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頤
隨著電影《一九四二》的上映,七十年前的那場大災難成為近日的熱門話題。
從1941年開始,地處中原的河南就開始出現(xiàn)旱情,收成大減,有些地方甚至已“絕收”,農民開始吃草根、樹皮。到1942年,持續(xù)一年的旱情反而更加嚴重,草根幾乎被挖完,樹皮幾乎被剝光,災民開始大量死亡,許多地方出現(xiàn)了“人相食”慘狀。然而,國民政府對此似乎了解無多,不僅沒有賑濟舉措,賦稅還照樣不減?;蛟S這是戰(zhàn)時情況所致,畢竟,當時首要關注的還是戰(zhàn)爭、軍情。
1943年災區(qū)的天氣依然干旱,災情進一步惡化。這時,災區(qū)的情況開始外傳,2月初重慶版《大公報》刊登了該報記者從河南災區(qū)發(fā)回的關于“大饑荒”的報道,但卻遭到國民政府有關部門當即勒令其停刊三天的嚴厲處罰。消息傳來,駐重慶的外國記者一片嘩然,美國《時代》周刊駐華記者白修德決定親赴災區(qū)一探虛實。雖然已經有所耳聞,但親眼看到災區(qū)的情況還是讓白修德深深震驚。最初的震驚之后,白修德開始從技術上入手搜集最低的統(tǒng)計數字,每天都和農民及低級官員交談,了解更多的背景材料。他發(fā)現(xiàn),軍隊征收的軍糧往往高于全年的收成,農民還要向地方政府官員納稅,貪污腐敗比比皆是,這是造成饑荒的重要原因。然而,各級官員對災情總是輕描淡寫,力圖掩蓋真相。面對這種情況,白修德意識到只有讓外界知道情勢如此嚴峻才能挽救災區(qū)無數生命,因此迫不及待地想把災區(qū)實情告訴世人。
他想方設法避開了戰(zhàn)爭中國民政府的新聞審查制度,將此消息在美國公布,引起巨大國際反響。國民政府受到空前壓力,雖然非常不情愿,蔣介石本人還是親身接見了他。了解情況后,國民政府立即采取一系列有力措賑災。后來的事實說明,一旦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災民的死亡便迅速減少。
“一九四二”說明,信息透明、流動,言論自由至關重要。最先報道河南災情的是中國記者、中國報紙,但卻受到嚴厲處罰。如果災情早一些披露,就會有更多的人獲救。結果,對信息的嚴格管制使得不受中國政府管制的美國記者白修德成為了災民心中的“救世主”。
“一九四二”為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的理論—大規(guī)模饑荒都是人為的—提供了又一個證明,這也是他在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原因之一。森指出,貧困不單純是一種供給不足,而更多是一種權利分配不均,即對人們權利的剝奪。他以大量資料和經驗研究為基礎,證明現(xiàn)代以來,雖然饑荒與自然災害有密切關系,但客觀因素往往只起引發(fā)或加劇作用,而權利的不平等、信息的不透明、缺乏言論自由、政治體制的不民主,才是加劇貧困和饑餓、導致大規(guī)模死人的饑荒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在糧食問題的后面是權利關系和制度安排問題。
森一而再,再而三地論證、強調、提醒說:“民主和政治權利的運作甚至能夠有助于防止饑荒或其他經濟災難。權威主義統(tǒng)治者他們絕不會受到饑荒(或其他類似的經濟災難)的影響,因而他們通常缺少采取及時的防范措施的動力。與此相反,民主政府需要贏得選舉并面對公共批評,從而有較強的積極性來采取措施,防止饑荒或其他類似的災難?!彼麖娬{:“政府的反應總是來自于對政府的壓力,所以民主和不發(fā)生饑荒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是不難發(fā)現(xiàn)的。在這個世界的不同國家中,饑荒殺死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們,但卻不曾殺死統(tǒng)治者?!诹硪环矫?,民主卻會把饑荒的懲罰作用傳遞給統(tǒng)治集團和政治領導人,這就給了他們以政治的激勵因素去試圖防止任何有威脅性的饑荒?!?/p>
“一九四二”和阿馬蒂亞·森的研究表明,民主制度并非僅僅是一種價值觀念的體現(xiàn),而實際與無數生民的生死存亡息息相關,即與“生存權”密切相連。在沒有重大災害的承平時期,人們對民主的作用和意義往往并不在意;或許只有面對重大災難的嚴重后果,人們才會意識到民主的重要。