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王 磊, 羅艷秋
(昆明學院醫(yī)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14)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慢性血管疾病,即在周圍血管的炎性疾病的基礎上伴有神經病變,多發(fā)生在下肢的中小動脈和靜脈,主要表現為患者下肢缺血、疼痛、活動受限,重者可發(fā)生肢端壞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筆者運用中藥“龍發(fā)傷科七味片”觀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大鼠,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材料與試劑 Wistar大鼠72只,雄性,體重400 g~550 g,昆明學院醫(yī)學院實驗室提供;月桂酸鈉(化學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00409)復方丹參注射液(昆明興中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53020576)龍發(fā)傷科七味片(云南龍發(fā)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Z53020479)。LBY-N6型旋轉式黏度計(北京普利生科學儀器公司),HC216型臺式高速離心機(武漢科學儀器廠)。
1.2 方法
1.2.1 大鼠造模及分組 Wister大鼠72只,隨機分為6組,即N組(N組)、假手術組(A組)、病理模型組(B組)、復方丹參對照組(C組)、龍發(fā)傷科七味片低劑量組(D組)和龍發(fā)傷科七味片高劑量組(E組),每組12只,用上述制模的方法制備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大鼠模型。術前均留取血清標本,參照文獻方法稍加改進[2~3],制作大鼠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模型。假手術組給予蒸餾水灌胃,復方丹參對照組灌胃復方丹參片懸液,低劑量組灌胃臨床等效劑量的龍發(fā)傷科七味片,高計量組灌胃2倍低劑量組的龍發(fā)傷科七味片。各組按1 mL/200 g體重劑量灌胃,連續(xù)1個月。按照造模及給藥時間分批處死,處死前留取術后血清標本,并取左右后肢造模處周圍肌肉組織。
1.2.2 血液流變學的檢測 實驗開始時和第12周末各測1次全血黏度(ηb,低切10s-1,高切120s-1)、血漿黏度(ηP,120s-1)、紅細胞聚集指數(RIA)、紅細胞變形指數(EDI)和全血還原黏度(ηre,低切10s-1,高切120s-1),換算指標由微機程序計算[3]。
1.2.3 病理學變化 采用石蠟切片法制作切片,觀察大鼠下肢組織細胞壞死及修復情況。
2.1 TAO模型大鼠的體征變化 各造模組大鼠均出現左后肢缺血表現,依造模時間增加而逐漸加重,假手術組、病理模型組均有左后肢缺血、腫脹、足趾發(fā)黑表現。1周時缺血表現加重、壞死范圍擴大至踝部。2周時出現干性壞疽、壞死范圍至膝部,局部炎癥反應明顯,3周時有壞死肢體脫落表現,嚴重者有肢體干性壞疽,甚至肢體脫落。
2.2 TAO模型大鼠的病理變化 組織病理切片示:炎癥反應明顯,炎癥細胞聚集,肌肉組織失去正常紋理結構,假手術組、病理模型組股動脈內可見節(jié)段性閉塞,廣泛血管內血栓形成,并伴有大量新生毛細血管。大鼠體征變化及病理切片結果證實,大鼠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模型建立成功。
2.3 龍發(fā)傷科七味片對TAO模型大鼠的療效觀察 以TAO模型大鼠肢體病變范圍進行分級(LAC):0級:正常;I級:病變局限于趾甲部;II級:病變局限于趾部;III級:病變局限于足爪部;IV級:病變局限于膝關節(jié)以下;V級:病變發(fā)展到膝關節(jié)以上。觀察治療前后病變級別的變化作為判定療效的依據。治療前,C組、D組和E組的肢體病變分級(LAC)與正常大鼠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6周末,C組、D組和E組的LAC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C組分別與D組和E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12周末,C組、D組和E組的LAC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以上3組的LAC與同組治療6周末比較無顯著性差(P>0.05),C組分別與D組和E組比較有顯著性(P<0.05)。D組與E組比較無顯著性(P>0.05)。結果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肢體病變例數的比較(n=12)
2.4 龍發(fā)傷科七味片對TAO模型大鼠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治療前,C組、D組和E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與N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12周末,C組、D組和E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D組和E組分別與C組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2。
表2 各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 ±s ,n=12)
