受彎構件斜截面、受壓構件、受拉構件、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時,多媒體的教學效果就不如傳統(tǒng)教學了。這時,我們要收起多媒體教學,采用傳統(tǒng)教學。通過教師在黑板上的演示,講述力學模型,建立基本公式和適用條件,進行截面設計和截面復核。教師在黑板上講述的過程中,學生要跟上教師的思路,共同推導和建立基本公式、適用條件,真正領會其中的含義。
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別關注的問題。我們知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知識的更新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學生在大學階段接受的知識,很有可能在其畢業(yè)后的幾年內(nèi)就落伍了,所以,我們在關注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應當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在混凝土教學的課堂上,可以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訓練和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
混凝土構件承載力計算的教學內(nèi)容一直都是本課程的重點內(nèi)容,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講述每種構件受純彎、斜彎、受壓、受拉、受扭作用時,基本上都是按照試驗→建立力學模型和基本假定→推導基本公式和適用條件→截面設計和截面復核→構造設計的順序講解的。在講完受扭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之后,課程即將進入尾聲之際,教師可以給學生列出表1,讓他們自己去歸納和總結這部分內(nèi)容,通過對列表內(nèi)填空的方式,加深對這部分重點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為他們的總結能力提供一個范本。
表1 承載力計算歸納表
所謂“課堂教學設計”指的是課堂上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和順序教學。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一直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首要工作。在備課時,教師除了要對教學內(nèi)容熟悉和掌握之外,還要對課堂上采用怎樣的方式授課認真思考和組織。也就是說,除了要知道“教什么”,還要知道“怎么教”。要想講好一節(jié)課,有時候“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要想完成好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的課堂教學,啟發(fā)式教學、課堂提問式教學和自學式教學都是較好的教學方法?;炷琳n程內(nèi)容多,如果還采取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方式,學生會漸漸失去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與學生采用討論的方式授課,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適筋梁正截面受力三階段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幻燈片上的各受力階段的應力應變圖,和學生一起分析各個階段鋼筋和混凝土的受力狀態(tài),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教師一起完成受力分析,這樣也會加深他們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理解和認識。又如,在講授“鋼筋混凝土垂直裂縫的出現(xiàn)、分布與開展”時,可以采用課堂提問式教學法。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幾個問題,給學生15 min的時間自己看書,再由學生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提問時讓學生舉手回答或是按上課的座位順序,每列學生派代表的形式,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是一門公認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掌握構件在各種力作用下的截面設計和截面復核問題。這一點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學生在進行各種構件設計的時候,又會感覺到要考慮的問題很多,無從下手,非??鄲?,真的是“又愛又恨”。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設計問題,沒有經(jīng)驗,另一方面,學生普遍缺乏工程實踐,沒有辦法將《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條文中的內(nèi)容與工程實踐對應起來,知識遷移能力較弱。針對于此,我們更應當給學生創(chuàng)造工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學會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
目前,高校混凝土課堂教學的學時數(shù)普遍在縮減,要想在課堂上解決這些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我們可以在后續(xù)教學中,注重混凝土課程設計和生產(chǎn)實習的環(huán)節(jié),有機會的情況下要多帶學生深入施工現(xiàn)場、深入設計院,給他們創(chuàng)造工程實踐的機會。在課程設計期間,讓他們熟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即GB101圖集)等內(nèi)容,為后續(xù)的生產(chǎn)實習打下基礎。在生產(chǎn)實習期間,要能看懂施工圖,要了解鋼筋的綁扎、放置、連接等內(nèi)容。有條件的情況下,教授混凝土課的老師能繼續(xù)帶學生生產(chǎn)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具體講授鋼筋的施工工藝和解讀施工圖圖紙,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注意在生產(chǎn)實習時,拍攝現(xiàn)場照片和拷貝施工圖,為后續(xù)混凝土教學準備第一手資料。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一直以來,都是采用的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形式。這種考試形式較容易被學生和老師接受,然而閉卷考試也有一定的弊病。由于混凝土課程內(nèi)容多,這樣考試的內(nèi)容也就多,考試前教師往往會給學生劃定考試范圍,給出重點,往往是“講三、練二、考一”,學生考前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背書,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容易給平時不認真學習的學生臨陣磨槍,靠死記硬背蒙混過關。
隨著混凝土教學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提出了更多的考試模式,如開卷考試、半開卷半閉卷、開卷閉卷自由選擇和有限開卷考試[2]。通過實踐對比,有限開卷式考試模式是一種較合理的考試模式,值得推薦。即考前學生可以準備一張A4紙,在上面歸納和總結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內(nèi)容,考試時帶入考場參考,考試結束時與試卷一起收回,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這種考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與目前的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巖土工程師考試模式接軌。目前,這種考試模式已經(jīng)在混凝土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廣。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作為土木工程學科重要的專業(yè)主干課程,對該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探索和總結,既是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也是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多種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互補,注重課堂教學設計,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改革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都是些有益的嘗試。對于整體提高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1]馬芹永.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2]蔡健,陳慶軍,黃炎生.混凝土結構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65-68.
[3]魏春明,趙星海,秦力.鋼筋混凝土課程的教學探討[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0,30(5):44-47.
[4]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Inquriy on classroom-teaching methods of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s
LIU Ji-m in
(Civil Building College,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uainan 232001,China)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princip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mbining with concrete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existing in concrete teaching,and puts forward variousmeasures,such as applying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and reforming testingmethods and so on,with a view to improve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knowledgemigration ability.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it achieves better teaching effect.
concrete teaching,multi-media,classroom-teaching design,testingmethods,GB101 chart
TU-05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2.18.098
1009-6825(2012)18-0269-03
2012-02-02★:安徽理工大學青年科學研究基金;安徽省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編號:2012SQRL042)
劉吉敏(1979-),女,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