TAO是一種以周圍血管炎癥和閉塞為特點的疾病,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動靜脈。以下肢為甚,屬于祖國醫(yī)學的“脫疽”范疇。本病雖見于世界各地,但以亞洲為高發(fā)區(qū),我國北方地區(qū)發(fā)病率較高。TAO為世界難治性疾病,其病勢纏綿,經久不愈,截肢致殘率高達28%[4]。所以世界各國對TAO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相當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目前認為TAO其機制可能與血液高凝狀態(tài)之間有著最直接的聯系。TAO病最基本的病理改變就是中小動及靜脈壁有炎癥改變,血管腔內有血栓形成。根據國內外學者的實驗研究,TAO患者確有血液高凝狀態(tài)存在,李生偉等[5]報道,全血比黏度(高低切變)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升高。肝素沉淀的纖維蛋白原(HTP),血小板黏附性試驗及血小板聚集性試驗升高,而抗凝血酶降低。綜合以上報道,可以看出機體的血管免疫功能紊亂所致的血管內皮細胞非細菌性炎癥,由此引發(fā)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血栓形成是TAO的基本病理過程。目前較確切有效的藥物是前列腺素類,其他藥物如激素、抗生素、血管擴張劑、抗血小板、抗凝和祛聚藥物尚未得到廣泛肯定。同時可能存在導致出血、骨質疏松癥、血小板減少癥等風險[6],效果也不盡理想。按中醫(yī)理論,TAO應歸屬于“脈痹”范疇。筆者根據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消腫止痛的辨證施治原則,通過TAO大鼠模型觀察龍發(fā)傷科七味片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結果表明龍發(fā)傷科七味片能有效改善TAO大鼠的肢體病變分級(LAC),降低全血黏度(ηb,低切10s-1,高切120s-1)、血漿黏度(ηP,120s-1)、紅細胞聚集指數(RIA)、紅細胞變形指數(EDI)和全血還原黏度(ηre,低切10s-1,高切120s-1),優(yōu)于復方丹參組(P<0.05)??赡芘c該方同時具有抗凝作用和抑制炎性反應有關。如方中的紅花兼具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7~9],延長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增加血漿中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tPA)活性[10],降低靜脈內皮細胞內鈣濃度[11]等作用,可同時從抑制血小板活性、抗凝、促纖溶作用和保護血管內皮細胞4個方面防止DVT形成。另外,三七[12]、血竭[13]、馬錢子[14]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纖溶或保護靜脈內皮細胞的作用,但機理不盡相同。在抑制炎癥反應方面,大黃可拮抗炎性因子(TNFα、IL1、IL6、IL8)和補體[15];三七可通過升高中性粒細胞內的環(huán)磷酸腺苷(cAMP)含量,抑制超氧陰離子(O-2)釋放,減輕脂質過氧化損傷等途徑發(fā)揮抗炎作用[16]。紅花[17]、血竭[13]、馬錢子[18]亦可不同程度抑制炎癥反應。但就本方而言,其干預TAO的具體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1] 唐博,羅文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M].國外醫(yī)學外科學分冊,2004,31(5):295~298.
[2]周曉輝,等.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造模方法的改進[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0,27(8):378~379.
[3]黃召誼,吳漢卿.中藥冠心康對實驗性家兔動脈粥樣硬化模型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00,10(4):10~12.
[4]李德衛(wèi).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28(3):391~393.
[5]李生偉,朱仕欽,葉友坤.周圍血管疾病病人血漿纖維結合蛋白的測定及意義[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1996,3(2):106~107.
[6]Jeffrey SG.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6,335(24):1816~1829.
[7]陳文梅,金鳴,吳偉,等.紅花黃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導的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0,35(11),2000,35(11):147~150.
[8]歐興長,丁家欣,張玲.126種中藥抗凝血酶作用的實驗觀察[J].中草藥,1987,18(4):22.
[9]楊樹東,李金榮,蔡亞欣,等.紅花水溶性組分的分離及其對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拮抗作用[J].心肺血管病雜志,1996,15(4):198.
[10]李江偉.紅花黃素對家兔血纖溶酶原激活劑及抑制劑水平的影響[J].中草藥,1999,2(2):128~129.
[11]緒廣林,錢之玉.西紅花苷對血管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研究[J].中草藥,2002,33(5):934~937.
[12]徐皓亮,季勇,饒曼人.三七皂苷Rg1對大鼠實驗性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內游離鈣水平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98,12(1):40~42.
[13]馬建建,宋艷,賈敏,等.血竭總黃酮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心肌缺血的影響[J].中草藥,2002,33(11):8001~8003.
[14]田華琴,黃志慶,梁貴文,等.癌理通外敷治療癌性疼痛60例[J].陜西中醫(yī),2004,25(3):232~235.
[15]陳德昌,景炳文,楊興易,等.大黃對危重癥患者系統(tǒng)炎癥反應治療作用的機理研究.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0,12:584~587.
[16]李淑慧,李曉輝,楚延.三七總皂苷抗炎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草藥,2000,31(9):676~678.
[17]陸正武.紅花總黃素對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J].中國藥理學報,1991,12(6):537.
[18]張則強,沈志君.馬錢子堿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7,13(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